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本节课程信息学科 物理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2024秋课题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教学重难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教学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论证得出成像规律。教学准备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教学过程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的点。 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光心:凸透镜的中心点,通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新课讲解 凸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准备 实验器材:焦距f为10cm的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注意事项: 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提出问题与猜想 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的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 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 根据猜想,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观察并记录成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 测量物距和像距,并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结果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 教师指导 带领学生分析数据,找出所有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数据,将其物距与焦距f、二倍焦距2f对比。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进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找出成像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v也等于二倍焦距。 当物距f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焦距f应小于8厘米,选项B正确。 一物体经凸透镜成像在焦点附近,则( )。 A. 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 B. 像与物大小一定不同 C. 物体一定在离透镜很远处 D. 像总是正立的 解析:物体在焦点附近时,可能成实像也可能成虚像,取决于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因此,选项A和B正确,选项C和D错误。 简答题 请简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 解答: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包括倒立、缩小、放大和虚像等几种情况,具体取决于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其应用包括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等。 课堂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课本后的本节练习内容。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并尝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透镜成像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生逐步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学会了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猜想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