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固镇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固镇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固镇二中24~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良渚文化遗留下来的大量图像资料看,良渚人生活中最重要且特殊的玉器、象牙器上,几乎只装饰一种被叫作神人兽面纹的图像。这种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形态千篇一律。这说明
A.良渚先民创作出了最早的绘画艺术 B.当时已进入了阶级社会
C.良渚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D.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确立
2.下面是西周时期大宗和小宗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注重贵族中血缘关系及等级秩序 B.中国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C.血缘亲疏是决定分封的唯一因素 D.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3.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到了战国时,韩非子认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荀子也强调礼属于文化与道德品质的修养问题,“虽王公士大夫之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之卿相士大夫”。这些变化反映出
A.荀子否定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B.先秦诸子思想趋于一致
C.礼乐制度在战国时受到冲击 D.价值观念决定历史认知
4.商鞅两次颁布《分户令》,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使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由此可推知,《分户令》的实施
A.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弱化 B.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C.直接增加了秦国人口数量 D.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
5.始皇帝除自封“皇帝”外,还规定:“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除谥号传统,皇帝继任者以数计之。以秦为水德,改历法、服色,数字以六为纪。秦始皇这些举措
A.旨在宣扬自己的丰功伟绩 B.有利于皇帝观念和形象的塑造
C.意在推行阴阳家的五行说 D.加强了秦朝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6.有学者评价秦朝的某一制度,“使中央直接管辖帝国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员的仕进履职都由中央负责,真正做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制度
A.加强了王畿与周边部落的联系 B.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C.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团结 D.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7.刘邦在翦除异性王后,大封同姓诸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王,天下共击之者”。汉文帝继位后,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并出现“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的现象。据此可知,汉初分封
A.蕴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隐患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实现了统治权力的合理分配 D.是对西周地方制度的完全继承
8.这条通道自张骞开辟之后,便成为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中国的漆器、火药、指南针、瓷器以及造纸、打井、冶炼等技术开始西传,葡萄、石榴、核桃、香料、胡椒、玻璃、象牙、狮子等往东传来。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西汉王朝放弃了用武力征服西域 B.丝绸之路孕育了繁荣开放的文化体系
C.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意在发展商业 D.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方交流的桥梁
9.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B.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C.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 D.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
10.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B.南北政权始终对峙
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由分裂走向了统一
11.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朝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民族交融的加深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蛮夷观念的消亡
12.白居易在《省官并俸减使职》中曰:“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一置而不停;或因暂劳而加俸,一加而无减。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藩镇势力日趋膨胀 B.外重内轻局面初步形
C.中央财政危机凸显 D.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13.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
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
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
14.820年,唐宪宗下诏:“自今以后,宜准例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该举措的目的是
A.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 B.适应均田制发展的需要
C.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5.隋唐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翻译和注解佛经的工作,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在僧侣队伍中还出现了很多“孝僧”“儒僧”等
等。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B.儒道思想日益同质化
C.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 D.佛教呈现本土化特征
16.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开元初,大食遗使来朝,“进马及宝钿带等方物。其使谒见,唯平立不拜,宪司欲纠之。中书令张说奏曰:‘大食殊俗,慕义远来,不可置罪。’上特许之。”这反映出唐朝
A.对外交流的灵活包容 B.在朝贡贸易中主张恩威并施
C.践行平等的民族理念 D.注重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遗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
——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1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西晋末年中原士族迁徙路线图
材料二
东汉时期,长江流域的经济已经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孙吴建国时,又有些进展。西晋末大乱,大量劳动民众南迁。他们带着北方比较进步的生产技术来到南方,在南方原有的生产基础上,加入新力量。东晋末和梁末两次祸乱以外,南朝境内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破坏,这也是南朝经济得以逐渐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南朝的经济状况》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晋末年中原士族迁徙的主要方向,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明其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南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4~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段考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良渚人生活中最重要且特殊的玉器、象牙器上,几乎都只装饰一种被叫作神人兽面纹的图像。这种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千篇一律”可知,良渚社会中存在着一致的精神信仰,故选C项。中国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画,良渚文化之前已经出现了彩绘陶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不同阶级之间的区别,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D项。
2.A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可知“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继承中作用重大,且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说明西周时期注重血缘关系和等级秩序,故选A项。“中国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唯一因素”说法错误,排除C项;西周时期天子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3.C根据材料可知,相对于西周时期的“刑”和“礼”,战国时期的“刑”和“礼”变化较大。韩非子认为刑罚不能区别对待,大臣违反法律也应该受到处罚。荀子强调“礼”属于修养问题,王公士大夫的子弟没有好的礼义,则可以将他们归为庶人,有好的修养的庶人也可归为卿大夫。这些说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期受到冲击,故选C项。荀子并没有否定社会等级的差异,排除A项;“先秦诸子思想趋于一致”材料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价值观念决定历史认知”说法错误,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可知,商鞅颁布的《分户令》使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有利于挖掘人力,然后用人力挖掘地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故选B项。材料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强化,而不是弱化,排除A项;“直接增加”说法错误,排除C项;秦朝是封建社会的开始,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B根据材料“始皇帝除自封‘皇帝》外”“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除谥号传统”“以秦为水德,改历法、服色,数字以六为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位皇帝,并通过许多规定和利益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始皇帝对于皇帝的定位是,皇帝的一切都是独一无二的,皇帝在人世间是最尊贵的。因此,秦始皇的这些举措都有利于皇帝观念和形象的塑造,故选B项,排除其他三项。
6.D根据材料“使中央直接管辖帝国的每一寸土地,所有官员的仕进履职都由中央负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学者评价的是郡县制。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标志,故选D项。商朝的内外服制加强了王畿与周边部落得到联系,排除A项;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排除B项;西周的宗法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团结,排除C项。
7.A根据材料“大封同姓诸王”“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同制京师”可知,汉初的分封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故选A项,排除B项。“合理分配”“完全继承”都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
8.D根据材料“成为历代王朝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中国的漆器、火药……西传”“葡萄、石榴、核桃……等往东传来”可知,丝绸之路成为沟通中西方交流的桥梁,故选D项。“放弃了用武力征服西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丝绸之路孕育了繁荣开放的文化体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联合西域其他国家对抗匈奴,排除C项。
9.C根据材料“王氏控制军政大权”“主弱臣强”等可知,皇权遭受了世家大族的压制,故选C项,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世家大族不仅占据大量土地,地方官员也多出自世家,中央集权并没有得到巩固,排除B项;世家大族虽然限制了皇权,但并没有取代皇权,排除D项。
10.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但是隋文帝于581年定都长安,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故选D项。
11.B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西域)出现了汉族食物、汉族服饰和娱乐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他们,因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的加深,故选B项。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民族交融,且“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A根据材料“兵兴以来,诸道使府,或因权宜而置职……致使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置官数量不断增多,且其薪俸甚至超越中央官吏,这一现象反映出地方藩镇权力的不断膨胀,故选A项。唐玄宗中后期,外重内轻局面逐渐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财政及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D两项。
13.C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的门下省不仅对于同级的中书省所做的决策有封驳权,对皇帝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防止中央行政决策中出现失误,故选C项。
14.A根据材料“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资产差率”可知,唐宪宗时期,三年定一次两税,且不论何种人都要按照资产交税,这扩大了交税对象,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选A项。均田制在780年实行两税法之初就已瓦解,排除B项;唐宪宗的目的是维护统治,增加税收,并非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施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这属于客观影响,并非唐宪宗的目的,排除D项。
15.D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不少僧人常常把佛教的思想比附儒、道,为此撰写了不少宣传中国伦理纲常的佛教经典”“孝僧”“儒僧”可知,隋唐时期的佛教融入了很多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故选D项。材料中涉及佛教吸收儒家思想文化,宣传中国伦理纲常,但是不能体现对礼乐制度的维护,排除A项;“同质化”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B项;“佛教文化有强大吸引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
16.A根据材料可知,在对外交流中,唐政府以包容的态度灵活处理了不同民族的礼仪问题,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唐政府对外交流的“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包容而非平等思想,排除C项;材料与“重视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无关,排除D项。
17.(1)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促使士阶层的崛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新旧贵族矛盾日益不断深化刺激;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求;民族交融促使文化的多样性。(10分) (2)特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6分)影响:汉唐时期是开放时代,为一些国家培养了许多方面的人才,推动这些国家的进步;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其农耕文化的传播极大促进了其他地区农业的发展;汉唐时期的书法、诗歌、制度等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9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18.(1)方向:中原地区士族主要迁移至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关中等西部地区士族主要迁徙至长江中游及汉水流域。(4分)历史背景: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自然灾害频发;流民起义;永嘉之乱。(5分,任答两点给4分,任答三点给5分)
(2)主要因素:社会政治环境;自然条件与资源;人口迁移;生产力水平(生产工具)。(6分,任答三点即可)19.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公正和规范。(2分)
论述: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必然会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选官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被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汉朝的察举制,开始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了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只看门第家世,进一步强化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导致门阀掌握实际权力,直至隋文帝时此制才被废除。而隋唐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它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和政治的清明。(8分)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2分)
(“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