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章末测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章末测试

资源简介

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章末测试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八下·景德镇期末)明明吃了不洁净的水果而患了蛔虫病,这里的不洁净的水果属于传染病的哪个基本环节(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可见不洁净的水果不属于病原体,A错误。
B、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B错误。
C、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不洁净的水果属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见,题干中,不洁净的水果属于传播途径,故C符合题意。
D、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传染的基本环节,为基础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病原体、传染源的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患病的、或者携带病原体人或动物,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2.(2020八上·虎林月考)下列举措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注射流感疫苗
B.对中小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教育
C.对流感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D.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卫生清洁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注射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不符合题意。
B.对中小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教育,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不符合题意。
C.对流感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C符合题意。
D.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卫生清洁,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2020·内江)下列有关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B.预防接种和对环境消毒均是保护易感人群
C.消灭蚊虫和不随地吐痰均是切断传播途径
D.病死的动物要深埋和及时隔离传染病人均是控制传染源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A正确。
B.预防接种是提高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对环境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B错误。
C.蚊虫属于传播途径中的生物媒介,痰里面会带有病原体,属于传播途径。消灭蚊虫和不随地吐痰均是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
D.病死的动物和传染病人都会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病死的动物要深埋和及时隔离传染病人均是控制传染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2020·襄阳)下列关于新冠肺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和可遗传性
B.戴口罩可以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C.使用抗生素可杀死新型冠状病毒
D.无症状感染者不会成为传染源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新冠肺炎是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戴口罩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可以降低被感染的风险,故B符合题意。
C.抗生素对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是使用抗生素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治疗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源,其病原体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5.(2020八下·罗山期末)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近视眼 B.骨折
C.贫血 D.“新冠肺炎”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A.先天性近视(先天性轴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主要起因于遗传,亦可起因于胚胎发育异常,均属病理性近视眼,最终多表现为高度近视眼(另有一类病理性近视眼继发于某些眼病或全身性疾病,可出现于年幼、发育期或成年期),故不符合传染病的特征。
B.骨折是不小心弄断骨头,不属于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C.贫血是由于人体缺乏蛋白质和铁元素等所引起的疾病,不符合题意。
D.新冠肺炎一种因感染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根据其传播途径的不同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6.(2020七下·扶风期末)不久前,初二年级某班出现了感染手足口病的病例,学校随即请感染及疑似该病的学生回家隔离,此预防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以上三项都不是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感染手足口病及疑似该病的同学是传染源,因此学校随即请感染及疑似该病的同学回家隔离,此预防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正确。
BCD、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感染手足口病及疑似该病的同学是传染源,不是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错误
【分析】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三个环节。所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7.(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十五章第一节 传染病同步训练)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
A.发病前的潜伏期 B.发病的任何时期
C.恢复期 D.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时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主要包括四个时期:潜伏期、初期、中期、后期。发病初期是病毒最活跃的阶段,因此传染性最强。故答案选:D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传染病的特点。
8.(2011·内江)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其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第三道防线是皮肤与黏膜
B.某同学患甲流后,体内的抗体是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刺激下产生的
C.如果某同学在透明纸上写一个“b”,则在显微镜下的视野看到的应是“p”
D.在生产实践中,香蕉用组织培养繁殖及豌豆用种子繁殖,都属于无性繁殖
【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解:A、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淋巴结、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故错
B、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于人体来说是抗原,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某同学患甲流后,“非典”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非典病毒的抗体.正确
C、由于显微镜所呈现的是一个上下左右的倒像.如果某同学在透明纸上写一个“b”,则在显微镜下的视野看到的应是“q”.故错
D、香蕉用组织培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是无性繁殖,但是豌豆用种子繁殖,首先种子是经过传粉与受精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发育为种子的主要部分胚.所以用种子繁殖新个体仍然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人体特异性兔疫和非特异性兔疫、抗体和抗原、显微镜的使用及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从这些概念入手解题.
9.(2020·广安)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B.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C.患过腮腺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此病
D.皮肤的屏障作用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类型如下表所示,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皮肤和粘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非特异 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酶菌)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选项中,皮肤的屏障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的杀菌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是非特异性免疫;而患过腮腺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此病,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C。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10.(2020·聊城)为了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目前,科学家正在致力研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的疫苗和在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抗体、特异性免疫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为了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目前,科学家正在致力研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给人体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
注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目的是产生抗体,其产生的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给人体接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在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B。
【分析】(1)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4)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11.(2020·孝感)“红丝带”行动呼吁人们不要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以及他们的亲人。如果你的朋友或邻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你应该(  )
A.给予尊重、帮助、关爱 B.回避、疏远他
C.告诉别人不要去他们家 D.歧视他
【答案】A
【知识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如共用餐具、电话,拥抱、握手等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我们不应该歧视艾滋病病人,应给予他们关爱、尊重和帮助。
故答案为:A。
【分析】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近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此病毒能攻击并严重损伤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损伤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艾滋病初期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体重锐减,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中枢神经系统麻木,最后死亡。
12.(2020七下·郓城期末)下列免疫方式中,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使多种病菌溶解而死亡
B.吞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清扫异物
D.患过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B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使多种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异物,都属于第一、二道防线,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C错误。
D、患过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13.(2020八下·北碚期末)要预防宫颈癌,接种疫苗最为有效,疫苗接种的适合年龄是9﹣25岁,许多适龄女性纷纷进行了接种。该过程中注射的主要物质及采取的措施分别称为(  )
A.抗原,控制传染源 B.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D.抗体,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该过程中注射的主要物质(疫苗)属于抗原;注射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应的传染病,因此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B。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2020八下·海淀期中)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
C.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
D.人体免疫系统中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至关重要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皮肤和黏膜是人体免疫功能的第一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C正确。
D.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中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至关重要,D正确。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15.(2020八下·铁东期中)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注射,重复注射若干次后,可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到患者体内,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的方式属于计划免疫
B.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蛇毒疫苗
C.从免疫角度分析,减毒处理的蛇毒对马来说属于抗原
D.注射抗蛇毒血清的目的是引发患者产生抗蛇毒抗体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解:A.被蝮蛇咬伤后,可以用抗蝮蛇蛇毒免疫血清治疗,因为免疫血清里含有清除蝮蛇蛇毒的专门抗体,但不属于预防接种,故错误。
B.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注射了此血清后体内一段时间内会还有抗蝮蛇蛇毒的抗体,但抗体不会长期存在于人体内,而且只能预防被蝮蛇咬伤,所以不能用来预防。预防的话要注射疫苗,疫苗一般是灭活病毒,相当于抗原而不是抗体,故错误。
C.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还包括异物、异体器官等,从免疫角度分析,减毒处理的蛇毒对马来说属于抗原,故正确。
D.注射抗蛇毒血清就是抗体,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6.(2018八下·樊城期末)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被命名为H7N9的新亚型禽流感病毒,使我国家禽养殖业受到较大影响,而且该病毒还能使人致病、致死,威胁公共卫生安全。请据此回答:
(1)H7N9型禽流感病毒在传染病学中被称为   。
(2)为预防禽流感疫情的蔓延,将疫区周围3公里的家禽全部扑杀,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种施?   。
(3)目前H7N9型禽流感疫苗已研制成功,有效地控制了H7N9型禽流感的蔓延。现有一批H1N1型禽流感疫苗,能否用该疫苗来预防H7N9型禽流感呢?我们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健康小白鼠若干只,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甲组注射H1N1型禽流感疫苗,乙组注射等量的蒸馏水
③一段时间后,分别给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患H7N9型禽流感的活禽提取液,然后观察两组小白鼠的健康状况。
该实验的变量是:   观察实验结果发现两组小白鼠的患病情况没有差别,则实验结论是:   。
(4)近年来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出现了“超级细菌”(超耐药性的细菌),为我们敲响了滥用抗生素的警钟“超级细菌”的产生可以用达尔文的   学说解释。
【答案】(1)病原体
(2)控制传染源
(3)禽流感疫苗;H1N1型禽流感疫苗对H7N9型禽流感不起作用
(4)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1)H7N9型禽流感病毒在传染病学中被称为病原体。
(2)疫区周围3公里内的家禽可能患有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将它们全部扑杀,属于控制传染源。
(3)甲组小白鼠注射H1N1型禽流感疫苗,乙组注射等量的蒸馏水,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变量是H1N1型禽流感疫苗,从结果发现,两组小白鼠对H7N9都没有抵抗作用,因此,得出结论:H1N1型禽流感疫苗对H7N9型禽流感不起作用。
(4)“超级细菌”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这种“超级细菌”的产生,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细菌中会出现抗药性和非抗药性的变异,使用抗生素可以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并将其抗药性遗传下去,滥用抗生素,会选择那些具有多种抗药性的细菌生存下来,并将其遗传物质遗传下去,最终出现“超级细菌”。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7.(2020·盐城)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悄然袭来。在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1)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   (选填有或没有)细胞结构。
(2)新型冠状病毒能引起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   损伤。
(3)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戴口罩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4)李某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到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经检测他体内已无新型冠状病毒且有大量抗体产生,这种免疫方式属于   (选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5)疫情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下列有关生活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患流行性感冒时可随意服用抗生素
B.吸毒有损身心健康且危害社会
C.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或避开他人
D.关注饮食安全,远离垃圾食品
【答案】(1)没有
(2)肺
(3)切断传播途径
(4)特异性免疫
(5)A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病毒的个体非常微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新型冠状病毒能引起人体主要呼吸器官肺受到损伤。(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戴口罩属于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方面的措施来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4)一般来讲,得过“新冠肺炎”的人康复后不会再二次感染,因为他的血浆产生了保护性的抗体,该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并在人体内存留。当再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因此上述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5)A.流行性感冒90%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用来杀菌的,对病毒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效果不明显,A错误。
B.吸毒品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对本人、他人、家庭、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B正确。
C.要养成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或避开他人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C正确。
D.人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远离垃圾食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是易感人群。(2)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保护里面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包含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病毒的生命活动,决定病毒的遗传和致病性。(3)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应用合理可防治疾病、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病人生命,如果应用不合理,有可能危害健康。因此安全用药应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害。
18.(2020七下·郓城期末)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会传染给人,只会在猪之间进行传播。
(1)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   。
(2)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析,已感染非洲猪瘟的家猪属于   。
(3)在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过程中将病猪全部扑杀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4)如果非洲猪瘟疫苗研制成功,该疫苗注射进入野猪体内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从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答案】(1)非洲猪瘟病毒
(2)传染源
(3)控制传染源
(4)抗体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2)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感染非洲猪瘟的家猪属于传染源。(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此对于患者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在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过程中将病猪全部扑杀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4)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协助吞噬细胞来消灭特定的病原体,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9.(2020八下·荔城期中)请根据生活现象,回答问题:
小李的父亲经常咳嗽,午后低热,晚上出冷汗,咳时痰中带有血丝,医生为其检查后确诊为肺结核,马上住院治疗,并及时给小李接种了卡介苗,小李的姐姐刚好出差没有接种卡介苗。住院期间,姐弟俩轮流照顾护理父亲。后来小李和姐姐在医院进行体检,发现姐姐感染上了肺结核。
(1)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从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来看,小李父亲应该属于   ,小李父亲通过呼吸道喷出含有大量结核杆菌的飞沫,飞沫通过空气传到健康人体内,此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哪个环节   。
(2)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时,一般都会洗手、消毒和带口罩等防止病原体侵入,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3)从免疫学角度来说,肺结核杆菌属于   ,小李进行预防接种,体内产生了抵抗肺结核杆菌的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称为   ,这种免疫叫作   免疫。
(4)在传染病流行的几个环节中,患病前小李的姐姐属于   。
【答案】(1)传染源;传播途径
(2)切断传播途径
(3)抗原;抗体;特异性
(4)易感人群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从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来看,小李父亲应该属于传染源,小李父亲通过呼吸道喷出含有大量结核杆菌的飞沫,飞沫通过空气传到健康人体内,这属于传播途径。(2)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时,一般都会洗手、消毒和带口罩等防止病原体侵入,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3)进入人体的病毒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当病原体(如病毒、病菌)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从免疫学角度来说,肺结核杆菌属于抗原。小李进行预防接种,体内产生了抵抗肺结核杆菌的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称为抗体。这种疫苗,只能预防肺结核,对其他传染病不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4)在传染病流行的几个环节中,患病前小李的姐姐属于易感人群。
【分析】(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20.(2020·博兴模拟)分析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2019年麻疹疫情突然卷土重来,在多个国家出现高发势头。每年的3月至5月是麻疹旺季,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在我国可有计划地免费为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资料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咕呱、咕呱”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雄蛙在以鸣声招引雌蛙。雌雄蛙抱对后,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再形成幼蛙,最后发育为能上陆地生活的成蛙。
资料三: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一些的和颈短一些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少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被淘汰,颈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1)资料一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为   。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   。
(2)资料二中,青蛙的发育属于   发育。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雄蛙鸣叫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
(3)从遗传学角度说,资料三中长颈鹿颈的长度属于   ;长颈鹿的颈长和颈短属于   ;长颈鹿子代个体间颈的长度差异属于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   。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   。
【答案】(1)计划免疫;病毒;特异性免疫
(2)变态;先天性;遗传物质
(3)性状;相对性状;变异;自然选择;环境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性状和相对性状;生物进化的学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灭活、人工减毒的病原体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根据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接种疫苗获得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属于特异性免疫。(2)青蛙的受精是在水中进行的,其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且蝌蚪和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明显,这种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雄蛙鸣叫为了吸引雌蛙前来抱对,是求偶行为,由遗传物质控制,属于先天性行为。(3)长颈鹿的颈长度属于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是相对性状,长颈鹿的颈长和颈短属于相对性状;在长颈鹿个体之间颈存在长短之分这是变异。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所以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环境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分析】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21.(2020八下·海淀期中)
2016年,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寨卡病毒的持续性传播,此
病毒是通过蚊子叮咬而感染人体后,造成新生儿小头症和脑发育缺乏病。世界卫生组织还为此宣布了全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1)寨卡病毒结构是由   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只有寄生在   细胞里才能生存,它的寄主是蚊和人,据此可以判断此病毒属于   病毒。
(2)寨卡病毒侵入人体后,淋巴细胞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   ,这种物质与病毒结合,促进吞噬细胞清除病毒后,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叫   免疫。
(3)病毒往往会增强耐药性变异,从而给治疗带来困难,“超级耐药病毒”的出现,可以用达尔文的   学说来解释。
(4)蚊子属于昆虫,通过   生殖方式(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繁殖后代,蚊的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因此,它的发育过程属于   发育。
(5)人体被蚊子叮咬后,常因瘙痒抓挠发生感染,严重的可引起发烧,这时如果进行血液检查,会发现血细胞中的   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
(6)人们常用蚊香驱蚊,蚊香燃烧产生许多有害的物质,首先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然后通过肺泡壁进而损害   系统,因此,应尽量少用蚊香。
【答案】(1)蛋白质;活;动物
(2)抗体;特异性
(3)自然选择
(4)有性生殖;完全变态
(5)白
(6)血液循环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进化的学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寨卡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靠从这些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一旦离开了活的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它的寄主是蚊和人,可见他属于动物病毒。(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病毒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把抗药性弱的病毒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病毒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毒,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这样经过长期选择,病毒往往会增强耐药性变异,就出现了现在所谓的“超级病毒”,因此“超级病毒”的出现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4)蚊子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且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差别明显,为完全变态发育,蚊子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所以蚊子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5)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有防御疾病的作用,故发烧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7)人们常用蚊香驱蚊,蚊香燃烧产生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首先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然后通过肺泡进而损害血液循环系统,因此应尽量少用蚊香。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3)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4)昆虫的发育方式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且幼虫与成虫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差别不明显,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蟋蟀、蝗虫、蜻蜓、螳螂等,而家蚕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且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差别明显,为完全变态发育,如蜜蜂、蝴蝶、苍蝇等。(5)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2.(2020七下·文登期中)自19 8 1年,首例艾滋病在美国被发现以来,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到艾滋病的严重威胁。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已达100万。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请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那么HIV是这种传染病的   
(2)不安全性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为了预防艾滋病的蔓延,我国近几年在许多城市的公共娱乐场所免费提供安全套,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3)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以期使人们获得对艾滋病的免疫力,这种
免疫属于   免疫。
(4)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请写出两点)①   ,②   
【答案】(1)病原体
(2)切断传播途径
(3)特异性
(4)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及其预防;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因此HIV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2)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了预防艾滋病的蔓延,我国近几年来在许多城市的公共娱乐场所免费提供安全套,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3)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具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但其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因此是特异性免疫。(4)同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教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对艾滋病患者不要有惧怕心理,要不歧视不孤立艾滋病患者;与他们和谐相处;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23.去年至今在非洲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种由埃博拉病毒(EBOV)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该病有很高的死亡率.而我国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发病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
(1)埃博拉出血热和肺结核均是传染病,具有    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埃博拉病毒、结核杆菌分别是引起这两种传染病的    .
(2)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    外壳和遗传物质内核构成.结核杆菌是一种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    .
(3)在肺结核的治疗中,要做到早发现、早治愈,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    ,接种卡介苗则属于预防措施中的保护    .
(4)接种卡介苗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    ,获得    免疫.
【答案】(1)传染性;病原体
(2)蛋白质;细胞核
(3)传染源;易感人群
(4)抗体;特异性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埃博拉出血热和肺结核均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
埃博拉病毒可使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患上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因此埃博拉病毒属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这一传染病的病原体.同时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结核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的病原体.
(2)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内核构成.结合杆菌属于细菌,其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肺结核的治疗中,要做到早发现、早治愈,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控制传染源.接种卡介苗则属于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4)接种卡介苗后,能有效的预防结核病.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结核杆菌起到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传染性;病原体;
(2)蛋白质;细胞核;
(3)传染源;易感人群;
(4)抗体;特异性.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 / 1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章末测试
生物考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评分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2020八下·景德镇期末)明明吃了不洁净的水果而患了蛔虫病,这里的不洁净的水果属于传染病的哪个基本环节(  )
A.病原体 B.传染源 C.传播途径 D.易感人群
2.(2020八上·虎林月考)下列举措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注射流感疫苗
B.对中小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教育
C.对流感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D.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卫生清洁
3.(2020·内江)下列有关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B.预防接种和对环境消毒均是保护易感人群
C.消灭蚊虫和不随地吐痰均是切断传播途径
D.病死的动物要深埋和及时隔离传染病人均是控制传染源
4.(2020·襄阳)下列关于新冠肺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新冠肺炎具有传染性和可遗传性
B.戴口罩可以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C.使用抗生素可杀死新型冠状病毒
D.无症状感染者不会成为传染源
5.(2020八下·罗山期末)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近视眼 B.骨折
C.贫血 D.“新冠肺炎”
6.(2020七下·扶风期末)不久前,初二年级某班出现了感染手足口病的病例,学校随即请感染及疑似该病的学生回家隔离,此预防措施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以上三项都不是
7.(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十五章第一节 传染病同步训练)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阶段是:(  )
A.发病前的潜伏期 B.发病的任何时期
C.恢复期 D.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时
8.(2011·内江)用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各项,其中正确的是(  )
A.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第三道防线是皮肤与黏膜
B.某同学患甲流后,体内的抗体是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刺激下产生的
C.如果某同学在透明纸上写一个“b”,则在显微镜下的视野看到的应是“p”
D.在生产实践中,香蕉用组织培养繁殖及豌豆用种子繁殖,都属于无性繁殖
9.(2020·广安)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B.白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
C.患过腮腺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此病
D.皮肤的屏障作用
10.(2020·聊城)为了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目前,科学家正在致力研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接种的疫苗和在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B.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抗体、特异性免疫
11.(2020·孝感)“红丝带”行动呼吁人们不要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以及他们的亲人。如果你的朋友或邻居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你应该(  )
A.给予尊重、帮助、关爱 B.回避、疏远他
C.告诉别人不要去他们家 D.歧视他
12.(2020七下·郓城期末)下列免疫方式中,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使多种病菌溶解而死亡
B.吞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清扫异物
D.患过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
13.(2020八下·北碚期末)要预防宫颈癌,接种疫苗最为有效,疫苗接种的适合年龄是9﹣25岁,许多适龄女性纷纷进行了接种。该过程中注射的主要物质及采取的措施分别称为(  )
A.抗原,控制传染源 B.抗原,保护易感人群
C.抗体,保护易感人群 D.抗体,切断传播途径
14.(2020八下·海淀期中)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具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B.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
C.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
D.人体免疫系统中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至关重要
15.(2020八下·铁东期中)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注射,重复注射若干次后,可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到患者体内,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的方式属于计划免疫
B.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蛇毒疫苗
C.从免疫角度分析,减毒处理的蛇毒对马来说属于抗原
D.注射抗蛇毒血清的目的是引发患者产生抗蛇毒抗体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实验探究题
得分
16.(2018八下·樊城期末)近年来,出现了一种被命名为H7N9的新亚型禽流感病毒,使我国家禽养殖业受到较大影响,而且该病毒还能使人致病、致死,威胁公共卫生安全。请据此回答:
(1)H7N9型禽流感病毒在传染病学中被称为   。
(2)为预防禽流感疫情的蔓延,将疫区周围3公里的家禽全部扑杀,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种施?   。
(3)目前H7N9型禽流感疫苗已研制成功,有效地控制了H7N9型禽流感的蔓延。现有一批H1N1型禽流感疫苗,能否用该疫苗来预防H7N9型禽流感呢?我们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健康小白鼠若干只,平均分为甲、乙两组
②甲组注射H1N1型禽流感疫苗,乙组注射等量的蒸馏水
③一段时间后,分别给两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患H7N9型禽流感的活禽提取液,然后观察两组小白鼠的健康状况。
该实验的变量是:   观察实验结果发现两组小白鼠的患病情况没有差别,则实验结论是:   。
(4)近年来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出现了“超级细菌”(超耐药性的细菌),为我们敲响了滥用抗生素的警钟“超级细菌”的产生可以用达尔文的   学说解释。
阅卷人 三、综合题
得分
17.(2020·盐城)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悄然袭来。在危难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
(1)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生物,   (选填有或没有)细胞结构。
(2)新型冠状病毒能引起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   损伤。
(3)新型冠状病毒会通过飞沫在空气中传播,戴口罩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4)李某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到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经检测他体内已无新型冠状病毒且有大量抗体产生,这种免疫方式属于   (选填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5)疫情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下列有关生活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患流行性感冒时可随意服用抗生素
B.吸毒有损身心健康且危害社会
C.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或避开他人
D.关注饮食安全,远离垃圾食品
18.(2020七下·郓城期末)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家猪和野猪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不会传染给人,只会在猪之间进行传播。
(1)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   。
(2)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分析,已感染非洲猪瘟的家猪属于   。
(3)在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过程中将病猪全部扑杀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   。
(4)如果非洲猪瘟疫苗研制成功,该疫苗注射进入野猪体内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从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19.(2020八下·荔城期中)请根据生活现象,回答问题:
小李的父亲经常咳嗽,午后低热,晚上出冷汗,咳时痰中带有血丝,医生为其检查后确诊为肺结核,马上住院治疗,并及时给小李接种了卡介苗,小李的姐姐刚好出差没有接种卡介苗。住院期间,姐弟俩轮流照顾护理父亲。后来小李和姐姐在医院进行体检,发现姐姐感染上了肺结核。
(1)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从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来看,小李父亲应该属于   ,小李父亲通过呼吸道喷出含有大量结核杆菌的飞沫,飞沫通过空气传到健康人体内,此属于传染病流行的哪个环节   。
(2)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时,一般都会洗手、消毒和带口罩等防止病原体侵入,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3)从免疫学角度来说,肺结核杆菌属于   ,小李进行预防接种,体内产生了抵抗肺结核杆菌的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称为   ,这种免疫叫作   免疫。
(4)在传染病流行的几个环节中,患病前小李的姐姐属于   。
20.(2020·博兴模拟)分析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一:2019年麻疹疫情突然卷土重来,在多个国家出现高发势头。每年的3月至5月是麻疹旺季,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在我国可有计划地免费为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资料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咕呱、咕呱”的叫声此起彼伏,这是雄蛙在以鸣声招引雌蛙。雌雄蛙抱对后,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发育成蝌蚪,再形成幼蛙,最后发育为能上陆地生活的成蛙。
资料三: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一些的和颈短一些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少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颈短的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被淘汰,颈长的特征越来越显著。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1)资料一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为   。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   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   。
(2)资料二中,青蛙的发育属于   发育。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雄蛙鸣叫属于   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体内的   所决定的行为。
(3)从遗传学角度说,资料三中长颈鹿颈的长度属于   ;长颈鹿的颈长和颈短属于   ;长颈鹿子代个体间颈的长度差异属于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   。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是   。
21.(2020八下·海淀期中)
2016年,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寨卡病毒的持续性传播,此
病毒是通过蚊子叮咬而感染人体后,造成新生儿小头症和脑发育缺乏病。世界卫生组织还为此宣布了全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1)寨卡病毒结构是由   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只有寄生在   细胞里才能生存,它的寄主是蚊和人,据此可以判断此病毒属于   病毒。
(2)寨卡病毒侵入人体后,淋巴细胞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   ,这种物质与病毒结合,促进吞噬细胞清除病毒后,使人体获得的免疫叫   免疫。
(3)病毒往往会增强耐药性变异,从而给治疗带来困难,“超级耐药病毒”的出现,可以用达尔文的   学说来解释。
(4)蚊子属于昆虫,通过   生殖方式(填“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繁殖后代,蚊的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因此,它的发育过程属于   发育。
(5)人体被蚊子叮咬后,常因瘙痒抓挠发生感染,严重的可引起发烧,这时如果进行血液检查,会发现血细胞中的   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
(6)人们常用蚊香驱蚊,蚊香燃烧产生许多有害的物质,首先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然后通过肺泡壁进而损害   系统,因此,应尽量少用蚊香。
22.(2020七下·文登期中)自19 8 1年,首例艾滋病在美国被发现以来,全球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受到艾滋病的严重威胁。目前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已达100万。艾滋病已成为21世纪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请根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那么HIV是这种传染病的   
(2)不安全性行为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为了预防艾滋病的蔓延,我国近几年在许多城市的公共娱乐场所免费提供安全套,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3)目前,很多科研工作者正在研制艾滋病疫苗,以期使人们获得对艾滋病的免疫力,这种
免疫属于   免疫。
(4)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请写出两点)①   ,②   
23.去年至今在非洲发生了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种由埃博拉病毒(EBOV)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该病有很高的死亡率.而我国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发病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
(1)埃博拉出血热和肺结核均是传染病,具有    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埃博拉病毒、结核杆菌分别是引起这两种传染病的    .
(2)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    外壳和遗传物质内核构成.结核杆菌是一种细菌,细胞内没有成形的    .
(3)在肺结核的治疗中,要做到早发现、早治愈,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控制    ,接种卡介苗则属于预防措施中的保护    .
(4)接种卡介苗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    ,获得    免疫.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A、病原体是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可见不洁净的水果不属于病原体,A错误。
B、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B错误。
C、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不洁净的水果属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见,题干中,不洁净的水果属于传播途径,故C符合题意。
D、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传染病的传染的基本环节,为基础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病原体、传染源的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患病的、或者携带病原体人或动物,病原体是指能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
2.【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注射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不符合题意。
B.对中小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教育,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不符合题意。
C.对流感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C符合题意。
D.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卫生清洁,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A正确。
B.预防接种是提高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的抵抗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对环境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B错误。
C.蚊虫属于传播途径中的生物媒介,痰里面会带有病原体,属于传播途径。消灭蚊虫和不随地吐痰均是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
D.病死的动物和传染病人都会散播病原体,属于传染源。病死的动物要深埋和及时隔离传染病人均是控制传染源,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4.【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新冠肺炎是新冠肺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戴口罩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切断传播途径,可以降低被感染的风险,故B符合题意。
C.抗生素对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是使用抗生素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治疗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
D.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源,其病原体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5.【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A.先天性近视(先天性轴性近视)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主要起因于遗传,亦可起因于胚胎发育异常,均属病理性近视眼,最终多表现为高度近视眼(另有一类病理性近视眼继发于某些眼病或全身性疾病,可出现于年幼、发育期或成年期),故不符合传染病的特征。
B.骨折是不小心弄断骨头,不属于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C.贫血是由于人体缺乏蛋白质和铁元素等所引起的疾病,不符合题意。
D.新冠肺炎一种因感染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根据其传播途径的不同分为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
6.【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A、感染手足口病及疑似该病的同学是传染源,因此学校随即请感染及疑似该病的同学回家隔离,此预防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正确。
BCD、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感染手足口病及疑似该病的同学是传染源,不是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错误
【分析】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三个环节。所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7.【答案】D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主要包括四个时期:潜伏期、初期、中期、后期。发病初期是病毒最活跃的阶段,因此传染性最强。故答案选:D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传染病的特点。
8.【答案】B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解:A、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淋巴结、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故错
B、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于人体来说是抗原,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某同学患甲流后,“非典”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非典病毒的抗体.正确
C、由于显微镜所呈现的是一个上下左右的倒像.如果某同学在透明纸上写一个“b”,则在显微镜下的视野看到的应是“q”.故错
D、香蕉用组织培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是无性繁殖,但是豌豆用种子繁殖,首先种子是经过传粉与受精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发育为种子的主要部分胚.所以用种子繁殖新个体仍然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错误
故选:B
【分析】本题考查人体特异性兔疫和非特异性兔疫、抗体和抗原、显微镜的使用及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及应用.从这些概念入手解题.
9.【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免疫类型如下表所示,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皮肤和粘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非特异 性免疫
第二道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酶菌)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选项中,皮肤的屏障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的杀菌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也是非特异性免疫;而患过腮腺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此病,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C。
【分析】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从获得途径来看,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是指先天具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后者是指出生后产生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
10.【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为了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目前,科学家正在致力研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给人体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
注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目的是产生抗体,其产生的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因此给人体接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在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B。
【分析】(1)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3)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4)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11.【答案】A
【知识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进行一般的生活如共用餐具、电话,拥抱、握手等和工作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我们不应该歧视艾滋病病人,应给予他们关爱、尊重和帮助。
故答案为:A。
【分析】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它的致病因素是结构上很相近似的一组病毒,这组病毒被统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此病毒能攻击并严重损伤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损伤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艾滋病初期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体重锐减,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中枢神经系统麻木,最后死亡。
12.【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BC、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使多种病菌溶解而死亡、吞噬细胞能吞噬病原体、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能清扫异物,都属于第一、二道防线,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BC错误。
D、患过腮腺炎的人能够抵抗腮腺炎病毒的再次侵袭,属于第三道防线,因此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13.【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的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少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增强抵抗力,从而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该过程中注射的主要物质(疫苗)属于抗原;注射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应的传染病,因此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B。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3)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4.【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A.皮肤和黏膜是人体免疫功能的第一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抗体抵抗抗原的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C正确。
D.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中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至关重要,D正确。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15.【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解:A.被蝮蛇咬伤后,可以用抗蝮蛇蛇毒免疫血清治疗,因为免疫血清里含有清除蝮蛇蛇毒的专门抗体,但不属于预防接种,故错误。
B.经常在野外活动的人,注射了此血清后体内一段时间内会还有抗蝮蛇蛇毒的抗体,但抗体不会长期存在于人体内,而且只能预防被蝮蛇咬伤,所以不能用来预防。预防的话要注射疫苗,疫苗一般是灭活病毒,相当于抗原而不是抗体,故错误。
C.抗原是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病原体,还包括异物、异体器官等,从免疫角度分析,减毒处理的蛇毒对马来说属于抗原,故正确。
D.注射抗蛇毒血清就是抗体,故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6.【答案】(1)病原体
(2)控制传染源
(3)禽流感疫苗;H1N1型禽流感疫苗对H7N9型禽流感不起作用
(4)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1)H7N9型禽流感病毒在传染病学中被称为病原体。
(2)疫区周围3公里内的家禽可能患有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将它们全部扑杀,属于控制传染源。
(3)甲组小白鼠注射H1N1型禽流感疫苗,乙组注射等量的蒸馏水,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变量是H1N1型禽流感疫苗,从结果发现,两组小白鼠对H7N9都没有抵抗作用,因此,得出结论:H1N1型禽流感疫苗对H7N9型禽流感不起作用。
(4)“超级细菌”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这种“超级细菌”的产生,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细菌中会出现抗药性和非抗药性的变异,使用抗生素可以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并将其抗药性遗传下去,滥用抗生素,会选择那些具有多种抗药性的细菌生存下来,并将其遗传物质遗传下去,最终出现“超级细菌”。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自然选择:达尔文把生存斗争中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类型.
17.【答案】(1)没有
(2)肺
(3)切断传播途径
(4)特异性免疫
(5)A
【知识点】呼吸系统的组成;病毒的结构和增殖方式;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病毒的个体非常微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2)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新型冠状病毒能引起人体主要呼吸器官肺受到损伤。(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戴口罩属于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方面的措施来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4)一般来讲,得过“新冠肺炎”的人康复后不会再二次感染,因为他的血浆产生了保护性的抗体,该抗体只对新型冠状病毒有免疫作用,并在人体内存留。当再新型冠状病毒侵入时,就会被存留在人体的抗体清除,但其他病原体侵入时,它并不起作用,因此上述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5)A.流行性感冒90%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抗生素是用来杀菌的,对病毒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效果不明显,A错误。
B.吸毒品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危害极大。对本人、他人、家庭、社会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B正确。
C.要养成打喷嚏时应遮掩口鼻或避开他人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C正确。
D.人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远离垃圾食品,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只能是人或者动物。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是易感人群。(2)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保护里面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包含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病毒的生命活动,决定病毒的遗传和致病性。(3)药物都带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应用合理可防治疾病、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病人生命,如果应用不合理,有可能危害健康。因此安全用药应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减小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或危害。
18.【答案】(1)非洲猪瘟病毒
(2)传染源
(3)控制传染源
(4)抗体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2)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感染非洲猪瘟的家猪属于传染源。(3)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此对于患者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在防范非洲猪瘟疫情的过程中将病猪全部扑杀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4)疫苗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协助吞噬细胞来消灭特定的病原体,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9.【答案】(1)传染源;传播途径
(2)切断传播途径
(3)抗原;抗体;特异性
(4)易感人群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肺结核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从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来看,小李父亲应该属于传染源,小李父亲通过呼吸道喷出含有大量结核杆菌的飞沫,飞沫通过空气传到健康人体内,这属于传播途径。(2)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时,一般都会洗手、消毒和带口罩等防止病原体侵入,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3)进入人体的病毒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当病原体(如病毒、病菌)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从免疫学角度来说,肺结核杆菌属于抗原。小李进行预防接种,体内产生了抵抗肺结核杆菌的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称为抗体。这种疫苗,只能预防肺结核,对其他传染病不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4)在传染病流行的几个环节中,患病前小李的姐姐属于易感人群。
【分析】(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20.【答案】(1)计划免疫;病毒;特异性免疫
(2)变态;先天性;遗传物质
(3)性状;相对性状;变异;自然选择;环境
【知识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性状和相对性状;生物进化的学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1)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灭活、人工减毒的病原体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生物制剂。根据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接种疫苗获得免疫是后天形成的,属于特异性免疫。(2)青蛙的受精是在水中进行的,其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且蝌蚪和成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别明显,这种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雄蛙鸣叫为了吸引雌蛙前来抱对,是求偶行为,由遗传物质控制,属于先天性行为。(3)长颈鹿的颈长度属于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是相对性状,长颈鹿的颈长和颈短属于相对性状;在长颈鹿个体之间颈存在长短之分这是变异。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所以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在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中环境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
【分析】病原体侵入人体以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抵抗这种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
21.【答案】(1)蛋白质;活;动物
(2)抗体;特异性
(3)自然选择
(4)有性生殖;完全变态
(5)白
(6)血液循环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进化的学说;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寨卡病毒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病毒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靠从这些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一旦离开了活的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它的寄主是蚊和人,可见他属于动物病毒。(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3)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病毒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抗病毒药物时,把抗药性弱的病毒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病毒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病毒,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这样经过长期选择,病毒往往会增强耐药性变异,就出现了现在所谓的“超级病毒”,因此“超级病毒”的出现可以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4)蚊子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且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差别明显,为完全变态发育,蚊子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所以蚊子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5)白细胞能够吞噬病菌,有防御疾病的作用,故发烧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7)人们常用蚊香驱蚊,蚊香燃烧产生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首先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然后通过肺泡进而损害血液循环系统,因此应尽量少用蚊香。
【分析】(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3)能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4)昆虫的发育方式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时期,且幼虫与成虫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差别不明显,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蟋蟀、蝗虫、蜻蜓、螳螂等,而家蚕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且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差别明显,为完全变态发育,如蜜蜂、蝴蝶、苍蝇等。(5)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2.【答案】(1)病原体
(2)切断传播途径
(3)特异性
(4)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及其预防;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因此HIV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2)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不安全性行为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了预防艾滋病的蔓延,我国近几年来在许多城市的公共娱乐场所免费提供安全套,这种做法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3)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大多数病原体具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的免疫。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但其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因此是特异性免疫。(4)同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教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被感染艾滋病病毒;因此对艾滋病患者不要有惧怕心理,要不歧视不孤立艾滋病患者;与他们和谐相处;给他们以精神和心理的支持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
【分析】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缺损的疾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23.【答案】(1)传染性;病原体
(2)蛋白质;细胞核
(3)传染源;易感人群
(4)抗体;特异性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1)埃博拉出血热和肺结核均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
埃博拉病毒可使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如猩猩、猴子等)患上埃博拉病毒出血热,因此埃博拉病毒属于埃博拉病毒出血热这一传染病的病原体.同时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结核,结核杆菌是引起肺结核的病原体.
(2)埃博拉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内核构成.结合杆菌属于细菌,其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在肺结核的治疗中,要做到早发现、早治愈,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控制传染源.接种卡介苗则属于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4)接种卡介苗后,能有效的预防结核病.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免疫机理分析,卡介苗相当于抗原,接种到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结核杆菌起到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传染性;病原体;
(2)蛋白质;细胞核;
(3)传染源;易感人群;
(4)抗体;特异性.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