资源简介 观沧海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题《观沧海》为后人所加。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体裁:古体诗中汉乐府诗。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诗。诗歌精讲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译文: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课下注释:①临:到达,登上。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下文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临”“观”二字表现了诗人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译文:(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课下注释: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④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写法:◎动静结合。“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实手法。描写大海的全景,渲染了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译文:碣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得很茂盛。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写法:◎动静结合。“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写实手法。分别描写山岛景色和大海景色。炼字:“涌”本指“翻涌”,诗中生动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画面: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惹得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描述画面: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课下注释:⑤星汉:银河。炼字:两个“若”字,①本指“好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②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运万千的景象的景象。③表现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夸张,②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运万千的景象的景象。③表现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译文:幸运得很,写一首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课下注释:⑥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幸,幸运。至,达到极点。主旨本诗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以及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思维导图理解性默写①《观沧海》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也有两句是叙事,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②《观沧海》一诗中,表现大海辽阔威严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③《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突兀耸立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④《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⑤《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大海惊人力量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⑥《观沧海》一诗中,表现诗人伟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⑦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写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⑧《观沧海》一诗中,统领全篇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⑨《观沧海》一诗中,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景物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是诗人仰望天空所见实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B、“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两句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本诗中却与诗境融为一体了。C、这首诗通过对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体现,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D、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抒写个人远大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所想。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D、写“洪波”,重在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是写实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B诗中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C、全许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次北固山下作家作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王湾,先天元年(712)中进士后,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诗题中“次”是“停宿”的意思。诗歌精讲首联:客路①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译文: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课下注释:①客路:旅人前行的路。修辞:对偶。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作用:◎点题;◎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相照应。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译文: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内容:写船上所见之景。炼字:潮“平”,江面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高悬的态势。“阔”①本指“宽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②描写出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江面开阔的景象。③营造了一种恢弘扩大的境界。“悬”①指帆端端正正的悬挂,写出了此时的风既是顺风也是和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③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画面:早春时节,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天上。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颈联:海日生残夜②,江春入旧年。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课下注释:②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内容:描写景物和节令,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炼字(修辞):①拟人,“生”“入”将“日”和“春”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以来这种景物之间的自然交替,③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④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寄出去的家书到哪里了?(写好的家书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写法:①用典,借“雁足传书”的典故,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用:直抒胸臆,紧承前三联,呼应首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诗歌主旨诗人通过描写停宿北固山下时看到的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思维导图理解性默写1.2024年盛夏,神州大地经济复苏,生意盎然,这正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所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正化危为机,勇往直前。2. 诗中描写涨潮时,水波浩荡,风顺帆悬的图景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3. 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景物与节令的描写中蕴含新鲜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以及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一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令全篇笼罩着一厚淡淡哀愁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改北固山下》中表现作者无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6.《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7. 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8.《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交替,暗示时光流逝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在春夏之交作者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思乡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 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C.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为下联描写作了铺垫。 D. 颈联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拟人化语言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题目《次北固山下》,“次”的意思是“旅途中停宿”。B.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C.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D. 颔联中的“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这一联表现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3.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家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唐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在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听说他的不幸遭遇后,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作品有《蜀道难》《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是继屈原后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杜甫誉为“诗圣”。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体裁:七言绝句诗歌精讲杨花①落尽子规②啼,闻道龙标③过五溪④。译文:在柳絮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课下注释:①杨花:柳絮。②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③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④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内容: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次句叙事点题。炼字:“尽”字①本意是“完”,②文中杨花落尽点明时令(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③营造了一种凄清悲惋的氛围;“啼”字①本意是“啼叫” 听觉,②文中子规啼叫渲染出悲凉之意(离别之痛),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痛惜与同情。“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描写有何作用?①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时节,②渲染了一种悲凉感伤的离别气氛。③烘托了诗人悲苦哀愁的心情④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了解)意象:“杨花”象征离散、漂泊,“子规”是凄凉、思归的象征。“杨花”和“子规”这两个意象,既点明时令,切合当时情事,又烘托了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⑤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夜郎的西边。课下注释:⑤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修辞:①拟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把自己的那份对友人的担忧托付给明月③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思维导图理解性默写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饱含诗人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的一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6.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出闻讯的季节,又表达了飘忽不定的感觉和落寞伤感之情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富于创造力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8.同是望月,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而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则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寄托了对友人的同情、思念和关切之情 。9.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0.韩愈因事被贬,贾岛作《寄韩潮州愈》以慰之,诗云:“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效。11.诗中与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B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间接地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C.诗中将无知无信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3.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的前两句本应先写问道之事,再写杨花之句,诗人却采用了倒转的技巧,强化了首句,创造了诗境,创造了先声夺人的笔势。B、、诗的第三句突然转笔,撇开对友人的同情,借助想象直写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谓大手笔。C、最后一句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让它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D、这首诗将叙事抒情巧妙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也是本诗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5.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 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C. 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D. “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这里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7.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王昌龄为送别好友李白而作,表达了王昌龄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关切。B、首句写景,诗人描写杨花飘落、子规啼叫烘托无限喜悦之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C、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D、后两句叙事,借用丰富而奇妙的艺术想象,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听到友人左迁,经受心灵震撼以后的强烈的主观感情。天净沙·秋思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具体名称。这首散曲是马致远羁旅漂泊时所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体裁:元曲诗歌精讲枯藤老树昏鸦①,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译文: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户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骨瘦如柴的马。课下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写景:①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②描绘出一幅苍凉的秋季暮色图炼字:“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瘦”为什么用得好 )妙在欲写人之瘦而不写人之瘦,由写马之瘦而衬托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和路途跋涉之艰辛,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赏析:①运用了白描、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乐景衬哀情和对比的手法。②创造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③营造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古道西风瘦马画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夕阳西下,断肠②人在天涯③。译文: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课下注释: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作用:前句点明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的“昏”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句直接抒发羁旅愁思,卒章显志。炼字:“断肠”将“天涯沦落人”无法言传的辛酸与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抒发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因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夕阳西下的作用:①选取典型景物“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是黄昏;②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③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④为下文“断肠人”做铺垫,抒发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最后一句作用:①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②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天净沙.秋思》描绘了怎样的的画面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树上鸟鸦发出几声凄凉哀鸣,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映出几处人家。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缓缓前进.此时,夕阳正西沉,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一人浪迹天涯,心中不禁泛起淡淡的悲凉。主旨真切地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思维导图理解性默写1.《天净沙 秋思》中三个名词性短语连排,抓住毫无生气的景物,表现深秋傍晚典型特点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天净沙 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旅人形象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用夕阳作背景点缀,表现漂泊天涯的旅人愁思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情从景出,情景交融,且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与白朴《天净沙 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法相同,意境相似。6.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直抒胸臆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作家作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王湾,先天元年(712)中进士后,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诗题中“次”是“停宿”的意思。诗歌精讲首联:客路①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译文: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课下注释:①客路:旅人前行的路。修辞:对偶。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作用:◎点题;◎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相照应。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译文: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挂。内容:写船上所见之景。炼字:潮“平”,江面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高悬的态势。“阔”①本指“宽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②描写出了春潮涌来,江水上涨时江面开阔的景象。③营造了一种恢弘扩大的境界。“悬”①指帆端端正正的悬挂,写出了此时的风既是顺风也是和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③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画面:早春时节,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挂在江天上。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颈联:海日生残夜②,江春入旧年。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课下注释:②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内容:描写景物和节令,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炼字(修辞):①拟人,“生”“入”将“日”和“春”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以来这种景物之间的自然交替,③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④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寄出去的家书到哪里了?(写好的家书如何寄回家园?)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写法:①用典,借“雁足传书”的典故,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用:直抒胸臆,紧承前三联,呼应首联,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诗歌主旨诗人通过描写停宿北固山下时看到的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思维导图理解性默写1.2024年盛夏,神州大地经济复苏,生意盎然,这正如王湾在《次北固山下》所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正化危为机,勇往直前。诗中描写涨潮时,水波浩荡,风顺帆悬的图景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3. 诗人无意说理,却在景物与节令的描写中蕴含新鲜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以及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这一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令全篇笼罩着一厚淡淡哀愁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5.《改北固山下》中表现作者无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6. 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情境性默写(1)以诗为友吧!诗中有景,你可以同曹操一道去领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的大海与孤岛;诗中有情,你也可以随着李白一起借月抒怀,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对朋友的牵挂;诗中有理,你还可以随王湾一起去感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一切都充满希望。(2)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是作者常用的写作手法。“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借北归的大雁寄托作者的思乡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面对夕阳,直抒胸臆,表达游子浪迹天涯的孤苦悲伤之情。(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寄去了李白对被贬友人的同情、担忧和关切之情;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抒发了曹操想要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4)乡愁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古人常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借“鸿雁传书”的传说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接抒发了令天涯游子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5).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主题 古诗文名句送别 李白的“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暮春时节凄清的景物,衬托了自己对朋友遭贬的无限忧伤;你还知道:“②海内存知己,③天涯若比邻 ”也是表达对友人的送别之情的。思乡 王湾的“④乡书何处达?⑤ 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借“大雁传书”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马致远的“夕阳西下,⑥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借“落日下山”烘托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借月抒怀 “月”是诗人喜爱的意象,诗人喜欢借月抒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⑦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在《观沧海》中想象日月从海平面升起,抒发了自己的博大胸怀;“我寄愁心与明月,⑧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借“明月”寄托了他对远方朋友的牵挂。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呢?请写出连续的两句来:“⑨但愿人长久,⑩千里共婵娟。”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在春夏之交作者泊舟北固山下,眼望长江两岸的风景,抒发思乡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 开头两句点明题意,“客路”与“行舟”暗含着诗人旅居在外、神驰故里的漂泊情思,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C.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为下联描写作了铺垫。 D. 颈联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拟人化语言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感,蕴含一种自然的理趣。2.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题目《次北固山下》,“次”的意思是“旅途中停宿”。B.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C. 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D. 颔联中的“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这一联表现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3.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对这两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B.“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C.“生”与“入”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富有情趣。D.两句诗对仗工整,明人胡应麟称它“形容景物,妙绝千古”。5.【2023年天津市中考语文真题】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联点题,“客路”与“行舟”暗含旅途奔波之意,流露出诗人羁旅漂泊之情。B.颔联中“平”“阔”“正”“悬”四个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C.颈联用“生”“入”二字将“日”与“春”拟人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D.尾联呼应首联,写诗人希望从大雁那里得到友人的消息,悲伤之情溢于言表。6.有关《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两首古诗,下列分析与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D )A.《观沧海》中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是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B.《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次北固山下》中“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D.《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7.阅读下面这首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青山”,然后写“绿水”,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B.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C.颈联用“生”“入”二字将“日”与“春”拟人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自然的理趣。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8.下面是班上同学关于《次北固山下》的品诗笔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人在他乡,神驰故里,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B.颔联是对偶句,它的象征意义是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C.“潮平/两岸//阔”“海日/生残//夜”是这两句的朗读节奏。D.颈联中的“海日”和“江春”是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A.开头两句点题。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B.颔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C.颈联中的“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D.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10.下面对《次北固山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首联点题,表明船到此地后,诗人还要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B.颔联是比喻句,具有深远象征意义,即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C.颈联既写了景又点明了时令,也含有时间过得快,令人生发感慨之意。D.这首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远望看见在青山之外的“客路”。B.颔联中,前句描写江水与岸平之景显其“阔”;后句则以小景传神,取象宏大,相得益彰。C. 颈联中“日”“春”作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D.尾联用“雁足传书”的典故,表达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淡淡的乡愁。1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B.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13.选出对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C )A.首联中“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暗含旅途奔波之意。B.颔联,“正”和“悬”两字,点出潮平而无浪,写出了江风的和缓与船的平稳。C.颈联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年刚刚开始,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D.全诗的特色在于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了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14.次北固山下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诗人通过描写冬末春初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早春壮丽之景,抒发了淡淡的思乡之情。全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调和精美,妙趣横生。B.“潮平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D.尾联意思是委托北归的大雁将家信带到洛阳去,寄理于物,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15.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首联想象,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又暗含旅途奔波之意。B.颔联运用对偶,表明自己江上行舟所见景色,正、悬点示出潮平而无浪,浪静而无风,并以小景传大景,描绘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景象。C.颈联运用拟人,写景又点明时令。既有哲理,又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D.尾联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愁绪之情。16.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含寓漂泊羁旅之意。B.颔联写船上所见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C.颈联意蕴丰富,蕴含“珍惜时光”的深刻哲理。D.尾联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以对偶句开头,点明题意,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B.写船上所见景色,其中“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写出春潮涌涨、江水浩荡的壮观景象。C.最后两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18.下列对《次北固山下》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的“客路”和“行舟”,点明诗人正漂泊在外,既呼应题目中的“次”,又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呼应。B.颔联以“平”“阔”写出了长江潮水上涨、江面开阔的景象,以“正”“悬”写出了小舟顺着和风、挂帆而行的景象。C.颈联写江上日落、黑夜降临和江上春来、旧年已过的景象,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新事物在旧事物灭亡后诞生。D.尾联借“雁足传书”的故事,写诗人希望北归的鸿雁捎一封家书到自己的家乡洛阳,传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19.(2024 富平县一模)下列诗句与次北固山下所描写的时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B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B.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2020年新疆自治区中考语文真题】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B.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21.【2018湖南省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古代诗歌阅读【甲】早寒江上有怀 【乙】次北固山下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1)对【甲】【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甲】诗首联用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送寒之景点明已是寒冬时节。B.【甲】诗颔联用“遥隔”二字表明作者远离家乡,因山川阻隔,不能归去。C.【乙】诗首联细写旅途所见之景,点明行船地点,奠定全诗感情基调。D.【乙】诗颈联写江上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蕴含时序交替的理趣。(2)试比较【甲】【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相同点: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不同点:[甲]诗怀乡思州,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乙]诗既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杯,又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冲。22.【2023年广东省中考语文真题】默写古诗时,“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雁”常被误写成“燕”。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雁”。知识卡片 《汉书 苏武传》记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以“雁足”或“雁”为书信的代称。示例:古人曾在雁足上系书信传递,后来“雁”成为书信的代称;“归雁洛阳边”意思是希望返回的大雁代自己捎去家书,在诗中作者借“归雁”表达思乡之情,故此处应写作“雁”。23.(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2)杜甫的《春望》和本诗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春望》表达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2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旅途奔波,“客路”“行舟”表明诗人身在异乡,与尾联的“乡书”“归雁”相呼应。B.颔联对仗工整,“平”“阔”两字写船上所见景色,视野开阔,表现出诗人乐观、昂扬的心态。C.颈联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描述自然时序又蕴含哲理:旧事物中总是孕育新事物,新事物取代旧事物。D.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在北固山下,而引发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2)同学们在默写时,时常将“雁”与“燕”相混淆,请你分析这首诗用“雁”字的理由。诗人常把“燕”当做春天的象征,而“雁”在古诗中却多为游子思乡的寄托,传达惆怅和哀愁之情。在这里,诗人欲借归雁传递家书,抒发思乡之情。 25.(2024 琼海二模)古诗阅读。阅读古诗《次北固山下》,完成问题。(1)品读诗文,补全下表内容。归类摘抄 批注诗句 修辞 内容 主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①拟人 ②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江边。 ③描绘了昼夜更替、新旧交替的景象,表达了时光匆匆不可阻挡,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对偶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也把诗人孤寂的心境巧妙地融入自然景观,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2)尾联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26.【2022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对这首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C ) A.首联写诗人以游客身份乘舟去“青山”游玩。B.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开阔,诗人因此感到悬心。C.诗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D.家乡的书信从何处传来,原来是大雁从洛阳捎来。(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这首诗写的是乡愁,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27.【2018湖北省西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次北固山下(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这首五言律诗除中间两联外,第一联也是对仗的。B.首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C.颔联的“潮平两岸阔”,写出了春潮涌涨、江水浩渺的情景,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D.颈联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2)请赏析颔联第二句“风正一帆悬”。“正”是指风顺而不猛,“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28.【2022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次北固山下(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思念故乡的感情。(2)请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妙处。示例1: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风正一帆悬”这一诗句有小景传大景之神,把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出来了。示例2:这两句诗写“行舟”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句对仗精准,意境开阔,情绪饱满。29.【2017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赏析。(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遍布异乡游子足迹的驿路,从北固山中伸出,又蜿蜒伸向山外;沿水路疾驰的小船,也飞到绿水前面去了。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也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既承接上联的“残夜”“旧年”,又照应首联的“客路”,写诗人在眼前景物触发下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E.全诗通过对江南秀丽景色和自己的处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2)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或:旧事物中孕育着新的生机。)30.【2016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各题。次北固山下 (1)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的五言律诗。(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31.【2020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1)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 停宿 。(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中的“生”和“入”用得精妙,请结合诗意简要赏析其妙处?(2)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平稳而轻快。(3)“生”“入”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在描述自然的时序更替中,景中含情,景中寓理,给人积极、乐观向上的力量。32.【2020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2)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说说你的理解。(1)“阔”,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2)既是描写美景,也是揭示哲理。“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海日”“江春”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怀。蕴含了一个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3.对下面两首许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甲】次北固山下【乙】除夜①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②明朝又一年。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霜鬓:两鬓的白发。A.两首诗都是作者旅居他乡,在新年来临之时,有感而发创作的诗篇。B.客路青山外:驿路在青山之外,停船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暗含游玩的快乐。C.旅馆寒灯独不眠:除夕之夜,诗人远离家人,身居客舍,眼前那盏灯竟变得“寒”气袭人了。D.两首诗表达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就是都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34.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问题。(1)这首诗首联点题,“青山”即北固山,交代了地点,“客路”“行舟”传达出了路途奔波之意。颔联描写了诗人在船上所见的景色,“平”“阔”写出了景色①江水浩荡 的特点。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让人生发无限感慨。尾联借归雁传书表达了② 思乡 的情感。(2)请你展开想象,描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展现出的画面。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35.【2018北京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 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和“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36.(2023·湖南益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甲】次北固山下【乙】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乙】诗作者杜甫被誉为“诗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B.【甲】诗题目中的“次”是“停宿”的意思;【乙】诗题目中的“舍弟”是谦称,指作者自己的弟弟。C.【甲】诗颔联妙在于景物描写之中蕴含哲理;【乙】诗颈联妙在于景物描写之中蕴含作者的思乡之情。D.两首诗结构上都前后照应,如【甲】诗中“客路”与“乡书”和【乙】诗中“断人行”与“未休兵”。(2)【甲】【乙】两诗中都有“雁”,两首诗中作者借“雁”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甲】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乙】戍楼上的更鼓声响起断了人们夜晚的行迹,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之声。耳目所及的是一篇萧瑟凄凉之景,表达人物的怀乡思亲之情。37.【2023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甲】次北固山下【乙】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①断人行②,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注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②断人行: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况,况且。(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甲】【乙】两诗都是唐代五言律诗,偶数句押韵,颔联与颈联皆为对偶句。B.【甲】【乙】两诗分别写到了“归雁”和“雁声”,由此可知都是写秋季景色。C.两诗中的“书”都指家书、书信:两诗中的“达”都有“送达、到达”的意思。D.【甲】诗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愁绪,【乙】诗除思念亲人,还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里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你说说该联妙在何处。(2)①“生”“入”用了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②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的生活哲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38.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 【乙】次北固山下 夜上受降城闻笛王 湾 李 益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写“客路”“行舟”,暗含诗人虽身在江南,而神驰故里,故匆匆赶路,急于归家之情。B.【甲】诗的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着新事物孕育在旧事物当中的哲理。C.【甲】诗为五律,韵脚有“前”“悬”“年”“边”,【乙】诗为七绝,韵脚有“霜”“乡”,两诗读来均富有声韵之美。D.【乙】诗一、二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大漠似雪,月华如霜,写出了边地荒凉和凄冷的特点。(2)请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顺风行船,和风轻拂,船帆高悬,好似挂在江天之上。(3)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出来的?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次北固山下》中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以看出身在“客路”的诗人的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看出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生发出的思乡之情。39.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秋夜闻笛 次北固山下[元]萨都剌 [唐]王湾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季节到北固山的? 萨都剌在秋季;王湾在冬末春初(如写冬或春亦可)。(2)在诵读这两首诗时,该如何把握节奏,有同学拿不准。从整体上比较,你觉得哪首要快一点,哪首要慢一点?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诵读《秋夜闻笛》时,要慢一点。诗人徘徊整夜,思归思亲,满怀浓浓的愁绪,缓慢的朗读节奏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诵读《次北固山下》时,稍稍快一点。江面开阔,白帆高悬,顺风行船,平稳快速,感受到诗人旅途的喜悦;乡思愁绪也是淡淡的,快一点的朗读节奏,与诗人的心境一致。观沧海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题《观沧海》为后人所加。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体裁:古体诗中汉乐府诗。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诗。诗歌精讲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译文: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课下注释:①临:到达,登上。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下文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临”“观”二字表现了诗人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译文:(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课下注释: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④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写法:◎动静结合。“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实手法。描写大海的全景,渲染了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译文:碣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得很茂盛。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写法:◎动静结合。“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写实手法。分别描写山岛景色和大海景色。炼字:“涌”本指“翻涌”,诗中生动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画面: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惹得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描述画面: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课下注释:⑤星汉:银河。炼字:两个“若”字,①本指“好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②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运万千的景象的景象。③表现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想象,夸张,②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运万千的景象的景象。③表现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⑥。译文:幸运得很,写一首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课下注释:⑥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幸,幸运。至,达到极点。主旨本诗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以及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思维导图理解性默写①《观沧海》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也有两句是叙事,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②《观沧海》一诗中,表现大海辽阔威严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③《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突兀耸立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④《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⑤《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大海惊人力量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⑥《观沧海》一诗中,表现诗人伟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⑦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写法,写大海吞吐日月,含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⑧《观沧海》一诗中,统领全篇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⑨《观沧海》一诗中,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景物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指银河,这四句是诗人仰望天空所见实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B、“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两句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本诗中却与诗境融为一体了。C、这首诗通过对大海的辽阔壮景的描摹,传达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体现,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D、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抒写个人远大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开头两句写登临的地点(碣石山)和目的(观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皆为观海所见所想。B、“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相互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C、“日月之行”到“若出其里”写诗人通过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D、写“洪波”,重在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是写实景。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B诗中海洋摹其形,绘其神,力求表现海洋包容万物波澜壮阔的特征。C、全许虚写、实写结合,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怀的当是实写大海的句子。D、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天净沙·秋思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具体名称。这首散曲是马致远羁旅漂泊时所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体裁:元曲诗歌精讲枯藤老树昏鸦①,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译文: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户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骨瘦如柴的马。课下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写景:①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②描绘出一幅苍凉的秋季暮色图炼字:“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瘦”为什么用得好 )妙在欲写人之瘦而不写人之瘦,由写马之瘦而衬托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和路途跋涉之艰辛,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赏析:①运用了白描、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乐景衬哀情和对比的手法。②创造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③营造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古道西风瘦马画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夕阳西下,断肠②人在天涯③。译文: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课下注释: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作用:前句点明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的“昏”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句直接抒发羁旅愁思,卒章显志。炼字:“断肠”将“天涯沦落人”无法言传的辛酸与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抒发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因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夕阳西下的作用:①选取典型景物“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是黄昏;②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③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④为下文“断肠人”做铺垫,抒发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最后一句作用:①直抒胸臆,点明主旨 ②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天净沙.秋思》描绘了怎样的的画面 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树上鸟鸦发出几声凄凉哀鸣,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映出几处人家。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缓缓前进.此时,夕阳正西沉,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一人浪迹天涯,心中不禁泛起淡淡的悲凉。主旨真切地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思念家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思维导图理解性默写1.《天净沙 秋思》中三个名词性短语连排,抓住毫无生气的景物,表现深秋傍晚典型特点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天净沙 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旅人形象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用夕阳作背景点缀,表现漂泊天涯的旅人愁思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情从景出,情景交融,且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5.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与白朴《天净沙 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法相同,意境相似。6.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其中直抒胸臆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1.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家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唐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在今湖南洪江西)尉,李白听说他的不幸遭遇后,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以带去慰藉,分担他的愁苦。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作品有《蜀道难》《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是继屈原后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杜甫誉为“诗圣”。三李:李白、李商隐、李贺。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体裁:七言绝句诗歌精讲杨花①落尽子规②啼,闻道龙标③过五溪④。译文:在柳絮落尽、杜鹃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路过五溪。课下注释:①杨花:柳絮。②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③龙标:指王昌龄。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④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内容: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次句叙事点题。炼字:“尽”字①本意是“完”,②文中杨花落尽点明时令(暮春时节),含飘零之感,③营造了一种凄清悲惋的氛围;“啼”字①本意是“啼叫” 听觉,②文中子规啼叫渲染出悲凉之意(离别之痛),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贬的痛惜与同情。“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描写有何作用?①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时节,②渲染了一种悲凉感伤的离别气氛。③烘托了诗人悲苦哀愁的心情④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恨;(了解)意象:“杨花”象征离散、漂泊,“子规”是凄凉、思归的象征。“杨花”和“子规”这两个意象,既点明时令,切合当时情事,又烘托了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了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⑤西。译文: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夜郎的西边。课下注释:⑤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修辞:①拟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把自己的那份对友人的担忧托付给明月③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同情。主旨本诗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思维导图理解性默写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饱含诗人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既点明了时令又表达了漂泊之感和落寞之情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的一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5、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6.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既点出闻讯的季节,又表达了飘忽不定的感觉和落寞伤感之情的句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7.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以富于创造力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之情。8.同是望月,苏轼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而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则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寄托了对友人的同情、思念和关切之情 。9.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0.韩愈因事被贬,贾岛作《寄韩潮州愈》以慰之,诗云:“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效。11.诗中与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似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B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间接地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C.诗中将无知无信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3.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首诗的前两句本应先写问道之事,再写杨花之句,诗人却采用了倒转的技巧,强化了首句,创造了诗境,创造了先声夺人的笔势。B、、诗的第三句突然转笔,撇开对友人的同情,借助想象直写作者的内心世界,可谓大手笔。C、最后一句诗人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让它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D、这首诗将叙事抒情巧妙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也是本诗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5.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B.次句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 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C. 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D. “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这里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7.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王昌龄为送别好友李白而作,表达了王昌龄对李白深切的同情和关切。B、首句写景,诗人描写杨花飘落、子规啼叫烘托无限喜悦之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C、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D、后两句叙事,借用丰富而奇妙的艺术想象,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听到友人左迁,经受心灵震撼以后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儿.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次北固山下知识点儿.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观沧海知识点儿.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知识点儿.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