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司马光【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注意“司、庭”的写法。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3.能借助板书、看图想象、转换视角等讲述故事,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说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板书、看图想象、转换视角等讲述故事,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说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教学流程】板块一:勾起回忆,引入故事1.古代很多故事的主人公是七八岁的孩子,这样的故事你们读过吗?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出示:《曹冲称象》《孔融让梨》……追问: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个古代孩子的故事。揭题。(1)司马光,姓—?名——?(2)“司”是一个生字,半包围结构,主笔“横折钩”注意斜中取正,里面的部分往左边伸出去一些,写出“半藏半露”的感觉。(3)让我们一起喊喊他的名字。3.课文是怎么讲述他的故事的呢?板块二:跟读课文,读出停顿1.(出示课文)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要点:篇幅比较短(全文只有一个自然段,总共30个字);下面有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小结:这是一篇古人写的文章,叫文言文。这是我们第一次学文言文,有的同学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学。其实,方法很简单—读。2.初读课文。(1)跟读课文。跟读。师生接读。(2)读对字音。后鼻音字:庭、登、瓮、迸。小结:这些后鼻音的字大都在句末。有了这些字,课文读起来就更好听了。多音字:没。点拨:多音字一般是根据意思来判断读音的。当它读“mò”的时候,意思是—?“没水中”是说这个孩子—?(3)读出停顿。(出示节奏号)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点拨:如果能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就更有味道了。齐读。板块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1.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到了哪些人吗?(1)地点。你怎么知道的?(聚焦“庭”的注释)小结:关注下面的注释,能帮我们读懂文言文。看右边的插图:庭院里有什么?(聚焦“瓮”的注释,认识“瓮”;出示图片,与“缸”相比较)如果这两种陶器中都装满了水,有人掉进去的话,你觉得哪一种更危险?庭院里除了这口装满水的大瓮,还有什么?谁能连起来介绍一下这个庭院?小结:我们说了这么多,文言文中只用一个“庭”字就把这个地方介绍清楚了。“庭”也是一个生字,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廷”下面一横稍短些,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2)人物。在书上圈画人物:群儿、一儿、众、光、儿。(交流并板书)下面,老师来考考你,看看这么多人物你有没有都搞明白了。“群儿”就是—?这群孩子中有谁?这里的“众”好像也是一群孩子。里面没有谁?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其他孩子”或“别的小朋友”。“一儿”就是—?和结尾所说的“儿”是同一个人。“光”就是——?小结:从“司马光”到“光”,从“一儿”到“儿”,字数越来越少,语言越来越简洁。2.故事中说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不懂的地方看看下面的注释或旁边的插图。交流并板书:游戏,落水,跑开,击瓮,得救。板块四:借助支架,学讲故事1.支架一:根据板书讲故事。(1)谁来看着板书讲讲这个故事?(2)小结:讲故事的时候,抓住了主要人物和他们所做的事,就能把故事讲清楚。(3)过渡:这样讲故事清楚是清楚了,但总觉得简单了一点,听起来也不够过瘾。那怎样讲故事我们才听得过瘾?2.支架二:看图想象讲故事。(1)场景1:群儿戏于庭。抓住群儿的动作“戏”展开想象:孩子们在玩些什么?玩得怎么样?(2)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你也能抓住他们的动作展开丰富的想象吗?场景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个小孩子爬到大瓮上去想干什么?怎么爬上去的?怎么失足落水的?场景3:众皆弃去。看到有人落水,其他小朋友是怎样跑开的?一边跑一边会喊些什么?场景4:光持石击瓮破之。司马光怎么会想到用大石头砸瓮来救人的?他又是怎么砸的?(3)看看旁边的插图,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中这些人物的动作、语言讲具体。自主练习。全班交流。小结:加上了动作、语言,这些人物就活起来了,故事也就讲具体了。过渡:下面我们再来换一个好玩一点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3.支架三:转换视角讲故事。(1)视角1:司马光。如果你就是司马光,回到家,妈妈看到你的衣服湿了一大片,感到很奇怪,你会怎么解释这件事?(2)视角2:一儿。如果你就是那个失足落水后被司马光救起来的孩子,浑身湿淋淋地回了家,妈妈问你是怎么回事,你会怎么讲这件事?(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讲一讲这个故事。记住自己的身份,先讲给同桌听一下。情境讲述。司马光:①司马光,你一向是个稳重的孩子,今天怎么把衣服也弄湿了呀?②看到小伙伴不慎落水,其他小朋友慌作一团,哭的哭,跑的跑,喊的喊,你怎么不哭,不跑,也不喊?③别的小朋友都跑开了,你却留了下来。当时,你是怎么想的?④看到落水的伙伴终于得救了,你的心情怎么样?一儿:①孩子,早上出门的时候,你的衣服还是干的,现在怎么全湿了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②被司马光救出来后,你对他说了些什么?(5)听了司马光和落水孩子的讲述,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同学们讲的故事很精彩。和文言文相比,你更喜欢哪种讲故事的方式?要点:各有味道。用我们现代语言讲的故事跌宕起伏(板画情节线);用文言讲的故事很短小,但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5.你们想不想学习这个新的讲故事的方式(用文言讲故事)?(1)自主练习。(2)看板书讲。(搭一个台阶。擦掉“游戏,落水,跑开,击瓮,得救”,还原成文言文中的字:戏,登、跌、没,弃去,持、击,得活。)(3)看人物讲。(增加一点难度)老师把人物所做的事擦掉后,你还能讲正确吗?(4)看插图讲。(再增加一点难度)把人物也擦掉,你能看着插图讲讲这个故事吗?(5)看课题讲。现在,图也没有了,只剩一个课题,你还能把这个故事讲清楚吗?板块五:拓展阅读,链接课外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很了不起,总共有294卷,司马光花了整整19年才把它写完,记录了春秋战国到宋朝建立之前1362年中发生的重要事件。大家如果对司马光的故事感兴趣的话,可以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一读《宋史·司马光传》。练习设计:选择性任务:(1)用文言讲故事;(2)用现代语言讲故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