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难点突破练17 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方法及实验探究(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难点突破练17 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方法及实验探究(含解析)

资源简介

难点突破练17 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方法及实验探究
1.(2024·陕西安康中学高三联考)某生物实验小组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进行了改进,用实验包代替锥形瓶,实验包类似于医院的采血袋,开口处有粘胶,其中预充入气体,营造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将定性分析实验与定量测定实验同步进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包解决了无氧条件下锥形瓶中残留氧气的问题
B.用血糖仪检测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分析葡萄糖消耗速率
C.利用传感器检测CO2的产生情况,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差异
D.在无氧实验包中加入碱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的产生量
2.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B.一般以葡萄糖为供能物时,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始终等于O2的消耗量
C.bd段无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乳酸大量积累导致血浆 pH显著下降
3.秸秆的纤维素经酶水解后可作为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纤维素水解液(含 5%葡萄糖)培养酵母菌并探究其细胞呼吸(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开始时向甲瓶中加入重铬酸钾以便检测乙醇生成
B.乙瓶的溶液由蓝色变成红色, 表明酵母菌已产生了CO2
C.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为厌氧型生物
D.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
4.(2024·天津第十四中学高三期末)为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 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的相对含量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t1~t2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
C.若降低10 ℃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5.(2024·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如图甲为植物细胞呼吸作用过程部分示意图,图乙锥形瓶中是新鲜的马铃薯块茎碎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马铃薯块茎细胞中,图甲中过程②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无氧条件下,图甲中X物质转化为CO2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若在锥形瓶中放入装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红色液滴将会右移
D.若图乙中马铃薯细胞仅进行无氧呼吸,红色液滴不会发生移动
6.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装有正常生长的酵母菌及足量培养液,试管装有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从阀门通入的空气已去除CO2,实验过程其他条件适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关闭阀门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锥形瓶中的液体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
B.若关闭阀门,以乳酸菌替代酵母菌进行实验,试管中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C.若打开阀门,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则通入锥形瓶的O2属于无关变量
D.若打开阀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试管溶液颜色变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则表明酵母菌在所处温度下的细胞呼吸越旺盛
7.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完整的酵母菌分别装入①~⑥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类别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酵母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葡萄糖 - + - + + +
丙酮酸 + - + - - -
氧气 + - + - + -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A.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④⑥
B.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①⑤
C.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
D.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
8.(2024·昆明高三联考)如图表示酵母菌在细胞呼吸(底物仅为葡萄糖)过程中,O2浓度与CO2释放量、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注:ab=bc)。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2浓度为0时,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B.O2浓度为5%时,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有CO2产生
C.c点的O2浓度下,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相等
D.随着O2浓度的增大,酵母菌细胞的呼吸速率将一直增大
9.(2024·河南禹州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是探究水稻种子细胞呼吸的装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段时间后红色小液滴不移动,说明水稻种子已经死亡
B.该装置不能测定种子无氧呼吸的速率
C.实验一段时间后,广口瓶内的温度会升高
D.将装置中的KOH溶液换成清水,则实验开始一段时间红色小液滴可能不移动
10.(2024·福建宁德一中高三月考)将等量萌发的小麦种子放入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甲中液滴右移,乙中液滴左移,则该萌发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B.若甲中液滴右移,乙中液滴不动,则葡萄糖中C的转移途径可能为:葡萄糖→丙酮酸→酒精
C.若换成萌发的花生种子,则可能出现甲、乙中液滴都左移的情况
D.为了使实验更严密,可以增设等量的煮熟的小麦种子,其他装置与甲相同的一组实验
11.(2024·德阳五中高三开学考)如图所示,在b瓶和d瓶中放入适量萌发的水稻种子,用于探究水稻种子萌发过程的呼吸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 瓶内左侧玻璃管不一定要插入 NaOH 溶液的液面下
B.短时间内b 瓶和d 瓶的温度会升高,且 b 瓶升高更快
C.c 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 b 瓶内的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D.d 瓶内换成等质量的马铃薯块茎也可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12.某生物研究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植物细胞呼吸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瓶的作用是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b瓶和d瓶中装的可以是同种物质
C.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作透光的玻璃罩得到的结果相同
D.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增加一组死亡植株的对照组
13.(2024·安庆二中高三月考)实验人员利用如图甲、乙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反映了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中与环境的气体交换量
B.若装置甲中红色液滴左移,装置乙中红色液滴不动,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该实验不能证明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完全是由酵母菌细胞呼吸决定的
D.如果装置甲、乙弯管中红色液滴均不移动,可能是培养液中酵母菌已死亡
14.(2024·云南昭通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是一种可测定呼吸强度的密闭系统装置,把三套装置放在隔热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三套装置中种子的质量相等且不考虑温度引起的体积膨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中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种子呼吸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差值
B.a、b两装置有色液滴左移的速率一样
C.一段较短时间后,玻璃管中有色液滴移动距离的关系可能为 hc>hb>ha
D.当种子中的有机物消耗完毕,温度计读数c装置中的最低
15.(2024·安阳高三月考)用如图实验装置测量大麦种子的呼吸速率,装置中的种子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生命力)。实验开始时,使图中U型管内两侧有色液体均处于“0”标志位,用夹子夹紧橡皮管,在25 ℃条件下静置4 h,所得实验结果如图(不考虑种子代谢释放的热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a中有色液体的高度变化量表示大麦种子细胞呼吸消耗O2的体积
B.若种子细胞呼吸消耗脂质类物质,则吸收O2的体积大于释放CO2的体积
C.实验1 h时,大麦种子消耗氧气的总量为x mg,可用于分解15x/16 mg葡萄糖
D.大麦种子在25 ℃条件下4 h内的细胞呼吸速率为1.75 mm3·g-1·h-1
难点突破练17 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方法及实验探究(解析版)
1.(2024·陕西安康中学高三联考)某生物实验小组对“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进行了改进,用实验包代替锥形瓶,实验包类似于医院的采血袋,开口处有粘胶,其中预充入气体,营造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将定性分析实验与定量测定实验同步进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包解决了无氧条件下锥形瓶中残留氧气的问题
B.用血糖仪检测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分析葡萄糖消耗速率
C.利用传感器检测CO2的产生情况,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差异
D.在无氧实验包中加入碱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的产生量
答案 D
解析 用锥形瓶进行无氧呼吸的实验时,瓶中会出现残留氧气的问题,实验包可避免该现象,A正确;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可用血糖仪测定,可根据测定数值分析无氧和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消耗量,B正确;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量不同,利用传感器测定CO2的产生情况,可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差异,C正确;可根据加入酸性重铬酸钾后溶液颜色的变化确定酒精的有无,但不能确定酒精的产生量,D错误。
2.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强度与血液中乳酸含量和氧气消耗速率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为有氧呼吸,bc段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d段为无氧呼吸
B.一般以葡萄糖为供能物时,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始终等于O2的消耗量
C.bd段无氧呼吸时,有机物中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D.若运动强度长时间超过c,乳酸大量积累导致血浆 pH显著下降
答案 B
解析 ab段氧气消耗速率逐渐增加,血液中乳酸水平低且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以有氧呼吸为主,bc段乳酸水平逐渐增加,说明无氧呼吸逐渐加强,cd段氧气消耗速率较高,血液中乳酸水平升高,说明该阶段在进行有氧呼吸的同时,无氧呼吸的强度不断加大,A错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有氧呼吸过程中氧气的吸收量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因此不论何时,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都等于O2的消耗量,B正确;无氧呼吸过程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释放的能量少,大部分能量存留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中,C错误;如果运动强度长期超过c,血液中乳酸含量过高,但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不会导致内环境pH显著下降,D错误。
3.秸秆的纤维素经酶水解后可作为生产生物燃料乙醇的原料。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纤维素水解液(含 5%葡萄糖)培养酵母菌并探究其细胞呼吸(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开始时向甲瓶中加入重铬酸钾以便检测乙醇生成
B.乙瓶的溶液由蓝色变成红色, 表明酵母菌已产生了CO2
C.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其为厌氧型生物
D.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不能提高乙醇最大产量
答案 D
解析 用酸性重铬酸钾检测酒精时,应该待实验结束后从甲瓶取出部分液体进行鉴定,A错误;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乙瓶的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表明酵母菌已产生了CO2,B错误;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的真核生物,C错误;实验中增加甲瓶的酵母菌数量能加快乙醇产生的速率,而乙醇最大产量由反应底物(纤维素水解液)的多少决定,D正确。
4.(2024·天津第十四中学高三期末)为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 mL锥形瓶中,加入40 mL活化酵母菌和60 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的相对含量变化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t1~t2时,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
B.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快
C.若降低10 ℃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实验后的培养液滤液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变成灰绿色
答案 C
解析 t1~t2时,单位时间内氧气的减少速率越来越慢,说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速率不断下降,A正确;t3时,培养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再发生变化,说明酵母菌基本不再进行有氧呼吸,此时主要进行无氧呼吸,t1和t3产生CO2的速率相同,所以单位时间内产生相同量的CO2,所以单位时间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有氧呼吸的3倍,因此t3时,溶液中消耗葡萄糖的速率比t1时快,B正确;图示所给温度是最适温度,此时酶的活性最高,反应速率最快,因此若降低温度,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时所需要的时间会变长,C错误;酵母菌进行了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会产生酒精,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后变成灰绿色,D正确。
5.(2024·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如图甲为植物细胞呼吸作用过程部分示意图,图乙锥形瓶中是新鲜的马铃薯块茎碎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马铃薯块茎细胞中,图甲中过程②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B.无氧条件下,图甲中X物质转化为CO2的过程会生成少量ATP
C.若在锥形瓶中放入装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红色液滴将会右移
D.若图乙中马铃薯细胞仅进行无氧呼吸,红色液滴不会发生移动
答案 D
解析 图甲中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A错误;X是丙酮酸,无氧条件下,图甲中丙酮酸转化为 CO2 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无ATP产生,B错误;若在锥形瓶中放入装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则初始时有氧气,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吸收,由于有氧气的消耗,红色液滴左移;后期氧气耗尽,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液滴不动,C错误;若图乙中马铃薯细胞仅进行无氧呼吸,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且无氧气的消耗,故红色液滴不会发生移动,D正确。
6.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锥形瓶中装有正常生长的酵母菌及足量培养液,试管装有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从阀门通入的空气已去除CO2,实验过程其他条件适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关闭阀门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锥形瓶中的液体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
B.若关闭阀门,以乳酸菌替代酵母菌进行实验,试管中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C.若打开阀门,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则通入锥形瓶的O2属于无关变量
D.若打开阀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试管溶液颜色变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则表明酵母菌在所处温度下的细胞呼吸越旺盛
答案 B
解析 若关闭阀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一段时间后锥形瓶中的液体能使酸性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A正确;若关闭阀门,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不能产生CO2,不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B错误;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温度属于自变量,O2属于无关变量,C正确;若打开阀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试管溶液颜色变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则产生CO2的速率越快,说明该温度下细胞呼吸越旺盛,D正确。
7.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完整的酵母菌分别装入①~⑥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类别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酵母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葡萄糖 - + - + + +
丙酮酸 + - + - - -
氧气 + - + - + -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A.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④⑥
B.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①⑤
C.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
D.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
答案 D
解析 酒精是在无氧情况下,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是②⑥,A错误;有氧情况下在线粒体中会产生CO2和水,因此,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只有③⑤,B错误;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不能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C错误;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能判断出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8.(2024·昆明高三联考)如图表示酵母菌在细胞呼吸(底物仅为葡萄糖)过程中,O2浓度与CO2释放量、O2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注:ab=bc)。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2浓度为0时,葡萄糖中的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热能
B.O2浓度为5%时,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有CO2产生
C.c点的O2浓度下,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相等
D.随着O2浓度的增大,酵母菌细胞的呼吸速率将一直增大
答案 B
解析 O2浓度为0时,葡萄糖中的化学能一部分储存在ATP中、一部分转化为热能、大部分储存在酒精中,A错误;O2浓度为5%时,O2吸收量小于CO2释放量,说明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有CO2产生,B正确;c点的O2浓度下,CO2释放量是O2吸收量的2倍,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相等,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3倍,C错误;O2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速率将不再增大,D错误。
9.(2024·河南禹州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是探究水稻种子细胞呼吸的装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段时间后红色小液滴不移动,说明水稻种子已经死亡
B.该装置不能测定种子无氧呼吸的速率
C.实验一段时间后,广口瓶内的温度会升高
D.将装置中的KOH溶液换成清水,则实验开始一段时间红色小液滴可能不移动
答案 A
解析 一段时间后红色小液滴不移动,说明种子不再消耗氧气,可能只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广口瓶中的KOH溶液可以吸收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故红色小液滴是否移动取决于是否消耗氧气,能测定有氧呼吸速率,但不能测定种子无氧呼吸的速率,B正确;由于细胞呼吸会产生热量,实验一段时间后,广口瓶内的温度会升高,C正确;将装置中的KOH溶液换成清水,开始一段时间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细胞吸收的氧气的量和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则实验开始一段时间红色小液滴可能不移动,D正确。
10.(2024·福建宁德一中高三月考)将等量萌发的小麦种子放入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甲中液滴右移,乙中液滴左移,则该萌发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B.若甲中液滴右移,乙中液滴不动,则葡萄糖中C的转移途径可能为:葡萄糖→丙酮酸→酒精
C.若换成萌发的花生种子,则可能出现甲、乙中液滴都左移的情况
D.为了使实验更严密,可以增设等量的煮熟的小麦种子,其他装置与甲相同的一组实验
答案 A
解析 若甲装置中的液滴右移,说明消耗O2的体积小于释放CO2的体积,说明萌发的种子进行了无氧呼吸,乙装置中液滴左移,NaOH会吸收细胞呼吸释放的CO2,说明密闭容器中O2被消耗,萌发的种子进行了有氧呼吸,即萌发的种子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错误;若甲装置中的液滴右移,说明萌发的种子进行了无氧呼吸,乙装置中液滴不动,说明没有消耗O2,即萌发的种子只进行了无氧呼吸,此时葡萄糖中C的转移途径可以为:葡萄糖→丙酮酸→酒精,B正确;若换成萌发的花生种子,由于花生种子中脂肪含量高,在氧化分解时会消耗更多的氧气,即消耗的氧气量大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因此,甲装置中会发生左移,乙装置中因为氧气的消耗也会左移,C正确。
11.(2024·德阳五中高三开学考)如图所示,在b瓶和d瓶中放入适量萌发的水稻种子,用于探究水稻种子萌发过程的呼吸方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 瓶内左侧玻璃管不一定要插入 NaOH 溶液的液面下
B.短时间内b 瓶和d 瓶的温度会升高,且 b 瓶升高更快
C.c 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 b 瓶内的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D.d 瓶内换成等质量的马铃薯块茎也可观察到相同的现象
答案 B
解析 a 瓶内左侧玻璃管一定要插入 NaOH 溶液的液面下,以保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A错误;细胞呼吸会散失热量,短时间内b 瓶和d 瓶的温度会升高,且 b 瓶中种子进行有氧呼吸,散失的热量较多,温度升高更快,B正确;c 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不排除 b 瓶内的种子进行了无氧呼吸,C错误;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D错误。
12.某生物研究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植物细胞呼吸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瓶的作用是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b瓶和d瓶中装的可以是同种物质
C.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作透光的玻璃罩得到的结果相同
D.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增加一组死亡植株的对照组
答案 C
解析 a瓶中为NaOH溶液,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b瓶的作用是为了检验空气中CO2是否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d瓶中澄清石灰水可检测是否有CO2,因此两瓶中装的可以是同种物质,B正确;c瓶用的是不透光的玻璃罩,可防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作透光的玻璃罩会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C错误;为避免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增加一组死亡植株的对照组,D正确。
13.(2024·安庆二中高三月考)实验人员利用如图甲、乙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反映了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中与环境的气体交换量
B.若装置甲中红色液滴左移,装置乙中红色液滴不动,则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该实验不能证明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完全是由酵母菌细胞呼吸决定的
D.如果装置甲、乙弯管中红色液滴均不移动,可能是培养液中酵母菌已死亡
答案 A
解析 装置乙中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反映了酵母菌细胞呼吸过程中与环境的气体交换量,装置甲中红色液滴的移动距离反映的是装置内O2体积的变化量,A错误;若装置甲中红色液滴左移,装置乙中红色液滴不动,说明酵母菌吸收的O2量与释放的CO2量相等,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若装置甲中红色液滴不动,装置乙中红色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不吸收O2但释放CO2,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由于温度等因素也会引起液滴移动,因此该实验不能证明液滴移动的距离完全是由酵母菌细胞呼吸决定的,C正确;如果装置甲、乙弯管中红色液滴均不移动,可能是培养液中酵母菌已死亡,不发生细胞呼吸所致,D正确。
14.(2024·云南昭通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是一种可测定呼吸强度的密闭系统装置,把三套装置放在隔热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三套装置中种子的质量相等且不考虑温度引起的体积膨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中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是种子呼吸消耗氧气和释放二氧化碳的差值
B.a、b两装置有色液滴左移的速率一样
C.一段较短时间后,玻璃管中有色液滴移动距离的关系可能为 hc>hb>ha
D.当种子中的有机物消耗完毕,温度计读数c装置中的最低
答案 C
解析 NaOH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因此a、b装置中有色液滴的移动是由装置中氧气体积变化引起的,A错误;a与b装置的差别在于种子是否消毒,b装置中种子未消毒,在单位时间内,细胞呼吸强度大于a装置,消耗的氧气多,同时两者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都被NaOH吸收,所以b装置中消耗的氧气多,内外的压强差大,有色液滴左移的速率快,B错误;由B项分析可知,b装置中有色液滴左移的速率大于a装置,则移动距离为hb>ha,b与c装置的差别在于种子所含的主要物质不同,相同质量的糖类与相同质量的脂肪相比,耗氧量要小,所以b装置中消耗的氧气比c少,内外的压强差小,有色液滴向左移动的速率小于c装置,所以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为hc>hb>ha,C正确;b装置中种子未消毒,由于有细菌等微生物的存在,在单位时间内,细胞呼吸强度大于a装置中种子,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多,b装置温度计读数比a装置高;b装置与c装置的区别在于种子所含的主要物质不同,相同质量的糖类与相同质量的脂肪相比,耗氧量要小,释放的能量少,b装置温度计读数比c装置低,因此当种子中的有机物消耗完毕,温度计读数c装置中的最高,D错误。
15.(2024·安阳高三月考)用如图实验装置测量大麦种子的呼吸速率,装置中的种子用水浸泡过并在稀释的消毒剂中清洗过(不影响生命力)。实验开始时,使图中U型管内两侧有色液体均处于“0”标志位,用夹子夹紧橡皮管,在25 ℃条件下静置4 h,所得实验结果如图(不考虑种子代谢释放的热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a中有色液体的高度变化量表示大麦种子细胞呼吸消耗O2的体积
B.若种子细胞呼吸消耗脂质类物质,则吸收O2的体积大于释放CO2的体积
C.实验1 h时,大麦种子消耗氧气的总量为x mg,可用于分解15x/16 mg葡萄糖
D.大麦种子在25 ℃条件下4 h内的细胞呼吸速率为1.75 mm3·g-1·h-1
答案 A
解析 装置a中的种子是活的,可进行细胞呼吸,消耗O2,产生CO2,由于装置中的NaOH溶液能吸收CO2,所以装置a中有色液体位置的变化是由大麦种子细胞呼吸消耗O2引起的,装置b中装有灭菌的死种子,不进行细胞呼吸,起校正数据的作用,装置a中有色液体移动的高度加上装置b中有色液体移动的高度表示大麦种子细胞呼吸消耗O2的体积,A错误;种子进行细胞呼吸除了以葡萄糖为底物外,也能消耗脂质类物质,由于脂质类物质的碳氢比例比较高,导致氧化分解时吸收O2的体积大于释放CO2的体积,B正确;假设大麦种子实验1 h内消耗的O2总量为x mg,设消耗的葡萄糖的质量为y mg,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180/y=6×32/x,可得y=15x/16,C正确;大麦种子在25 ℃条件下4 h内的细胞呼吸速率为(50+20)÷4÷10=1.75(mm3·g-1·h-1),D正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