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草原》《丁香结》接触自然这节课我们在古诗词中欣赏美丽的景色。任务一:初读诗词,理解诗意任务二:任务三:品词读句,体会感情深入比较,技法总结任务一初读诗词理解诗意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zhǔ停泊bó同“现”xiàndéchánquè书写时不要漏掉右半部分“心”字上面的一横。左窄右宽,左收右让,注意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左窄右宽,横画错落有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使左右部件联成整体。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住,过夜查阅字典【注释】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结合注释题目大意:夜晚留宿在建德江边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释】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借助资料结合注释指诗人自己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空阔远大大意: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查阅字典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用空格分开“上阙”和“下阙”词牌名念奴娇满江红定风波蝶恋花【注释】词题,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的南面。地点时间事件题目大意:夜里经过黄沙岭时创作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结合注释【注释】横斜的树枝上阙大意: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结合注释【注释】用茅草盖的旅舍【注释】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注释】见同“现”下阙大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任务二品词读句体会感情1、如果请你各用一个字来表达你读完这两首诗歌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两个字?2、请抓住这两个字,找出对应的景物,完成思维导图。3、品词读句,体会感情。学习单喜愁1、如果请你各用一个字来表达你读完这两首诗歌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两个字?2、请抓住这两个字,找出对应的景物,完成思维导图。2、请抓住这两个字,找出对应的景物,完成思维导图。宿建德江愁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2、请抓住这两个字,找出对应的景物,完成思维导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喜上阙下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鸣蝉蛙声稻花声星天雨山茅店社林溪桥3、品词读句,体会感情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的“新愁”是什么?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来。——贺知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在这些古诗词中,没有“思乡”一词,一个“客”字却诉说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情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想象画面远景近景天为什么比树还低?因为原野太空旷了,所以远远望去,看起来天比树木还要低。联系生活借助插图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想象画面诗人漂泊在外、举目无亲,这轮明月虽然距离很远,但此时像朋友一样陪伴在身边,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3、品词读句,体会感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品词读句,体会感情请你从不同的角度(动静、感官体验)给诗中的景物分类动静明月惊鹊清风鸣蝉蛙声雨别枝稻花声星天茅店社林溪桥以衬明月别枝惊鹊,月落乌啼霜满天。——(唐)张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反衬出了夜晚的静谧。“以动衬静”诗句中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际作者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出了这依山傍水的农村田野的幽静与闲适,令人悠然神往。看到听到闻到明月别枝惊鹊星天雨山茅店社林溪桥鸣蝉蛙声说丰年稻花香借“蛙声”说丰年,虚实结合,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拍手称奇。见到“惊鹊”,闻到“蝉鸣”,嗅到“稻花香”,忽见“茅店”,作者内心之喜如海上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全词不着一个喜字,喜悦之情却力透纸背,洋溢在字里行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品词读句,体会感情你们觉得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喜悦之情呢?卷地风来忽吹散。——(宋)苏轼 忽闻岸上踏歌声。——(唐)李白 剑外忽传收蓟北。——(唐)杜甫忽,在古诗中,“忽”字常常包含着意外之喜。“路转溪桥忽见”更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他自己也曾有诗句云:“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时词人的心境浓缩成一个成语可以是——“喜出望外”。任务三深入比较技法总结两首词都写到了“明月”,是否传达了同样的情感?为什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比较两位诗人的经历的异同公元730,孟浩然踌躇满志低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求仕失败,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寄情与山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到上尧居住,并在此生活了二十年。在隐居期间,他关注农村生活,关系百姓疾苦,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相同点仕途不得志寄情山水心系百姓热爱国家《宿建德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不得志孤独寂寞喜悦热爱技法总结查阅字典借助插图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结合注释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时目标1. 会写“鹊、蝉”2个字,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默写。2. 体会《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的不同情感。◆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释诗题。1.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一首诗描绘了静寂的月夜,一首诗描绘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夏季暴雨。老师想请两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下这两首诗。(指名背诵)2.回顾方法:还记得前面两首诗我们是怎么理解诗意的吗?(借助注释、查工具书、查阅资料、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3.这节课,我们也将运用这些方法,学习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2)借助注释知道“西江月”是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3)引导学生提取时间、地点信息。二、出示简介,知作者。1.介绍词人。(出示词人辛弃疾的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程(在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2.写作背景。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上饶黄沙岭一带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一次,辛弃疾夜行经过黄沙岭,看到美丽的乡村月夜景色,心有所感,写下此词。三、初读全文,明词意。1.疏通字词。(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检查自读情况。①指名读课文。教师正音:“见”同“现”,读音xiàn。②指导书写“鹊、蝉”。在书写“鹊”时,整体紧凑。“昔”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鸟”上窄下宽,钩画稍向左斜,横画位置稍靠上。在书写“蝉”时,左窄右宽。“虫”竖画正直,居框正中。“单”点撇间距适中。“曰”上宽下窄,横画平行均匀,竖画正直而下。2.读出节奏。要把这首词读好,还要注意停顿和重音。教师范读,感知节奏。学生练读,男女生赛读等。课件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山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理解词意。(1)默读词句。师: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有疑问、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指导。①交流上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注释:别枝:横斜的树枝词意:明月升上树枝,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②交流下阙:七八个星/天外,两山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社林:社庙丛林。词意: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四、想象画面,悟诗情。1.品读上阙。(1)自由读上阙,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了什么?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②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③闻到的:稻花香师: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写什么呢?(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这儿的“说”字,仅仅是青蛙在说吗?那还有可能是谁在说?(农人、作者自己)蛙声本无意,作者心有情。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作者企盼丰年的感情。(2)抓住“明月”“清风”“蛙声”等关键词提问:从这些充满山村特色的意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3)联系学过的诗句,体会写法。“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说说本首词哪里体现了这种表现手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里用“惊鹊”“鸣蝉”反衬乡村夏夜的宁静。)(4)想象画面,说说你脑海里呈现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教师相机评价并指导: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更加真切。(5)上阙写出了夏夜乡村的美景,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有感情朗读。2.品读下阙。师: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阙,想象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还不能理解,可提出质疑。(1)交流画面,相机指导。(2)体会词人心情的变化。师: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焦虑、迷惑)就是这个时候,“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看到了就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此时词人又是怎样的心情?(惊喜)(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可是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4)诗句回顾:陆游有一句诗,也写出这种峰回路转后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5)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作者在看到旧事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五、对比阅读,再悟情。1.思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景色,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结合诗句分别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感情。(1)两者情感不一样。前者表达诗人独自在外游历时的孤苦之情,而后者表达的是词人的喜悦欢快之情。(2)抓“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游子思乡的愁绪。抓“丰年”“路转溪桥忽见”,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丰收的喜悦以及找不到茅店到一转弯茅店突然出现的柳暗花明般的喜悦。2.男女生对比朗读,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拓展知识。【教学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3古诗词三首掌握字词 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宿( )建德( )江 移舟泊( )烟渚( )卷( )地风来忽吹散( ) 路转溪桥忽见( )形 请写一写这几个字,总结规律。义 解释下列字词。渚:__________________ 宿:__________________水如天:_______________ 别枝:________________社林:_________________主题探究 《宿建德建》刻画了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描述西湖盛夏时节____________的奇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通过描写乡村夏夜的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4.说说你在读这三首诗词时“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查找资料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预习反思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做好标记或在下面写下来。预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词。2.能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利用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词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意思。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六上课件】第3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pptx 作业设计.doc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