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家庭关系,掌握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学生了解家庭规模的变化,认识 “核心家庭” 的特点。学生通过 “家史” 小调查,了解家庭大事记,感受家庭的变迁和传承的家庭美德。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的家庭文化,体会家庭团圆的意义。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庭内涵,收集有关 “家” 的成语、谚语、格言、诗篇或者故事,制作简报。1(一)教学重点掌握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了解家庭关系。了解传统节日中的家庭文化,感受家庭团圆的意义。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庭内涵,制作有关 “家” 的简报。(二)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的内涵。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 “家史” 小调查和简报制作。(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视频,展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关爱。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视频中的家庭场景了吗?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观看视频后,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对家庭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家庭是我们最温暖的地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家庭的记忆,了解家庭关系、家庭文化和家庭的变迁。(二)家庭称呼抢答赛教师展示家庭关系图,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教师讲解:同学们,这是一幅家庭关系图,上面有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舅舅舅妈等家庭成员。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吧。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呢?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呢?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学生观察家庭关系图,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提问:你家当地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与图中相同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家庭称呼。教师组织家庭称呼抢答竞赛,提出一系列关于家庭成员称呼的问题,让学生抢答。抢答竞赛:爸爸的爸爸,我称呼他( );妈妈的妈妈,我称呼她( );妈妈的兄弟,我称呼他( );爸爸的姐妹,我称呼她( );爸爸的弟弟,我称呼他( );爸爸的哥哥,我称呼他( );……我是爷爷奶奶的( );我是姨妈的(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爸爸的姐妹的孩子是我的( );妈妈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学生积极参与抢答竞赛,巩固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考考其他同学。(三)家庭规模的变化教师介绍社会生活的变化对家庭规模的影响。教师讲解:同学们,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家庭规模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 “核心家庭”。以往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 的家庭则更为少见。学生分组讨论家庭规模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讨论提示:(1)为什么现在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2)家庭规模的变化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影响?(3)你更喜欢大家庭还是小家庭?为什么?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家庭规模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珍惜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四)“家史” 小调查教师介绍 “家史” 小调查的目的和方法。教师讲解:同学们,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庭,我们来进行一个 “家史” 小调查。大家可以通过询问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了解家庭大事记,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感受家庭的变迁和传承的家庭美德。学生分组进行 “家史” 小调查,填写调查表格。调查表格:家庭大事记1.( )年,爸爸和妈妈结婚了!2.( )年,我在( )出生了!3.( )年,我家住进新房了!4.( )5.……我和父母比童年小时候喜欢读的书:父母( )我( )小时候常玩的游戏:父母( )我( )小时候会做的家务:父母( )我( )……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讲述家庭大事记和父母与自己童年的对比。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调查中有什么发现呢?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家庭的变迁和传承的家庭美德。讨论提示:(1)你家的家庭大事记反映了家庭的哪些变化?(2)从父母和自己的童年对比中,你能发现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3)你家传承了哪些家庭美德?如何传承这些家庭美德?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家庭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见证,家庭美德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珍惜家庭,传承家庭美德。(五)传统节日中的 “家”教师介绍传统节日中的家庭文化,重点讲解春节的 “年夜饭” 和其他与 “家” 有关的传统节日。教师讲解:同学们,在我们国家,很多传统节日都与 “家” 有关。比如,春节的 “年夜饭” 又称 “团圆饭”,是农历除夕的晚餐。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 “年夜饭” 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除了春节以外,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 “家” 有关,比如中秋节、重阳节等。学生分享自己家的 “年夜饭” 常吃的食物和它们的寓意,以及吃 “年夜饭” 时的情形和心情。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家的 “年夜饭” 常吃些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寓意吗?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心情。学生讨论其他与 “家” 有关的传统节日的时间、主要活动和意义。讨论提示:(1)中秋节的时间、主要活动和意义是什么?(2)重阳节的时间、主要活动和意义是什么?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传统节日中的家庭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六)回 “老家” 过春节教师朗读《回 “老家” 过春节》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春节回家团圆的氛围。教师朗读:等呀等呀,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外面寒气逼人,我的心情却格外兴奋。与父母一起坐上出租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火车站。这里人很多,等了半个多小时,我们便上了回 “老家” 的火车。在火车上,一坐就是近十个小时,直坐得腰酸背疼腿抽筋。但是我们的心里却是喜滋滋的,因为马上就能回到 “老家”,见到爷爷奶奶等亲人啦!夜里十一点左右,火车终于进站了。我迷迷糊糊地拎着大包小包跟着父母走到了出站口,突然听到 “哥!嫂子!慧慧!” 的喊声,仔细一瞧,原来是叔叔来接我们了。上了叔叔的电动三轮车,走了半个多小时,我终于看到了那熟悉的村庄。啊!村头站立在风中的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爷爷和奶奶吗?我冲上去,抱住了他们,久久不愿松开……学生分享自己回 “老家” 过春节的经历和感受。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回 “老家” 过春节的经历呢?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 “老家” 呢?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人过春节回 “老家” 的原因。讨论提示:(1)春节回 “老家” 有什么意义?(2)“老家” 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春节回 “老家”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家庭的眷恋和对亲情的重视。(七)猜一猜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语:(1)女儿出嫁了。(猜一个字)(2)一个小家庭,仅仅一口人。(猜一个字)(3)一家十一口。(猜一个字)(4)一家十一口,一家二十口,两家合一起,万事都不愁。(猜一个字)学生积极思考,猜出谜语的答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谜语中的家庭内涵,体会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八)语言文字中的 “家”教师介绍一些与家庭有关的成语、谚语、格言和诗篇,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庭内涵。教师讲解:同学们,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 “家” 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 “家” 有关呢!比如 “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阖家欢乐”“家书抵万金” 等。这些成语、谚语、格言和诗篇都表达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祝福。学生讨论这些成语、谚语、格言和诗篇的含义和来历。讨论提示:(1)“子孝双亲乐,家和万事兴”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儿女孝顺,父母就会感到快乐?家庭成员关系和睦,事事就都顺心如意呢?(2)“阖家欢乐” 这句话的来历是什么?它表达了什么样的祝福?(3)“家书抵万金” 这句话为什么说家里寄来的信比黄金还要贵重?它体现了人们对家的什么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更多有关 “家” 的成语、谚语、格言、诗篇或者故事。教师布置任务:同学们,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 “家” 的成语、谚语、格言、诗篇或者故事,制作一份简报吧!学生分组进行收集和制作简报,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展示自己小组制作的简报,介绍简报的内容和创意。教师总结学生的作品,强调语言文字中的家庭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九)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教师强调家庭是我们最温暖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家庭,传承家庭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和感恩之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家庭关系、家庭文化和家庭的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感受了传统节日中的家庭团圆意义,理解了语言文字中的家庭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抢答赛法、调查法、实践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发言时不够积极主动,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 “家史” 小调查和简报制作过程中,有些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需要加强指导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同时,将持续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传承家庭美德,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