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教师:备课时间:2024年 月 日 上课时间:2024年 月 日教学内容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型 新授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从中华民族历史演变的视角来看,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时空观念:运用地图工具,让学生直观理解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动因,从而增强其时空感知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史料,理解北魏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解释:正确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作出正确解释的能力。家国情怀: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然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教学重点 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合作探究法、讲述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一、激情导入 引课明标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拥有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八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今天我们学习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二、导学引领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1.淝水之战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2.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何时统一北方?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学友互学合作交流 对自主学习的问题先同桌互学,之后前后桌交流合作。1.归纳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四、展示评价精讲点拨 每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学内容,之后教师精讲点拨。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思考,“十六国”中哪一政权统一了北方?为了加强该国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政权:前秦。措施: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影响: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合作探究: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北方。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最终,前秦军队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教师提问:苻坚拥有约90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东晋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教师讲解: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北方各族纷纷建立政权,互相征战,其中一个政权在征战中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完成了北方的统一,这个政权就是北魏。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教师提问:北魏是何时建立的?又是何时统一北方的?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北魏统一北方:439年。2.问题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原因。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原因: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3.图片展示:北魏孝文帝4.教师讲述: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是北魏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5.合作探究:讨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提示:措施意义迁都迁都洛阳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汉化措施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三:北朝政权更替教师讲解:北朝是南北朝时期,与南朝对峙的五个北方政权。依次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除了北齐是鲜卑化的汉人王朝之外,剩下的四个都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北朝的朝代更迭不同于南朝的顺序接替。北魏分裂之后衍生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衍生出北齐、北周,然后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最后杨坚灭掉了北周建立隋朝。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教师提问:什么叫民族交融?提示:即各个民族在交往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接近,相互认同,共同发展。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特点及影响分别是什么。(1)表现: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2)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五、训练反馈检测自评 1.西晋永嘉年间,“洛阳饥困,人相食,百官流亡十之八九”,至北魏时,洛阳城街巷整齐,人口众多,“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洛阳城出现以上变化的直接原因是(B)A.中原战乱致大量人口南迁 B.北魏统一北方并恢复经济C.大运河保障洛阳物资供应 D.晋商和徽商推动商品流通2.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D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3.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 A.民族交融加强 B.商业贸易繁荣 C.政治清明稳定 D.中外交流频繁4.(跨音乐)“清乐”是源自汉代乐府的一种清雅音乐,魏晋以来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时的清乐经过改编后由“胡人”演唱,被后人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了魏晋以来( C ) A.北方各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政权分立阻碍文化发展C.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D.中原传统文化逐渐消亡5.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5.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A)A.民族交融的加强C.政权分立的加剧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6.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A)A北魏孝文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六、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使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进行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作业设计 第19课同步练习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