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八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分值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26分)
小联为近期的语文学习活动写了一则消息,请你一起完成任务。

红星中学10月31日电 两个月来,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第27届“推普周”期间,班级举办了“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专题活动,中文之美镌刻于心。中秋节时,班级制作了“祖国山河,美丽画卷”系列海报,诗词之旅就此开启。班级组织了“人无信不立”主题演讲,诚信之花( ▲ )。

校长表示,学校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初zhōnɡ,就是让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1)初zhōnɡ( ▲ )(1分)
(2)镌( ▲ )刻(1分)
2.填入文段括号处最合适的词语是( ▲ )(2分)
A.悄然绽放 B.锐不可当 C.眼花缭乱 D.鹤立鸡群
3.下列做本消息标题最合适的一项是( ▲ )(3分)
A.班级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B.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
C.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习语文
D.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4.请你仿照本则消息的句式,在文中横线处再补写一个语文学习活动。(3分)

5.用诗文原句填空,完成“祖国山河,美丽画卷”海报,其中第(4)题填作者。(7分)
(
树树皆秋色,
(1)▲

——王绩《野望》
(2)▲
,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江入大荒流。
——
(4)▲
《渡荆门送别》
天街小雨润如酥,
(5)▲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

(7)▲

(为画面配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要连续的两句,本试卷出现的除外。)
)
6.请为“人无信不立”演讲稿写一句关于“诚信”的名言(或俗语、典故),并阐释其意义。(3分)

7.系列活动结束后,老师还安排了一个采访任务。你采访了谁?请向班级同学讲述你采访的过程。(字数80-100字)(6分)

二(39分)
(一)古诗文阅读(14分)
【甲】赠王桂阳
吴 均
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选自《吴均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乙】与朱元思书
吴 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丙】与顾章书
吴 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①,岂徒语哉!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24年版)
【注释】①仁智所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8.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遂为草所没 为君覆明月 B.天下独绝 哀转久绝
C.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 D.素湍绿潭 既素重幽居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0.所选诗文都在景物描写之后通过抒情议论表达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5分)
篇 目 诗文原句 情 感
《赠王桂阳》 未见笼云心, 谁知负霜骨。 (1) ▲
《与朱元思书》 (2) ▲ 抒发了人在自然景物面前获得的心灵感悟,表达作者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与顾章书》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 ▲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甲诗描写松树时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用松树的由弱变强暗喻自己。
B.乙文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富春江水的特点,展现了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C.丙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乙文则没有运用。
D.乙、丙两文写景都以四字句为主,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文学作品阅读(11分)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朱 德 ①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②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③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小联批注1:夹叙夹议:交代母亲对“我”思想上的启迪和行动上的支持,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小联批注2:“再没有”表明一直没能回家看望母亲的遗憾、悲痛。侧面表现了母亲对我参加革命的支持,默默无闻地为家庭付出。 仿照小联的批注2,你的批注: (1) ▲ (2分) 仿照小联的批注1,你的批注: (2) ▲ (3分)
12.小联用下列表格梳理文章,请你帮他完成。(3分)
段落 母亲的事件 对“我”的影响
①② (1) ▲ 激发了我的斗争之心
③⑤ 母亲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2) ▲
④⑥ (3) ▲ 培养了我坚韧的品格
13.请仿照小联的批注,再各批注一例。(5分)
(1) ▲ (2分)
(2) ▲ (3分)
14.小联对文段的理解,你认为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选段通过真实、典型的事件,以及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质朴伟大的形象。
B.选段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母亲的生平事迹以及“我”获得的教益。
C.选段用平实如话的语言叙述和描写,字里行间饱含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D.选段在叙事的同时穿插精当的议论,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三)组合文本阅读(14分)
【材料一】
记者A:“别人都关心你飞得高不高,但实际上你累吗?”
全红婵:“谁不累啊。”
记者B:“我有个问题现在要考一考你,‘拿捏’你知道用英语怎么讲吗?”
全红婵:“不会。”
记者B:“我教教你好不好?”
全红婵:“不用了,我不想知道。”
(巴黎奥运会期间记者采访跳水运动员全红婵)
记者:“整个游泳代表团总体成绩都不太好,你这块金牌可以说是乌云下起一场大雨,你有什么想法吗?”
潘展乐:“谁说的?谁说游泳队状态不好?还有好几天比赛,慢慢看。”
(巴黎奥运会期间记者采访游泳运动员潘展乐)
【材料二】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一群得到了极其有限的名额、能有机会来到奥运会赛场内的记者,问出的问题、做出的采访,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其实完整的、翔实的采访答案,更多出现在2010年以前。那时,电视是我们客观全面了解一个知名运动员的最主要渠道。运动员的翔实回答不仅出于对媒体权威的尊重,也因为这是外界了解他们个人与团队、了解这项运动的重要途径。
到这届2024年巴黎奥运会,机构媒体早已不再是外界了解运动员的唯一途径,运动员们有自己的微博,自己的各种社交媒体,有自己的经纪人甚至公关团队。这个转折发生后,媒体在时代里、在奥运赛事里、在运动员心目中的角色也有变化。
这时候有两个问题可能决定采访的结果好不好:第一,取决于运动员怎样看待媒体采访、媒体对他们有多重要。第二,取决于媒体记者为采访运动员做了怎样的准备。
但遗憾的是,媒体从业者似乎完全没有做出这样的调整。这些进入场地的中年记者,很多又保持着优越感——因为当他们踏入新闻行业的时候,媒体在社会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还有很强的权威性。
奥运赛场内外的记者,应该更用心地学习,如何让奥运冠军们,在我们的访谈里,收获信任、放松与有收获的互动。同时,也为自己所在的行业,赢得一份尊重。
(选自网络《奥运会采访为何如此难堪》,有删改)
【材料三】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不顾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进入陕甘宁边区采访,成为第一个成功采访红色中国的外国记者。在陕甘宁边区四个月的实地采访中,斯诺以其不卑不亢、敢说真话的职业素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客观真实的报道角度写成了震惊中外的《西行漫记》。
首先,刨根问底,谨慎求证;讲事实,无偏见。埃德加·斯诺从不放弃任何一个求证事实的机会,其采访永远是进行时,不厌其烦、反复验证。在出发前,他已经事无巨细地准备了众多的问题。但是,随着采访的深入,很多问题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埃德加·斯诺最大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带偏见的客观采访,寻找事实来获取答案和验证。
第二,提问抓住要害。提问是采访活动最常见的形式,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目的、报道效果能否实现。埃德加 斯诺在采访中提问简洁有力,能抓住要害。
最后,全面深入的思考。这有助于记者对复杂新闻事实的分析、判断和推理;有利于对新闻事实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拓展、深化;更是推进报道进程、使新闻报道由事实真实到本质真实的关键。
(选自《青年记者》,2019年第9期,有删改)
15.根据上述材料,关于运动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态度,下列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运动员普遍对媒体采访持开放态度,乐于分享个人感受和对比赛的看法。
B.运动员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表达自己,对媒体采访持防备的态度。
C.运动员对媒体采访都持反感的态度,认为采访会干扰他们的比赛和训练。
D.运动员对媒体采访的态度完全取决于他们当时的心情,以及比赛的结果。
16.网上对巴黎奥运会期间记者与运动员的采访互动充满了争议,一方认为是记者采访有失水准,另一方则认为是运动员不配合。请结合三则材料,阐述出现争议的原因。(5分)

17.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材料三】从三个方面概括了斯诺的采访技巧,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书中内容进行解说。(3分)

(2)如果你能穿越到当年,获得了一个采访斯诺的机会,请你在准备采访提纲时拟写两个采访问题。(3分)
① ▲
② ▲
三(35分,含书写分5分)
18.以“最 ▲ 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小传。
要求:
(1)用欣赏的眼光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2)不要面面俱到,而应根据要着重表现的特点,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的信息,一律用“我”“我校”等指代。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一(26分)
1.(2分)(1)(1分)衷 (2)(1分)juān
2.(2分)A
3.(3分)分层赋分。选B,3分;选A,2分;选C,1分;选D,0分。
4.(3分)写出语文学习活动名称且不与前文重复2分,句式1分
示例1:班级举办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诗文朗诵会,音韵之美朗读品味。
示例2:班级举办了“穿越历史,走近大家”名人故事分享会,名家之范铭记心间。
5.(7分)每空1分,有错、漏、添均不得分
(1)山山唯落晖 (2)晴川历历汉阳树 (3)山随平野尽 (4)李白
(5)草色遥看近却无 (6)-(7)关于山水或倒影的古诗文名句,连续两句即可。
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6.(3分)引用一句关于“诚信”的名言2分,阐释诚信的意义1分
示例:“言必信,行必果”,说话一定要算数,守信用,重承诺,做事有始有终,坚持到底。
7.(6分)文从字顺2分:错别字、病句、标点误用有一处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
内容4分:对象和场合(采访时间、地点、对象、目的1分);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讲清事情的经过和结果2分);注意口语表达的特点1分。
示例:同学们,我想知道校长对我们这次活动的看法,中午我去校长室找到了校长,告诉他我要采访他,校长很高兴,认真地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还和我交流了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最后校长竖起了大拇指,点赞了我们的活动。
二(39分)
(一)(14分)
8.(2分)C
9.(4分)一个分句1分,意对即可。
示例:众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职聚着翠绿的潭水。
10.(5分)根据要求理答。示例:
(1)(2分)作者借对松树坚韧品质的赞美,表达自己虽处困境但仍满怀壮志与抱负。
(2)(1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个分句也可以)
(3)(2分)抒发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表明对名利束缚的彻底挣脱。
11.(3分)C
(二)(11分)
12.(3分)注意概括时的叙述角度;一空1分。示例:
(1)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2)坚定了我的革命意志
(3)母亲不离土地,坚持劳作
13.(5分)第(1)题考查副词的作用,第(2)题考查议论的表达方式。
(1)(2分)示例:“永远”一词写出了“我”参加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2)(3分)示例:议论:强调母亲对自己的深远影响,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感激之情。
14.(3分)A或B
(三)(14分)
15.(3分)B
16.(5分)正反两方面作答,另加1分。只从一方面答,最多2分。
示例:一方面:①记者对采访没有做充分的准备,未能充分了解运动员的个性和比赛背景。②记者可能仍然认为自己在社会话语体系中拥有较高的权威性,期望运动员配合采访。③记者提出的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甚至带有偏见。④记者提的问题没有抓住要害,提的问题不恰当,过于随意。(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另一方面:①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声音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不再完全依赖传统媒体。②运动运对媒体权威缺少足够的尊重。(一点1分)
(6分)
(1)(3分)考查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
示例1:刨根问底:在书中,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向很多人询问了政策的内容,还深入了解了其背后的动机和实施情况。
示例2:抓住要害的提问:斯诺在询问红军长征的原因时,直接切入主题,询问了长征的动机和过程中的关键决策。
示例3:全面深入的思考:斯诺在书中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不仅记录了事实,还分析了这些事实背后的社会和政治原因。
(2)(3分)一个问题1分;两个问题有逻辑关系1分。
示例:①采访过程中让您感触最深的有哪些事?
②经过这段时间的采访,您对中国革命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35分,包含书写5分)
18.(35分,含书写5分)
(1)(30分)大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要求:用欣赏的眼光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尽可能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根据要着重表现的特点,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和言行。在此基础上,先看切题情况,再亮点加分。
切题:“鲜明的个性,典型的事件,真实的自己”,满足此三点为完全切题,建议23分起评。三点中缺少任意一点,视为基本切题。建议18分起评。三点均不符合,视为不切题。
亮点:再视立意、内容、结构、语言加减分。建议每档1-3分。
特殊情况:
①大量抄袭前面阅读,或明显照抄成文、范文(要提供所依据原文),给5分;
②不足500字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
③切题,但不满300字且明显未写完20分,300字以下成文15分;
④没有补全作文题,扣2分。
(2)书写(5分)评分标准:
①清楚(能辨识、基本无涂改修正),2分;
②工整(大小合适、字体较统一、布局合理),2分;
③美观(有楷书或行楷的基本笔法、流畅舒适),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