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地理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地理试题

资源简介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地理试题
1.(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3)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答案】(1)D
(2)A
(3)B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a三角洲位于陆地河流出山口,河流在出山口后流速减慢,由河流堆积而成,b三角洲位于潟湖与大海相连的位置,是由涨潮时海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结合选项答案选D项。(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由于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使得海洋面积的面积加上,在海平面相对于陆地呈上升趋势。故答案选A。(3)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海水通过潮汐通道进入潟湖的水量减少,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已经形成的沙坝不会出现明显的位置移动,AC错;潟湖受到来自陆地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而变浅,D错;所以选B。
【点评】潟湖(xì hú)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下图为青岛—拉萨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答案】2.C
3.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薄不均,陆地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平原、盆地的地壳薄。
2.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知,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光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荐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情息,大体可判所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甲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故甲曲线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距高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厚,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越近关系不大,山地丘陵不一定比高原高,所以它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不一定厚。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阶地是在地亮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局部),其中等高距为20m.某地质考察队沂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  )
A.地壳水平挤压上升 B.地壳水平挤压凹陷
C.地壳水平张裂上升 D.地壳断裂下陷
5.若在⑤处钻10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  )
A.80m B.60M C.40m D.20m
【答案】4.A
5.B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褶皱
【解析】【点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示意图
4.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依据题意结合图示,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谷地,以河流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出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说明为背斜构造,即该地的地质地貌为背斜谷。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地壳水平挤压上升。故A正确,B、C、D错误。
5.明确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相对高度等于两地的海拔之差。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相同,相邻等高线的等高距相同(即同图等距)。根据图中等高距可推知,③、⑤两地的相对高差介于20m到60m之间,且⑤处海拔较高。若在⑤处钻10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40m到80m之间,所以,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60m。故B正确,A、C、D错误。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R、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800米 B.900米 C.1000米 D.1100米
7.M、N、P、Q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
A.M、N B.M、P C.M、Q D.P、Q
【答案】6.C
7.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1)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H<(n+1)d米。
(2)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6.据等高线空间分布规律可知R的高度范围为1300米>R>1200米,Q的高度范围为200-300米。故QR 两点相对高度大约为900米-1100米之间,故C项正确。故答案为:C。
7.M周围等高线数值有两种,即山脊上凸起的高地,则其外面等高线为500米,m的海拔介于500-600之间;山脊上凹陷的洼地,则其外面等高线为400米,M的海拔介于300-400之间。N海拔介于500-600之间,P介于400-500之间,Q介于200-300之间,故M、N两点的海拔可能相等,A项正确。故答案为:A。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12月24日,老挝丰沙里省约乌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次地震震源位于(  )
A.D层 B.E层 C.F层 D.G层
9.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向上传播的过程中,其波速(  )
A.横波逐渐减小,纵波逐渐增大 B.横波逐渐增大,纵波逐渐减小
C.横波、纵波都增大 D.横波、纵波都减小
10.关于图中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中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 B.圈层利用GPS和GIS技术划分
C.组成物质密度最大的是岩石圈 D.活跃的生物圈是地球特有圈层
【答案】8.A
9.D
10.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代码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S波 横波 较慢 固体
P波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8.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大洋地壳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约是34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图中D层是地壳,E层是地幔,F层是地核,G层是岩石圈;该地震震源深度仅15千米,属于D层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9.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向上即向地面传播的过程中,随岩石圈物质密度的减小,横波、纵波波速都减小,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0.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地震发生时横波、纵波皆能通过软流层,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是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进行划分的,并非按GPS和GIS技术划分,B错误;地球圈层中平均密度最大的是地核,C错误;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D正确。故答案为:D。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下图为我国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其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由北向南流 B.由南向北流 C.由东向西流 D.由西向东流
12.图中河曲(河流弯曲状况)发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下切侵蚀 B.河谷地势平坦
C.泥沙淤积 D.内力作用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河流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河流地貌示意图
11.根据图中AA' 、 BB' 、 CC'地形剖面图和河床的海拔,可知AA'海拔高,CC'海拔低,所以河流由AA'流向CC',由图中经纬度可知河流由北向南流,A对。故答案为:A。
12.河流弯曲说明落差小,下切侵蚀弱,侧蚀强,该地地形平坦,A错,B对;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C错;河流弯曲是因河流在侧蚀和堆积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D错。故答案为:B。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黄土勺状沟壑是独立发育于黄土坡面上的永久性沟谷,整体形态上大下小,看着像个勺子,当地人称之为“勺沟”。经研究发现,黄土勺状沟壑的沟尾处一般发育有陷穴或暗穴。下图为黄土勺状沟壑示意图与黄土暗穴与陷穴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13.推测发育中的黄土勺状沟壑与黄土切沟的关系最可能是(  )
A.切沟是勺状沟壑的初级阶段 B.勺状沟壑是切沟的初级阶段
C.勺状沟壑是切沟的最终阶段 D.两种地貌毫无关系
14.与黄土勺状沟壑产生后形态变宽变长密切相关的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15.黄土陷穴和暗穴的发育过程为(  )
A.雨水下渗—黄土下陷—地下流水侧蚀、下蚀—形成暗穴
B.雨水下渗—形成陷穴—局部崩塌—形成暗穴
C.局部崩塌—地下流水侧蚀—形成暗穴—下蚀形成陷穴
D.物理风化—局部崩塌—地下流水侧蚀—形成暗穴
【答案】13.B
14.A
15.A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侵蚀地貌 初期(A) 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
侧蚀为辅 沟谷不断加深,
横剖面形成“V”型谷
发育期(B) 侧蚀为主,下蚀减弱,
泥沙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C) 侧蚀和泥沙堆积为主,
下蚀进一步减弱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13.读图分析可知,随着勺状沟壑的沟尾向下延伸,下切侵蚀到冲沟,会形成切沟,所以发育中的黄土勺状沟壑很可能是黄土切沟的初级阶段,A、C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勺状沟壑与黄土切沟有一定关联度,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14.由黄土勺状沟壑的形态、分布位置及黄土特性可知,黄土勺状沟壑的产生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黄土勺状沟壑产生后,流水的侵蚀使沟头变宽、沟形变长,流水下蚀使勺状沟壑变深,在沟头处还可能发生溯源侵蚀,A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本区沟壑地貌受风力作用影响较小,排除B、C选项。故答案为:A。
15.降雨到达黄土坡面后,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集中到一定程度后侵蚀能力加强。黄土层结构不均匀、孔隙较多的区域,雨水汇集时,下渗增多,局部黄土变重、下陷,形成陷穴;随着流水侵蚀加剧,沟道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加大,沟底形成的陷穴在坡底形成出口,雨水增多,地下流水侧蚀和下蚀作用加剧,产生暗穴,A选项符合,正确,B选项顺序错误。此地貌位于地下形成,首先与雨水下渗有关,排除C、D选项。故答案为:A。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三叶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向阳、年降水量800~1000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cm。最大根深可达120cm。如图示意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潜水位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景区内广泛种植三叶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结合三叶草生长习性,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可能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7.图示区域(  )
A.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
B.景区内较大的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C.①地表的坡面径流方向流向东南
D.④地夜晚可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
18.此季节图示地区(  )
A.日落时塔影和溪流大致平行 B.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C.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较小 D.河流携带泥沙较少
【答案】16.B
17.A
18.D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判断闭合等高线区域内的海拔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时会出现局部的闭合区域,可依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例: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图中A区域海拔低于300米,高于200米,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较高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丘,如图中B区域海拔高于400米(低于500米),为小山丘。
16.从材料可知三叶草喜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的环境。从图中等高线的走向可以判断③地为山谷地形,处于集水区,排水条件差;①地位于山脊北侧,属阴坡;④地位于山谷内的台地,有一定的排水环境,但相较于②地的坡地,其采光效果相对较差;图中②地为山脊的阳坡,排水良好,最适宜三叶草生长, 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故答案为:B。
17.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可知③地位于763~764之间,④地位于763~764之间,两地的海拔高度可能相等,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A选项正确。溪流应发育在谷地,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可以判断,溪流应位于图中的东南侧山谷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其走向应为自东北流向西南, B选项错误。①地东南高,西北低,故坡面径流应向西北,C选项错误。④地和电视塔之间有一个突出的山脊,阻挡视线,夜晚看不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18.该地区位于非洲西北部,可能为热带沙漠或地中海气候,同时材料还提及该处溪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故此处气候应为地中海气候。从图中河谷等潜水位线图可以看到,此季节地下水补给河流水,说明此时应位于河流的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枯水期,故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日落方向为西北,日落时塔影应朝向东南与溪流方向并不一致, A选项错误。此时正值地中海枯水期,应为地下水补给河流水,B选项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较大值, C选项错误。由于此时位于河流枯水期,河流流量较小,河流携带泥沙量相对较少,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
19.(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的喀喀湖(下图)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安第斯山脉东侧阿尔蒂普拉高原,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被称为“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湖泊周围区域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湖上还留存着一个奇观,那就是乌鲁族人用当地生产的芦苇草捆扎而成建立的一座座漂浮岛。
(1)说明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的原因。
(2)分析印第安人文化发源于的的喀喀湖周边地区的有利地理条件。
(3)说明乌鲁族人用芦苇草建造漂浮岛的理由。
【答案】(1)湖泊被安第斯山脉环抱,安第斯山阻挡了冷空气的侵袭;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 动活跃,地热丰富;湖泊面积大,水量大;所处纬度位置较低(16°S),故高而不冻。四周被雪峰环抱,冰雪融水不断补给湖水;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有河流与外界沟通,湖水 得到更新,故而湖水不咸。
(2)所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气候终年温和;湖泊周围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 农业发展;靠近湖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内陆高原地区木材匮乏,湖岸附近芦苇丰富,利于就地取材;芦苇材质轻、易漂 浮;湖泊中芦苇广布,便于芦苇的收集和加工;可逃避战乱(减少外界干扰);方便捕鱼, 进行生产。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分析】(1)湖泊盐度大小主要受到蒸发量和淡水补给量的影响,的的喀喀湖四周高山围绕,冰雪融水丰富,淡水补给多,加之湖面面积大,水量大,因此盐度低,形成干旱地区的淡水湖。该湖虽然海拔较高,但位于低纬度地区,水温较高,终年不冻。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所处纬度较低(纬度低,气温高),但由于当地海拔较高,夏季较为凉爽,冬季较为温和,故气候终年温和;湖泊周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靠近湖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其用芦苇建造漂浮岛可从原料来源丰富,躲避战乱,方便捕鱼等进行分析。内陆高原地区木材匮乏,湖岸附近芦苇丰富,利于就地取材;芦苇材质轻、易漂浮;湖泊中芦苇广布,便于芦苇的收集和加工。可逃避战乱(减少外界干扰);方便捕鱼,进行生产。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中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20.(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水是洞庭湖重要的支流,从上游至下游地貌依次为高山峡谷、山间盆地、低山丘陵、冲积平原。
表:冷水江、桃江水文站资料
平均流量(m3/s) 平均含沙量(kg/m3) 降水量(mm)
冷水江 400 0.368 1448
桃江 811 0.084 1833
(1)比较上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科学家对资水流域的年输沙量进行了监测,下图为资水流域年输沙量变化曲线图,研究表明,该时段流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小,河流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2)据图说出资水流域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变化原因。
(3)推断资水干流河床沉积物颗粒大小从上游至下游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答案】(1)差异:冷水江比桃江的径流量小;冷水江比桃江的含沙量大;冷水江比桃江的流速快。原因:冷水江位于中(上)游,汇水面积小,流经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年降水量较少,因此径流量较小,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或:桃江位于下游,汇水面积大,流经平原,(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泥沙沉积,年降水量较多,因此径流量较大,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小。
(2)特征:总体呈动态减少趋势,2000年后输沙量更低(明显降低),年际变化大(或:年输沙量最大值出现在1970年,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原因:修水库,植树造林等改善生态环境;降水有年际变化。
(3)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资水干流河床自上游至下游地势逐渐趋缓,流速变慢,河流携带能力下降。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冷水江比桃江的径流量小、含沙量大,冷水江位于上游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桃江处于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冷水江位于上游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流水侵蚀能力强,所以河流含沙量大,流速较快;山区支流少,且降水少,汇水面积小,所以径流量较小;桃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流水沉积作用强,含沙量小;下游支流众多,降水多,流域面积广,所以径流量大。
(2)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有所波动(1970年最大,2010年最小) , 2000年以后输沙量较低。原因是修水库,能够有效调蓄洪水,削峰补枯,减少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等工程的实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降水年际变化大等。
(3)上游河道河流的落差较大,河流的流速角度,搬运能力较强,导致颗粒物粒径较大;下游河道地势趋缓,导致河流的落差减小,河流的流速降低,搬运能力降低,导致沉积物的粒径减小;综上所述,导致沉积物粒径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
【点评】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21.(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甘蔗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甘蔗种植主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目前广西、云南两省区的甘蔗产量已占全国的70%以上。广西成为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图示意广西境内甘蔗主产区分布。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2000年至2017年广西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年份 2000 2005 2010 2014 2017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 625.9 634.4 589.7 618.6 614.3
稻谷播种面积(万公顷) 230.2 210.0 209.4 202.6 192.3
甘蔗种植面积(万公顷) 50.9 74.8 106.9 108.2 93.5
甘蔗单产(吨/公顷) 57.8 69.0 66.6 73.5 81.4
(1)说出2000年以来广西甘蔗总产量变化特征及主要原因。
(2)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种植主产区迅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
(3)有人认为广西应发挥地区优势,继续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特征:甘蔗总产量先增后降。原因:2000一2014年,甘蔗种植重心西移,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增长,甘蔗单产增加,总产量增长快;2014一2017年,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身体健康关注度提高,食糖的市场开始萎缩),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虽然单产上升,)总产量出现下降。
(2)由于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甘蔗种植业在东部地区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广西和云南等西部地区甘蔗生产条件较好,生产成本较低,与生产稻谷相比,经济效益较好(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种植主产区迅速向西部地区转移)。
(3)赞同:广西纬度较低,多低缓丘陵和平原,种植经验丰富,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可以扩大种植甘蔗;甘蔗种植面积占广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不大,还有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扩大甘蔗种植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或不赞同:广西多山地丘陵,可供种植的耕地面积不大;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小,粮食产量下降,影响粮食安全;蔗糖市场萎缩,扩大种植面积,使得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降,经济效益变差。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由表格信息可知,总产量=种植面积x单产,2000年的总产量:50.9x57.8=2942.02;2005年的总产量:74.8x69.0=5161.2;2010年的总产量:106.9x66.6=7119.54;2014年的总产量:108.2x73.5=7957.028;2017年的总产量:93.5x81.4=7610.9;由此可知,甘蔗总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原因:从2000一2014年,由于甘蔗种植重心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使得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加之甘蔗单产增加,致使总产量增长很快;2014一2017年,由于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导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虽然单产仍然在上升,但总产量仍然出现下降。
(2)由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接受国外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大量人口向城市不断集聚,城市化发展迅速;由于大量人口人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甘蔗种植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减小;广西和云南等西部地区位于我国低纬度地区,水热条件好,利于甘蔗的生长,生产成本较低;与发展传统的水稻种植业相比,经济效益较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种植主产区迅速向西部地区转移。
(3)本题主要从赞同和不赞同两个方面来回答。赞同主要从适合甘蔗生长、种植技术、种植面积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来回答。由于广西纬度较低,水热条件组合较好,利于甘蔗的生长;地形以低缓丘陵和平原为主,适合甘蔗的种植;由于甘蔗的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种植经验较为丰富;随着甘蔗种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扩大种植的甘蔗面积,实现规模化经营;广西仍然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业为主,所以还有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的空间;另外,扩大甘蔗种植,比种植传统的水稻,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或不赞同,主要从粮食安全、市场的不确定性方面来回答:由所学知识可知,广西地区多山地丘陵,可供种植的耕地面积有限;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小,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从2017年开始,蔗糖市场需求量减小,而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使得甘蔗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降,获得经济利润较小,经济收益缩水。
【点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 1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地理试题
1.(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D.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
(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 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3)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下图为青岛—拉萨海拔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图中甲为(  )
A.地表 B.软流层 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阶地是在地亮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局部),其中等高距为20m.某地质考察队沂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  )
A.地壳水平挤压上升 B.地壳水平挤压凹陷
C.地壳水平张裂上升 D.地壳断裂下陷
5.若在⑤处钻10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  )
A.80m B.60M C.40m D.20m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R、Q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A.800米 B.900米 C.1000米 D.1100米
7.M、N、P、Q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
A.M、N B.M、P C.M、Q D.P、Q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12月24日,老挝丰沙里省约乌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次地震震源位于(  )
A.D层 B.E层 C.F层 D.G层
9.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向上传播的过程中,其波速(  )
A.横波逐渐减小,纵波逐渐增大 B.横波逐渐增大,纵波逐渐减小
C.横波、纵波都增大 D.横波、纵波都减小
10.关于图中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中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 B.圈层利用GPS和GIS技术划分
C.组成物质密度最大的是岩石圈 D.活跃的生物圈是地球特有圈层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下图为我国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其地形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
A.由北向南流 B.由南向北流 C.由东向西流 D.由西向东流
12.图中河曲(河流弯曲状况)发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下切侵蚀 B.河谷地势平坦
C.泥沙淤积 D.内力作用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黄土勺状沟壑是独立发育于黄土坡面上的永久性沟谷,整体形态上大下小,看着像个勺子,当地人称之为“勺沟”。经研究发现,黄土勺状沟壑的沟尾处一般发育有陷穴或暗穴。下图为黄土勺状沟壑示意图与黄土暗穴与陷穴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13.推测发育中的黄土勺状沟壑与黄土切沟的关系最可能是(  )
A.切沟是勺状沟壑的初级阶段 B.勺状沟壑是切沟的初级阶段
C.勺状沟壑是切沟的最终阶段 D.两种地貌毫无关系
14.与黄土勺状沟壑产生后形态变宽变长密切相关的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 D.流水堆积
15.黄土陷穴和暗穴的发育过程为(  )
A.雨水下渗—黄土下陷—地下流水侧蚀、下蚀—形成暗穴
B.雨水下渗—形成陷穴—局部崩塌—形成暗穴
C.局部崩塌—地下流水侧蚀—形成暗穴—下蚀形成陷穴
D.物理风化—局部崩塌—地下流水侧蚀—形成暗穴
(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三叶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向阳、年降水量800~1000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cm。最大根深可达120cm。如图示意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潜水位海拔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称作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景区内广泛种植三叶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结合三叶草生长习性,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可能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7.图示区域(  )
A.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
B.景区内较大的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C.①地表的坡面径流方向流向东南
D.④地夜晚可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
18.此季节图示地区(  )
A.日落时塔影和溪流大致平行 B.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C.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较小 D.河流携带泥沙较少
19.(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的的喀喀湖(下图)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的安第斯山脉东侧阿尔蒂普拉高原,是南美洲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被称为“高原明珠”。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湖泊周围区域是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湖上还留存着一个奇观,那就是乌鲁族人用当地生产的芦苇草捆扎而成建立的一座座漂浮岛。
(1)说明的的喀喀湖海拔高而不冻,处于内陆而不咸的原因。
(2)分析印第安人文化发源于的的喀喀湖周边地区的有利地理条件。
(3)说明乌鲁族人用芦苇草建造漂浮岛的理由。
20.(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水是洞庭湖重要的支流,从上游至下游地貌依次为高山峡谷、山间盆地、低山丘陵、冲积平原。
表:冷水江、桃江水文站资料
平均流量(m3/s) 平均含沙量(kg/m3) 降水量(mm)
冷水江 400 0.368 1448
桃江 811 0.084 1833
(1)比较上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水文特征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科学家对资水流域的年输沙量进行了监测,下图为资水流域年输沙量变化曲线图,研究表明,该时段流域内降水量年际变化小,河流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2)据图说出资水流域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变化原因。
(3)推断资水干流河床沉积物颗粒大小从上游至下游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1.(2022高三上·望城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甘蔗种植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甘蔗种植主产区迅速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目前广西、云南两省区的甘蔗产量已占全国的70%以上。广西成为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省区。下图示意广西境内甘蔗主产区分布。下表为2000年至2017年广西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2000年至2017年广西农业生产相关统计数据表
年份 2000 2005 2010 2014 2017
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 625.9 634.4 589.7 618.6 614.3
稻谷播种面积(万公顷) 230.2 210.0 209.4 202.6 192.3
甘蔗种植面积(万公顷) 50.9 74.8 106.9 108.2 93.5
甘蔗单产(吨/公顷) 57.8 69.0 66.6 73.5 81.4
(1)说出2000年以来广西甘蔗总产量变化特征及主要原因。
(2)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种植主产区迅速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原因。
(3)有人认为广西应发挥地区优势,继续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D
(2)A
(3)B
【知识点】河流地貌;内力作用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a三角洲位于陆地河流出山口,河流在出山口后流速减慢,由河流堆积而成,b三角洲位于潟湖与大海相连的位置,是由涨潮时海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结合选项答案选D项。(2)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由于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使得海洋面积的面积加上,在海平面相对于陆地呈上升趋势。故答案选A。(3)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海水通过潮汐通道进入潟湖的水量减少,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已经形成的沙坝不会出现明显的位置移动,AC错;潟湖受到来自陆地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而变浅,D错;所以选B。
【点评】潟湖(xì hú)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常可形成离岸坝-潟湖地貌组合。当波浪向岸运动,泥沙平行于海岸堆积,形成高出海水面的离岸坝,坝体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半封闭或封闭式的潟湖。在潮流作用下,可以冲开堤坝,形成潮汐通道。涨潮流带入潟湖的泥沙,在通道口内侧形成潮汐三角洲。潟湖沉积是由入潟湖河流、海岸沉积物和潮汐三角洲物质充填,多由粉砂淤泥质夹砂砾石物质组成,往往有黑色有机质粘土与贝壳碎屑等沉积物。
【答案】2.C
3.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壳厚薄不均,陆地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平原、盆地的地壳薄。
2.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可知,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光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荐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情息,大体可判所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甲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故甲曲线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面。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距高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厚,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越近关系不大,山地丘陵不一定比高原高,所以它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不一定厚。海拔高度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4.A
5.B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褶皱
【解析】【点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示意图
4.明确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依据题意结合图示,图中河流所在位置为谷地,以河流为中心,向两翼岩层出现由老到新的变化,说明为背斜构造,即该地的地质地貌为背斜谷。背斜岩层向上弯曲,文字材料中的“地壳运动”应是地壳水平挤压上升。故A正确,B、C、D错误。
5.明确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相对高度等于两地的海拔之差。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的海拔相同,相邻等高线的等高距相同(即同图等距)。根据图中等高距可推知,③、⑤两地的相对高差介于20m到60m之间,且⑤处海拔较高。若在⑤处钻10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40m到80m之间,所以,在③处钻至该水平面有可能的深度是60m。故B正确,A、C、D错误。
【答案】6.C
7.A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1)估算方法: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H<(n+1)d米。
(2)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6.据等高线空间分布规律可知R的高度范围为1300米>R>1200米,Q的高度范围为200-300米。故QR 两点相对高度大约为900米-1100米之间,故C项正确。故答案为:C。
7.M周围等高线数值有两种,即山脊上凸起的高地,则其外面等高线为500米,m的海拔介于500-600之间;山脊上凹陷的洼地,则其外面等高线为400米,M的海拔介于300-400之间。N海拔介于500-600之间,P介于400-500之间,Q介于200-300之间,故M、N两点的海拔可能相等,A项正确。故答案为:A。
【答案】8.A
9.D
10.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代码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S波 横波 较慢 固体
P波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8.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9—41千米,大洋地壳薄,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的平均厚度是2800多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的厚度约是3400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图中D层是地壳,E层是地幔,F层是地核,G层是岩石圈;该地震震源深度仅15千米,属于D层地壳。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9.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向上即向地面传播的过程中,随岩石圈物质密度的减小,横波、纵波波速都减小,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10.软流层位于上地幔,地震发生时横波、纵波皆能通过软流层,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是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进行划分的,并非按GPS和GIS技术划分,B错误;地球圈层中平均密度最大的是地核,C错误;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D正确。故答案为:D。
【答案】11.A
12.B
【知识点】河流地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河流地貌示意图
11.根据图中AA' 、 BB' 、 CC'地形剖面图和河床的海拔,可知AA'海拔高,CC'海拔低,所以河流由AA'流向CC',由图中经纬度可知河流由北向南流,A对。故答案为:A。
12.河流弯曲说明落差小,下切侵蚀弱,侧蚀强,该地地形平坦,A错,B对;河流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C错;河流弯曲是因河流在侧蚀和堆积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D错。故答案为:B。
【答案】13.B
14.A
15.A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
【解析】【点评】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时期(或部位) 作用过程 地貌类型
侵蚀地貌 初期(A) 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
侧蚀为辅 沟谷不断加深,
横剖面形成“V”型谷
发育期(B) 侧蚀为主,下蚀减弱,
泥沙堆积 河谷拓宽,出现连续的河湾
成熟期(C) 侧蚀和泥沙堆积为主,
下蚀进一步减弱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13.读图分析可知,随着勺状沟壑的沟尾向下延伸,下切侵蚀到冲沟,会形成切沟,所以发育中的黄土勺状沟壑很可能是黄土切沟的初级阶段,A、C选项错误,B选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黄土勺状沟壑与黄土切沟有一定关联度,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
14.由黄土勺状沟壑的形态、分布位置及黄土特性可知,黄土勺状沟壑的产生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黄土勺状沟壑产生后,流水的侵蚀使沟头变宽、沟形变长,流水下蚀使勺状沟壑变深,在沟头处还可能发生溯源侵蚀,A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本区沟壑地貌受风力作用影响较小,排除B、C选项。故答案为:A。
15.降雨到达黄土坡面后,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集中到一定程度后侵蚀能力加强。黄土层结构不均匀、孔隙较多的区域,雨水汇集时,下渗增多,局部黄土变重、下陷,形成陷穴;随着流水侵蚀加剧,沟道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加大,沟底形成的陷穴在坡底形成出口,雨水增多,地下流水侧蚀和下蚀作用加剧,产生暗穴,A选项符合,正确,B选项顺序错误。此地貌位于地下形成,首先与雨水下渗有关,排除C、D选项。故答案为:A。
【答案】16.B
17.A
18.D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判断闭合等高线区域内的海拔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时会出现局部的闭合区域,可依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例: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图中A区域海拔低于300米,高于200米,为小盆地;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较高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丘,如图中B区域海拔高于400米(低于500米),为小山丘。
16.从材料可知三叶草喜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的环境。从图中等高线的走向可以判断③地为山谷地形,处于集水区,排水条件差;①地位于山脊北侧,属阴坡;④地位于山谷内的台地,有一定的排水环境,但相较于②地的坡地,其采光效果相对较差;图中②地为山脊的阳坡,排水良好,最适宜三叶草生长, 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故答案为:B。
17.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可知③地位于763~764之间,④地位于763~764之间,两地的海拔高度可能相等,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A选项正确。溪流应发育在谷地,根据等高线的走向可以判断,溪流应位于图中的东南侧山谷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其走向应为自东北流向西南, B选项错误。①地东南高,西北低,故坡面径流应向西北,C选项错误。④地和电视塔之间有一个突出的山脊,阻挡视线,夜晚看不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D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
18.该地区位于非洲西北部,可能为热带沙漠或地中海气候,同时材料还提及该处溪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故此处气候应为地中海气候。从图中河谷等潜水位线图可以看到,此季节地下水补给河流水,说明此时应位于河流的枯水期;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枯水期,故此时应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日落方向为西北,日落时塔影应朝向东南与溪流方向并不一致, A选项错误。此时正值地中海枯水期,应为地下水补给河流水,B选项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为一年中较大值, C选项错误。由于此时位于河流枯水期,河流流量较小,河流携带泥沙量相对较少,D选项正确。故答案为:D。
19.【答案】(1)湖泊被安第斯山脉环抱,安第斯山阻挡了冷空气的侵袭;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 动活跃,地热丰富;湖泊面积大,水量大;所处纬度位置较低(16°S),故高而不冻。四周被雪峰环抱,冰雪融水不断补给湖水;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有河流与外界沟通,湖水 得到更新,故而湖水不咸。
(2)所处纬度较低、海拔较高,气候终年温和;湖泊周围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 农业发展;靠近湖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内陆高原地区木材匮乏,湖岸附近芦苇丰富,利于就地取材;芦苇材质轻、易漂 浮;湖泊中芦苇广布,便于芦苇的收集和加工;可逃避战乱(减少外界干扰);方便捕鱼, 进行生产。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解析】【分析】(1)湖泊盐度大小主要受到蒸发量和淡水补给量的影响,的的喀喀湖四周高山围绕,冰雪融水丰富,淡水补给多,加之湖面面积大,水量大,因此盐度低,形成干旱地区的淡水湖。该湖虽然海拔较高,但位于低纬度地区,水温较高,终年不冻。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地所处纬度较低(纬度低,气温高),但由于当地海拔较高,夏季较为凉爽,冬季较为温和,故气候终年温和;湖泊周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靠近湖泊,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其用芦苇建造漂浮岛可从原料来源丰富,躲避战乱,方便捕鱼等进行分析。内陆高原地区木材匮乏,湖岸附近芦苇丰富,利于就地取材;芦苇材质轻、易漂浮;湖泊中芦苇广布,便于芦苇的收集和加工。可逃避战乱(减少外界干扰);方便捕鱼,进行生产。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中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20.【答案】(1)差异:冷水江比桃江的径流量小;冷水江比桃江的含沙量大;冷水江比桃江的流速快。原因:冷水江位于中(上)游,汇水面积小,流经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年降水量较少,因此径流量较小,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或:桃江位于下游,汇水面积大,流经平原,(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泥沙沉积,年降水量较多,因此径流量较大,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小。
(2)特征:总体呈动态减少趋势,2000年后输沙量更低(明显降低),年际变化大(或:年输沙量最大值出现在1970年,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原因:修水库,植树造林等改善生态环境;降水有年际变化。
(3)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资水干流河床自上游至下游地势逐渐趋缓,流速变慢,河流携带能力下降。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冷水江比桃江的径流量小、含沙量大,冷水江位于上游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桃江处于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冷水江位于上游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流水侵蚀能力强,所以河流含沙量大,流速较快;山区支流少,且降水少,汇水面积小,所以径流量较小;桃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流水沉积作用强,含沙量小;下游支流众多,降水多,流域面积广,所以径流量大。
(2)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有所波动(1970年最大,2010年最小) , 2000年以后输沙量较低。原因是修水库,能够有效调蓄洪水,削峰补枯,减少水土流失;植树造林等工程的实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降水年际变化大等。
(3)上游河道河流的落差较大,河流的流速角度,搬运能力较强,导致颗粒物粒径较大;下游河道地势趋缓,导致河流的落差减小,河流的流速降低,搬运能力降低,导致沉积物的粒径减小;综上所述,导致沉积物粒径由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
【点评】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21.【答案】(1)特征:甘蔗总产量先增后降。原因:2000一2014年,甘蔗种植重心西移,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增长,甘蔗单产增加,总产量增长快;2014一2017年,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身体健康关注度提高,食糖的市场开始萎缩),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虽然单产上升,)总产量出现下降。
(2)由于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甘蔗种植业在东部地区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下降;广西和云南等西部地区甘蔗生产条件较好,生产成本较低,与生产稻谷相比,经济效益较好(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种植主产区迅速向西部地区转移)。
(3)赞同:广西纬度较低,多低缓丘陵和平原,种植经验丰富,种植技术不断提高,可以扩大种植甘蔗;甘蔗种植面积占广西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不大,还有扩大种植面积的空间;扩大甘蔗种植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或不赞同:广西多山地丘陵,可供种植的耕地面积不大;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小,粮食产量下降,影响粮食安全;蔗糖市场萎缩,扩大种植面积,使得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降,经济效益变差。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
【解析】【分析】(1)由表格信息可知,总产量=种植面积x单产,2000年的总产量:50.9x57.8=2942.02;2005年的总产量:74.8x69.0=5161.2;2010年的总产量:106.9x66.6=7119.54;2014年的总产量:108.2x73.5=7957.028;2017年的总产量:93.5x81.4=7610.9;由此可知,甘蔗总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原因:从2000一2014年,由于甘蔗种植重心向广西、云南等西部地区转移,使得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增加,加之甘蔗单产增加,致使总产量增长很快;2014一2017年,由于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导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明显下降,虽然单产仍然在上升,但总产量仍然出现下降。
(2)由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接受国外的产业转移,东部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大量人口向城市不断集聚,城市化发展迅速;由于大量人口人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甘蔗种植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益减小;广西和云南等西部地区位于我国低纬度地区,水热条件好,利于甘蔗的生长,生产成本较低;与发展传统的水稻种植业相比,经济效益较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种植主产区迅速向西部地区转移。
(3)本题主要从赞同和不赞同两个方面来回答。赞同主要从适合甘蔗生长、种植技术、种植面积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来回答。由于广西纬度较低,水热条件组合较好,利于甘蔗的生长;地形以低缓丘陵和平原为主,适合甘蔗的种植;由于甘蔗的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种植经验较为丰富;随着甘蔗种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扩大种植的甘蔗面积,实现规模化经营;广西仍然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业为主,所以还有扩大甘蔗种植面积的空间;另外,扩大甘蔗种植,比种植传统的水稻,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或不赞同,主要从粮食安全、市场的不确定性方面来回答:由所学知识可知,广西地区多山地丘陵,可供种植的耕地面积有限;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会导致粮食种植面积减小,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从2017年开始,蔗糖市场需求量减小,而扩大甘蔗的种植面积,使得甘蔗供大于求,市场价格下降,获得经济利润较小,经济收益缩水。
【点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