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C D C D D B C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B C A D AB AD BC BD1.C【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骨骼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通过细胞膜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B、血浆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主要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C。2.C【分析】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详解】A、眨眼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形成的反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B、眨眼反射是一个自主性的防御性反射,经过训练的人可控制眨眼,是因为有大脑皮层的控制,体现出大脑中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B正确;C、当冲动到达轮匝肌时,受刺激部位轮匝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C错误;D、眨眼反射的神经分布在头面部,某人如果出现不能眨眼睛的现象,可能是面部传出神经受损,D正确。故选C。3.C【分析】1、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由题图可知,BDNF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前膜,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后膜,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详解】A、DNA连接酶参与DNA的复制过程,而过程a表示BDNF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DNA连接酶不参与该过程,A错误;B、物质b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物质b与AMPA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当动作电位传导至d处时,使d处的膜内变为正电位,B错误;C、BDNF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前膜,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另一方面作用于突触后膜,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C正确;D、若向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导致BDNF不能作用于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不能释放b物质至突触间隙,从而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减少,D错误。故选C。4.D【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被病毒侵染的细胞称为靶细胞;细胞A为抗原递呈细胞,细胞B为辅助性T细胞,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物质Ⅱ为抗体。【详解】A、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能识别、加工处理病毒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它免疫细胞,A正确B、物质Ⅰ是细胞C接受抗原刺激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C增殖分化;物质Ⅱ为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抗体,能中和体液中游离的病毒,抑制病毒的增殖,B正确;C、细胞B为T细胞,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C正确;D、细胞C为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能合成分泌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功能,D错误。故选D。5.C【分析】人体激素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且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详解】A、动物激素的产生有专门的器官或细胞,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A正确;B、激素具有相对特异性,靶器官和靶细胞上有其受体,故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和靶细胞,B正确;C、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二者为协同关系,C错误;D、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能体现激素的微量和高效性,D正确。故选C。6.D【分析】人体的免疫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T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细胞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A正确;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C、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C正确;D、若某患者体内缺失T细胞,特异性免疫缺失,但是还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D错误。故选D。7.D【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详解】体温调节、身体平衡、水平衡、呼吸、排尿反射、阅读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下丘脑、小脑、下丘脑、脑干、脊髓、大脑,ABC错误,D正确。故选D。8.B【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均为正电位,乙不发生偏转,A正确;B、阻断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所以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也只偏转一次,B错误;C、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所以乙指针偏转两次,C正确;D、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一次,D正确。故选B。9.C【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详解】A、未受刺激时,膜外都是正电位,电表测得的为两点膜外的电位差为0,若测静息电位,需将电流表的一侧电极放到膜内,A错误。B、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作用,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b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a,所以兴奋不能由a→b传递,C正确;D、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电表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是先向左偏转,后向右偏转,D错误。故选C。10.C【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详解】A、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是通过协助扩散完成的,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C、AB段的Na+内流是协助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C。11.C【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分析题意可知:严重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使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血钾含量升高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分泌。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ABD错误,C正确。故选C。12.A【分析】1、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三个去路: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2、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血糖来源和去向图示,其中①为消化吸收,②为肝糖原分解,③为非糖物质转化形成葡萄糖,④为氧化分解,⑤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⑥为转化形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X为肝糖原,Y为肝糖原和肌糖原,据此答题。【详解】A、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是使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会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下降,A正确;B、胰岛素可通过促进④⑤⑥过程、抑制②③过程使血糖降低,不能抑制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B错误;C、一般情况下,X为肝糖原,Y为肝糖原和肌糖原,C错误;D、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主要通过促进④物质的氧化分解过程来增加产热,D错误。故选A。13.B【分析】据图分析: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该过程中有负反馈调节。【详解】A、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其中下丘脑为神经中枢,松果体为效应器,未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A正确;B、视网膜为感受器接受暗信号刺激→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体现了体液调节,B错误;C、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D、由图可知,暗信号可促使褪黑素增多,则光信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D正确。故选B。14.C【分析】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此为二次免疫反应。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原因主要是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详解】A、一些病原体可以与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可以作用于B细胞,因此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A正确;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B正确;C、由图可知,第二次注射后,抗m抗体浓度迅速增加,一段时间后产生抗n抗体,说明第二注射的是n型病毒,第三次注射后机体内抗m抗体后增加,抗n抗体数量先增加,说明第三次注射的是n型病毒,m型病毒和n型病毒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C错误;D、第三次注射后,机体相应抗体浓度迅速增加,这是机体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的结果,D正确。故选C。15.A【分析】分析题图:下丘脑分泌生物激素释放激素,具有分泌功能;细胞Y是细胞X增殖分化而来的,所以两个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两组的mRNA不同,翻译出来的产物不同;细胞X的增殖能力大于细胞Y;淋巴因子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而物质甲是由垂体分泌的,不是淋巴因子。【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X是B细胞,细胞Y是浆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A正确;B、浆细胞只能产生抗体,不能产生细胞因子,B错误;C、下丘脑通过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影响免疫活动,C错误;D、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分裂和分化,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裂和分化,D错误。故选A。16.D【分析】据题来看,本题考查的是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几个实验,熟悉课本中所给出的几个探究实验,即可解答本题。【详解】实验一的自变量是感光部位在尖端还是尖端下部,可以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A正确;B、实验二将尖端与尖端下部用琼脂片隔开,在单侧光照下依然可以弯曲生长,可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因素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实验三将胚芽鞘单侧放置,导致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可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因素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D、实验四没有采用单侧光照,同时也去掉了尖端,没有感光部位,不能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影响因素是单侧光照,可以证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D错误。故选D。17.AB【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可表示血糖浓度降低的方式,③表示二氧化碳和水,④表示糖原,⑤表示非糖物质;乙表示让血糖浓度升高的方式,①表示非糖物质,②表示肝糖原。【详解】A、②能够分解为血糖,故不能表示肌糖原,能表示肝糖原,④表示肝糖原和肌糖原,A错误;B、甲可表示血糖浓度降低,参与该过程的激素是胰岛素,B错误;C、乙表示让血糖浓度升高的方式,该过程中参与调节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C正确;D、乙表示血糖浓度升高,该过程参与的激素主要是胰高血糖素,甲可表示血糖浓度降低的方式,该过程参与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会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促进甲过程进行,D正确。故选AB。18.AD【分析】生长素的功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浓度过高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和生长素的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有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详解】A、图中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和对照相比,随着浓度增大,生根数目越来越少,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对大蒜的生根起到抑制作用,A正确;B、植物生长调节剂甲,10 μmol·L–1和50 μmol·L–1时的生根数目相同,促进大蒜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 μmol·L–1和50 μmol·L–1之间,B错误;C、若用浓度为1 μmol/L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处理大蒜,大蒜生根数目和对照相同,大蒜能生长,C错误;D、植物生长调节剂甲的浓度为5 μmol/L和100 μmol/L时,大蒜的生根数目都是10左右,两浓度对大蒜生根的作用效果相同,D正确。故选AD。19.BC【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神经末梢和细胞连接处,②是神经纤维。【详解】A、①是突触结构,神经冲动在①传导的形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电信号,A错误;B、据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的生物学机制是:感觉在大脑皮层产生,当动物摄入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B正确;C、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C正确;D、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缺少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不属于反射,D错误。故选BC。20.BD【分析】生长素类似物是微量、高效的一类化合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调节作用。将取得的切段浸入蒸馏水中1h,目的是减少切段中内源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观察图可以看出1mg/L浓度的A溶液中培养,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若第二次实验与初次实验结果偏差较大,应重复实验查找原因。【详解】A、切段在蒸馏水中浸泡1h的目的,是使切段中所含内源激素进入蒸馏水中,排除对实验的影响,A正确;B、图中各浓度的NAA溶液与对照组相比,对切段的生长只有促进作用,没有表现出两重性,B错误;C、振荡培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溶液中的溶氧量,以满足细胞呼吸需要;二是使切段与溶液成分接触更均匀,C正确;D、对实验数据偏差过大的一般就如实填写,然后再重复该组实验,使得到的数据更可靠,D错误。故选BD。【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胚轴切段生长的影响实验,同时考查分析题干和图形,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21.(1) 下丘脑 神经递质、细胞因子(2) 减少 降低 增加(3) 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 胰岛B细胞(4)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分析】1.下丘脑是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的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下丘脑能合成抗利尿激素,但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是尿量减少。【详解】(1)由图可知,调节内分泌系统分泌活动的枢纽性结构是下丘脑,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有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所以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除激素外,还有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物质。(2)若切除甲状腺的五分之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将会减少 ,尿量将增加。(3)物质B是由胰岛分泌的,所以物质B是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葡萄糖分子可以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表面的受体,调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浓度。(4)该同学在蹦极时,因恐惧、紧张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的作用是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22.(1) 适量生理盐水 致死剂量寨卡病毒悬液 IgG抗体水平(2) 体液 核糖体(3)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关的记忆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4)注射疫苗可提高IgG抗体水平和存活率,且随着疫苗剂量加大而效果增强【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寨卡病毒疫苗注射剂量与小鼠存活率、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则实验的自变量是寨卡病毒疫苗的注射剂量,因变量是小鼠存活率、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分析题意,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寨卡病毒疫苗的有无及注射剂量,因变量是小鼠存活率、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可设计实验如下:①将小鼠平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其中A组为对照组,向小鼠体内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其余三组分别注射等体积的剂量为1.5pg、0.15pg、0.015pg的寨卡病毒疫苗;②28天后分别向四组小鼠体内注射等量的致死剂量寨卡病毒悬液;(据实验材料可得)③一段时间后检测IgG抗体水平和观察小鼠存活率。(因变量指标检测)(2)IgG属于抗体,能够产生抗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3)疫苗相当于抗原,注射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使机体产生抗体和相关的记忆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4)据表格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疫苗的组别小鼠血清IgG抗体水平和存活率均有所增加,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着疫苗剂量加大而效果增强,在疫苗剂量为1.5pg时,效果最好。23.(1) 脱落酸 顶芽产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而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 除去顶芽(2)相互作用、共同调节(3) 诱导乙烯的合成 抑制脱落酸的合成(4)使用脱落酸合成抑制剂【分析】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详解】(1)由图可知:激素②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生长,所以激素②是脱落酸。激素①可以造成番茄植株顶端优势,原因是顶芽产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而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消除顶端优势的措施是除去顶芽。(2)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图甲证明各种植物激素对番茄植株生长的调控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3)由图可知,ABA处理组乙烯的释放量高于CK组,所以ABA的作用是诱导乙烯的合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组乙烯的释放量低于CK组,所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可能是抑制脱落酸的合成,从而减少乙烯的释放。(4)若想要延长番茄的储藏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使用脱落酸合成抑制剂。24.(1) ⑤ 某种初始状态的T细胞/辅助性T细胞(2) 淋巴细胞膜上具有其特异性受体 TNF-α和IL-6【分析】分析图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部分免疫反应,其中①是巨噬细胞摄取病原体的过程,②是巨噬细胞呈递病原体给T细胞的过程,③是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抗原的过程,④是抗体与抗原结合消灭抗原的过程;细胞Ⅰ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Ⅱ为记忆细胞;细胞Ⅲ、Ⅳ为B淋巴细胞;细胞Ⅴ为记忆细胞;细胞Ⅵ为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详解】(1)由图可知,图中Ⅲ细胞代表的是B淋巴细胞,过程⑤是激活该细胞的第一个信号,第二个信号来自于某种初始状态的T细胞(辅助性T细胞)。(2)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柱形图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其中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乙型肝炎患者刚好相反,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25.(1)甲组不作处理、乙组彻底剥除根冠(保留根尖其他部分)、丙组剥除根冠保留根冠的原始细胞;三组实验均给以单侧光照,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生长状况。(2)光照是否导致IAA部分氧化分解(光照是否加速IAA向尖端以下部位运输?)(3) 红光和远红光 分生组织【分析】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各个器官中,黄化幼苗的光敏色素含量比绿色幼苗多20~100倍。禾本科植物的胚芽鞘尖端、黄化豌豆幼苗的弯钩、各种植物的分生组织和根尖等部分的光敏色素含量较多。一般来说,蛋白质丰富的分生组织中含有较多的光敏色素。在细胞中,胞质溶胶和细胞核中都有光敏色素。【详解】(1)要验证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根冠而不是根尖的其他部位。可设计甲组不作处理、乙组彻底剥除根冠(保留根尖其他部分)、丙组剥除根冠保留根冠的原始细胞;三组实验均给以单侧光照,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根的生长状况。(2)光照后根尖IAA总量少于黑暗组,可能的原因是光照是否导致IAA部分氧化分解或光照是否加速IAA向尖端以下部位运输。(3)光敏色素作为一种接受光信号的蛋白质分子,其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分生组织中光敏色素含量丰富。20.将某种植物的胚轴切段若干没人蒸馏水中1h后,再分别12.0口实验一转人不同浓度的生长宗类似物NAA的溶液中和含糖的碑酸10.0■央脸二创盐级冲液(对丽组)中.在23℃的条件下,避光振荡培养24h1.0后、测量切段平均长度、实脸进行两次.结果如图所示,下NAA4.000.0o60T0.i1列分析错误的是()A.切段在蒸馏水中浸泡山的目的是排除内源激素的影响B.实验数据表明NAA对切段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C.振荡培养液可以增加溶液的溶氧量从而测足细胞呼吸的需要D.浓度为0.1mgL的实验组两次结果偏差较大,对推导实验结论有千扰,应该舍弃三、非选择承思21.如图为人体内分泌系统调节的部分示意图,物质A~D代表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物质A下丘脑胰岛物质d垂体-)肾小管肾上腺物质D甲状腺●物质B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1)调节内分泌系统分泌活动的枢纽性结构是参与体液调节的物质除激素外,还有(答出2点)等物质。(2)若切除甲状腺的五分之二,物质D的分泌将会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将会」尿量将(填“增加减少"或“不变”)(3)物质B是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葡萄糖分子可以直接作用于表面的受体,调节有关激素的分泌,从而调节血糖浓度,(4)该同学在蹦极时,因恐惧、紧张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的作用是22.寨卡病毒疫苗被认为是预防寨卡病毒传染的有效工具,研究人员为了研究寨卡病毒疫苗注射剂量与小鼠存活率、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材料:寨卡病毒疫苗(疫苗剂量分别为1.5pg、0.15pg、0.015pg)、致死剂量寨卡病毒悬液、生理盐水、生长情况相同的小鼠若干等.实验步骤:①将小鼠平均分为4组,编号为A、B、C、D,其中A组为对照组,向小鼠体内注射其余三组分别注射等体积的剂量为1.5pg、0.15pg、0.015pg的寨卡病毒疫苗;②28天后分别向四组小鼠体内注射等量的③一段时间后检测和观察小鼠存活率。实验结果:如右表.组别疫苗剂量pg小鼠血清gG抗体水平小鼠存活率%(1)完成上述实验步骤:(①06.0②0③(2)上述产生1gG的过程中主要进行的是B1.513100免疫,小鼠体内抗体的合成0.159.6750场所是0.0159.3325(3)注射疫苗的目的是(④)根据表格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23.如图甲表示三种植物激素对番茄植株生长过程的相互作用模型,其②中①②表示植物激素.图乙表示用外源脱落酸(ABA)及某种植物生促进生长长调节剂分别处理采摘后的番茄的乙烯释放量变化(CK为对照处理).种子休眠回答下列问题:果实发育(1)激素②是激素①可以造成番茄植株顶增优势,原因“①”表示促进作用,“曰”表示抑制作用甲是消除顶端优势的措施有(答出1点).·12ABA处理(2)图甲证明各种植物激素对番茄植株生长的调控9是植物生长调(3)图乙中ABA的作用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可能节处理0135711.13是从而域少乙烯的释放.乙处理时间/d(4)若想要延长番茄的储藏时间,可采取的措施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docx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