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大单元教学设计)01课标解读 02教材分析 03学情分析 04学习目标05情境任务 06课时安排 07难点突破 08跨学科学习09背诵清单 10复习设计 11大事年表 12 分类速查13单元评价01【课标解读】1.2022年课标要求〖导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内容要求〗1.7人民解放战争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2.2022年课标解读⑴了解重庆谈判基本内容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原因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⑵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①结合历史地图,了解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历程,进一步培养时空观念。(时空观念)②通过探究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原因的分析,培养阅读史料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立足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唯物史观)④通过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和意义,培养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努力奋斗的精神。(家国情怀)⑶能结合语文、地理、音乐等课程的学习,通过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02【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本单元由两节正课组成。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三大战役。1949年4月,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本单元教材共二课。《第23课 内战爆发》的教学:本课上承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下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教材内容共分为三个子目:重庆谈判;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到内战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自卫反击的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教学:本课主要内容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人民解放军屡战屡胜,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时空纵览单元大概念架构①政治: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合作走向对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战争的胜利;②经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使得国民经济濒临崩溃;③中外联系: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推行冷战政策,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中国陷入国共内战的混乱局面。④专题线索:一次谈判 重庆谈判一次会议 七届二中全会一次改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两个重点 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四次战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4、整体教学流程透视(1)课堂导入环节以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启发性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采用设疑、悬念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开门见山法、直接破题法、温故知新等方法导学激趣。(2)导入新课后,出示学习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的重难点和要求,明晰地让学生知道通过本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形成何种能力,从而进入自主学习环节。(3)自主学习,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对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再对重难点进行精细预习,标画重点内容。(4)小组合作,问题探究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展开,教师要把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5)当堂检测,着重在于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口答、自背、做题等方式完成。根据课堂情况,灵活掌控教学环节,每节课至少留出3至5分钟进行测验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堂堂清,不欠账。5、本单元教材体例(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6)设计“问题思考”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7)设计“材料研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8)设计“课后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9)设计“知识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03【学情分析】优点: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历史的方法,阅读史料能力、综合概括分析比较能力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史料教学及运用多种方法展开课堂教学。此外,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较高,具有课前预习及收集材料的习惯。且学生学习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对国共两党的情况、重庆谈判的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对“解放战争”兴趣浓厚。不足:学生掌握的信息多为碎片化信息,分析和提炼不够深入。本单元内容是学生普遍熟悉而又知道不多的一段历史,因而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其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发现探究。对策: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贴近学生心理的角度,兼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思多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04【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目的,知道蒋介石的真内战假和平,知道共产党争取和平。2.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运用运动战开展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3.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分析理解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系。4.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5.通过阅读教材,知道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与意义,分析胜利的原因。6.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的覆灭等史实,知道南京解放的重大历史意义。7.通过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8.尝试阅读相关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或有根据地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重庆谈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难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的决策及有关方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05【情境任务】情境1、以历史发展时间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空观念。情境2、观察并识读《三大战役示意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情境3、通过解读《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美国用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毛泽东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知识拓展《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人物扫描【董存瑞】、《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知识拓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图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图文资料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情境4、搜集这一时期相关的图片,将历史图片进行分类,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的活动,以黑板报、手抄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情境5、观察并绘制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历史地图。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绘制示意图(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示意图、渡江战役示意图、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示意图),展示绘制出的历史地图,解说图中的历史信息——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情境6、观看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重庆谈判》《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战上海》《渡江战役》等,撰写观后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情境7、举办故事会,讲述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人物故事如彭德怀、林彪、陈毅、粟裕、刘伯承等,弘扬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情境8、比较近代历史上的同类史事并绘制图表,用板报等形式展示。比如,比较分析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认识三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比较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认识党的方针政策与时俱进;比较国统区人民对政府的态度,解放区人民对政府的态度,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情境9、课后活动示例:(一)活动主题:破解“战争之谜”---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二)活动目标:①通过分析史料,对比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方面的差异,探究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②通过分析史料,认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活动过程:分析史料,对比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方面的差异,填表并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①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有关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方面的史料。例如,从《毛泽东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书籍中选取史料。②将全班学生分为四组:政治组、经济组、军事组、民生组。分别对史料进行分析,对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民生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史料分析,探究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③指导学生根据史料填写表格(表4-2),总结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表4-2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民生方面的情况名称 政治 经济 军事 民生国民党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四)活动说明: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史料,锻炼查找、甄别、遴选史料的能力。分组探讨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加强合作能力。【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与中国共产党取胜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06【课时安排】(三课时同步教案——见同步教案+一课时单元复习)3课时1.单元主题: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反攻,发起三大战役。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2.课时分配:第1课时:第23课《内战爆发》(重庆谈判、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运动战)第2课时: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土地改革、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第3课时:单元复习07【难点突破】【难点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有哪些不同?【参考答案】国共十年对立时期(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抗日根据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双减双交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解放区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核心),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难点2】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呈现什么特征?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2)主要原因: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共两党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国际环境和国际势力的影响等。(3)启示:和则两利,分则两伤。【难点3】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参考答案】(1)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2)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3)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4)国民党统治腐败,士气低落。08【跨学科学习】地理学科:《转战陕北形势图》《三大战役意图》《渡江战役形势图》等。音乐学科:《团结就是力量》、《战斗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谁不说俺家乡好》、《人民军队忠于党》等。语文学科:《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红岩》、《决战》、《突出重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美术学科:《淮海大捷》《激战天津》《攻克锦州》《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决战淮海》等油画;版画《人桥》、《破获敌军防线》等;连环画《开不败的花朵》等。影视剧:电影:《大决战》、《千里跃进大别山》、《红色黎明》、《光荣与梦想》、《孟良崮战役》等。历史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决战:东北解放战争 1945--1948》、《决战:华东解放战争 1945--1949》、《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 1945--1951》、《决战:西北解放战争 1945--1949》、《决战:中南解放战争 1949--1950》、《决胜:解放战争何以胜利》《全国解放战争史专题》等。09【背诵清单】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背诵清单与思维导图】主题内容中国近代史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七个单元,本单元是第七个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主要讲述1946年到1949年的历史时期,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打败蒋家王朝,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的诞生奠定基础。时间 国民党 共产党1945年8月至10月 重庆谈判,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共产党争取一切可能的和平,最终签署《双十协定》。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947年3月 国民党发动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取得青化砭、沙家店战役胜利,粉碎了对陕北的进攻,取得孟良崮战役胜利,粉碎了对山东的进攻 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直接威胁南京和武汉1948年9月-11月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1949年4月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第7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思维导图10【复习设计】第7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复习设计】复习目标 1.以历史发展时间轴,梳理解放战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核心素养;2.了解重庆谈判,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3了解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战役粉碎国民党的进攻;4.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5.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分析,理解国民党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反攻,发起三大战役。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课时 1复习重点 重庆谈判、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复习难点 重庆谈判、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考向定位 1.结合历史资料,考查重庆谈判的时间、目的、影响。2.联系当前实际,从历史发展观角度考查解放战争胜利的影响。3.结合历史上的国共十年对峙、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考查国共两党的关系史,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损。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教学准备 提前制作课件及评价检测【复习过程】【复习导入】PPT展示:观看《解放战争阶段时间轴》、阅读阶段特征,从整体上把握阶段史实。阶段特征: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和时间轴,能从整体上把握解放战争全貌,让学生落实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复习环节】环节一、自主复习(限时)【教师活动】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至第24课的课文,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自主复习】中的相关问题。(一)【基础认知】1.应知应会考点一.内战爆发背记要点:重庆谈判;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背记提示:了解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原因。【考点速记】1.重庆谈判:(1)过程:1945年8月,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事。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2)结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3)影响: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2.内战爆发(防御阶段)①.爆发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②.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国军先发动全面进攻,再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③.解放区反击: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方针粉碎全面进攻:半年多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粉碎陕北:主动撤出延安,以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粉碎山东:在山东孟良崮消灭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考点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背记要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七届二中全会。背记提示:理解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学习延伸: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结论。【考点速记】1.解放区的土地政策: 1947年,解放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3.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战略决战:三大战役战役 意义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平津战役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北平和平解放)影响: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南京解放——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4.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蒋介石实行独裁、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人民解放军士气高涨,国民党军队士气日益低落;人民解放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等。2.知识结构3.易混易错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不再是解放战争的主战场,战争主要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2).三大战役与渡江战役的区别: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是三大战役;最终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是渡江战役。3).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标志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没有结束。5).解放战争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建立,而不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或西藏的和平解放。(二)【能力提升】【命题点1】为什么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其进攻就被人民解放军挫败? 【命题点2】国共关系的演变、认识关系 时间 原因 影响合作对立合作对立认识:【命题点3】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感想?【学生活动】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三个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自主复习】参考答案【基础认知】一、应知应会学生:学生开始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学生派出代表进行公布自主学习的答案。(见上)(二)【能力提升】【能力提升】参考答案【命题点1】为什么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其进攻就被人民解放军挫败? 【参考答案】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要求。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一是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二是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三是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四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命题点2】国共关系的演变、认识关系 时间 原因 影响合作 1924-1927国民大革命时期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对立 1927-1937土地革命时期(十年内战时期)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镇压工农革命 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对立局面,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合作 1937-1945全民族抗战时期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对立 1946-1949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实行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及全国人民要求民主和平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分裂的局面认识:(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对立的根本原因;(2)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命题点3】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感想?【参考答案】1.原因:(1)政治上,国民党实行一党独裁,缺乏民主,政治腐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2)经济上,国民党统治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垄断国家财富,百姓生活困难;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为战争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3)军事上,国民党战略错误,军队厌战,士气低落;中共中央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4)思想上,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丧失民众支持;共产党所进行的解放战争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战争,深得民心。2.感想: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权,必须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否则就会衰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针对【自主学习】中有问题的题目进行讲解)(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当堂进行检测。通过对课本的学习,能够巩固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学生回答完基础知识后,小组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同时能够对当堂的检测进行点评,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修改并讲解。)环节二、课中学习【教师活动】学习任务(一):自主完成,组内完善、展示、补充,解释时间轴,构建知识体系。(复习目标1)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组内分享、完善、展示、补充,避免知识落实方法的单一性,活跃课堂气氛。结论:参考答案:(设计意图:对于基础史实的落实,用时间轴更能整合重点知识,使知识脉络清晰;对于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单元整合,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师活动】学习任务(二):1.了解重庆谈判,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复习目标2)2.了解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战役。(复习目标3)3.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复习目标4)4.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分析,理解国民党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复习目标5)任务1:了解重庆谈判,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复习目标2)六个星期的谈判无疑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尽管毛泽东表面上持和解的姿态,但他并不想在那些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点上让步。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凭借实力进行谈判坚拒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蒋对毛泽东此刻愿意达成的某种和平“临时协议”毫无兴趣。———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设问:根据材料概括国共两党的态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参考答案】态度:中国共产党:表面持和解姿态,在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点上不让步;国民党:坚拒妥协。原因:中国共产党: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避免内战,同时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国民党: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完成问题,可以书写关键词,完成后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能分享自己的方法和思路;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巡视信息以及学生发言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设计意图】从史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提高史料分析能力。任务2.了解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孟良崮战役。(复习目标3)【兄弟阋墙】漫画背景:1946年夏,国内的形势正发生新的变化,在“和平方案”的背后,蒋介石的行径激怒了有良知的中国人。1947年初,这幅漫画发表后,在报纸上,在街头,甚至在路边的电线杆上,人们都能看到它设问:与1945年相比,人们对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变化:由拥护到反对。原因:1946年6月,蒋介石指挥军队以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设问:材料中“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是什么行动?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行动的影响。【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完成问题,可以书写关键词,完成后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能分享自己的方法和思路;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质疑。【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巡视信息以及学生发言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设计意图】跨学科学习,从漫画史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提升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任务3.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复习目标4)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摘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设问:毛泽东为什么强调“宜将剩勇追穷寇”?结合历史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原因:1949年,国共决战胜负已定,南京政府精锐丧尽。看法: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提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学生活动】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解决上述问题。【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巡视信息以及学生发言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任务4.通过阅读教材,史料分析,理解国民党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复习目标5)材料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毛泽东《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12月25日)设问:根据材料,归纳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全国人民的拥护;人民解放军队的英勇作战和革命意志;土地改革的进行等【学生活动】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解决上述问题。【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巡视信息以及学生发言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环节三、活动探究刚才通过【自主复习】解放战争(1945——1949)阶段特征: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28年的奋斗历程显示,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代表中国人民的最根本利益。那么接下来,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结合【活动探究】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相应的问题。【教师活动】活动探究1:【唯物史观】如何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1:结论:①从两党的本质看: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共产党代表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争取和平、民主。②从两党的主张看:国民党继续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一心准备内战;共产党方面主张建立联合政府,抱着和谈诚意,但没有放松对战争的准备。③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看: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设计意图: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活动探究2:【唯物史观】基于近代中共中央政权更迭的史实,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读图学史,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2:结论:观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内忧外患,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尝试改变国家命运,但都以失败告终。“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自此,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与国情,从全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一系列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的悲惨命运,使中华民族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坚定选择。(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党领导中国革命不同时期革命地点的变化的归纳,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教师活动】活动探究3:【家国情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可以获得哪些经验与启示?【学生活动】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学生开始回答相应的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探究3:结论:经验: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立足中国革命实际,领导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组织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启示:①革命道路的选择应结合中国国情;②顺应民心、获得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获胜的关键。(设计意图: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验与启示的探讨,培养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环节四、巩固提升【教师活动】(教师小结并升华)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坚持独载统治,于1946年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反攻,发起三大战役。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小结,使学生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家国情怀。)【学生活动】完成第四部分【巩固提升】的相关练习题(3分钟左右)1.(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早就定了,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原因是( )A.蒋介石改变了主意,不准备打内战了 B.共产党的势力比国民党的势力大C.美国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D.内战准备还不充分,也为了欺骗人民2.(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双十协定》签订的最重要的意义是( )A.粉碎蒋介石的阴谋 B.赢得了反内战的时间。C.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 D.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3.(2024·江苏扬州·一模)1946年8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个论断提出的背景是( )A.重庆谈判的进行 B.政协会议的召开C.全面内战的爆发 D.战略决战的胜利4.(2024·河北承德·模拟预测)下侧的委任状影印件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A.百团大战 B.孟良崮战役 C.淮海战役 D.青化砭战役5.(2024·安徽六安·一模)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当时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 )A.山东解放区 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东北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 大别山根据地 D.中原解放区 陕北解放区6.(23-24八年级下·福建福州·期末)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下图示意图有助于了解( )A.国民大革命主要进程 B.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C.抗日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7.(24-25八年级上·全国·课后作业)1948年,在考察了经过土改的解放区后,学者韩丁指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翻身”。这里的“翻身”强调了( )A.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封建土地制度已经彻底废除C.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D.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8.(23-24八年级上·吉林白城·阶段练习)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毛泽东为战事付了极大的心血。这一期间毛泽东指挥了( )A.平型关大捷 B.汀泗桥战役 C.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9.(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中)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的原因包括( )①国民党在三大战役中大溃败 ②国民党在长江以南难以组织起有效防御③蒋介石企图“划江而治” ④解放军渡江作战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23-24九年级下·河北沧州·阶段练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四处抓壮丁充军不同,华北近百万,东北160万人主动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民兵参加者近290万人,作战115700余次。由此可见( )A.国民党军队的兵员很充沛 B.民兵是人民解放战争主力部队C.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支持 D.广大群众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C B A B A C A C1.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但是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他接连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D项正确;蒋介石发起重庆谈判是为内战争取筹备时间而不是不打内战,排除A项;解放战争爆发时国民党兵力300多万而共产党兵力百余万,排除B项;美国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出兵帮助蒋介石夺取胜利果实,并帮助武装国民党军队,排除C项。故选D项。2.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庆谈判是蒋介石为了发动内战赢取准备时间的阴谋之举,毛泽东等人毅然赴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在重庆谈判中中共做出了极大的让步,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使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D项正确;“粉碎蒋介石的阴谋”是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之一,不是《双十协定》签订的最重要的意义,排除A项;“赢得了反内战的时间”说法错误,重庆谈判是蒋介石发起的,他是为了发动内战赢取时间,不是共产党为了针对蒋介石的阴谋主动提出的谈判,排除B项;《双十协定》虽然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但这不是其最重要的意义,排除C项。故选D项。3.C【详解】根据“‘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C项正确;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经过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排除A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排除B项;1947年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战略决战取得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据题干“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和所学知识可知,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B项正确;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的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A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青化砭战役是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取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战役,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目标在陕甘宁解放区(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A项正确;中原解放区是国民党全面进攻的区域,排除BD项;大别山根据地是1947年由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建立的根据地,从此开辟了中原战场,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排除C项。故选A项。6.B【详解】根据题干“转战陕北”“挺进中原”“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中共中央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排除A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经历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战略相持阶段(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战略反攻阶段(从1944年至1945年8月),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7.A【解析】略8.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C项正确;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9月,排除A项;汀泗桥战役是北伐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26年,排除B项;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排除D项。故选C项。9.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初,中国共产党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都大获全胜,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在长江以南难以组织起有效防御,在三大战役进行期间和结束以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支持和策划下,发动了一场“和平攻势”,他们企图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以便争取喘息时间,保存残余的反革命势力,伺机卷土重来,在内外夹攻下,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企图作缓兵之计,毛泽东发表对时局的声明,揭穿其假和平的阴谋,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作战,取得胜利,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与题干时间“元旦”不符,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就含有④的选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10.C【详解】根据材料“华北近百万,东北160万人主动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民兵参加者近290万人,作战115700余次”分析可知人民群众主动加入共产党的军队,体现出解放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支持,人民群众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C项正确;国民党军队主要依靠抓壮丁充军,不能说明兵员很充沛,排除A项;人民解放战争主力部队并不是民兵,排除B项;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属于民族意识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设计意图:通过对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巩固提升。)【课堂总结】人民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最后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政治:国共关系由合作再次走向对立;国民党发动内战;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2)经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内战政策,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板书设计】(设计意图:通过时空线索构建单元发展脉络,清晰明了)【教学反思】优点:1、通过对本堂课的授课,能够贴近课程标准中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2、通过整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语言组织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3、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提升其阅读素养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4、在实际测评中关注个体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升成绩。缺点:难点突破的效果不够明显,需进一步加强。11【大事年表】中国近代史(1946年-1949年)大事年表人民解放战争1945年8月 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11月10日 国共签订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1946年6月6日 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撤出延安1947年夏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1948年9月-11月 辽沈战役,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全境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战役,解放徐州,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1949年4月 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署投降书12【分类速查】一、文献类1.1945年8~10月,国共进行重庆谈判,国共双方最后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二、战役类1.1947年彭德怀指挥的青化砭、沙家店战役;华东野战军孟良崮战役。2.1948年9~11月,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3.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发动淮海战役并取得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4.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人民解放军与聂荣臻指挥的华北人民解放军共同发起平津战役,华北全境基本解放。5.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渡江战役),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三、意义类1.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2.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意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3.三大战役的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3【单元评价】第7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选择题1.通知指出:“在我党采取上述步骤后,如果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击破其进攻……”该通知发布的背景是( )A.南昌起义 B.西安事变 C.中共七大 D.重庆谈判2.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重庆机场讲话道:“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 )A.保证和平,实现民主,巩固团结 B.解决好政治上军事上存在的问题C.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建设新中国 D.国共双方谈判签署《双十协定》3.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报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对和平的期盼 B.庆祝抗战胜利C.渴望世界团结 D.联合政府成立4.下图是进步画家华君武1946年所作的漫画《远水救不了近火》。对该作品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A.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阴谋 B.批判了国民党出卖国家主权的行径C.表明了战争形势已发生逆转 D.宣扬了民主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5.毛泽东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下列最能体现这个战略思想的军事行动是(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孟良崮战役C.千里跃进大别山 D.辽沈战役6.毛泽东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下列军事行动最能体现这一作战指导思想的是( )A.主动撤离,转战陕北 B.千里跃进,战略反攻C.三大战役,歼敌主力 D.横渡长江,解放南京7.当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四师在孟良崮被围时,附近本可以前往增援的部队或观望不前,或移动缓慢,最终导致第七十四师被歼灭。据此可知( )A.华东野战军作战快准狠 B.共产党获胜是人心所向C.国民党的政策不得人心 D.国民党军队不协同作战8.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这是一次路途诸多险阻的进军,是一次全靠意志和勇敢才能取胜的进军。”这一军事行动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 D.千里跃进大别山9.1947年,邓颖超同志参加了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会后,她深入河北农村搞土改蹲点,开展调查研究。下列与邓颖超同志开展调研工作直接相关的文件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0.1948年秋,中国共产党已在东北解放了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国民党军队被分割在长春、锦州等孤立地区,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表明当时( )A.国统区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B.国民党反动统治彻底覆灭C.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D.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11.下图所示时间轴反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方框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十年内战,国共对峙C.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恢复经济,巩固政权12.“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民谣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A.历史背景 B.基本过程 C.作战方针 D.胜利原因13.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地图反映的战役(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C.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14.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总统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不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段话的史实是( )A.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B.渡江战役取得胜利C.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5.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刘少奇指出,这是争取战争胜利最基本的一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这里,有决定意义的“一环”是( )A.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B.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C.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D.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二、综合题16.材料一:1945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谈判“自然必须作一定的让步……”“无此让步,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材料二: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下,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形,寻机歼敌,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共歼敌1.4万余人。(1)材料一中的“谈判”指的是哪次谈判?(2)材料二中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的背景是什么?17.九年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人民解放战争”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目前与共产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使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待国军控制所有战略据点及交通线,将寇军完全受降后,再以有利优越军事形势和共产党做具体谈判,彼如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摘编自蒋介石给国民党各战区司令长官的绝密电报(1945年9月20日)(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1945年与共产党进行“谈判”的目的。材料二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对比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兵力 约430万人 约127万人武器设备 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 只有陆军,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和少数火炮拥有人口 约3.39亿 约1.36亿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2)根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现出怎样的态势。这种态势决定当时双方各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幅图,结合所学说明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故事。材料四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分项战役 民工(万人) 挑子(副) 担架(副) 小车(辆) 大车(辆) 牲畜(头) 船只(只) 粮食(万千克)辽沈战役 160 ——— 13800 ——— 6750 30000 ——— 3500淮海战役 225 42400 73900 410900 3070 6300 13600 28500平津战役 154 ——— 20000 20000 380000 1000000 ——— 15500———整理自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间的关系。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A B A A D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D B C C1.D【详解】根据题干“如果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可知,这个《通知》发布在全面内战爆发前(抗战胜利后),与1945年召开的国共谈判有关,D项正确;南昌起义发生在1927年,排除A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排除B项;中共七大发生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1945年,排除C项。故选D项。2.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45年8月28日”“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可知,与此相关的是重庆谈判。这一讲话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史称重庆谈判。因此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的是保证和平,实现民主,巩固团结,A项正确;解决好政治上军事上存在的问题与毛泽东认为“目前”最迫切保证和平,实现民主不符,排除B项;建立建设新中国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讨论的内容,排除C项;重庆谈判的结果国共双方谈判签署《双十协定》,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据题干“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报道:‘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事件是重庆谈判有关,1945年8月,抗战基本胜利,蒋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商讨和平建国问题,为了实现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的阴谋,毛泽东毅然前往重庆与国民党方面进行重庆谈判,而之所成是对中国的一件大喜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和平建国的期盼,A项正确;重庆谈判是为了和平建国而非庆祝抗战的胜利,排除B项;重庆谈判是解决国内问题,而非世界问题,排除C项;重庆谈判是为解决和平谈判问题,材料还为进行具体的谈判,未成立联合政府,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根据题干“1946年所作的漫画《远水救不了近火》”及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政府依赖美国的援助来对抗中国共产党。然而,漫画通过“远水救不了近火”的比喻,揭示了国民党政府依靠外援无法解决国内问题的现实,批判了国民党出卖国家主权、依赖外国势力的行径。B项正确;漫画显示的是蒋介石向美国求助,而非揭露美国的霸权,排除A项;1947年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1946年战争尚未发生逆转,排除C项;漫画中提到军事危机,而不是民主进步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战略,可以看出,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主动放弃了某个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胡宗南部大兵压境,党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在陕北机动转移与国民党军队周旋,同时,吸引国民党重兵追击,分散其他战区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军的军事压力,A项正确;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此次行动并未放弃某个地方,排除B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军主动出击的一次军事行动,此次行动并未放弃某个地方,排除C项;辽沈战役属于三大战役,主力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没有放弃某个地方,排除D项。故选A项。6.A【详解】据材料“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可知,毛泽东强调打仗不能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要顾全大局,因此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A项正确;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延安关系不大,排除B项;三大战役分别发生在辽沈、平津和淮海,与延安关系不大,排除C项;解放南京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其与材料观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D【详解】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内部纪律涣散,不协同作战。这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材料中“附近本可以前往增援的部队或观望不前,或移动缓慢,最终导致第七十四师被歼灭”说明国民党军队不协同作战。D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国民党战败的原因,不是分析华东野战军作战快准狠 以及共产党获胜是人心所向。排除A和B项;材料中分析国民党失败是因为军事上原因,不是政策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D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期间,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国民党军阀的战争,排除A项;红军长征发生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是中国工农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保存实力和战略转移而实施的大规模战略转移,排除B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题干“1947年,邓颖超同志参加了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会后,她深入河北农村搞土改蹲点,开展调查研究。下列与邓颖超同志开展调研工作直接相关的文件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邓颖超同志参加了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并深入河北农村搞土改蹲点,开展调查研究。与此直接相关的文件是1947年10月10日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该文件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A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是1950年,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制定颁布的,是围绕新中国的成立而制定的,与题干全国土地会议的信息不符,排除C项;《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是1984年通过的,内容是中国的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全国土地会议的信息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D【解析】略11.C【详解】根据时间轴中“1945—1949年”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打倒美蒋,人民解放,C项正确;民族耻辱,抗争探索是近代中国的状况,与表格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十年内战,国共对峙时期从1927年至1937年,排除B项;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是新中国初期,与表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根据“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这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包括防御阶段、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胜利四个阶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这首民谣无法体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作战方针,排除C项。故选D项。13.B【详解】根据图示关键词信息“徐州、陈官庄”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淮海战役,歼灭大量敌军。到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与图片信息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的战役不符,排除A项;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与图片信息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的战役不符,排除C项;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与图片信息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的战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据材料“1949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总统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不可避免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的即将胜利,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C项正确;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A项;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人民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直接触及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封建土地所有制则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一政策对于决定人民在“两种命运”中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粉碎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与题干“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坚定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6.(1)谈判:重庆谈判。(2)背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详解】(1)谈判:根据材料一“1945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谈判‘自然必须作一定的让步……’‘无此让步,不能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不能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不能取得国际舆论和国内中间派的同情,不能换得我党的合法地位和和平局面。’”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故材料一中的“谈判”指的是重庆谈判。(2)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甘宁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朱德撤出了延安,转战陕北。故材料二中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的背景是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17.(1)目的: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2)态势:敌强我弱。战略地位: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处于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的战略地位。(3)示例:选择图一,历史故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的协助下空运军队到各地,为发动内战作准备。选择图二,历史故事: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选择图三,历史故事: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4)关系: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中“目前与共产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和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1945年与共产党进行“谈判”的目的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一点即可)。(2)态势:根据材料“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对比”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兵力、武器装备、拥有人口和地区都明显优于共产党,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现出敌强我弱的态势。战略地位:根据材料“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对比”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现出敌强我弱的态势。因此,敌强我弱态势决定当时国民党处于战略进攻,共产党处于战略防御的战略地位。(3)示例:选择图一,历史故事: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的协助下空运军队到各地,为发动内战作准备。选择图二 ,历史故事: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如,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转而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选择图三 ,历史故事: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如,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4)关系:根据材料四《中国土地法大纲》、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改革政策,人民群众对三个战役支援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积极支援前线。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