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八上全册详案 2024秋季 最新课题 5.2预防犯罪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本课为 1 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一框。八上教材的主题是社会生活,在前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之后,本单元介绍的是“遵守社会规则”。本单元共设计了三课,分别为“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讲道德”“做守法的公民”。本节课“预防犯罪”是“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二框内容,在上一课了解了一般违法行为的基础上,这一框引导学生了解犯罪和刑罚这两个刑法学的主要内容,重点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和刑罚的含义和种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自我防范,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本节课由“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犯罪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其二,刑罚的含义及我国刑罚的种类。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重点阐述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然后,指出青少年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其二,介绍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内容,强调了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其三,对学生提出预防犯罪、遵纪守法的具体要求:一是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二是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学情分析 一是针对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针对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尚未牢固树立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做事易冲动,另一方面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法治教育,极易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等心理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某些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易受环境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四是针对学生对依法维权认识和行为方面的偏差。由于中学生涉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学生亟待了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基于以上考虑,本课设计了“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三框内容。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政治认同】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1)【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2)【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3)【健全人格】养成自尊自信的人生态度。(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5)教学重点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教学难点 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有哪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1.【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本单元学习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 2.【导入新课】方案1——视频提兴趣,学习更有趣【新闻链接】 高空抛物:首例死刑!高空抛物首例死刑案:2023年12月13日,“长春高空抛物”案在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宣判,抛砖者周某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观看视频并思考:有人说高空抛物只是不文明行为,你怎么看?参考答案:我们作为社会成员,不要以为高空抛物只是不文明行为,犯罪的后果非常严重!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方案2: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中的图文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场景中的犯罪行为。场景一是盗窃的犯罪行为,场景二是非法拘禁的犯罪行为。查阅刑法,了解抢盗窃和非法拘禁罪的刑事处罚条款。参考答案::①《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②《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罪】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教师补充出示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中2022年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罪名分布情况的数据图:教师讲述:2022年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罪名从占比数量排序依次为:盗窃罪26.7%、聚众斗殴罪12.3%、强奸罪11.6%、抢劫罪8.9%、寻衅滋事罪7.9%。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预防犯罪》这一课。 明确目标,学习有方向通过播放高空抛物案件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高空抛物并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从而警惕和远离帮信罪,引出课题《预防犯罪》。本活动通过展示二个具体犯罪场景,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犯罪,从感性上认识犯罪的危害性,并初步了解犯罪与刑罚的关系。新课讲授 了解罪与罚师出示知识点:1.刑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P52 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运用你的经验】犯罪与刑罚教师出示一组与国旗有关的图片,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图一行为是什么性质?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参考答案:①侮辱国旗、国徽、国歌罪(《刑法》修正案(十一)取消侮辱国旗、国徽罪,设立侮辱国旗、国徽、国歌罪,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②《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探究与分享】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学生阅读教材P53“探究与分享”中的材料,思考并回答: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答案与解析:(1)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是有区别的,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是不同的。(2)例如酒后驾车,以酒精含量多少,≥80毫克/100ml,是犯罪行为。例如偷窃,以一千至三千元为起点,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师出示知识点:2.犯罪定义及基本特征是什么?P53 ①定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②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新闻链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 2022年6月10日凌晨2点40分许,河北唐山某烧烤店发生一起寻衅滋事、暴力殴打他人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造成恶劣社会影响。6月12日,陈继志等9名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8月11日,由当地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该案件为什么会引起广泛关注,造成了哪些恶劣社会影响?你觉得犯罪分子可能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配套视频:唐山打人事件亲历者回忆现场答案与解析:犯罪分子有骚扰、侵犯、侮辱、殴打女性的严重情节,严重挑战了法治社会底线和做人的良知。因为是刑事违法行为,所以会受到刑事处罚!师出示知识点: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P54 ①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②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两大类。【探究活动】认识主刑和附加刑教师出示陈继志等恶势力组织违法犯罪一案刑事判决书的内容:一、2012年以来,被告人陈继志等人还长期纠集在一起,在唐山市等地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实施非法拘禁、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开设赌场、抢劫、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形成了以陈继志为纠集者,王晓磊等7名被告人为成员的恶势力组织。该恶势力组织为非作恶,欺压百姓,破坏当地经济、社会生活秩序,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二、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陈继志犯寻衅滋事罪、抢劫罪、聚众斗殴罪、开设赌场罪、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24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二万元;对其余27名被告人依法判处11年至6个月有期徒刑不等的刑罚,另对其中19名被告人并处人民币十三万五千元至三千元不等的罚金。陈继志等6名被告人对寻衅滋事罪4名被害人的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费、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等各项损失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学生阅读材料,讨论并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判决书,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知识小结】三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知识,请学生认真做笔记。【新闻链接】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岁!《刑法》修正案 :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作出调整。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故意杀人等犯罪,不再是刑事“免责人群”,将对其进行刑事处罚。▲ 配套视频: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学生观看视频《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下调》,讨论并回答:根据所学知识说说国家为什么要下调刑责的年龄?对我们青少年有何警示?参考答案:(1)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越来越多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为了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更加契合罪刑相适应原则。(2)这告诉青少年要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依法律己;要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预防违法犯罪。加强自我防范师出示知识点:1.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P49-50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相关链接】刑事责任年龄教师出示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中2020-2022年受理审查起诉14-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情况图:教师讲述:从上面这张图中可以看到,2020-2022年我国受理审查起诉14-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数量和占比呈逐年上升之势。未成年人犯罪数量越来越多以及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人大修改刑法后规定:“12至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也将承担刑事责任”。14至16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16周岁以上的人犯罪,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拓展知识:专门学校、少管所。教师出示专门学校和少管所图片,适当解释专门学校和少管所的用途。专门学校(原称工读学校)是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未成年人实施刑法规定的行为、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经有关部门同意可以决定将其送入专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少管所(全称少年犯管教所)是对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进行教育、挽救、改造的场所。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专门学校、少管所这类少年矫正机构着重教育、感化、挽救。【探究与分享】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启示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中的材料,了解陈某的事例,思考并回答: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答案与解析:陈某交友不慎,染上一些恶习。从旷课等不良行为到偷东西、打骂同学再到一般违法行为,仍然不思悔改,没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发展成为犯罪。学生交流、分享基础上,师总结知识点: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相关链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生阅读教材P56“相关链接”中关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教师出示最高检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2)》中2020-2022年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情况图文材料:2020年至2022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人数分别为583人、581人、271人,提起公诉人数分别为1341人、1062人、684人,呈逐年下降趋势。2022年批捕、起诉人数分别较2020年下降53.52%、48.99%。教师讲述: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根据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违规、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2016年4月国家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活动,在国务院总理批示、国家机关部门重视、全社会关注的情况下,近年来校园治理成效显著。自2017年纳入统计范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数量逐年下降。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如何避免、矫治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学生交流、分享基础上,师总结知识点: ③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本栏目通过对侮辱国旗、国徽、国歌罪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刑法的作用,理解犯罪和刑罚的关系。本活动呈现了两个情境,启发学生从行为所造成的的后果、触犯的法律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活动通过热点事件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帮助学生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理解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加深学生对犯罪的理解。本活动结合具体案例,接续上一活动环节,通过分析唐山烧烤店打人案一审刑事判决书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刑罚的具体类型,帮助学生认识主刑和附加刑。本栏目对重点知识“三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比较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重点知识,同时从法律性质、执法机关和适用对象等角度学习区分易混的法律术语“行政拘留”和“拘役”,“罚款”、“罚金”和“赔偿损失”。本活动通过让学生讨论国家为什么要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引导学生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性,纠正部分学生原有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要紧”的认识误区,同时警示学生要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律己,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本栏目介绍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主要是纠正学生的认识误区,即“年龄小实施犯罪不要紧”的错误想法;通过分析“我国2020-2022年受理审查起诉14-16周岁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情况图”引导学生要认清犯罪危害,远离危害。本拓展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对有严重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挽救的特殊教育学校和矫正机构,让学生明白对青少年处罚的目的还是教育。本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陈某转变过程的原因和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到包括“朋友”在内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法治观念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犯罪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做到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遵纪守法。本栏目介绍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两条法律规定。这两条法律规定详细列举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栏目分析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和国家治理成效,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性,思考如何避免、矫治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以及刑罚的含义和种类,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课堂练习 略。(详见配套课件P18-27)课后拓展 【拓展空间】让我们远离不良行为,教材P57课后作业:请查询相关资料和案例,完成表格。答案与提示:①旷课,原因:厌学、交友不慎;整改:改变学习方法,不交损友;②抽烟,原因:盲目从众;整改:杜绝不良诱惑;③打架斗殴,原因:沾染不良习气、冲动。整改:调节情绪,自觉遵纪守法。 本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哪些不良行为、明确其危害,寻找矫治的方法,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板书设计 刑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了解罪与罚 犯罪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预防犯罪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加强自我防范 杜绝不良行为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经验,对于违法犯罪的社会经验都是从电视、报刊等了解到,初中阶段,要求学生从法律的角度,客观理性的运用法律知识去分析案例。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选取了热点事件唐山烧烤店打人案,将重要知识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融到案例当中讲解,让学生尝试分析,案例是如何体现犯罪的特征,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