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生物学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将刚收获的粮食放在打谷场上晾晒,突发意外发生火灾造成了一定损失。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晒干过程中减少的主要是自由水,燃烧过程中结合水也会散失
B.葡萄糖在细胞内有氧分解与在体外燃烧的终产物基本相同
C.粮食烧尽后剩余的灰白色的灰烬就是无机盐
D.粮食中储存的有机物都可以作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
2.人体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某些白细胞也可分泌细胞因子、抗体等物质参与免疫。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白细胞在组织间隙中游走体现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白细胞中的线粒体可以为其吞噬细菌、病毒等提供能量
C.参与抗体合成和加工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
D.白细胞消化吞入的病原体及坏死的组织碎片需要溶酶体的参与
3.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哺乳动物细胞膜上有不同类型的葡萄糖载体蛋白,其分布和主要功能(特点)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载体蛋白 分布 主要功能(特点)
GLUT1 红细胞、内皮细胞等 为细胞提供基本的葡萄糖供应
GLUT2 肝细胞、小肠上皮细胞等 负责快速、高效顺浓度梯度转运葡萄糖
GLUT4 骨骼肌细胞、脂肪细胞等 负责胰岛素增多条件下的葡萄糖转运
SGLT1 肾脏、小肠上皮细胞等 依赖Na+浓度梯度转运
A.GLUT1在转运葡萄糖时,其构象会发生改变
B.肝细胞膜上载体蛋白GLUT2转运葡萄糖时不消耗ATP
C.若用药物抑制GLUT4的功能,则胰岛素的作用效果会减弱
D.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载体蛋白SGLT1运输葡萄糖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4.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细胞呼吸原理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在农业生产中,中耕松土可以增强根部的细胞呼吸,有利于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B.酸奶的制作利用乳酸菌的无氧呼吸进行乳酸发酵
C.日常用酵母发面,主要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原理
D.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是为了防止厌氧菌的繁殖
5.嫩肉粉是以蛋白酶为主要成分的食品添加剂,在室温下将少量的嫩肉粉与肉片混匀,放置一段时间,再将肉片炒熟,肉片就比较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嫩肉粉可以水解蛋白质,不能水解纤维素,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B.在室温条件下混匀,说明在室温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C.在将肉片炒熟的过程中,酶的肽键断裂,空间结构被破坏
D.该实例说明,酶在细胞内和在细胞外都能发挥作用
6.人体的衰老究其根源是由干细胞的老化引起的,干细胞老化严重减弱了其增殖和分化的能力,会导致新生细胞补充不足,衰老细胞不能及时替代,最终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下降。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人体的衰老是组成人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B.干细胞老化后,干细胞内的各种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C.可以尝试通过提高干细胞的活力来延缓衰老
D.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
7.家鼠的毛色有黑色、褐色、黄色、白色四种颜色,分别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By、Bh、b决定,它们的显隐性关系是B>By>Bh>b,其中BB个体在胚胎时期死亡。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基因B、By、Bh、b碱基序列不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某黑色家鼠与多只白色家鼠杂交,同一对双亲子代中最多只能有两种颜色
C.两种不同毛色的家鼠杂交,子代可能同时出现四种毛色
D.两只黑色家鼠杂交,获得的子代可能均为黑色家鼠
8.某真核生物核DNA分子在复制时会出现多个复制泡,每个复制泡的两端有2个复制叉,复制叉的延伸方向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解旋酶与复制泡的形成有关,DNA聚合酶沿模板链由端向端移动
B.G—C碱基对比例高的DNA分子在解旋时,消耗的能量一定多
C.DNA聚合酶能够催化氢键和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D.上述过程说明,真核生物核DNA分子复制是多起点、双向复制
9.家蚕(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正常蚕和透明蚕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科研人员每组用多只家蚕的雌雄个体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不考虑致死和Z、W染色体同源区段,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杂交组合 P F1
雌 雄 雄 雌
① 正常蚕 正常蚕 正常蚕 1/2正常蚕,1/2透明蚕
② 透明蚕 正常蚕 2/3正常蚕,1/3透明蚕 2/3正常蚕,1/3透明蚕
A.由杂交组合②可以判断等位基因B和b位于Z染色体上
B.杂交组合①中,亲代雄性正常蚕和子代雄性正常蚕的基因型相同
C.杂交组合②中,亲代正常蚕中杂合子的数量是纯合子数量的2情
D.杂交组合①F1中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杂交得F2,子代根据性状就可以判断性别
10.正常人出生后D基因关闭表达,若不能正常关闭则可能会导致地中海贫血症。DNA甲基转移酶(DNMT)在D基因关闭表达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D基因关闭异常引起的地中海贫血症与表观遗传有关
B.出生后D基因甲基化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了生物的性状
C.抑制DNMT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防止地中海贫血症的发生
D.表观遗传是基因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11.某植物红花和白花、抗锈病和易感锈病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R/r、T/t控制。现用红花抗锈病的植株与白花易感锈病的植株进行杂交,F1全为红花抗锈病,然后让F1植株自交,得到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花抗锈病:红花易感锈病:白花抗锈病:白花易感锈病=7:3:1:1。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是红花、抗锈病
B.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F2中出现该比例的原因可能是rT或Rt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
D.F2中的白花抗锈病的个体中没有纯合子
12.已知性染色体组成为XY、XO的果蝇为雄性,而性染色体组成为XX、XXY的果蝇为雌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XX、YY的果蝇致死。野生型果蝇均为红眼,在长期饲养的野生型果蝇的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将野生型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自由交配得F2,F2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F2中白眼雌果蝇的染色体数目可能正常也可能异常
B.F2中白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F1雌果蝇减数分裂Ⅱ异常所致
C.F2中白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F1雌果蝇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D.F2中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同时,可能会出现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红眼雄果蝇
13.下表是野生型枯草杆菌与某一突变型枯草杆菌的差异。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能否与核糖体结合 在含链霉素培养基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K—K—P— 能 0
突变型 —P—R—K—P— 不能 100
A.链霉素可能会影响野生型枯草杆菌中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B.这一突变型枯草杆菌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枯草杆菌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D.枯草杆菌的有些基因突变可能不会影响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14.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基因中发生了碱基的缺失
B.人的白化症状是由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基因异常引起的
C.囊性纤维化是编码一个跨膜蛋白(CFTR蛋白)基因中碱基的替换造成的
D.一个红绿色盲患者的儿子一定是红绿色盲
15.生物学家观察发现,在高强度的捕捞作业下,部分小黄花鱼由三龄性成熟提前到一龄性成熟,许多种鱼类体型在减小,小体型鱼类的比重在逐渐升高,这是鱼类进化出的“自保”措施。研究人员还发现不是人类捕捞对象的浮游生物、菌类微生物的体型也在缩小。这些变化的原因除了过度捕捞外,还有气候变暖导致水体升温等。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受到其他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的影响
B.在高强度的捕捞作业下,小黄花鱼性成熟提前有利于物种的延续
C.鱼类的“自保”措施是高强度捕捞作业长期诱导的结果
D.如果人类继续高强度的捕捞,可能会造成某些鱼类的灭绝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研究发现,处于营养缺乏状态的细胞可通过细胞自噬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在细胞衰老、受到损伤时,通过细胞自噬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结构;细胞自噬也可以清除入侵的微生物和毒素;激烈的细胞自噬还可能诱发细胞调亡。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
A.细胞自噬有利于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B.细胞自噬是细胞水平的生理活动,不会引起基因及基因表达的变化
C.研究细胞自噬过程有助于为癌症治疗开辟新途径
D.细胞自噬发生障碍可能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17.人类ABO血型系统受3个复等位基因(IA、IB、i)的控制,基因型为IAIA、IAi的表现为A型血,基因型为IBIB、IBi的表现为B型血,基因型为IAIB的表现为AB型血,基因型为ii的表现为O型血。同侧AB型是一种稀有的异常血型,基因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人群中IA、IB、i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同侧AB型可能是由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不等交换形成的
C.AB型血个体与O型血个体结婚,后代可能会有O型血
D.A型血个体和B型血个体结婚,后代最多会出现四种血型
18.玉米(雌雄同株)中有一对等位基因G/g,其中G决定“单向异交不亲和”,即含有G的卵细胞不能与含有g的花粉结合,其余配子间结合均正常。玉米籽粒颜色紫色和黄色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决定。育种专家选择纯合单向异交不亲和紫粒和正常黄粒杂交,F1均为紫粒,F1自交得F2(不考虑其他致死及变异的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F2中紫粒与黄粒之比为2:1,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B.该杂交组合亲本中的正常黄粒只能作母本,不能作父本
C.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2紫粒个体自由交配,F3紫粒与黄粒之比为15:1
D.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2中共有9种基因型
19.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非常有效的药物。某医疗机构对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A.在使用抗生素前,该种细菌种群中就存在耐药个体
B.抗生素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进而改变了种群的基因组成
C.在抗生素的作用下,该细菌种群的耐药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当某细菌的耐药性超过一定的数值时,应考虑更换新的抗生素类药物
20.蚕豆病(相关基因为A、a)和红绿色盲(相关基因为B、b)都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如图为某家系两种遗传病遗传系谱图,其中6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在人群中,蚕豆病和红绿色盲的患者均是男性多于女性
B.只考虑这两对基因,1号个体可能的基因型有5种
C.若不考虑变异,8号个体患病的概率为1/4
D.5号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互换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光合作用是唯一能够捕获和转化光能的生物学途径,因此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都会影响到光合作用强度,镁(Mg)作为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对光合作用有重要影响,科研人员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1)为探究镁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将正常培养38天的水稻分别转移到缺镁培养液(—Mg2+)和正常培养液(+Mg2+)中培养15天,对光合作用指标进行连续跟踪检测,测定Vcmax(暗反应指标)和An(净光合速率),10天后缺镁培养液中Vcmax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研究者将正常培养38天的水稻在缺镁和正常培养液中培养12天后,每3h检测一次Vcmax的变化,持续跟踪48h,结果如图2。
①实验结果表明Mg2+主要促进___________(填“白天”或“夜间”)的Vcmax,对___________(填“白天”或“夜间”)的Vcmax无明显影响。为了验证缺镁对光反应的影响,还应检测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个)的生成速率。
②已知叶绿体中镁含量存在与Vcmax相似的变化,且与叶绿体镁转运蛋白MGT3相关。科研人员为验证缺镁处理能够动态抑制MGT3基因的表达,设计实验如下表。请补全表中的检测指标和图3中的实验结果[在图3中画出正常培养液(+Mg2+)检测指标的变化曲线]。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处理 检测指标
对照组 缺镁培养一段时间的水稻植株 缺镁培养液 持续48h检测水稻叶片中的______________
实验组 正常培养液
③研究发现,RuBP羧化酶(催化光合作用暗反应)的活性依赖于Mg2+,结合上述研究内容解释短期缺镁影响水稻光合作用的机制_________________。
22.(11分)着丝粒连接着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动粒是着丝粒区域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结构,是纺锤丝与染色体连接的位点。有丝分裂进入前中期,随着核膜的解体,由纺锤体两极发出的一些星体微管可进入“核内”,通过其正极端迅速捕获染色体,并分别与染色体两侧的动粒结合,形成动粒微管。动粒微管通过解聚作用拉动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种移动对于染色体的正确分离至关重要,相关结构如图1所示。已知某细胞在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核DNA与染色体数目比值的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洋葱根尖经___________等四步流程,制作一个效果良好的装片,将其中的某个视野放大拍照,发给甲、乙同学观察并计数,甲、乙两名同学的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个)。
学生 分裂间期 分裂期 总计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甲同学 13 3 2 1 3 22
乙同学 13 3 2 2 2 22
为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好观察处于有丝分裂________期的细胞。甲同学与乙同学的计数结果有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的纺锤丝即为星体微管或动粒微管,在有丝分裂前期被称为____________,在有丝分裂中后期被称为____________。紫杉醇可与动粒微管蛋白结合,使动粒微管稳定不解聚,对细胞的其他生命活动无影响。若用紫杉醇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细胞周期中的__________期不能正常进行,使细胞内染色体数___________。
(3)通过测定放射性强度可推算DNA的含量。为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检测某细胞是否处于图2中的bc段对应时期,甲同学选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____________(填某种碱基),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
23.(9分)如图表示在生物细胞内发生的某些生理过程,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代表转录过程的是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该过程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代表翻译过程的是___________(填图中标号);该过程中,一个mRNA上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
(3)图中的b代表的是____________。在真核细胞内,图中a的形成与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有关。
(4)当细胞中,rRNA含量降低时,r蛋白的合成也会随之减少,其机理是______________。
24.(13分)大豆种群内存在一对等位基因B/b,位于1号染色体上,bb个体由于无法合成叶绿素而在幼苗期死亡,BB个体叶片浓绿,Bb个体叶片浅绿。
(1)科研人员用射线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单基因突变引起的抗大豆灰斑病植株。该植株自交,所得F1中既有抗灰斑病植株,也有不抗灰斑病植株,说明抗灰斑病是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这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的_________期。
(2)叶片浓绿不抗灰斑病与叶片浅绿抗灰斑病个体杂交,所得F1中叶片浓绿抗灰斑病:叶片浓绿不抗灰斑病:叶片浅绿抗灰斑病:叶片浅绿不抗灰斑病=1:1:1:1,说明控制抗灰斑病的基因__________(填“位于”或“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F1中的叶片浅绿抗灰斑病个体自交,F2成熟植株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
(3)科研工作者想确定一下抗病基因是否位于10号染色体上,进行了如下实验。用一株不抗灰斑病大豆植株作父本,与10号三体(其产生含有一条或两条10号染色体的配子均正常受精且受精后均能正常发育)抗灰斑病纯合子杂交得到F1,再选择F1中的三体与不抗灰斑病植株回交得到F2:
①若F2中抗灰斑病:不抗灰斑病=__________,则抗病基因不在10号染色体上。
②若F2中抗灰斑病:不抗灰斑病=__________,则抗病基因在10号染色体上。
25.(11分)某种家禽的羽毛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分别用A/a、B/b表示,已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置未知。同时缺少酶1和酶2的胚胎不能孵化,其有关羽毛颜色的代谢过程如下:
(1)由图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推测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可能有如图甲、乙、丙所示三种情况。现有各种羽毛颜色的纯种个体若干,为了确定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选用多只纯种的白色雌性个体和_______色雄性个体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子代。
请预测结果及结论:
①若F1中__________,则能判断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丙;
②若F1中__________,则需进一步将F1中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若F2中_________,则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甲;若F2中_________,则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乙。
参考答案及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1.D 【解析】粮食晒干过程中减少的主要是自由水,燃烧或烘干过程中结合水也会散失;葡萄糖在细胞内经有氧呼吸氧化分解和在体外燃烧产生的终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粮食烧尽后的灰白色灰烬就是无机盐;细胞内的有机物不是都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比如核酸等。
2.A 【解析】白细胞在组织间隙中游走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无关;白细胞行使吞噬功能需要消耗能量,可以由线粒体提供;抗体是一种分泌蛋白,它的合成和加工与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有关;白细胞消化吞入的病原体及坏死的组织碎片需要溶酶体中的水解酶参与。
3.D 【解析】载体蛋白只允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改变;肝细胞膜上GLUT2顺浓度梯度运输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ATP;GLUT4的作用是负责胰岛素增多条件下的葡萄糖转运,若抑制GLUT4的功能,则胰岛素的作用效果会减弱;SGLT1是位于肾脏、小肠上皮细胞等细胞膜上运输葡萄糖的载体蛋白,该过程是依赖Na+浓度梯度的运输,因此是主动运输。
4.C 【解析】中耕松土,根细胞有氧呼吸加强,提供的能量多,有利于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酸奶的制作利用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利用酵母发面主要是利用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包扎伤口时,选用透气的纱布是为了防止厌氧菌的繁殖。
5.A 【解析】嫩肉粉含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而不能水解纤维素,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在室温下操作,说明室温下酶的活性较高,但不一定是最高;高温条件下酶失活,空间结构被破坏,肽键不断裂;该实例说明,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6.B 【解析】人体衰老的过程是组成人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衰老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都会降低;通过题干信息可知,可以尝试通过提高干细胞的活力来延缓衰老;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
7.C 【解析】B、By、Bh、b是复等位基因,碱基序列不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某黑色家鼠与多只白色家鼠(bb)杂交,纯合黑色家鼠(BB)胚胎致死,黑色家鼠有BBy、BBh、Bb三种基因型,与白色家鼠(bb)杂交,同一对双亲子代中最多有两种颜色;两种不同毛色的家鼠杂交,子代中可能会出现1或2或3种毛色;两只黑色家鼠(BBy、BBh、Bb)杂交,BB纯合致死,子代表型理论比为2:1,但在子代个体数量少的情况下,也可能全为黑色。
8.D 【解析】解旋酶与复制泡的形成有关,子链延伸的方向是从端向端,那么DNA聚合酶沿模板链应该由端向端移动;氢键越多,解旋时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G—C碱基对比例高,但不清楚DNA分子的长度,所以无法判断氢键的数量;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不催化形成氢键;真核生物核DNA复制是多起点、双向进行的。
9.C 【解析】杂交组合②,子代雌雄性状比例均为正常蚕:透明蚕=2:1,不能判断这对基因在Z染色体上;杂交组合①,子代雄性全为正常蚕,雌性正常蚕、透明蚕各占1/2,可以推断亲代雌蚕基因型为ZBW,雄蚕基因型为ZBZb,F1雌蚕基因型为ZBW和ZbW,F1雄蚕基因型为ZBZB和ZBZb,亲代雄性正常蚕和子代雄性正常蚕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杂交组合①F1中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无法根据性状判断性别。
10.C 【解析】由图可知,出生后D基因关闭而未患地中海贫血症是因为甲基化,与表观遗传有关;抑制DNMT基因的表达,出生后D基因继续表达会患地中海贫血症;表观遗传是基因碱基序列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11.C 【解析】红花抗锈病植株与白花易感锈病植株杂交,F1全为红花抗锈病,由此可知红花、抗锈病是显性;F1植株自交,得到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花抗锈病:红花易感锈病:白花抗锈病:白花易感锈病=7:3:1:1,为9:3:3:1的变式,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基因型为RrTt,自交得到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花抗锈病:红花易感锈病:白花抗锈病:白花易感锈病=7:3:1:1,可推测是基因型为rT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导致的;由于基因型为rT的雌配子或雄配子致死,所以白花抗锈病个体没有纯合子。
12.C 【解析】由题意分析可知,F2中白眼雌果蝇的出现可能是由于F1雄性个体在形成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基因型为Xb的配子,与F1雌性个体产生的Xb配子结合,产生了白眼雌性个体(XbXb),染色体数目正常;也可能是因为F1雌性个体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减数分裂Ⅱ异常,形成了基因型为XbXb的雌配子,与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结合,产生了基因型为XbXbY的果蝇(白眼雌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在形成基因型为XbXb的雌配子同时,会形成不含性染色体的雌配子,与含XB的雄配子结合,产生基因型为XBO的果蝇(红眼雄性),染色体数目异常。
13.C 【解析】链霉素能与野生型枯草杆菌的核糖体结合,影响翻译过程中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蛋白质中发生了一个氨基酸的替换,说明基因中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枯草杆菌是原核生物,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发生基因突变后,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控制的氨基酸可能不变,蛋白质不变。
14.B 【解析】镰状细胞贫血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基因中发生碱基的替换;人的白化症状是由控制酪氨酸酶合成的基因异常而引起的;囊性纤维化是由编码一个跨膜蛋白(CFTR蛋白)基因中缺失三个碱基对造成的;红绿色盲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引起的,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将Y染色体传给儿子,儿子不一定是红绿色盲。
15.C 【解析】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会受到其他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的影响;在高强度的捕捞作业下,小黄花鱼性成熟提前有利于物种的延续;鱼类的“自保”措施是高强度捕捞作业长期选择的结果;如果人类继续高强度的捕捞,可能会造成某些鱼类的灭绝。
16.ACD 【解析】细胞自噬清除受损或衰老的结构,细胞自噬也可以清除入侵的微生物和毒素,从而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细胞自噬还可能诱发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涉及基因选择性表达;通过研究细胞自噬过程诱发癌细胞凋亡,有助于为癌症治疗开辟新途径;细胞自噬发生障碍可能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17.BCD 【解析】正常人群中IA、IB、i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侧AB型是可能由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的不等交换形成的;AB型血包括正常AB型和同侧AB型,正常AB型与O型血婚配,后代有A型和B型两种,同侧AB型与O型血婚配,后代有同侧AB型和O型两种;IAi和IBi婚配,后代有A型、B型、AB型、O型四种。
18.C 【解析】根据题意F1基因型为GgAa,如果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2紫黄之比为3:1;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含GA的卵细胞不能与含ga的精子结合,F2紫黄之比为2:1;纯合单向异交不亲和紫粒基因型为GGAA,正常黄粒基因型为ggaa,正常黄粒作父本时,含有G的卵细胞不能与含有g的花粉结合,所以不能产生后代;若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2中的紫粒有GGAA和GgAa两种,比例为1:1,产生GA和ga两种配子,比例为3:1,根据含有G的卵细胞不能与含有g的花粉结合,后代中紫粒和黄粒之比为12:1;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F1(GgAa)自交,共有9种基因型,虽然含有G的卵细胞不能与含有g的花粉结合,但不影响F2基因型种类。
19.ACD 【解析】细菌种群本就存在含有耐药基因的耐药个体,抗生素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使种群的耐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当某细菌的耐药性超过一定的数值时,该抗生素已经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应考虑更换新的抗生素类药物。
20.ABD 【解析】由6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5、6号个体正常,生了一个两病兼患的儿子判断,蚕豆病和红绿色盲两种遗传病都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类遗传病男性患者多,女性患者少;1号个体可能的基因型有XABXAB、XABXAb、XABXaB、XABXab、XaBXAb,共5种;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BXAb,6号个体基因型是XABY,不考虑变异,若8号个体是女性,一定不患病,若为男性,或患蚕豆病,或患色盲,一定患病,所以8号个体患病的概率为1/2;3号个体患蚕豆病而不患色盲,基因型为XaBY,5号个体会从3号这里获得XaB,而5号不患病,且7号个体两病兼患,所以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aBXAb,7号个体两病兼患的可能原因是5号个体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互换。
21.(11分)(1)缺镁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导致暗反应Vcmax降低
(2)①白天 夜间 光反应中ATP、NADPH、氧气
②MGT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镁转运蛋白MGT3含量)
③缺Mg2+抑制MGT3基因的表达,MGT3蛋白含量降低使叶绿体中Mg2+含量下降,导致RuBP羧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抑制光合作用暗反应,降低水稻光合作用速率
【解析】(1)缺镁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减少,导致暗反应Vcmax降低。
(2)①分析图2可知,在黑暗条件下的水稻在缺镁和正常培养液中的Vcmax相差不大,而在光照条件下,缺镁水稻的Vcmax明显低于正常水稻,这表明Mg2+主要促进白天的Vcmax,对夜间的Vcmax无明显影响。为了验证缺镁前期对光反应的影响,还需要检测的指标有光反应中ATP、NADPH、氧气的生成速率等。
②由于缺镁处理能够动态抑制MGT3基因的表达,因此实验的检测指标为MGT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镁含量更高,因此实验组的镁转运蛋白MGT3含量应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如答案图所示。
③据题意,RuBP羧化酶的活性依赖于Mg2+,RuBP羧化酶是催化光合作用暗反应的酶,再根据上述研究内容可解释短期缺镁影响水稻光合作用的机制:缺Mg2+抑制MGT3基因的表达,MGT3蛋白含量降低使叶绿体中Mg2+含量下降,导致RuBP羧化酶的活性降低,从而抑制光合作用暗反应,降低水稻光合作用速率。
22.(11分)(1)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中 甲同学与乙同学判断某细胞处于后期还是末期时出现分歧
(2)星体微管 动粒微管 后 加倍(或增加)
(3)胸腺嘧啶 bc段进行DNA的复制,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标记胸腺嘧啶可做判断
【解析】(1)制作洋葱根尖的临时装片需要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四步,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在赤道板上,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好选择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甲同学和乙同学在后期和末期的数量统计上出现差异,原因应该是甲同学与乙同学对某细胞处于后期还是末期进行判断时出现分歧。
(2)依据题意,由两极发出与动粒结合前(前期)称为星体微管,与动粒结合后(中、后期)称为动粒微管。若用紫杉醇处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使动粒微管稳定不解聚,纺锤丝无法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后期),细胞不能正常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3)通过测定放射性强度可推算DNA的含量。由于bc段对应分裂间期,正在进行DNA的复制,胸腺嘧啶是DNA特有的碱基,可选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胸腺嘧啶。
23.(9分)(1)③ 4种核糖核苷酸
(2)① 少量mRNA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3)mRNA 核仁
(4)rRNA含量降低,会有较多的r-蛋白与mRNA结合,抑制了翻译过程
【解析】(1)由图分析,③为转录,转录需要的原料是4种核糖核苷酸。
(2)①为翻译,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上通常会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少量mRNA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3)b代表mRNA,a是核糖体,在真核细胞内,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4)由图分析,rRNA和r-蛋白分别合成后,结合在一起形成核糖体的前体,如果rRNA数量不足,多出的r-蛋白与mRNA结合,抑制翻译过程,r-蛋白合成受阻,数量减少。
24.(13分)(1)显性 减数分裂Ⅰ(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2)不位于 叶片浓绿抗灰斑病:叶片浅绿抗灰斑病:叶片浓绿不抗灰斑病:叶片浅绿不抗灰斑病=3:6:1:2
(3)①1:1 ②5:1
【解析】(1)抗大豆灰斑病植株自交,所得F1中既有抗灰斑病植株,也有不抗灰斑病植株,说明抗灰斑病是显性突变。在减数分裂Ⅰ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叶片浓绿不抗灰斑病与叶片浅绿抗灰斑病个体杂交,所得F1中叶片浓绿抗灰斑病:叶片浓绿不抗灰斑病:叶片浅绿抗灰斑病:叶片浅绿不抗灰斑病=1:1:1:1,说明叶片浅绿抗灰斑病个体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等位基因B/b位于1号染色体上,那么控制抗灰斑病的基因不位于1号染色体上。F1中的叶片浅绿抗灰斑病个体为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叶片浓绿抗灰斑病:叶片浅绿抗灰斑病:叶片浓绿不抗灰斑病:叶片浅绿不抗灰斑病=3:6:1:2。
(3)若抗病基因不在10号染色体上,则不抗灰斑病大豆(dd)与10号三体抗灰斑病纯合子(DD)杂交,子代(Dd)与不抗灰斑病(dd)回交,得到F2中抗灰斑病(Dd):不抗灰斑病(dd)=1:1;若抗病基因在10号染色体上,则不抗灰斑病大豆(dd)与10号三体抗灰斑病纯合子(DDD)杂交,子代(DDd)与不抗灰斑病(dd)回交得F2,由于DDd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DD:d:Dd:D=1:1:2:2,后代DDd:dd:Ddd:Dd=1:1:2:2,抗灰斑病:不抗灰斑病=5:1。
25.(11分)(1)代谢过程
(2)灰 ①雄性全为黑色,雌性全为灰色 ②无论雌雄皆为黑色 白色羽毛:灰色羽毛:黑色羽毛=1:1:3 白色羽毛:灰色羽毛:黑色羽毛=1:1:2
【解析】(1)由图可知,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现有各种羽毛颜色的纯种个体若干,由题干信息可推,白色羽毛纯种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aaBB、aaZBZB、aaZBW,灰色羽毛纯种个体基因型可能有AAbb、AAZbZb、AAZbW,黑色羽毛纯种个体基因型可能有AABB、AAZBZB、AAZBW。根据伴性遗传的特点,应选择灰色羽毛的雄性个体与多只白色羽毛雌性个体交配:若子代雄性全为黑色,雌性全为灰色,则B、b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如图丙;或子代无论雌雄皆为黑色,则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可能与A、a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需将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F2,若F2中,白:灰:黑=1:1:3(或3:3:9),则B、b基因与A、a基因不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甲;若F2中,白:灰:黑=1:1:2,则B、b基因与A、a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