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38 中学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
“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
高二年级语文测试卷 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
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
(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
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注意事项: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
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 分)
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
材料一: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
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
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
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
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的同
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
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
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
吗?
主义。
要不得!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要不得!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注重调查!
材料二:
反对瞎说!
《反对本本主义》在毛泽东哲学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篇著作的发表应该看作是毛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
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为什么说《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呢?因为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独
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
立开辟新道路最早的一篇哲学论证。
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第一次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意。
的思想路线”。在这里,“从斗争中”讲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
主义;“创造新局面”,讲的是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有创造性。思想路线是哲学思想的转化形态,
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基本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
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第 1 页 共 5 页
{#{QQABAYIEogAAQhBAAQhCEQEQCgEQkhAAAagOQAAMIAIByQFABAA=}#}
结合。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请根据材料谈谈《反对本本主义》对我们“看问题、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还特别强调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二是“共 想问题”有什么启示。(6 分)
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
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解中国情况”。这三个重要观点构成了后来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雏形。
蟋蟀葫芦①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严肃批评了“本本主义”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唯书”,即“以为

上了书的就是对的”、“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倾向;一种是“唯上”,即“单纯建立在‘上 水上勉
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针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毛泽东大声疾呼:反对本本主义,洗 三年前的冬天老舍先生曾光临舍下。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办事处打电话来说,正在访日的老舍先
刷唯心精神! ③生想到我家来拜访,问我方便不方便。 我说,请原谅,我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老舍先生我也
(摘编自陈占安《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不大熟悉,他的地位究竟相当于日本的哪一位作家呢?那个人告诉我,老舍先生在中国已是文坛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④斗了,地位相当于日本的志贺直哉 。我那攥着听筒的手颤抖起来。我家很少有贵客临门,顿时紧
A.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调查研究、了解事实,缺乏调查研究的发言就是“瞎说”,这种人没有发 张起来。
言的权利。 三天后,老舍先生偕同一位高个子、长脸的中年作家,带着一位女翻译到舍下来了。我乍一看
B.“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也就是说应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而 到老舍先生,吃了一惊。因为他给我的印象是那么质朴,像是个农村出身的人。也许是旅途劳累的
非凭空想象。 关系,他的脸色不大好。他在门口脱下淡褐色夹大衣,里面穿的西服不怎么讲究。略旧的深蓝色裤
C. 书上说的就是对的,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就要执行,这种想法普遍存在于农民的思想意识中, 子不够笔挺,虽结着黑领带,衬衫的领口却随随便便,我总觉得先生的外貌有点儿像我那位在若狭
是要不得的。 去世的叔叔。我松了口气,紧张情绪顿时消失,就把先生迎入客厅。
D. 《反对本本主义》初步界定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党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哲 老舍先生在沙发上坐下来,胳膊肘放在扶手上,弓着背,定睛看着我。大概那位女翻译已经向
学思想的转化形态。 他介绍过我的情况,他眼睛里流露出和蔼可亲的神色,为突然造访而向我表示歉意。说实在的,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老舍先生会面,我想向他请教一下蟋蟀葫芦的事。
A. 作为领导脑子不能“空”,必须要走出门才能获得调查材料,解决各种问题。 先生默默地定睛看着我。我毕恭毕敬地问道:“老舍先生,我看到过一个据说是从中国的旧货
B.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得好与坏,关键是看能否将它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 铺买来的葫芦。似乎是养蟋蟀用的,让它们相斗来解闷。中国是不是从前就有这样的习俗呢?”
C. 没有《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三个重要观点,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有过的。”老舍先生通过翻译回答道,他的表情好像一瞬间略为严肃了。“那么,今天……民
D. 要去除“本本主义”中的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必须实事求是,向实际情况做调查。 间还有这个习俗吗?”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毛泽东三个重要观点中的“群众路线”的一项是(3 分) “不,那是过去的事。您见到的罐子,恐怕也有年头了吧?”
A.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老舍先生,我生在日本的若狭这个地方,小时候养蜘蛛玩过。蜘蛛天生好斗,打得可欢啦,
B. 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 看着挺有趣儿……蟋蟀也像蜘蛛那样好斗吗?”
C. 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 “好斗。中国的诸侯在近臣中设专人饲养蟋蟀,并且以斗蟋蟀取乐。”“用什么方式斗呢?”
D. 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铺上红毡子,从双方的罐里取出蟋蟀放在斗盆里……让它们张牙对咬……”
4. 材料一中画线两处在表达上分别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我恍然大悟。这很像在若狭斗斑蛛的玩法。我们不铺红毡子,惯常的做法是让蜘蛛在一根树枝
5. 《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子上爬,或是把两只蜘蛛放进新巢里,让它们斗。
第 2 页 共 5 页
{#{QQABAYIEogAAQhBAAQhCEQEQCgEQkhAAAagOQAAMIAIByQFABAA=}#}
“我真想弄到一只蟋蟀葫芦……如今还能弄到手吗?” 露出来的古松树根弯弯曲曲地伸向两旁,宛如长蛇一般爬过地面,桠杈上寄生着结了红籽儿的冬青。
“您要是到中国来……我估计是弄得到的。”老舍先生说,“喏,水上先生,您不想到中国来吗?” 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老舍先生后面,沿着山坡的石阶登上去。怎么走也走不到寺庙的大门。
“离得太远啦……我巴不得去……可现在工作太紧张,没工夫。如果能弄到蟋蟀葫芦,我就想去。” 惟有两个人踏在石阶上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您一定得来……我领您到旧货铺去。”老舍先生说罢,莞尔一笑。 (写于 1967 年,有删改)
我确实想要那只葫芦。我并不是为了斗蟋蟀才想要这个葫芦,而是想在里面养一对蟋蟀。蟋蟀 【注】①蟋蟀葫芦,过去冬天养蟋蟀的葫芦容器。②水上勉(1919—2004),日本小说家。③
两口子难道也会打架吗? 1965年 3月至4月,老舍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旨在打破中日交流的壁垒。④志贺直哉(1883
“我替您张罗蟋蟀葫芦……但是您到中国来的时候……另外还有没有想要看看的东西呢?” —1971),日本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
“有的。要是有机会访问,我……想去看看六祖慧能烧过饭的寺庙。”我回答说,“那个寺庙还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在吧?” A. 当作者听说老舍与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地位相当时,握着听筒的手不禁颤抖起来,这一细节描
“指的是蕲州黄梅的东禅院吧﹖慧能大师也在宝林寺和大梵寺住过。那些寺庙至今还在。您为 写表现出他内心中对老舍的崇敬之情和即将会面的激动心情。
什么对这样的寺庙感兴趣呢?”老舍先生问道。 B. 作者细致描写老舍不怎么讲究的西装、不够笔挺的裤子、随随便便的衬衣领口,目的是表现农
我告诉翻译,我小时离开跟蜘蛛玩过的村子,入禅寺当过和尚。老舍先生笑容可掬,更加亲密 村出身的老舍的质朴形象让作者消除了初次见面的紧张感。
地看着我。 C. 老舍先生所说的中国诸侯以斗蟋螂为乐的事情,在蒲松龄的《促织》里有相关叙述。封建统治
我告诉那位女翻译,六祖大师写了一首名诗。这当儿,老舍先生静悄悄地把我的妻子端来的羊 者玩蟋蟀丧志,祸及百姓,这也可能是老舍先生表情略为严肃的原因。
羹的衬纸抽出来,从衣兜里拿出钢笔,写道,“本来无一物。”紧接着,先生用一连串汉字把慧能的 D. 斗蟋蟀与斗斑蛛相像,老舍先生写下的偈文与作者当小徒弟时学的一模一样,中日两国在文化
偈文一字不差地默写下来,我看了,大吃一惊。跟我当小徒弟时学过的一模一样。我这才意识到老 上的共通之处,可化用诗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来形容。
舍先生的祖国和我们日本是同文的国家,感动不已。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先生,”我说,“等我能稍微腾下手来,能不能到中国拜访您呢?”“来吧……我恭候您。”先 A.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作者在会面前后对老舍的情感的对比,老舍与作者叔父的对比,
生和蔼可亲地笑着说。 老舍前后脸色的对比等,对比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两人相谈甚欢的情形。
“您年纪大了,参拜寺庙,不敢劳您的驾,请您给我找一位向导,领我到东禅寺去。” B. 文章以“蟋蟀葫芦”这一小物件,串联起了对老舍先生的回忆与追念,选材广泛,材料组织松
“我给您当向导。”先生说。 散,行文自由,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我发现先生的脸上逐渐红润起来了。 C. 文中多处使用了省略号,或表示语言的中断,或表示静默思考,或表示语意未尽等,省略号的
老舍先生在我家的客厅里坐了一个来钟头。先生走到院门,两次彬彬有礼地点头致意,通过翻 使用让行文留有余地,富于余情,委婉又意味深长。
译对我说:“请您到东禅院来。我恭候您……” D. 文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描绘人物形象,通过对老舍先生的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和动作描写,
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老舍先生。 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行文细腻,体现了日本文学纤细的风格。
最近,报纸杂志上风传老舍先生逝世了,这是难以置信的事,说不定我永远也见不到老舍先生
了。 8. 此次交流之后,水上勉曾多次访问中国,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请结合文本,简
有一天夜里,我梦见了老舍先生。这是一场捕风捉影的怪梦,情景是这样的:身穿深蓝色西服, 要分析老舍先生起到了哪些促成作用。(4分)
拄着手杖的老舍先生走在前面,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后边。
“水上先生,咱们到东禅院去。禅师住过的僧房还在哩……咱们快点儿走吧。”
先生步履蹒珊,我呢,迈着小碎步跟在他后面。前边,乳色的春霞弥漫,还有巍峨的高峰。半 9. 文章结尾详细叙写与老舍先生同游的梦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山腰上耸立着一座中国画里常见的那种带有飞檐的古刹,要走过长长的一段石阶才能到达那里。裸
第 3 页 共 5 页
{#{QQABAYIEogAAQhBAAQhCEQEQCgEQkhAAAagOQAAMIAIByQFABAA=}#}
A. 郎,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依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
做郎官。
二、古代诗文阅读(41 分) B. 可,文中指“大约”,与《鸿门宴》中“秦地可尽王也”的“可”意思相同。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0 分) C. 引,文中指“退却”,与《出师表》中“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的“引”意思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D. 诚,文中指“实在,确实”,与成语“诚惶诚恐”的“诚”意思相同。
材料一: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李)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当户有遗腹子名陵。 A. 李陵是名将李广之孙,勇猛善射、爱惜士卒,又因身世受到武帝的重视。然而李陵降胡之.
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 后,汉朝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李氏名声从此被毁。
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 B. 贰师将军率大军出击匈奴时,武帝派李陵率领军队深入匈奴腹地。李陵陷入匈奴重围,终
屯卫胡。 因寡不敌众,最终兵败降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天子使陵将其射士 C. 李陵兵败降胡后,朝中的大臣纷纷将过错都推到了李陵身上,这时,皇帝询问司马迁的意
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
见,他义正辞严地在皇帝面前为李陵作辩护。
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 D. 后来,武帝对当时没有及时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
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之后又派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迎接李陵。
匈奴。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2)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14. 司马迁在皇帝面前为李陵仗义“盛言”时提出了哪些理由?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 分)
材料二: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当,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 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
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 唐庚
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
初,上遣贰师大军出,令陵为助兵,及陵与单于相值,而贰师功少。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 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
为陵游说,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 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
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 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
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分) A. 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
还未到 A 居延 B百余里 C匈奴遮狭 D 绝道 E陵 F食乏而救兵不到 G虏急击招降陵 B. “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
第 4 页 共 5 页
{#{QQABAYIEogAAQhBAAQhCEQEQCgEQkhAAAagOQAAMIAIByQFABAA=}#}
D. 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 如何避免干眼症?首先,尽量控制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时间,适当进行远眺或做眼保
16.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 健操;更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多眨眨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眼球表面干燥;也可使用蒸
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6分) 汽眼罩,但要警惕蒸汽眼罩不能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以免烫伤眼睛。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水分供给,保持眼球的湿润;还要养成室内通风的好习惯,维持适宜的温
湿度;同时,( 乙 ),多吃富含叶黄素的食物,如葡萄、芒果、猕猴桃、胡萝卜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12 分)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17. 19. 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要求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志向远大,任重而道远,具体表现为 不得改变原意。(3分)
“ ”和“ ”。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但要警惕蒸汽眼罩不能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
(2)《〈论语〉十二章》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 分)
(3)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与《<老子>四章》中的 21. 文中第一段用“警示灯”比喻“干眼症”,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生命”为本体写一
“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2分)
(4)《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有序与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 过 10 个字。(4 分)
(5)《大学之道》中,写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的句子是“ , ”。
(6)《大学之道》中,论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 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 分)
“ , ”。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
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干眼症这一看似不起眼的眼部疾病,正悄然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它不仅仅是一种简 明初文学家刘基曾说:“知进而不知止者,虽得必失。”“进”与“止”体现了古人求学修业、
单的眼部不适,更是眼表健康受损的警示灯,其背后的复杂成因与多样化的治疗方法值得我们深入 立身处世的态度与智慧。
探讨。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议论文。
干眼症,医学上称为角结膜干燥症,是一种由泪膜稳态失衡引发的眼表损害及不适症状。它与
全身健康、生活习惯、环境等多个因素 A ,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健康挑战。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电子产品的使用是当今干眼症的常见诱因之一。通常情况下,人们每分钟眨眼 10~20 次,这 不少于 800 字。
一动作有助于将泪液均匀地涂布于角膜与结膜表面,形成泪膜,保护和滋润我们的眼睛。但在使用
电子产品时,由于人们 B 地盯着屏幕,眼睛眨动的次数减少,这使得( 甲 ),眼球表面直
接暴露在空气之中,造成眼部不适,逐渐发展成干眼症。
除上述原因外,造成干眼症的原因还有很多,①如低湿度环境,空调、风扇等形成的干燥的环
境也会使眼睛失去水分,②加剧干眼症的发生率;③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泪液的分泌减少,④这也
是引起干眼症的常见原因之一;⑤此外,眼睛疾病和一些药物的不当使用也可能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第 5 页 共 5 页
{#{QQABAYIEogAAQhBAAQhCEQEQCgEQkhAAAagOQAAMIAIByQFABAA=}#}高二月考答案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种想法普遍存在于农民的思想意识中”说法错误,原文为“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选项扩大范围。
2、A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A.“必须要走出门”说法错误,原文为“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选项曲解文意。
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群众路线”指“它是要在群众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D.核心内容为“为人民服务”,与原文的群众路线不符。
4、答案:①第一处采取短句形式和反复的方式。短句形式言简意赅,简洁有力;反复的方式,两个“要不得”连用,一针见血地亮明观点,语气坚定。
②第二处采取了比喻句的方式。比喻句形象生动论证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关系——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破解矛盾的必由之路。
5、 ①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
②深入群众在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
③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唯书,不唯上
B “农村出身的老舍”错,原文“像是个农村出身的人”,可见农村出身只是作者的猜测,未必是事实。
7. C A.“老舍与作者叔父的对比”错误,原文“我总觉得先生的外貌有点儿像我那位在若狭去世的叔叔”,老舍与作者的叔父不是对比。
B.“选材广泛、材料组织松散”错误,散文在选材方面选的是与老舍的会面,不是广泛的,散文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不是松散的。
D.“心理……描写”错误,描写老舍没有使用心理描写。
8. ①老舍先生多次真诚地邀请水上勉到中国来,向水上勉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友善和热情。②老舍先生向水上勉介绍蟋蟀葫芦和六祖慧能,激起了水上勉对两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国的向往之情。③老舍先生质朴亲切,真诚友好,其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水上勉。④老舍先生博学多才,用中国文化搭起了交流的桥梁。
9. ①梦中“我”抱着蟋蟀葫芦跟在老舍先生身后,始终走不到寺庙的大门,隐喻(暗示)与老舍先生的约定再也无法实现的事实(或老舍先生去世的事实)。②通过描绘与老舍同游的梦境,抒发了对老舍先生的缅怀和哀悼之情。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意蕴丰富。③梦中的春霞、高峰、古刹等景物营造了中国山水画、山水诗中的典型意境,更具诗情画意,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和文学情味。
10. CEG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
“匈奴”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C处断句;“陵”做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虏”做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
11、B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
B.错误。意思不同。大约;/可以,能够。句意: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秦国的土地可以完全占有而称王了
C.正确。退却;/援引。句意:李陵军边退边战。/援引不恰当的譬喻,
D.正确。句意:实在令人痛心。/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12.A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 “李陵降胡之后,汉朝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错误。原文为“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可见不是李陵降胡之后汉朝马上就杀了他的家人,而是一年多以后,公孙敖去接李陵,听说李陵在教单于士兵防备汉军,汉朝这才杀了他的家人,而且是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妻子”指妻子和孩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素”,平素;“妻”,嫁给;“贵”,使动,使……显贵。
(2)“诬罔”,诬蔑;“沮”,诋毁;“下”,判处。
(1)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
(2)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开脱罪名,判处他腐刑。
14、①李陵常常为了国家而奋不顾身;②李陵手下兵士只有五千,却重创敌军,古代名将不过如此;③李陵并非真降,只是为了日后报答汉朝。(一点一分)
15、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此梅花深感遗憾”错,“桃李未在交游中”表现的是梅花的高洁孤傲,没有遗憾之情。
16答案:①梅花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②向来梅花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花来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③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妍,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
17.(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4)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5)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6)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18、 息息相关 目不转睛
19、②改为“增加了干眼症的发生率”。
③去掉“随着”,或改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泪液分泌减少”。
20、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任选一个,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一:不合逻辑,“警惕”本身具有否定义,应该是警惕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
观点二:可以使用,“警惕”具有告诫的意思,原句并不是说可以使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而是告诫人们避免出现温度过高、使用时间过长。
21、示例一: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渡河的人。
示例二:生命是一颗大树,它从种子生根、发芽,经历着风雨的洗礼。
. 甲:泪膜得不到补充 乙:建议合理饮食
23、【审题】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两则看似对立的警句。一则来自《论语》,意思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孔子在这里用形象的语言,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还是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在强调贵在坚持的同时,孔子的话还有另外的用意。其中“止,吾止也”“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与他人毫无关系。
另一则是明初学者刘基的话,意思是:只知道前进而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虽然暂时有所得,长久下去必然会失去到手的一切。这句话意在强调,要适可而止,有所不为。
两则材料,一则重在劝导我们要“进”,要持之以恒地进取;一则重在告诫我们要“止”,要适可而止。进与止是辩证统一的,人应有所追求,积极进取,奋进有为,不然人生空虚平淡,无所作为。同时,人也应该知止,行到水穷处,走到盈满时,要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这也是一种智慧。不知止地一味求进,会盛极必衰;不求上进地一味止息,会荒废生命。
写作时,要抓住“进”与“止”两个关键词,辩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步先阐释二者的含义:进是奋进、进取,是有所为;止是适可而止、止于所当止,是有所不为。第二步需分析二者的关系:“止”可以走得更稳, “进”能走得更远;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然后,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奋进不止,哪些方面、哪个阶段、什么情况下应该适可而止,有些东西要一再求进,比如在修身进德方面,应该进无止境;有些东西则要适可而止,比如对名与利的追求,应该当止则止。当然也可以正反对比,指出当进不进或当止不止的危害。最后,联系现实,呼吁大家当进则进,当止则止。
立意:
1.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2.修身进德无止境,追名逐利适时止。
3.当进,勇往无前;当止,及时抽身。
参考译文:材料一:
李广有三个儿子,名叫当户、椒、敢,都做郎官。当户有遗腹子,名叫陵。
李陵到了壮年,被选拔为建章监,监督羽林军的骑兵。李陵善射,爱士卒。皇帝认为李家世代为将,派李陵统率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二千多里,过了居延察看地形,没有发现敌人而回来。朝廷拜他为骑都尉,带领丹阳的楚人五千,在酒泉、张掖教练射术,驻屯防卫匈奴。
数年后,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攻打祁连天山的匈奴右贤王,而派李陵带领射手、步卒五千人,出居延以北约千余里,打算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兵力对付贰师。李陵到指定日期撤兵回来,而单于用八万兵围击李陵的部队。李陵部队五千人,兵矢已尽,士卒死亡过半,而所杀伤的匈奴兵也达万余人。他们边退边战,连战八天,往回走,离居延不到百余里了,匈奴堵住狭谷截断了归路。李陵部队粮食缺乏而救兵不到,匈奴猛烈攻击,招降李陵。李陵说:“我没有面目回报皇帝了。”就投降匈奴。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向来听说过他家声名,就把女儿嫁给李陵为妻而给予高贵的地位。汉朝听说这事,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全家都杀了。从此以后,李氏名声败落,而陇西士人曾在李氏门下作过宾客的,都因而引以为耻了。
材料二:
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责备李陵,皇帝拿这件事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结交士人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数万敌军。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
当初,皇上派贰师将军出征,李陵衹是协助之兵,到李陵与单于遭遇,贰师战功很少。皇上便以司马迁诬蔑、诋毁贰师,为李陵游说开脱罪名,判处他腐刑。过了很久,皇上后悔没有及时救援李陵,说:“李陵出塞时,就应让强弩都尉去迎接。在朝廷下诏,才让老将路博德心生奸诈,使李陵军覆没。”于是派使者慰劳赏赐李陵军中逃回的士兵。李陵在匈奴一年后,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对武帝说:“听俘虏讲,李陵在帮单于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 武帝听到后,便将李陵家处以族刑,他母亲、兄弟和妻子儿女都被诛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