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上全册详案 2024秋季 最新课题 5.1 法不可违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本课为 1 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八上教材的主题是社会生活,在前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之后,本单元介绍的是“遵守社会规则”。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分别为“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做守法的公民”。本节课“法不可违”是“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内容,这一框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类型和法律责任,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认识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这两类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本节课由“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组成。第一目“违法无小事”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教材通过法律规范的社会作用说明“法不可违”的原因;其二,在情境探究活动基础上,阐述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其三,从比较中说明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并说明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其二,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是两类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其三,教材指出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学情分析 一是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法治教育,极易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四是针对学生对依法维权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由于中学生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学生亟待了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于以上考虑,本课设计了“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三框内容。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政治认同】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1)【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2)【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3)【健全人格】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5)教学重点 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教学难点 我们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有哪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1.【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本单元学习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 2.【导入新课】方案1——视频提兴趣,学习更有趣【新闻链接】 打击整治涉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2024年8月,公安机关网安部门高度重视“饭圈”乱象,持续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严厉打击相关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巴黎奥运会期间,网安部门密切关注涉巴黎奥运会相关动态,切实加强针对性工作措施。公安部公布4起打击整治涉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典型案例。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你对饭圈的这些行为如何评价?这些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参考答案:不理智的饭圈文化不仅没有给运动员加油鼓劲,而且会阻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传播谣言信息、攻击诋毁他人的行为根据情节严重情况可以是行政违法行为或刑事违法行为!方案2: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中的材料,讨论并回答: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怎么避免?请说说你的想法。参考答案:(1)小勤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勤工俭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触犯了法律,其行为已经构成了违法。(2)能避免。我们应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遵守法律的意识。教师补充出示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中2020-2022年未成年人涉嫌犯罪的数据图:教师总结:从上面这张数据图中可以看到,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据呈不断上升趋势,说明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淡薄,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中国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法不可违》这一课。 明确目标,学习有方向本活动通过一段打击整治涉体育领域“饭圈”违法犯罪!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视频中的行为是否违法,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引出课题《法不可违》。本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别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新课讲授 违法无小事师出示知识点:1.法律有什么重要作用?P46(为什么)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拓展链接】法律的社会作用教师列举4部法律,通过介绍其中的法律条文帮助学生理解区分“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特别说明:材料此处隐含了一个较难的知识点,即如何区分“可以、必须、应当、不应当”这四个词语在法律文本的区别。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没有学习过法律知识,区分这四个词语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此处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而定,可以做适当拓展,也可以简单带过。法律一:《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发表观点,参与政治。教师解读:“可以”表示公民拥有此项权利,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一般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如公民可以发表言论,也可以不发表言论。法律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公民必须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等。教师解读:“必须”表示公民如果不履行即违法,一般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不依法纳税将被法律处罚。法律三:《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教师解读:“应当”表示法律要求人们应该去做到的事情,一般表示法律所倡导的事情,比必须程度轻,做不到也不会有法律的严惩。法律四:《刑事诉讼法》规定,超过追诉时效期限,不应当再追究刑责。教师解读:“不应当”表示法律不建议这么做。超过追诉时效的,一般不需要追责,但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探究与分享】认识违法行为类别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中的情境材料,思考并回答:这些行为违法吗?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答案与解析:(1)镜头一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民法典》物权编 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2)镜头二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3)镜头三属于刑事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 ( https: / / www. / fagui / article-640322.aspx" \o "刑法" \t "https: / / www. / tuwen / aaaxuqc / _blank )》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 https: / / www. / baike / yqtx / " \o "有期徒刑" \t "https: / / www. / tuwen / aaaxuqc / _blank )或者拘役 ( https: / / www. / baike / jy / " \o "拘役" \t "https: / / www. / tuwen / aaaxuqc / _blank ),并处罚金 ( https: / / www. / baike / fj / " \o "罚金" \t "https: / / www. / tuwen / aaaxuqc / _blank );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https: / / www. / baike / mscc / " \o "没收财产" \t "https: / / www. / tuwen / aaaxuqc / _blank )。”师总结知识点: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P48 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①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 a.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b.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c.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刑罚处罚。②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相关链接】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8“相关链接”中关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认识民事责任的种类,认识行政制裁与行政处分、行政处罚的关系,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种类。教师用图文材料分别例举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帮助学生理解一般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情境判断】识别违法行为类别案例一:留学生小李恶作剧,谎称飞机上有炸弹,导致飞机起飞暂停,被警察带走教育,治安行政拘留5天,罚款2千元。案例二:李某出门前忘记关水龙头,水渗到楼下,导致楼下邻居房间受损,邻居要求其道歉并赔偿1万元。案例三:某地海关李关长贪污受贿,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被判贪污罪处有期徒刑20年,没收财产5千万。案例四:李某酒后开车被查,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驾照扣分,拘留15天,并处罚款3千元。案例五:李某生意失败,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去抢劫,并杀害了被害人,法庭判处死刑。案例六:某知名网络带货主播因逃税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学生阅读上述违法案例,判断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并说明原因。答案与解析:①行政违法行为;②民事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行政违法行为;⑤刑事违法行为;⑥行政违法行为。【新闻链接】 演唱会买到“柱子票” !怎么办?“柱子票”引纠纷 :演唱会“柱子票”问题,是演出市场消费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遇到这种情况,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权?又该谁来担责呢?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演唱会票务公司该怎么处罚?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柱子票”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是民事违法行为。作为演唱会的举办方,都应该更从观众体验的角度出发,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探究与分享】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分析教师展示图文材料列举身边违反治安管理的三类行为:校园欺凌、殴打他人,破坏交通等公共设施,谎报险情、灾情、警情等。学生观看材料后,讨论并回答:你看到过类似的新闻案例吗?事后是怎么处罚的?师总结知识点:1.我们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P49-50 ①行政违法行为: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相关链接】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与治安管理处罚法教师说明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并解释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类型有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这几类。教师请同学说一说:上一个探究活动中的三个案例分别对应哪类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参考答案:上一个探究活动中三个案例分别对应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的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探究与分享】辨析民事违法行为学生阅读教材P50“探究与分享”中的材料,思考并回答:这些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答案与解析:(1)镜头一属于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违反了《民法典》合同编 第57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2)镜头二属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违反了《民法典》人格权编 第1019条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未经肖像权人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人不得以发表、复制、发行、出租、展览等方式使用或者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3)镜头三属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违反了《民法典》侵权责任编 第1185条规定:“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教师总结:镜头一是合同违约行为,镜头二和镜头三是民事侵权行为,这两类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教师补充列举生活中一些新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师总结知识点:②民事违法行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教师出示知识点:2.面对身边违法行为,我们应该怎么样做?P51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知识小结】三类违法行为的区别、相同点和联系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知识,请学生认真做笔记。 本栏目通过引用具体的法律条文帮助学生理解法律对人们行为的指引作用,并学会区分法律规定的“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本活动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本栏目属于知识拓展内容。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其中,刑事责任在后面一课中会具体阐述,这里要让那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一个全面的认知。本活动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违法案例,通过让学生判断违法行为类别并说明判断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巩固违法行为类别及其法律责任的知识点。本活动结合最新的时政热点事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视频中的行为是否违法,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本活动选取的案例中的情形都是中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或可能遇到的,旨在使学生初步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有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本栏目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定义和类型作了说明,使学生对其性质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本活动选取的三个案例中的情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本活动旨在使学生初步认识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相应法律责任,通过具体事例感受其危害性,并在生活中加强防范。本栏目对本课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犯罪这三类违法行为在社会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规范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方面的区别,以及三者的相同点和联系,并为下节课学习刑事违法行为作铺垫。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堂练习 略。(详见配套课件P20-29)课后拓展 【拓展空间】我国《民法通则》、《刑法》、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课后作业:请查询相关资料,解释什么是“公序良俗?答案与提示:公序良俗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比较典型的案例,如“泸州遗赠案”,男子将房屋遗赠给小三,违反公序良俗,法庭判遗嘱无效! 本栏目列举了民法典规定的民事法律活动的几条基本原则。有助于学生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板书设计 法律的重要作用违法无小事 违法行为的含义 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 犯罪法不可违 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治安管理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两类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学反思 1.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一般违法行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