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查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 A 解析:“战于湘江”不对。
B 解析:原文是“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水草地上。”
3. D 解析:《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秋离开故乡韶山途经长沙所作。
4. ①理想:支撑红军将士坚定向前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即便面对死亡也不停止前进步伐。②道路:中国共产党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坚定了革命方向,牢牢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命运。③精神:“长征精神”铸起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创造新篇章。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5.A
6.C
7.①本文取材于作者的人生经历,以第一人称叙述,增强表达的真实性。②“我”同时也是群体的代表,“我”的经历可以引发共鸣。③以“我”之视角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我”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见证者,这使“自传”兼具社会性。
(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8.C解析: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③数词活用为形容词;④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
9.A 解析:①⑧ 宾语前置句;②⑤⑥状语后置句;③④⑨⑩判断句;⑦定语后置句; 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0.B
解析:
A.正确。语助词,无实义;于是。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于是能治理混乱。
B.错误。实践、从事;侍奉。句意:但决心实践先生说的话。/那就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C.正确。离开;删去。句意: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删去重复。
D.正确。因为;虚词,无实义。句意:因为具备了先王的仁义之道。/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11.D
解析:
D.“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错,原文是“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可知,还未掌握。
12.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以”,用;“盖”,大概;“通”,通晓、精通。)
13.材料一侧重孔子解说学习《诗经》的意义(作用);材料二侧重孔子删减、编写《诗经》。(答出一点给两分,答出两点给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人都称赞他仁德。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实践先生说的话。”
材料二:
孔子离开鲁国一共十四年才返回鲁国。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回答说:“为政最主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务,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么就使邪曲的人变成正直的人了。”季康子担心盗贼,孔子说:“如果您(在上面)没有贪心,那么(在下的人)即使鼓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不会行窃。”可是鲁国始终没有任用孔子,而孔子也不去谋求做官。
孔子在世时,周王室衰微,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追溯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依次编定《书传》的篇章,上记唐尧、虞舜的时代,下至秦穆公,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整理历史事件。孔子说:“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讲述,(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殷商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是殷商的后代)宋国没有留下足够的文献证实它。如果文献充足,那么我就能够证实它了。”观看殷、夏礼仪制度的损补的情况后,孔子说:“以后即使再经过一百世,礼仪制度也还是可以推演而知的,因为一种洋溢着文采一种充满着质朴。周王朝的礼仪制度的制定是参照了夏代和殷代的礼仪制度,因此是多么丰富多彩呀!我遵从周王朝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
孔子告诉鲁国乐官太师说:“乐律是可以知晓的。开始演奏,五音配合乐声洪大,接下去是音律高低和谐,音节明快,再连续不断,造就一部乐曲。”“我从卫国返回鲁国,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了原来应有的曲调。”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了孔子时,删去重复,选取那些可以用于礼仪教化上的,往上采用殷商始祖契、周朝始祖后稷的圣德,再述殷、周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时礼乐制度的残破,把叙述夫妇关系和感情的诗放在首篇,所以说“《关雎》这一乐诗放在《国风》的开始,《鹿鸣》乐诗作为《小雅》的开始,《文王》乐诗作为《大雅》的开始,《清庙》乐诗作为《颂》的开始”。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配乐歌唱它,以求配合《韶》《武》《雅》《颂》乐舞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可以得到称述,因为具备了先王的仁义之道,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爱《易经》,为《彖》《系》《象》《说卦》《文言》诸卦辞作了序文。孔子勤奋研读《易经》,多次翻断了编穿竹简的绳子。孔子说:“给我数年时间,像这样,我对于《易经》从文辞到义理就可以全部掌握了。”孔子用《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人有七十二位。像颜浊邹这样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孔子的教育(而又不在七十二人之列)的弟子,也是很多的。
14.B 解析:B.“即使咆哮大嚼的虎豹虬龙,也会遁逃避之”错,“哮吼大嚼无毫全”的意思是,对那些不老实的虎豹和虬龙,我会大声呐喊,大口咬嚼它们,一点不剩。
15. ①吞吐万物的气概:诗人说自己胸襟宽广,能够吞下亿万虎豹虬龙,并咆哮大嚼。
②超越自然的气势:诗人说能把山连成琴,能把黄河作为弦。
③宣扬孟子思想的雄心:诗人说自己可以把“万古不传”的孟子的思想传扬下去。
16.【答案】
(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6)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7.C
解析:“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强调“停止”,后面不跟停止的时间;“截至”,表示停止于某个时间,强调“时间”,后面要跟停止的时间。材料空处后有“目前”,故应选“截至”。“侵蚀”,逐渐地破坏或腐蚀;“侵占”,非法占据,别国领土或别人的钱财以及重要东西,使用非法手段来获取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文中并未提及非法手段,故选用“侵蚀”。
“浑然天成”,完全融合在一起,就像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浑然一体”,成为完整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意思;根据下文“水乳交融地构成和还原了一种原生态关系”,可知人与自然是已经成为一个整体,选“浑然一体”。“瑕瑜互见”,指玉上的斑点和玉德光彩互有所见,比喻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两者同时存在;“瑕不掩瑜”,指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美玉的光泽,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突出强调优点。文中提及“对于深层次矛盾的推进和解决,有的稍显轻易”,这是《我的阿勒泰》存在的不足之处,但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故选用“瑕不掩瑜”。
18. C 解析: ③,“……羊群、马匹、与人的生存状态”中“、”和“与”的作用是一样的,重复赘余,可删去一个。
19.D 解析:①搭配不当,“反映”与“风光”不搭配。②语序不当,应先展现风光和文化风情,后探讨传统文明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
20.A 解析:“这也是本剧的底色”中的“这”是代词,指上文的“真实、真诚地探讨真问题”;
A选项指上文的行为表现“第一个上台”;B选项指说话的时刻;C 选项 “这”和“那”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事物;D选项指说话的同时。
21.D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中“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不是用眼习惯”和“而是视觉环境”并列关系,否定一种再肯定一种,关联词语是“不是……,而是……”,故是并列复句。
22.①对光污染却重视不够 ②对眼睛的刺激就越大 ③一是室外视环境污染
23.写作
【审题】材料由两则名言构成,两则名言阐述的是“知足”还是“不满”。第一句名言为老子所说的“知足者富”,指的是人要学会知足,珍惜已拥有的就是富贵。面对名利富贵不贪,不过分企求,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鲁迅说的“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是激励青年不要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进步。对于“知足”和“不知足”的关系,可以做以下辩证思考:“知足与不知足”需要辩证看待,有时候,我们应该提倡“知足之足,常足”,因为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而不容易误入歧途。而有时候需要“不知足”,对于个体而言,志士进取、开拓和超越的奋斗所需的信念和操守,唯不自足才能超越自我,做强做大自我;对于社会来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也就是要不知足,不知足才能不断有进步。因而,知足与不知足是两个不同向不同面的内涵思想,都需要,但各有所适,贵在选择。所以写作时不可绝对反对或肯定“知足”“不知足”,而是要辩证思考分析。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需要知足却不满足。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面对苦难,知足让自己更加愉悦地去克服它。知足常乐,知足,苦难的止痛剂。二、面对苦难要知足,却不代表凡事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锐意进取,不满足于一点小小成就,才可能绽放人生的光芒。三、将二者兼容互补,凸显其共性价值——知足却不满足,让人生的麦田收获迷人的黄金。正是基于特殊性思辨,避开惰性思维产生的对立,于人生两面所需的统一中实现了“知足”与“不满足”的思想价值互补。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查
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教师: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赣南、湘西、四川嘉陵江、河南何家冲出发的4支红色大军,最终汇聚在西北黄土高原。他
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让中华民族为之骄做的名字:长征。虽然,这支队伍当时还十分弱小,而
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作为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
史诗一一长征,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启示?
(一)
一条长征路,是一条鲜血浸透的红飘带。
包括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在内的4支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到长征结束仅
剩5.7万人,有16.6万名红军将士战死或失散在途中。张震将军回忆湘江之战时说,仅他们一个团,
就顶住了敌人一个师又一个团的兵力。鲜血,染红了湘江,染红了一座又一座山头。突破包括湘江
在内的四道封锁线后,在不到50天时间内,出发时8.6万人的中央红军,锐减到3万人。
“再大的栖牲,也不能阻止我们前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老红军唐进新回忆说,每一
战都有大批战友倒下,“但活下来的人毫不退缩,因为我们有红色的理想。”这红色理想,就是建
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就是北上抗日实现民族独立。共产党人创建的红色政权,点燃了像唐进新
一样的劳苦大众心中的理想之火,也激发了他们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雪山草地,是许多老红军难以忘怀的地方。多少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勇敢生命,倒在了川西
水草地上。老红军李中权回忆说:“饿得摇摇晃晃,连抬腿的力气都没有。可一旦爬起来,就向前
走,向着党中央的方向走!”
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红军战士的生命意志和能量空前迸发:粉碎了3倍、5倍乃至10
倍于己的强敌的围追堵截…他们身后,留下的是惊人的数字: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5座经
年被积雪覆盖,跨过大河24条,历经11个省份行程二万五千里…
(二)
一条湍急的河流横亘在红军北上的道路上。这,就是大渡河。
杨得志率领的红1团,从数百里之外突然出现在安顺场渡口。17个勇士从浪尖上突向对岸。
船少人多,大队人马无法迅速渡河。杨成武指挥的红4团以昼夜行军240里的神速,奔袭到泸定桥,
在敌人未来得及毁掉桥时,22名突击队员冒死爬上了摇摇晃晃的铁索:一个战士中弹跌入河中…
其余的人仍奋力前进。红军冲到了对岸。
历史的昭示在于,在濒临生死绝境的关头,成立14年的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后,行使了独立解
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权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的共产党人,将中国
革命的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长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苹命战争全局上的
指导地位。面对兵力对比悬殊局面,毛泽东以一系列军事史上罕见的手笔,指挥红军在川黔滇万水
千山间纵横驰骋:四渡赤水、虚指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实现了遵
义会议确定的渡江北上的战略方针。
长征,检验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党的领袖与普通
的士兵生死相依、情同手足;红军指挥员一马当先,冲锋在前。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