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

资源简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列宁、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的实施、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施等;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列宁、斯大林等人物的讨论,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列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及时改变策略,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这种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值得学习。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教学难点: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
列宁带领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随后到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苏俄领导人面临的主要任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授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分析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归纳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困难,加剧了社会矛盾。
2.引导学生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特点:(新)发展商品经济。
结合数据图表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苏联的建设
时间:1922年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3.俄国名称演变
时间轴展示:1547-1917年 沙俄 1917-1922年 苏俄 1922-1991年 苏联
(三)苏联的工业化
1.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背景是什么?
2.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发展重工业
3.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就(以工业总产值衡量)?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何苏联的工业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巨大的成效?
(1)积极作用: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 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2)危害:
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四)农业集体化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简述苏联农业集体化建设的概况。
提示:农业集体化建设原因:发生严重粮食收购危机;农业集体化建设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2.国家采取的措施:消灭富农运动、政府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等。
3.农业集体化的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五)斯大林模式
1.苏联模式的形成。
(1)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建立时间及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表现: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治建设,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经济上:①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②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结合材料评价苏联模式
积极作用:苏联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 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苏联模式给我们什么教训?
① 发展经济时要比例协调;
② 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③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小结
出示结构图,回顾知识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