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础必备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2024学年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基础必备知识点

资源简介

冀少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册基础必备知识点
第六单元 生物的繁衍和发展
生物的繁殖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生殖
一、有性生殖
知识点1 花的结构
1.花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器官,是形成雌雄生殖细胞和进行有性生殖的场所。
2.一朵花主要由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3.雄蕊包括花丝和花药(花药里有花粉,花粉中有精子)。
4.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子房里有一个或多个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
注意: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这种花叫两性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的花叫单性花(黄瓜、丝瓜等是单性花,开的花不一定都结果)。
知识点2 传粉和受精
1.传粉
(1)概念:植物开花时,花粉从花药中散放出来,落在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传粉方式
①自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②异花传粉:一朵花的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
③为弥补自然状态下传粉的不足,人们可采取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来提高产量。
2.受精过程
知识点3 果实和种子
1.完成受精以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等都逐渐凋谢了,多数植物的萼片也会脱落,只剩下子房继续发育。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3.图示
4.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生殖过程。这种生殖方式繁殖的后代,具有亲代双方的遗传信息。
注意:(1)果实由果皮和种子构成。
(2)桃、梨等果实的可食用部分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3)一个果实中有多少个种子是由胚珠的数目决定的。
(4)绿色开花植物从开花到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的两个生理过程是传粉和受精。
(5)植物完成受精之后,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成为果实。
二、无性生殖
知识点1 无性生殖
1.概念:不需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优点:繁殖速度快、能保持植株原有的性状。
3.常见方式:植物的扦插、压条、嫁接、组织培养等,以及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酵母菌的出芽生殖等。
4.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异同
比较项目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根本区别 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繁殖速度 快 慢
优点 变异小,能保持母体的性状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实例 嫁接、扦插、压条、组织培养 种子繁殖
相同点 都能够产生新个体,繁殖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和发展
知识点2 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
1.扦插
(1)概念:在适宜的季节,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2)应用:葡萄、菊、月季、柳等容易生根的植物常用扦插的方法进行繁殖。
2.压条
(1)概念:将植株上的枝条向下弯曲,把枝条中部的树皮剥去下部半圈,埋进土壤并固定,让枝条的顶端露出地面,等埋进土中的枝条长出不定根和新叶后,再与母体分开。
(2)压条是对植物进行人工无性繁殖的一种方法。与嫁接不同,枝条保持原样,即不脱离母株,将其一部分埋于土中,待其生根后再与母株断开。葡萄、石榴、桂花、夹竹桃等都可用压条的方法进行繁殖。
3.嫁接
(1)概念:把一株植物的芽或枝接在另一株植物体上,使接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接上去的芽或枝叫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砧木。
(2)方式:嫁接分两种——枝接和芽接,过程如下图所示。
(3)嫁接成功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4)嫁接后的枝条将表现出接穗的优良性状,砧木为接穗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苹果、梨、桃等果树常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
注意:嫁接的两种植物的亲缘关系需较近。
(5)应用:嫁接可以使同一棵树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结出不同口味的果实。如要使一株苹果树上结出“国光”“红富士”等不同品种的果实,使黑枣树上结出柿子,应采用嫁接技术。
4.植物组织培养
(1)概念:将植物体的部分组织或细胞在无菌的条件下置于特制的培养基内,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培育出完整的植物体。
(2)应用:快速繁育胡萝卜苗、草莓苗、兰花苗等,均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3)优点
①组织培养占用空间小,不受地区、季节限制,为科研和生产带来了很大方便。
②利用植物组织培养,只需要用少量的植物材料,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体,实现植物幼苗的“工厂化”生产。
③利用组织培养,能培养无病毒植株,可以保持原植物体的优良特点,可用于拯救濒危植物。
注意:(1)“试管婴儿”、用“种子”繁殖后代都属于有性生殖;
(2)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扦插、嫁接、克隆、植物组织培养等属于无性生殖。
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知识点 比较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发育方式 完全变态发育(以家蚕为例) 不完全变态发育(以蝗虫为例)
不同点 发育过程 卵→幼虫→蛹→成虫 卵→若虫(跳蝻)→成虫
图示
特点 有蛹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有羽化现象 没有蛹期,幼虫与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相似,无羽化现象
举例 家蚕、果蝇、蝇、蚊、金龟子、蜜蜂、菜粉蝶等 蝉、蟋蟀、蝼蛄、螳螂、蝗虫等
危害 在幼虫期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大 在成虫期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最大
相同点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都经过变态发育,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
注意:(1)昆虫具有外骨骼,不能随幼虫的长大而生长,所以在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
(2)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区别就是看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是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3)蛹期是判断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的关键,有蛹期的是完全变态,无蛹期的是不完全变态。
(4)俗语描述的昆虫生殖发育过程的现象:金蝉脱壳—蜕皮;作茧自缚—化蛹;蜻蜓点水—产卵;秋蝉鸣树间—求偶;破茧成蝶—成虫。
(5)完全变态发育的农业害虫主要在幼虫期对农作物造成危害;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农业害虫,若虫(幼虫)和成虫都会对农作物造成危害,但在成虫期活动力最强,食量最大,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6)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期都是幼虫期。
(7)家蚕“作茧自缚”后进入蛹期。
(8)若要提高蚕丝产量,应该延长家蚕的幼虫期。
二、两栖类、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知识点1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
雄蛙鸣叫(求偶)→雌雄蛙抱对→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①体外受精——雌雄蛙抱对,雌蛙产卵,雄蛙排出精子,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这种受精方式称为体外受精。
②春末夏初是青蛙繁殖的季节。雄蛙口角有一对鸣囊,雄蛙以鸣声招引雌蛙(求偶行为)。雌蛙和雄蛙抱对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2.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
项目 生活环境 呼吸器官 形态结构
早期蝌蚪 只能生活在水中 用鳃呼吸 有尾无四肢
成蛙 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有四肢无尾
注意:(1)两栖动物的发育只说是变态发育,不再区分到底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还是完全变态发育。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因此,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
知识点2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2.鸟卵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2)卵细胞
①卵黄:黄色,相当于细胞质,为胚胎发育提供主要营养物质。
②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对胚盘有保护作用。
③胚盘:是卵黄表面中央一盘状小白点,内含细胞核,受精后可发育成雏鸟。
(3)非细胞结构
①卵壳:起保护作用,还可以防止水分散失。
②卵壳膜:两层,起保护作用。
③卵黄系带:使卵黄固定在卵中央。
④卵白:透明凝胶状物质,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和水分,起保护作用。
⑤气室:位于钝端,由内外两层卵壳膜围成,内有空气,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注意:一个鸡蛋不是一个卵细胞。一般认为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其中卵黄膜相当于细胞膜、卵黄相当于细胞质、胚盘相当于细胞核。
3.鸟类的生殖发育过程
(1)一般过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育雏。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2)必经过程:求偶、交配、产卵。不是所有的鸟都有筑巢、孵卵和育雏行为,如杜鹃只有求偶、交配和产卵行为,没有筑巢、孵卵和育雏行为。
4.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生殖和发育脱离了水的限制,鸟类的繁殖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的适应。
知识点3 比较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生物种类 生殖方式 发育方式
昆虫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完全变态或不完全变态
两栖动物 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变态发育
鸟类 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受精卵→雏鸟→成鸟,无变态发育
第三节 人的生殖和胚胎发育
知识点1 人的生殖
1.人类的生殖过程主要包括产生生殖细胞、受精、胚胎发育、分娩等环节。
2.男性生殖系统
结构 功能
睾丸 分泌雄性激素和产生精子
输精管 输送精子到阴茎
附睾 贮存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 产生的分泌物组成精液
注意: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它能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生殖系统
结构 功能
卵巢 分泌雌性激素和产生卵细胞
阴道 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输卵管 输送卵细胞
子宫 胚胎发育的场所
注意: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它能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4.受精作用
(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叫做受精作用。
(2)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输卵管。
(3)受精卵的形成(或精卵结合)是新生命诞生的起点。
知识点2 胚胎发育
1.子宫内胎儿、脐带和胎盘的关系
(1)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
(2)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
2.人的生殖过程
注意:(1)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细胞;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2)试管婴儿:用人工方法将精子和卵细胞分别从父母体内取出,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再移到母体子宫内使其发育成胎儿。试管婴儿属于有性生殖。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
一、性状和性状的传递
知识点1 性状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叫做性状。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个体杂交,在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知识点2 性状的传递
1.遗传:每种生物所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
2.染色体
(1)概念:在生物的细胞核内存在的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
(2)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是一定的(如人的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出现,在生殖细胞中减半。
(3)人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①人类的生殖细胞是亲代与子代之间联系的唯一“桥梁”。
②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在形成受精卵时再重新组合成对。
→受精卵(2n)→子代(2n)
注意:(1)相对性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不同的表现类型。
(2)相对性状并不一定只有两种表现类型,如某种植物的花有白色、黄色和红色三种颜色,则相对性状有三种表现类型。
(3)生物的有些性状是可见的,如耳垂的有无、皮肤的色泽等;而有些性状则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如人的血型。
(4)受精卵中,每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
(5)生物性状由基因控制,亲代遗传给后代的不是性状,而是基因。
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1 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1.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DNA:绝大多数生物都是以DNA作为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生物(如部分病毒)以RNA作为遗传物质。DNA分子是由两条长长的链构成的双螺旋形结构。
3.基因: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4.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数量关系: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多个基因。
基因数量>DNA数量=染色体数量。
(2)位置关系:
  
知识点2 基因控制性状
1.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2.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1)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2)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3.假如D是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d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那么DD和Dd表现为显性性状,dd表现为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Dd的个体,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隐性基因)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注意: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
知识点3 亲代基因组成、子代基因组成及比例、子代性状及比例
亲代基因组成 子代基因组成及比例 子代性状及比例
DD×DD DD 全为显性性状
DD×Dd DD∶Dd=1∶1 全为显性性状
DD×dd Dd 全为显性性状
dd×dd dd 全为隐性性状
Dd×Dd DD∶Dd∶dd=1∶2∶1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Dd×dd Dd∶dd=1∶1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1
知识点4 判断显性和隐性的方法
1.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后代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例如:高茎 × 矮茎 → 全部高茎
            (显性)
2.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则后代中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
例如:白羊 × 白羊 → 黑羊
             (隐性)
3.假设某一性状为显性(或隐性),若推导得通,则假设成立。
三、人的性别决定
知识点1 人的染色体组成
1.染色体的类型: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1)性染色体:1对,决定人的性别,男性为XY,女性为XX。
(2)常染色体:22对,与性别决定无关。
2.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知识点2 人的性别决定
(1)生男生女,主要取决于父亲的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占50%,原因是父亲产生的两种精子数量基本相等,而且精子和卵细胞是随机结合的)
(3)性染色体上有决定性别的基因,也有控制其他性状的基因。
注意:(1)男孩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Y染色体一定来自父亲。女孩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可能来自母亲,也可能来自父亲。
(2)若某家族中的某个性状总是在男性个体中代代相传,在女性个体中从未出现,则可推测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
(3)人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均含有性染色体,父亲X染色体上的基因传给儿子的概率为0。
(4)同卵双胞胎(两人几乎一模一样):来自一个受精卵(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结合)。异卵双胞胎(龙凤胎或者两人性别相同但差异明显):来自两个受精卵(两个精子分别和两个卵细胞结合)。
第二节 变异
知识点1 变异的类型及意义
1.变异: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之间性状的差异。
2.变异现象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变异的类型
分类依据 类型 概念
变异是否能遗传 可遗传的变异 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 只是由于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变异,未涉及遗传物质的改变
对生物是否有利 有利变异 能提高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不利变异 会降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中性变异 不会影响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
4.变异的意义:生物生活在多变的环境中,由于生物能够产生变异,有的变异个体能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条件,生物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知识点2 人类对变异原理的应用
1.人工选择育种: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人们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喜好,对家畜、家禽和种植的作物等产生的变异进行逐代挑选、培育,从而获得了很多不同的品种。如培育不同的南瓜品种。
2.人工诱变育种:通过人工方法对生物进行处理,使生物体内的染色体或基因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变异个体,再从中选择对人们有用的变异类型进行培育,从而获得新的品种。如多倍体草莓、无子西瓜。
3.作物空间技术育种:利用返回式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或高空气球,把农作物的种子带到太空,使它产生变异,然后在地面种植,从中选育新品种。如太空南瓜、太空彩色辣椒。
注意:以上三种都属于可遗传变异。
第三节 遗传病与优生
知识点1 遗传病
1.概念: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可遗传给后代。
2.遗传病类型
遗传病类型 概念 举例
染色体遗传病 由染色体的数目或形态、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 唐氏综合征、猫叫综合征
基因遗传病 显性遗传病 由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叫基因遗传病。按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分为显性遗传病和隐性遗传病 结肠息肉
隐性遗传病 白化症、血友病、色盲
知识点2 优生
1.提倡优生优育已成为我国人口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2.禁止近亲结婚
(1)禁止近亲结婚是提高人口素质、预防遗传性疾病发生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3)原因:血缘关系越近的人,相同基因越多,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的机会增大,其后代患隐性遗传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知识点1 生命起源的各种假说
学说 主要观点 依据 缺陷
自然发生说 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 — 遭到“鹅颈瓶”实验的完全否定
宇生论 地球上的初始生命,是宇宙星球的某些有机分子或微生物孢子附着在尘埃上而由彗星带到地球上的 在陨石中发现了有机物 能证明宇宙空间存在有机物,但不能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天外
化学进化说 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米勒模拟实验 —
神创论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来自神的创造 无科学依据 属于唯心主义
知识点2 原始生命产生的过程
1.米勒的实验
(1)解读
①“沸水”模拟原始海洋。
②“大烧瓶内的气体”模拟原始大气的成分。
③“火花放电”模拟闪电,为该实验提供能量。
④大烧瓶下部连通的冷凝器,让反应产物和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流到底部,模拟了降雨过程。
⑤底部水溶液中含的有机物是氨基酸。
(2)结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能够产生构成生命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
(3)意义:支持了化学进化说。
2.原始生命产生的大致过程
简单的无机小分子→简单的有机小分子→复杂的有机大分子→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的基本特征:能从外界获得营养并排出代谢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能遗传和变异。
4.我国在生命起源研究方面的成就
(1)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利用氨基酸合成了牛胰岛素。
(2)1981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核苷酸,人工合成了核酸。
总结:(1)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氨基酸等简单有机物的形成场所是原始大气;原始生命的诞生场所是原始海洋。
(2)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海洋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 生物的进化
一、生物进化的历程
知识点1 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
(1)概念: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就是化石。
(2)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但并不是唯一证据。
(3)分布规律
①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其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
②越是新近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其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
2.比较解剖学证据:比较解剖学也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如通过对蛙、蜥蜴、鸟、兔的前肢骨骼进行对比,推断出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知识点2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植物的进化历程
2.动物的进化历程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拓展:(1)分子生物学:科学家通过对现存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间细胞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异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反之亲缘关系越近。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核生物。
(3)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二、生物进化的原因
知识点1 生物进化的原因
1.用进废退学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创立了“用进废退学说”。其论点是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2.自然选择学说
(1)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主要内容
3.生物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2 人工选择
1.概念: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经过不断地选择和培育,形成了许多生物新品种。
2.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
分类 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
不同点 选择因素 人类 自然环境
选择过程 在人的干预下发生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 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所需时间 时间短,见效较快 长期、缓慢发生或骤然发生
选择结果 产生满足人类需求的新品种 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物种
相同点 都是对变异的选择,都可创造出新类型的品种
注意:(1)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2)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和不具有抗药性的细菌,青霉素起到了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生存下去的作用,并不是青霉素让细菌产生了变异。
第三节 人类的起源
知识点1 人类的起源
1.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2.黑猩猩与现代人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3.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的原因:森林大量消失,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不得不由树栖生活转移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进化成为现代的类人猿。
知识点2 人类进化的历程
第四章 现代生物技术
知识点1 转基因技术
1.转基因技术的过程:首先是按照人们的愿望设计出生物蓝图,然后把所需要的基因从一种生物的细胞中提取出来,再导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从而有目的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品种。
2.应用
(1)转基因与制药:利用转基因生物可以生产药物、疫苗、抗体等。
优点:投资少、成本低、效益高、无公害;生产的药物品种多、产量高、质量好。
(2)转基因与可持续发展:利用转基因工程菌进行秸秆发酵生产燃料酒精;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工程菌处理污水能力更强,且能回收重金属,有的还能降解农药DDT;转基因固氮植物可减少氮肥的使用等。
(3)转基因作物:利用转基因技术进行植物品种改良、新品种的培育,可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耐性。
知识点2 克隆技术
1.概念:指生物体通过无性繁殖形成与亲代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的过程,包括克隆植物和克隆动物。
2.基本过程:先提取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使两者融合为一,然后促使这一新细胞分裂、分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再植入到动物子宫中发育。
3.克隆奶牛的培育过程:
4.应用
(1)对人类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的奥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2)对物种的保存、挽救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有效途径。
(3)在繁殖优良品种、防止家禽家畜良种退化、推进转基因动物研究、攻克遗传病、研制高水平新药、生产可供人体移植的器官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现代生物技术除包括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基因工程、以克隆技术为核心的细胞工程外,还有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
知识点3 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1.积极影响: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已经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消极影响
(1)转基因作物的环境安全性:环境安全即转基因植物是否会对环境构成威胁。
(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入的外源基因或基因产物是否对人畜有毒。
(3)基因歧视和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知识点1 生态因素
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2.生态因素的组成:①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温度、水、土壤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知识点2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因素 对植物生活的影响
阳光 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法生存
水 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温度 每种生物都有它生活的适宜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生物无法正常生活,甚至死亡。温度也影响动物的生活习性
空气 空气质量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
知识点3 控制非生物因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被控制的因素 应用
温度、水等 利用塑料大棚技术,培育反季节瓜果蔬菜
光照长短 培育反季节花卉
光照时间 提高鸡的产蛋率
温度 人工培育虾、蟹的幼苗
拓展:(1)高山上不同植物的垂直分布说明了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沙漠上只有靠近水源的地方才出现绿洲说明了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4)“山上的旗形树”反映单侧风对生物的影响。
注意:生物生活的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知识点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来影响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生物防治
(1)在农业生产上已广泛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和寄生等关系进行生物防治。即利用天敌控制植物害虫。
(2)优点:不污染环境。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知识点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适应具有普遍性: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2.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1)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2)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
(3)拟态和保护色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它有利于生物保护自己、逃避敌害。
3.适应还具有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知识点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生物 对环境的影响
鼠 对农作物、森林、草原有破坏作用
蚯蚓 以腐烂树叶和泥土为食,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通气和吸水能力,排泄物能增加土壤肥力
蜣螂(俗称屎壳郎) 可以清除草原上堆积的动物粪便,从而改良土壤,保护草场
2.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
3.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组成 成分 特点
生物部分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并把能量贮存起来
消费者 主要指各种动物 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
分解者 腐生细菌和真菌等 以分解有机物为生,靠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废物取得能量
非生物部分 光、温度、空气、水等 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生存空间等
注意:在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最主要的成分是生产者。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以供生产者再利用。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类型
类型 分布 主要特点 作用
人工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农田 人起关键作用,农作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动植物种类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 为人类提供食物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 人起支配作用,所需大部分能量和物质要从其他生态系统输入,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必须输送到其他生态系统,因此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为人类提供生活、工作场所
自然 生态 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湿润地区 动植物种类繁多,动物多营树栖和攀缘生活 在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 干旱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多数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 畜牧业的生产基地,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 海洋动植物种类丰富,结构稳定。海洋植物比较单纯,以孢子植物占优势,主要是各种藻类。多数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 海洋植物是地球氧气的主要制造者
湿地生态系统 包括沼泽地、湖泊、河流、滩涂、水库等 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 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
第二节 食物链和食物网
知识点1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链书写
①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消费者。
②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③箭头指向捕食者(箭头代表的是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相互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所占的比例,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如: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食物链(网)传给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物质循环
①概念: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等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运动。
②碳循环: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然后又传给消费者和分解者,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又回到生态系统的环境中。
(2)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能量最初来源于太阳能。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2.有毒物质的富集: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越积越多,越是处于较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浓度就越高,这种现象叫有毒物质的富集。
点拨:(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生产者减少,则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都会减少;如果中间某个消费者减少,而其他条件不变,则它取食或捕食的对象数量要增多,而单一以它为食的下级消费者的数量一定会减少。
(2)在一条食物链中,越靠近食物链末端的生物,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3)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第三节 生物圈
知识点1 生物圈
1.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圈的组成: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土壤岩石圈的表面及活动于三圈之中的生物。
3.生物圈范围
4.大多数生物的生活范围:地表以上或水面以下各100 m的范围内。
5.作用:生物圈为生物提供了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赖以生存的条件。
知识点2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积极影响 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资源破坏:主要指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
第三章 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知识点1 自然资源
1.概念: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量少。
3.分类
类型 定义 举例
可再生资源 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等
不可再生资源 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自然界中的各种矿物、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知识点2 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1)对可再生资源要遵循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2)对不可再生资源要遵循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2.对自然资源的保护
(1)我们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并不是完全禁止开发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盲目地开发利用。
(2)我们绝不能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更不能破坏自然。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二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
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
内涵 具体内容
物种的多样性 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基因的多样性 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多样,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种生物就是一个基因库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指生态系统类型和数量的多样,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就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拓展:生物多样性三个内涵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1)把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就是自然保护区。
(2)地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3)意义:有助于生物的保护及繁衍,有助于保存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同时也为开展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场所,是普及、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天然大课堂。
2.迁地保护
(1)将濒危生物迁出原栖息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2)具体措施:建设动物园、植物园、繁育中心等。
3.立法保护,加强宣传教育。
第三节 保护生态环境
知识点1 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退化以及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的现象。
2.分类
(1)生态环境污染
①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和能量,以废水、废渣、废气以及电磁波等方式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
②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2)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的森林锐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
知识点2 生态环境的保护
1.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不要到饮用水源处游泳,不要乱倒垃圾等。要维护公共环境的卫生,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2.我国已经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并制定相关法律加强监管监测力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