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4月月考生物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4月月考生物试题

资源简介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4月月考生物试题
1.(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列关于长颈鹿长颈性状形成原因是描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为吃到高处树叶不断伸长颈形成
B.上帝创造的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是变异的结果,与遗传无关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 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些,有的颈短些,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这些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长些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甚至死亡,这是不适者被淘汰,经过许多代后颈短些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的进化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2024八下·自贡月考)已知两株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都是Dd,把二者相互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和比例为(  )
A.高茎:矮茎=1:1 B.高茎:矮茎=2:1
C.高茎:矮茎=3:1 D.高茎:矮茎="4:" 0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两株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都是Dd,把二者相互杂交,其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从遗传图解可知后代的性状表现和比例为高茎:矮茎=3:1。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3.(2024八下·自贡月考) 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如果需要居家隔离,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佩戴口罩,纸巾或手肘掩护,随后洗手
B.照顾家中可疑病人时佩戴的口罩不用更换
C.可疑症状者需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
D.进入可疑症状者居住房间,备餐前后、饭前便后或任何看起来手脏的时候,都需要清洁消毒双手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 A、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佩戴口罩,纸巾或手肘掩护,随后洗手,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不符合题意;
B、照顾家中可疑病人时佩戴的口罩要经常更换,可以切断传播途径,符合题意;
C、可疑症状者需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减少传染他人的机率,不符合题意;
D、进入可疑症状者居住房间,备餐前后、饭前便后或任何看起来手脏的时候,都需要清洁消毒双手,确保自身不被传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a. 对急性传染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彻底治疗,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b.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要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方法。
a. 要注意饮食卫生;
b. 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
c. 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d. 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减少病原体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人群:
a. 减少或防止易感者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
b. 易感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c.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2024八下·自贡月考)始祖鸟化石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  )
A.古代两栖类动物 B.古代爬行类动物
C.古代总鳍鱼 D.古代哺乳类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故答案为:B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5.(2024八下·自贡月考)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说明(  )
A.无机小分子能转变成有机小分子
B.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成原始生命
C.有机小分子能够转变成原始生命
D.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成原始生命
【答案】A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分析
【解析】【解答】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海洋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米勒的实验如图: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物质,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海洋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海洋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6.(2024八下·自贡月考)生物性状往往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就是(  )
A.两个基因
B.两条染色上的基因
C.成对染色体上位置相当的两个基因
D.成对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分子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基因。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分子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染色体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7.(2024八下·自贡月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  )
A.休克
B.抽搐
C.无症状
D.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该疾病目前已知的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等,人体感染后常有发热、干咳、乏力、进行性呼吸困难等表现。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8.(2024八下·自贡月考)人的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23条23条23条 B.23对23对23对
C.23条23条23对 D.23对23条23对
【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故选:C
9.(2024八下·自贡月考)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D.羊生下的是羊,牛生下的是牛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生物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不是变异.A错误。
B、一猪生九子,连得十个样,说的是生物间的差异,属于变异现象.B正确。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说的是生物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不是变异.C错误。
D、羊生下的是羊,牛生下的是牛,说的是生物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不是变异.D错误。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都是普遍存在的。
10.(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列最有可能属于遗传和变异的是 (  )
A.单眼皮的人经美容成双眼皮 B.小麦由于地肥而穗大粒多
C.小麦后代中有抗倒伏的植株 D.不见阳光的皮肤呈现白色
【答案】C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BD、单眼皮的人经美容成双眼皮,小麦由于地肥而穗大粒多、不见阳光的皮肤呈现白色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符合题意;
C、小麦后代中有抗倒伏的植株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1.(2024八下·自贡月考) 水毛茛是一种水生植物,伸出水面的叶片呈扁平状,而长期浸没在水中的叶片分裂成丝状,这说明(  )
A.遗传的普遍性 B.变异的普遍性
C.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D.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 水毛茛伸出水面的叶片呈扁平状,长期浸没在水中的叶片却呈丝状,这是环境影响形成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水毛茛叶的基因型不受环境影响,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水毛茛叶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除此之外性状也受环境的影响。
12.(2024八下·自贡月考) 原始地球不具备下列哪种现象 (  )
A.天空中赤日炎炎 B.天空中电闪雷鸣
C.火山喷发,熔岩横流 D.山清水秀,风和日丽
【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原始地球的地表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当时的水都以水蒸气的形态存在于原始大气之中。原始地球上没有氧气,所以不会出现山清水秀、风和日丽的景象。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3.(2024八下·自贡月考)对于人的舌头能否向中间卷曲这一性状,小华同学对家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  )
祖父 祖母 姑姑 爸爸 妈妈 小华
能卷舌 能卷舌 能卷舌 不能卷舌 能卷舌 不能卷舌
A.能卷舌是显性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
B.姑姑和妈妈的基因型完全相同
C.若爸爸和妈妈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能卷舌和不能卷舌的机会相等
D.控制能否卷舌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因此祖父母都卷舌,生下不卷舌的爸爸,则不卷舌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A正确;
B、爸爸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那么祖父母的卷舌是显性性状,由杂合基因控制,如图所示:
能卷舌的姑姑基因可能是AA或Aa,小华基因一定是aa,均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a,因此妈妈的基因一定是Aa,B错误.
C、若爸爸aa和妈妈Aa再生一个孩子,如图所示:
14.(2024八下·自贡月考)在进化过程中,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相互捕食的结果 B.相互选择的结果
C.大量繁殖的结果 D.非生物因素影响的结果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也使捕食者向适应环境方向进化,故双方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故答案为:B
【分析】 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
15.(2024八下·自贡月考) 近年来,一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呈增强的现象。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抗生素质量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
B.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逐渐产生了抗药性
C.细菌为适应这种药物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细菌原有的一些适应抗生素的个体继续生存并繁衍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 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抗药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可见,细菌原就有一些适应抗生素的个体继续生存并繁延,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6.(2024八下·自贡月考) 狗用舌头舔伤口,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的作用.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唾液中含抗生素,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唾液中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C.唾液中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唾液中含唾液淀粉酶,有消化病菌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受伤的小狗经常用舌去舔伤口,这是因为口腔里的唾液含有溶菌酶,能破坏进入伤口处的病菌的细胞壁,进而杀灭病菌,这种免疫力是天生就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7.(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
B.番茄的红果与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
C.生男生女是由卵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决定的
D.用化学药剂处理甜菜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 A、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少一半,成单存在,不符合题意;
B、番茄的红果与黄果,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不符合题意;
C、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生男生女是由父亲精子含有的性染色体决定的,符合题意;
D、用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使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加倍,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决定着人的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X精子和Y精子,X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女孩,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男孩。
18.(2024八下·自贡月考) 若A控制有耳垂,a控制无耳垂。调查6对新婚夫妇,他们关于耳垂基因型的婚配组合分别为①AA×AA,②Aa×Aa,③AA×Aa,④AA×aa,⑤Aa×aa ⑥aa×aa.预测这6对夫妇生下无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正确的判断是(  )
A.只有夫妇①是可能的 B.只有夫妇⑥是可能的
C.夫妇④⑤⑥都有可能 D.夫妇②⑤⑥都有可能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人类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则无耳垂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有耳垂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一对夫妇他们要生一个无耳垂的孩子,无耳垂孩子的基因组成是aa,这对基因由其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因此其父母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②Aa×Aa,⑤Aa×aa,⑥aa××aa。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9.(2024八下·自贡月考)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对夫妇已有一个男孩,他们想要一个女孩,第二胎生女孩的几率及女孩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
A.50%,XX B.100%,XY C.100%,XX D.50%,XY
【答案】A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生男生女的可能性各是50%,因此,一对夫妇已有一个男孩,他们想要一个女孩,第二胎生女孩的几率是50%,且女孩性染色体的组成是XX。
故答案为:A。
【分析】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决定着人的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X精子和Y精子,X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女孩,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男孩.
20.(2024八下·自贡月考) 如图为染色体与 DNA 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是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一条③上通常含有多个DNA分子
C.③是染色体,化学成分主要包括①和②
D.①上的与遗传特征相关的片段称为基因
【答案】B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①是DNA, 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不符合题意;
B、一个③染色体上包含一个①DNA分子,符合题意;
C、③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①DNA和②蛋白质组成,不符合题意;
D、①DNA上的与遗传特征相关的片段称为基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1.(2024八下·自贡月考)下列有关遗传说法正确的是(  )
A.豌豆的圆粒和高茎是相对性状
B.生物的性状是通过生殖方式传给下一代
C.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其遗传基因是相同的
D.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个女孩,第二胎生男孩的概率比生女孩概率大
【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性状和相对性状
【解析】【解答】A、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豌豆的圆粒和高茎是不同的两种性状,因此,不属于一对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因此生物的遗传信息是通过生殖传给下一代的,控制着下一代性状的表现,B符合题意;
C、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其遗传基因一般是不相同的,C不符合题意;
D、人类的性别遗传过程,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女孩,第二胎可能会生男孩,也可能生女孩,几率各是50%,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经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受精时,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在受精卵又构成新的成对染色体,且每对染色体中,必有一条来自父亲(精子),另一条来自母亲(卵细胞)。
22.(2024八下·自贡月考) 正常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
A.22 条+Y 或 22 条+X B.XY
C.23 对常染色体 D.22 对常染色体+XY
【答案】D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生一种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22对常染色体+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22对常染色体+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正常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22对常染色体+XY。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决定着人的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
23.(2024八下·自贡月考) 图中漫画表示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若①表示病原体,则②代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
B.若①没有细胞结构,则它一定是细菌
C.该漫画表示的免疫类型是非特异性免疫
D.计划免疫时,注射的疫苗相当于图中的③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A、 图中②代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则表示病原体的是①,符合题意;
B、若该病原体①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则它是病毒;若它是某种细菌,为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则属于原核生物,不符合题意;
C、该漫画表示的免疫是后天获得的,类型为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D、当①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它的特殊蛋白质③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4.(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图是与遗传有关的概念简图,图中的①、②、③依次是(  )
A.基因、性状、染色体 B.基因、染色体、性状
C.染色体、性状、基因 D.染色体、基因、性状
【答案】D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染色体、基因、性状。
故答案为:D。
【分析】 图中:①是染色体,②是基因,③性状。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25.(2024八下·自贡月考) 苯丙酮尿症(伴随智力障碍)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为 d,位于常染色体上,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对智力正常的夫妇可能生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
B.一对智力正常的夫妇的孩子智力肯定正常
C.若孩子患苯丙酮尿症,则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患该病
D.近亲结婚的后代一定会患苯丙酮尿症
【答案】A
【知识点】人类优生优育
【解析】【解答】AB、苯丙酮尿症(伴随智力障碍)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为d,位于常染色体上,可知表现正常是显性性状,患病是隐性性状,亲代智力均正常的夫妇,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即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下所示:
由图解可知,一对智力正常的夫妇可能生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比例是25%,但一对智力正常的夫妇的孩子智力可能不正常,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通过以上遗传分解,若孩子患苯丙酮尿症,则父母都可能正常,但是隐性携带者,也可能一人正常,另一人患病,C不符合题意;
D、近亲结婚的后代患苯丙酮尿症几率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6.(2024八下·自贡月考)假如亲代都有耳垂,基因型都是Dd,则子代出现的性状可能是(  )
A.一定有耳垂 B.一定无耳垂 C.多数有耳垂 D.多数无耳垂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亲代都有耳垂(Dd),基因型均为Dd,控制有无耳垂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如图:
故答案为:C。
【分析】1、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
2、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7.(2024八下·自贡月考) 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栖息其中,调查其数量所得的结果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所得的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黑色兔
B.深灰色兔一定是由浅灰色兔突变而来
C.白色是一种有利于生存的保护色
D.由甲到乙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最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不符合题意;
B、兔子体色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符合题意;
C、白色兔不适应环境逐渐被淘汰;黑兔适应环境,生存下来,不符合题意;
D、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浅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而乙图中,黑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由甲到乙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8.(2024八下·自贡月考) 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E控制,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e控制。一对夫妇都是双眼皮,子女却为单眼皮。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
A.都是EE B.都是Ee
C.都是ee D.一方是EE,一方是Ee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一对夫妇都是双眼皮,子女却为单眼皮”,父母遗传给单眼皮(ee)子女的基因一定是e,因此父母双眼皮的基因型是Ee,其遗传图解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是都是Ee。
故答案为:B。
【分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29.(2024八下·自贡月考)已知某夫妇都能卷舌,且基因组成都为Aa。从理论上推测,他们生一个孩子,能卷舌的可能性是
A.25% B.50% C.75% D.100%
【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的传递,解答时可以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它们控制的性状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面来切入.
【解答】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基因组成都为Aa的一对都能 卷舌夫妇,控制能卷舌与不卷舌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如图:通过遗传图解可以得出后代子女出现能卷舌的可能性是75%,不卷舌的可能性是25%.
如图: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在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30.(2024八下·自贡月考) 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基因(用R与r表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双眼皮与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孩子与父母性状的差异现象是遗传
B.爸爸、妈妈的基因组成为Rr、RR,孩子的基因组成为rr
C.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单眼皮女孩的机率为25%
D.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双眼皮男孩的机率为37.5%
【答案】D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双眼皮与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孩子与父母性状的差异现象是变异,不符合题意;
B、因为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爸爸、妈妈的基因组成都为Rr,孩子的基因组成为rr,不符合题意;
C、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人类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因此,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一个单眼皮男孩子的可能性是12.5%,不符合题意;
D、由上图可看出,小爸爸妈妈再生一个男孩的机率为50%,因此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双眼皮男孩的机率为75%×50%═37.5%,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叫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表现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只有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全部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31.(2024八下·自贡月考) 2022年全球主要传播的“奥密克戎”为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多地疫情显示,“奥密克戎”存在传播速度快、传播过程隐匿、感染风险大等新特征。有报道显示新冠病毒疫苗对重症死亡的预防效果依然明确且显著。请据此回答:
(1)依据新冠病毒能寄生在人体细胞中,可推断出新冠病毒属于   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属于   。
(2)针对“奥密克戎”传播过程隐匿的特征,需对无症状感染者和患者采取集中隔离、规范治疗等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这些措施属于   。
(3)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法,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免疫类型上看,这属于   免疫。像疫苗这样,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   。
(4)目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作为一名中学生,除接种疫苗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通过   (任写一种做法)来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答案】(1)动物;传染源
(2)控制传染源
(3)特异性;抗原
(4)戴口罩、勤洗手等
【知识点】病毒的种类;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根据寄生生物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由此可知,新冠病毒能寄生在人体细胞中,可推断出新冠病毒属于动物病毒;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病人、病毒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所以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属于传染源。
(2)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在发病初期,即刚表现出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蔓延;由此可知,对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实施集中隔离的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3)注射的新冠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新冠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由此可知,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免疫类型上看,这属于特异性免疫;由分析可知,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所以像疫苗这样,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4)作为中学生,为了预防新冠肺炎,我们除了可以注射新冠肺炎疫苗,还可以平时注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熬夜,注意营养均衡,勤洗手,多饮水,出门戴口罩,避免到人口密集空气流通的地方去,室内定期开窗通风。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 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32.(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面图甲是某家族遗传病图解,图乙是水稻栽培实验的统计数据,已知水稻的长穗和短穗是一对相对性状。若用A、a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乙
杂交组合 亲本 子一代植株表现
长穗 短穂
一组 长穗×短穗 423株 429株
二组 短穂×短穂 226株 667株
(1)从图甲中可看出,II3和II4个体表现均正常,但其子女中的III7个体却患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2)分析图甲可知,I1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
(3)从理论上推算,II5携带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是   。
(4)图乙中,若普通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那么它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是   条。
(5)图乙中,通过杂交组合   组(填表中组号),可判断出水稻长穗和短穗的显隐关系,其中子一代长穗的基因组成是   。
【答案】(1)变异
(2)AA
(3)100%
(4)12
(5)二;a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从图甲中可看出,Ⅱ3和Ⅱ4个体表现均正常,但其子女中的Ⅲ7个体却患病”,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因此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
(2)图甲中,Ⅰ1正常Ⅰ2患病,子代Ⅱ3和Ⅱ4个体表现均正常,表明患病是隐性性状,正常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纯合体.“分析图甲可知”,Ⅰ1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1:
(3)从图1看出,从理论上推算,Ⅱ5携带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是100%;
(4)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图乙中,若普通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那么它所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是12条;
(5)图乙中,乙组亲代是短穗×短穗,子一代植株出现长穗,表明长穗是隐性性状,短穗是显性性状,因此.通过杂交组合乙组二组(填表中番号),“可判断处水稻长穗和短穗的显隐关系”,其中子一代长穗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2:
【分析】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遗传时,亲代的性状有的能够在后代中表现出来,有的则不能表现出来.根据性状在亲代和后代中的表现规律,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把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如A)表示;把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倘若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大写字母或一大一小(如AA或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显性基因A所控制的性状,即显性性状;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小写字母(如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
33.(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中国曾在东北农业大学顺利培育出首例发出绿色荧光的猪。下图为研究人员繁殖荧光猪的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运用   技术,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注入乙猪的体细胞核中,最终产下的小猪具有了发出绿色荧光的性状。
(2)在自然情况下,猪生长发育的起点是   ,而荧光猪是利用核移植、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手段发育而来,这项技术称为   技术。
(3)如果甲猪毛色为黑色,乙猪毛色为白色,丙猪毛色为黑色,则荧光猪的毛色应为   。
【答案】(1)转基因
(2)受精卵;克隆
(3)白色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所以,研究人员是运用了转基因技术,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注入乙猪的体细胞核中,最终产下的小猪具有了发出绿色荧光的性状。
(2)除病毒以外的生物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通常,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所以,在自然情况下,猪生长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荧光猪是利用核移植、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手段发育而来,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这是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
(3)在克隆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所以,如果甲猪毛色为黑色,乙猪毛色为白色,丙猪毛色为黑色,则荧光猪的毛色应与提供细胞核的乙猪一致,是白色。
【分析】(1)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2)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因为它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4.(2024八下·自贡月考) 马的毛色有枣红色和白色之分,现有一匹枣红色公马与一匹枣红色母马交配生育的多胎后代中,出现了枣红色和白色马两种毛色,请分析回答问题:
(1)马的枣红色与马的白色性状是由   控制的,它是具有   。
(2)亲代都是枣红色马而后代出现了白色马,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3)根据马毛色在亲代与后代之间传递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出枣红色是   性状。
(4)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后代枣红色马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
(5)它们后代中的枣红色马为纯种雌马的几率为   。而这种毛色的变化属于   。(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
【答案】(1)基因;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变异
(3)显性
(4)AA或Aa
(5)1/6;可遗传变异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小片段,这些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一个基因只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因此,马的栗色与马的白色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变异是指生物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亲代都是枣红色而后代出现了白色马,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3)马的毛枣红色和白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马的毛枣红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两只枣红色马交配产下了一只白色马,说明枣红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
(4)若显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亲代枣红马的基因组成都是Aa,则后代枣红色马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5)它们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1:1,由此可知后代中枣红色马为纯种的概率是1/3,由于马的性别遗传与人的相似,所以产雌马的概率是1/2,这样它们后代中的枣红色马为纯种雌马的几率就是1/6;而这种毛色的变化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
【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 / 1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4月月考生物试题
1.(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列关于长颈鹿长颈性状形成原因是描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为吃到高处树叶不断伸长颈形成
B.上帝创造的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是变异的结果,与遗传无关
2.(2024八下·自贡月考)已知两株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都是Dd,把二者相互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和比例为(  )
A.高茎:矮茎=1:1 B.高茎:矮茎=2:1
C.高茎:矮茎=3:1 D.高茎:矮茎="4:" 0
3.(2024八下·自贡月考) 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如果需要居家隔离,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佩戴口罩,纸巾或手肘掩护,随后洗手
B.照顾家中可疑病人时佩戴的口罩不用更换
C.可疑症状者需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
D.进入可疑症状者居住房间,备餐前后、饭前便后或任何看起来手脏的时候,都需要清洁消毒双手
4.(2024八下·自贡月考)始祖鸟化石和古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  )
A.古代两栖类动物 B.古代爬行类动物
C.古代总鳍鱼 D.古代哺乳类
5.(2024八下·自贡月考)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说明(  )
A.无机小分子能转变成有机小分子
B.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成原始生命
C.有机小分子能够转变成原始生命
D.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成原始生命
6.(2024八下·自贡月考)生物性状往往是由成对的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就是(  )
A.两个基因
B.两条染色上的基因
C.成对染色体上位置相当的两个基因
D.成对染色体上的两个基因
7.(2024八下·自贡月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  )
A.休克
B.抽搐
C.无症状
D.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
8.(2024八下·自贡月考)人的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23条23条23条 B.23对23对23对
C.23条23条23对 D.23对23条23对
9.(2024八下·自贡月考)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D.羊生下的是羊,牛生下的是牛
10.(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列最有可能属于遗传和变异的是 (  )
A.单眼皮的人经美容成双眼皮 B.小麦由于地肥而穗大粒多
C.小麦后代中有抗倒伏的植株 D.不见阳光的皮肤呈现白色
11.(2024八下·自贡月考) 水毛茛是一种水生植物,伸出水面的叶片呈扁平状,而长期浸没在水中的叶片分裂成丝状,这说明(  )
A.遗传的普遍性 B.变异的普遍性
C.环境对性状的影响 D.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12.(2024八下·自贡月考) 原始地球不具备下列哪种现象 (  )
A.天空中赤日炎炎 B.天空中电闪雷鸣
C.火山喷发,熔岩横流 D.山清水秀,风和日丽
13.(2024八下·自贡月考)对于人的舌头能否向中间卷曲这一性状,小华同学对家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  )
祖父 祖母 姑姑 爸爸 妈妈 小华
能卷舌 能卷舌 能卷舌 不能卷舌 能卷舌 不能卷舌
A.能卷舌是显性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
B.姑姑和妈妈的基因型完全相同
C.若爸爸和妈妈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能卷舌和不能卷舌的机会相等
D.控制能否卷舌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14.(2024八下·自贡月考)在进化过程中,猎豹和斑马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
A.相互捕食的结果 B.相互选择的结果
C.大量繁殖的结果 D.非生物因素影响的结果
15.(2024八下·自贡月考) 近年来,一些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呈增强的现象。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抗生素质量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
B.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逐渐产生了抗药性
C.细菌为适应这种药物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细菌原有的一些适应抗生素的个体继续生存并繁衍
16.(2024八下·自贡月考) 狗用舌头舔伤口,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的作用.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唾液中含抗生素,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唾液中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C.唾液中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唾液中含唾液淀粉酶,有消化病菌的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17.(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单存在的
B.番茄的红果与黄果是一对相对性状
C.生男生女是由卵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决定的
D.用化学药剂处理甜菜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18.(2024八下·自贡月考) 若A控制有耳垂,a控制无耳垂。调查6对新婚夫妇,他们关于耳垂基因型的婚配组合分别为①AA×AA,②Aa×Aa,③AA×Aa,④AA×aa,⑤Aa×aa ⑥aa×aa.预测这6对夫妇生下无耳垂孩子的可能性,正确的判断是(  )
A.只有夫妇①是可能的 B.只有夫妇⑥是可能的
C.夫妇④⑤⑥都有可能 D.夫妇②⑤⑥都有可能
19.(2024八下·自贡月考)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对夫妇已有一个男孩,他们想要一个女孩,第二胎生女孩的几率及女孩性染色体的组成是(  )
A.50%,XX B.100%,XY C.100%,XX D.50%,XY
20.(2024八下·自贡月考) 如图为染色体与 DNA 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是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一条③上通常含有多个DNA分子
C.③是染色体,化学成分主要包括①和②
D.①上的与遗传特征相关的片段称为基因
21.(2024八下·自贡月考)下列有关遗传说法正确的是(  )
A.豌豆的圆粒和高茎是相对性状
B.生物的性状是通过生殖方式传给下一代
C.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其遗传基因是相同的
D.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个女孩,第二胎生男孩的概率比生女孩概率大
22.(2024八下·自贡月考) 正常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  )
A.22 条+Y 或 22 条+X B.XY
C.23 对常染色体 D.22 对常染色体+XY
23.(2024八下·自贡月考) 图中漫画表示人体受到某种病原体感染时发生的免疫反应。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若①表示病原体,则②代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
B.若①没有细胞结构,则它一定是细菌
C.该漫画表示的免疫类型是非特异性免疫
D.计划免疫时,注射的疫苗相当于图中的③
24.(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图是与遗传有关的概念简图,图中的①、②、③依次是(  )
A.基因、性状、染色体 B.基因、染色体、性状
C.染色体、性状、基因 D.染色体、基因、性状
25.(2024八下·自贡月考) 苯丙酮尿症(伴随智力障碍)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为 d,位于常染色体上,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对智力正常的夫妇可能生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
B.一对智力正常的夫妇的孩子智力肯定正常
C.若孩子患苯丙酮尿症,则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患该病
D.近亲结婚的后代一定会患苯丙酮尿症
26.(2024八下·自贡月考)假如亲代都有耳垂,基因型都是Dd,则子代出现的性状可能是(  )
A.一定有耳垂 B.一定无耳垂 C.多数有耳垂 D.多数无耳垂
27.(2024八下·自贡月考) 在某生态环境中有不同毛色的同种兔子栖息其中,调查其数量所得的结果如图甲,多年后再调查,所得的结果如图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黑色兔
B.深灰色兔一定是由浅灰色兔突变而来
C.白色是一种有利于生存的保护色
D.由甲到乙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8.(2024八下·自贡月考) 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E控制,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e控制。一对夫妇都是双眼皮,子女却为单眼皮。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
A.都是EE B.都是Ee
C.都是ee D.一方是EE,一方是Ee
29.(2024八下·自贡月考)已知某夫妇都能卷舌,且基因组成都为Aa。从理论上推测,他们生一个孩子,能卷舌的可能性是
A.25% B.50% C.75% D.100%
30.(2024八下·自贡月考) 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基因(用R与r表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双眼皮与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孩子与父母性状的差异现象是遗传
B.爸爸、妈妈的基因组成为Rr、RR,孩子的基因组成为rr
C.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单眼皮女孩的机率为25%
D.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双眼皮男孩的机率为37.5%
31.(2024八下·自贡月考) 2022年全球主要传播的“奥密克戎”为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多地疫情显示,“奥密克戎”存在传播速度快、传播过程隐匿、感染风险大等新特征。有报道显示新冠病毒疫苗对重症死亡的预防效果依然明确且显著。请据此回答:
(1)依据新冠病毒能寄生在人体细胞中,可推断出新冠病毒属于   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属于   。
(2)针对“奥密克戎”传播过程隐匿的特征,需对无症状感染者和患者采取集中隔离、规范治疗等措施。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这些措施属于   。
(3)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法,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免疫类型上看,这属于   免疫。像疫苗这样,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   。
(4)目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作为一名中学生,除接种疫苗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可通过   (任写一种做法)来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32.(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下面图甲是某家族遗传病图解,图乙是水稻栽培实验的统计数据,已知水稻的长穗和短穗是一对相对性状。若用A、a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乙
杂交组合 亲本 子一代植株表现
长穗 短穂
一组 长穗×短穗 423株 429株
二组 短穂×短穂 226株 667株
(1)从图甲中可看出,II3和II4个体表现均正常,但其子女中的III7个体却患病,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2)分析图甲可知,I1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
(3)从理论上推算,II5携带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是   。
(4)图乙中,若普通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那么它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是   条。
(5)图乙中,通过杂交组合   组(填表中组号),可判断出水稻长穗和短穗的显隐关系,其中子一代长穗的基因组成是   。
33.(2024八下·自贡月考) 中国曾在东北农业大学顺利培育出首例发出绿色荧光的猪。下图为研究人员繁殖荧光猪的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人员运用   技术,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注入乙猪的体细胞核中,最终产下的小猪具有了发出绿色荧光的性状。
(2)在自然情况下,猪生长发育的起点是   ,而荧光猪是利用核移植、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手段发育而来,这项技术称为   技术。
(3)如果甲猪毛色为黑色,乙猪毛色为白色,丙猪毛色为黑色,则荧光猪的毛色应为   。
34.(2024八下·自贡月考) 马的毛色有枣红色和白色之分,现有一匹枣红色公马与一匹枣红色母马交配生育的多胎后代中,出现了枣红色和白色马两种毛色,请分析回答问题:
(1)马的枣红色与马的白色性状是由   控制的,它是具有   。
(2)亲代都是枣红色马而后代出现了白色马,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
(3)根据马毛色在亲代与后代之间传递的表现规律可以判断出枣红色是   性状。
(4)若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则后代枣红色马个体的基因组成是   。
(5)它们后代中的枣红色马为纯种雌马的几率为   。而这种毛色的变化属于   。(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 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些,有的颈短些,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这些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颈长些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这是适者生存,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甚至死亡,这是不适者被淘汰,经过许多代后颈短些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达尔文认为,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自然界中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的进化是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两株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都是Dd,把二者相互杂交,其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从遗传图解可知后代的性状表现和比例为高茎:矮茎=3:1。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3.【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 A、咳嗽或者打喷嚏时,应佩戴口罩,纸巾或手肘掩护,随后洗手,这属于切断传播途径,不符合题意;
B、照顾家中可疑病人时佩戴的口罩要经常更换,可以切断传播途径,符合题意;
C、可疑症状者需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减少传染他人的机率,不符合题意;
D、进入可疑症状者居住房间,备餐前后、饭前便后或任何看起来手脏的时候,都需要清洁消毒双手,确保自身不被传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a. 对急性传染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和彻底治疗,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b. 患传染病的动物也要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方法。
a. 要注意饮食卫生;
b. 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
c. 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
d. 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减少病原体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人群:
a. 减少或防止易感者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
b. 易感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c.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故答案为:B
【分析】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5.【答案】A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分析
【解析】【解答】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海洋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米勒的实验如图: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物质,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海洋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海洋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6.【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的。DNA分子含有许多有遗传功能的片段——基因。一般情况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DNA分子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染色体上相对应的位置上。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
7.【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该疾病目前已知的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等,人体感染后常有发热、干咳、乏力、进行性呼吸困难等表现。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8.【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时,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故选:C
9.【答案】B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生物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不是变异.A错误。
B、一猪生九子,连得十个样,说的是生物间的差异,属于变异现象.B正确。
C、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说的是生物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不是变异.C错误。
D、羊生下的是羊,牛生下的是牛,说的是生物间的相似性,属于遗传现象,不是变异.D错误。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都是普遍存在的。
10.【答案】C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BD、单眼皮的人经美容成双眼皮,小麦由于地肥而穗大粒多、不见阳光的皮肤呈现白色都是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是不可遗传的变异,不符合题意;
C、小麦后代中有抗倒伏的植株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是可遗传的变异,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1.【答案】C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 水毛茛伸出水面的叶片呈扁平状,长期浸没在水中的叶片却呈丝状,这是环境影响形成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水毛茛叶的基因型不受环境影响,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水毛茛叶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除此之外性状也受环境的影响。
12.【答案】D
【知识点】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解析】【解答】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原始地球的地表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当时的水都以水蒸气的形态存在于原始大气之中。原始地球上没有氧气,所以不会出现山清水秀、风和日丽的景象。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氢气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13.【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因此祖父母都卷舌,生下不卷舌的爸爸,则不卷舌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A正确;
B、爸爸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那么祖父母的卷舌是显性性状,由杂合基因控制,如图所示:
能卷舌的姑姑基因可能是AA或Aa,小华基因一定是aa,均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a,因此妈妈的基因一定是Aa,B错误.
C、若爸爸aa和妈妈Aa再生一个孩子,如图所示:
14.【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解: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但猎物也使捕食者向适应环境方向进化,故双方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故答案为:B
【分析】 共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
15.【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 抗生素刚被使用的时候,能够杀死大多数类型的细菌,但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抗药性,不能被抗生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经过抗生素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细菌已不再受其的影响了。可见,细菌原就有一些适应抗生素的个体继续生存并繁延,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D。
【分析】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6.【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受伤的小狗经常用舌去舔伤口,这是因为口腔里的唾液含有溶菌酶,能破坏进入伤口处的病菌的细胞壁,进而杀灭病菌,这种免疫力是天生就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C。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17.【答案】C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 A、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少一半,成单存在,不符合题意;
B、番茄的红果与黄果,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不符合题意;
C、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生男生女是由父亲精子含有的性染色体决定的,符合题意;
D、用化学药剂处理甜菜的幼苗,使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量加倍,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决定着人的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X精子和Y精子,X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女孩,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男孩。
18.【答案】D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人类有耳垂是由显性基因A控制的,无耳垂是由隐性基因a控制的,则无耳垂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有耳垂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一对夫妇他们要生一个无耳垂的孩子,无耳垂孩子的基因组成是aa,这对基因由其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因此其父母的基因组成可能是②Aa×Aa,⑤Aa×aa,⑥aa××aa。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9.【答案】A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生男生女的可能性各是50%,因此,一对夫妇已有一个男孩,他们想要一个女孩,第二胎生女孩的几率是50%,且女孩性染色体的组成是XX。
故答案为:A。
【分析】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决定着人的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女性的卵细胞只有一种类型:X;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类型:X精子和Y精子,X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女孩,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受精卵发育成男孩.
20.【答案】B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①是DNA, 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不符合题意;
B、一个③染色体上包含一个①DNA分子,符合题意;
C、③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①DNA和②蛋白质组成,不符合题意;
D、①DNA上的与遗传特征相关的片段称为基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有一个DNA分子组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21.【答案】B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性状和相对性状
【解析】【解答】A、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豌豆的圆粒和高茎是不同的两种性状,因此,不属于一对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因此生物的遗传信息是通过生殖传给下一代的,控制着下一代性状的表现,B符合题意;
C、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其遗传基因一般是不相同的,C不符合题意;
D、人类的性别遗传过程,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女孩,第二胎可能会生男孩,也可能生女孩,几率各是50%,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经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受精时,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在受精卵又构成新的成对染色体,且每对染色体中,必有一条来自父亲(精子),另一条来自母亲(卵细胞)。
22.【答案】D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成对的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22条常染色体+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生一种含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X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22对常染色体+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22条常染色体+Y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就产生具有22对常染色体+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因此,正常男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22对常染色体+XY。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每个正常人的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都一样,叫常染色体,有一对男女不一样,叫性染色体,决定着人的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
23.【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A、 图中②代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则表示病原体的是①,符合题意;
B、若该病原体①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则它是病毒;若它是某种细菌,为单细胞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则属于原核生物,不符合题意;
C、该漫画表示的免疫是后天获得的,类型为特异性免疫,不符合题意;
D、当①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它的特殊蛋白质③抗体,使人体获得相应的免疫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24.【答案】D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与遗传相关的片段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因此图中①、②、③依次表示染色体、基因、性状。
故答案为:D。
【分析】 图中:①是染色体,②是基因,③性状。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25.【答案】A
【知识点】人类优生优育
【解析】【解答】AB、苯丙酮尿症(伴随智力障碍)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为d,位于常染色体上,可知表现正常是显性性状,患病是隐性性状,亲代智力均正常的夫妇,基因组成是杂合体,即基因组成是Dd,遗传图解如下所示:
由图解可知,一对智力正常的夫妇可能生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比例是25%,但一对智力正常的夫妇的孩子智力可能不正常,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通过以上遗传分解,若孩子患苯丙酮尿症,则父母都可能正常,但是隐性携带者,也可能一人正常,另一人患病,C不符合题意;
D、近亲结婚的后代患苯丙酮尿症几率增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26.【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亲代都有耳垂(Dd),基因型均为Dd,控制有无耳垂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如图:
故答案为:C。
【分析】1、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这对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
2、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27.【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从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白色兔最少,而乙图中没有白色兔,这说明最不利于在此环境中生存的是白色兔,不符合题意;
B、兔子体色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符合题意;
C、白色兔不适应环境逐渐被淘汰;黑兔适应环境,生存下来,不符合题意;
D、分析图中的数据可知:甲图中浅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而乙图中,黑色兔子更容易生存;这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即具有保护色的生物更容易生存,由甲到乙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8.【答案】B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 “一对夫妇都是双眼皮,子女却为单眼皮”,父母遗传给单眼皮(ee)子女的基因一定是e,因此父母双眼皮的基因型是Ee,其遗传图解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这对夫妇的基因组成是都是Ee。
故答案为:B。
【分析】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29.【答案】C
【知识点】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基因的传递,解答时可以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以及它们控制的性状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方面来切入.
【解答】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当控制某个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基因组成都为Aa的一对都能 卷舌夫妇,控制能卷舌与不卷舌的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如图:通过遗传图解可以得出后代子女出现能卷舌的可能性是75%,不卷舌的可能性是25%.
如图: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在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30.【答案】D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A、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双眼皮与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孩子与父母性状的差异现象是变异,不符合题意;
B、因为爸爸、妈妈都是双眼皮,爸爸、妈妈的基因组成都为Rr,孩子的基因组成为rr,不符合题意;
C、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人类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因此,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一个单眼皮男孩子的可能性是12.5%,不符合题意;
D、由上图可看出,小爸爸妈妈再生一个男孩的机率为50%,因此爸爸妈妈再生一个双眼皮男孩的机率为75%×50%═37.5%,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同种生物同一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叫相对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是显性基因,一般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一般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两个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表现的是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只有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全部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
31.【答案】(1)动物;传染源
(2)控制传染源
(3)特异性;抗原
(4)戴口罩、勤洗手等
【知识点】病毒的种类;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根据寄生生物不同把病毒分为三类:专门寄生在动物细胞里的病毒叫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的病毒叫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由此可知,新冠病毒能寄生在人体细胞中,可推断出新冠病毒属于动物病毒;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如病人、病毒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所以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属于传染源。
(2)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在发病初期,即刚表现出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蔓延;由此可知,对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实施集中隔离的措施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3)注射的新冠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则这种疫苗相当于抗原,其产生的抗体只对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新冠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由此可知,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免疫类型上看,这属于特异性免疫;由分析可知,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抗体,所以像疫苗这样,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4)作为中学生,为了预防新冠肺炎,我们除了可以注射新冠肺炎疫苗,还可以平时注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舒畅,不要熬夜,注意营养均衡,勤洗手,多饮水,出门戴口罩,避免到人口密集空气流通的地方去,室内定期开窗通风。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 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32.【答案】(1)变异
(2)AA
(3)100%
(4)12
(5)二;aa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从图甲中可看出,Ⅱ3和Ⅱ4个体表现均正常,但其子女中的Ⅲ7个体却患病”,体现了亲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性,因此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
(2)图甲中,Ⅰ1正常Ⅰ2患病,子代Ⅱ3和Ⅱ4个体表现均正常,表明患病是隐性性状,正常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纯合体.“分析图甲可知”,Ⅰ1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1:
(3)从图1看出,从理论上推算,Ⅱ5携带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是100%;
(4)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图乙中,若普通水稻的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那么它所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是12条;
(5)图乙中,乙组亲代是短穗×短穗,子一代植株出现长穗,表明长穗是隐性性状,短穗是显性性状,因此.通过杂交组合乙组二组(填表中番号),“可判断处水稻长穗和短穗的显隐关系”,其中子一代长穗的基因组成是aa,遗传图解如图2:
【分析】生物的性状一般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遗传时,亲代的性状有的能够在后代中表现出来,有的则不能表现出来.根据性状在亲代和后代中的表现规律,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把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通常用大写的英文字母(如A)表示;把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倘若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大写字母或一大一小(如AA或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显性基因A所控制的性状,即显性性状;细胞内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基因为两个小写字母(如aa)该生物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
33.【答案】(1)转基因
(2)受精卵;克隆
(3)白色
【知识点】细胞核的功能;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 (1)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的生物技术。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把一种生物的基因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拼接组合,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从而改造某些遗传性状,最终获得人们所需要的新品种。所以,研究人员是运用了转基因技术,将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注入乙猪的体细胞核中,最终产下的小猪具有了发出绿色荧光的性状。
(2)除病毒以外的生物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才标志着新生命的起点。通常,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所以,在自然情况下,猪生长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荧光猪是利用核移植、细胞培养、胚胎移植等手段发育而来,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这是克隆技术的实际应用。
(3)在克隆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所以,如果甲猪毛色为黑色,乙猪毛色为白色,丙猪毛色为黑色,则荧光猪的毛色应与提供细胞核的乙猪一致,是白色。
【分析】(1)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2)克隆技术即无性繁殖技术,因为它不需要雌雄交配,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从动物身上提取一个单细胞,用人工的方法将其培养成胚胎,再将胚胎植入雌性动物体内,就可孕育出新的个体。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中有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每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是一定的.DNA呈双螺旋结构,它是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载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4.【答案】(1)基因;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变异
(3)显性
(4)AA或Aa
(5)1/6;可遗传变异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1)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个小片段,这些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一个基因只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因此,马的栗色与马的白色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变异是指生物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亲代都是枣红色而后代出现了白色马,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变异。
(3)马的毛枣红色和白色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马的毛枣红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两只枣红色马交配产下了一只白色马,说明枣红色是显性性状,白色是隐性性状。
(4)若显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由基因a控制,亲代枣红马的基因组成都是Aa,则后代枣红色马个体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
(5)它们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1:1,由此可知后代中枣红色马为纯种的概率是1/3,由于马的性别遗传与人的相似,所以产雌马的概率是1/2,这样它们后代中的枣红色马为纯种雌马的几率就是1/6;而这种毛色的变化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属于可遗传变异。
【分析】(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