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汇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检测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汇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检测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蒙城县汇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第一次学业质量检测
高一思想政治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
1.电影《疯狂原始人》讲述原始人咕噜一家六口在老爸瓜哥的庇护下生活。每天抢夺鸵鸟蛋为食,躲避野兽的追击,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下面对原始人咕噜一家生活的描述可能的是( )
①一家六口共同分享采集来的野果
②老爸瓜哥使用铁制工具进行狩猎
③咕噜用石头使劲切割兽肉
④大女儿用羽毛制成的笔在树叶上写下心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尧舜时代,华夏民族就有专业农官“后稷”。战国农学家许行说:“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正因为这样,先民们得以定居共存,一个依靠农业种植发展为生活主导的部落文化诞生了。可见,在尧舜时代( )
①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先民们已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②先民们实现定居生活,氏族仍是先民们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先民们处于原始社会的中前期,开始出现原始畜牧业和农业
④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全面取代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血迹斑斑的奴隶贸易、对印第安人的奴役和屠杀、鸦片贸易等罪恶的历史事实说明( )
①对外掠夺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唯一途径
②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③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倒退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依靠暴力和通过掠夺来实现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时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②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和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之间的矛盾
③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④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等地的彝族地区大约100万人保留着奴隶制度,西藏、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大约400万人口保留着封建农奴制度。新中国为保障人权,于20世纪50年代对这些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昔日广大奴隶和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西藏等地区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模一样的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④西藏等地区超越社会发展规律步入更高级社会形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入侵,封建统治腐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说明( )
①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②探索复兴之路必然要经历屈辱
③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另辟新路
④民主革命不能改变中国人民悲惨的命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世纪初,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屡遭挫折。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③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
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④→③→②→① D.①→④→②→③
8.董必武曾经是中国同盟会会员,他回忆说,“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研究俄国的方式。”此说法可以印证的观点有( )
①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经之路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③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才是出路
④孙中山没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
①创立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④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高一某班开展以“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以下是几位同学的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社会主义改造旨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③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④党在过渡时期是要实现对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通过学习研究《共产党宣言》,我们可以了解到( )
①本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深刻理解剩余价值学说
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然性
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和崇高理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在于( )
①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无情批判
②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提出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
③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④看到了阶级斗争的巨大作用,找到了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3.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再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表明( )
①回看走过的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②比较别人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全面借鉴他国之路
③远眺前行的路,科学社会主义探索需要不断超越现有发展阶段
④审视自己的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本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将社会的变革寄托于一种理想,或者寄托于资产阶级良心的发现,注定其必然要失败。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弊端是( )
①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剥削和阶级压迫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③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④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会被取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奴隶主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宣称:“奴隶是一种最好的财产,是一切工具中最完善的工具。”这表明( )
A.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B.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C.奴隶有一定的财产和人身自由 D.奴隶主占有奴隶大部分劳动成果
16.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反映了( )
①封建统治者强迫农民从事各种徭役
②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③封建君主凭借政治权力对农民进行残暴统治
④农民阶级反对统治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评卷人得分
二、主观题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程】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二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辉煌之路。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是沿着民族复兴之路奋勇前行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筚路蓝缕,辟除榛莽,一路走来,走向辉煌,走向复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6分)
【生产关系的产生与确立】
18.(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资本归个人私有和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赚取生产要素创造的利润。以资本家拥有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材料二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
——马克思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比较与封建社会的不同点。(6分)
(2)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什么?(4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9.(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中撰写过《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该文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必须对其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态度。无产阶级通过它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革命的领导权,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阶级,最终取得了胜利。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扫除内外障碍,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继而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即社会主义革命。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9分)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6分)
(3)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个经过千辛万苦的历程。某校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准备开展一系列活动,请你策划三个活动方案。(3分)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立志选择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我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 您认为女人最好的品德?温柔。
您的特点?对目标始终如一。/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喜爱的颜色?红色。/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马克思的自白》
材料二 他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却债务缠身,大半生穷困潦倒;他出身于中产阶级上层,却热情捍卫工人的权益。他一生清苦,颠沛流离。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活着的时候受到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他忍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贫困、疾病、丧子、亡妻、忌恨、诽谤的折磨。尽管如此,马克思一生义无反顾地追求真理。
----英国《焦点》月刊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石。(6分)
(2)阅读材料,你能获得怎样的人生感悟? (4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D B B A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C B A
1.A
【详解】①③:电影《疯狂原始人》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所使用的工具为石器,因此,原始人咕噜一家六口共同分享采集来的野果,咕噜用石头使劲切割兽肉,①③符合题意。
②:铁制工具是封建社会出现,②不符合题意。
④:原始文字还没有出现,文字在奴隶社会出现;因此,大女儿用羽毛制成的笔在树叶上写下心愿,属于原始社会的现象,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A
【详解】①:根据材料“教民稼墙,树艺五谷”可知尧舜时代先民们处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原始农业,人们已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故①正确。
②④:根据材料“依靠农业种植发展为生活主导的部落文化诞生了”可知当时仍然是以氏族作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故②符合题意,故④排除。
③:尧舜时代属于原始社会后期,故③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A。
3.C
【详解】②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依靠暴力和通过掠夺来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②④符合题意。
①:对外掠夺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①错误。
③: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历史的进步,③错误。
故本题选C。
4.D
【详解】③④: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使社会生产结构就会严重失调,③④符合题意。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①不合题意。
②: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和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②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B
【详解】①③:各地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表明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模一样的,①③正确。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②说法错误。
④:规律是客观的,因此应该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够突破规律制约,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6.B
【详解】①③: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说明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另辟新路,①③符合题意。
②:探索复兴之路未必要经历屈辱,该选项的说法太绝对,②排除。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旧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得以改变,该选项的说法不符合实际,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7.A
【详解】③: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③排第一。
①: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①排第二。
④: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④排第三。
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1949年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排第四。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①→④→②。
故本题选A。
8.C
【详解】①:俄国十月革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两国道路不一样,故①错误。
②③:“我们过去和孙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发展了,孙中山掌握不住,结果叫别人搞去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才是出路,故②③正确。
④: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孙中山没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D
【详解】①:毛泽东思想创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不符合题意。
②: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0.A
【详解】①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本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改造旨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①②说法正确。
③: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③说法错误。
④:党在过渡时期是要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1.D
【详解】①:第一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①不选。
②:《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使得人们深刻理解剩余价值学说,②不选。
③④:《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然性,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先进品格,③④入选。
故本题选D。
12.C
【详解】①②:这两项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故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依据题意,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是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的经济根源;提出阶级斗争的主张,找到了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和正确路径,故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3.C
【详解】①④: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二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再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表明回看走过的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审视自己的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与本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①④正确。
②:比较别人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立足中国实际,而不是全面借鉴他国之路,②排除。
③:远眺前行的路,科学社会主义探索要有发展的目光,但并不是需要不断超越现有发展阶段,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4.C
【详解】①:空想社会主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剥削和阶级压迫,①说法错误。
②③: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是,他们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②③说法正确。
④:空想社会主义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会被取代,只是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5.B
【详解】A: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出现、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脑体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迈入文明时代,A与题意无关。
B:依题意知,“奴隶是一种最好的财产,是一切工具中最完善的工具。”这说明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B正确。
C:在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C错误。
D:在奴隶社会,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D错误。
故本题选B。
16.A
【详解】①③:该诗反映封建统治者强迫农民服军役,从事无偿劳动,凭借政治权力对农民进行残暴统治,①③符合题意。
②④:材料介绍的是农民被强制服役,未涉及收取地租,也未涉及农民阶级的反抗,②④不选。
故本题选A。
17.(1)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2)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新中国的诞生,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分析】背景素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程
考点考查: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公共参与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属于分析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回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可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因此中国人民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说明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属于说明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属微观考查。解答时,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调动教材知识加以回答,注意不要直接表述教材内容。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回望历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中华民族从独立到富强的复兴之路,是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间奇迹的辉煌之路→可从“辞旧”角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有效信息②: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是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是沿着民族复兴之路奋勇前行的7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筚路蓝缕,辟除榛莽,一路走来,走向辉煌,走向复兴→可从“迎新”角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可从“国际”角度,说明新中国的诞生,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解答本题,考生可根据设问要求,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辞旧、迎新、国际意义等角度组织答案,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18.(1)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封建制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详解】(1)此题属于简答题型,根据课本知识回答,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2)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9.(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只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新民族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3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②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3)示例: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革命影片:走访老军人;举办革命照片展。(写出三个即可)
【分析】本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阐述为材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的相关知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教材P24“专家点评”有明确的阐释:三个层次,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材料分析作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只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领导权来说,新民族主义革命不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这一点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3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已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的相关知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教材P24有明确的阐释,考生然后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材料分析作答: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②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为学校举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系列学习活动策划三个活动方案。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分析作答。考生可从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革命纪念馆;观看革命影片;走访老军人;举办革命照片展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本题第(1)问,第(2)问,均属于简答题,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书写作答即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能力。第(3)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20.(1)①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③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石。
(2)感悟示例:志存高远;顽强意志;创新精神。
【分析】本题以科学社会主义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经典文献为材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角度设置2个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知识的考查比较具体,属于微观层面的考查。关于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教材从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三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阐释,考生依据教材知识书写即可: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书写作答即可。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试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围绕主题,把握要求,多角度思考作答。材料介绍了马克思对真理的追求,具有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和各种困难作斗争,因此考生可以从个人志向、个人意志、创新方面分析作答。也可从其他角度分析。
【点睛】第(1)问,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另一个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对开放性题目,要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题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