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秋永春五中片区七年级历史科期中质量监测卷参考答案选择题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B A B C A C A A C A D B A D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D D A C A D A B A D D A B A非选择题29 (8分)【示例】题目中表格第二行写有“铁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变革;表格第三行写有“各国进行变法,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逐步确立起封建制度。从以上信息就能判断答案选B。30 (12分)A处:北京人;(1分)B处:元谋人;(1分)打制石器。(2分)(2)证明:北京人已会使用天然火;(2分)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2分)(3)能力:会缝制衣服;会钻孔和磨光技术;具有爱美意识;和其他原始人群有来往;(能答出两点给2分)(4)认识:我国古人类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丰富;制作工具是迈向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等。(能答出一点给2分)31 (12分)(1)变化: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2分)意义: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分)(2)特点:博采众长,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最为彻底;效果最显著。(2分)原因:想通过变法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变法顺应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2分)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顺应潮流的改革;统治者对统治政策的调整。(两点4分)32 (12分)【示例】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始皇创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2分)主题:千古一帝秦始皇 (2分)论述: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自公元前230年起,不到十年间,秦国先后攻灭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混乱的局面,建立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秦朝创立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道路宽度,北筑长城南修灵渠,以上措施都对后世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综上,秦始皇是史上极有作为的皇帝,堪称千古一帝。 (8分)2024年秋永春五中片区七年级历史科期中质量监测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A.文字记载 B.考古发现 C.专家推测 D.民间传说2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3 图片是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下列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历史是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业兴起 C.华夏族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4 下列能盖房定居生活的远古人类是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 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6 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7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8 《史记》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材料描述了A.“家天下”的形成 B.原始农业逐步发展C.部落联盟制度确立 D.尧舜禹实行禅让制9 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A.利于开疆扩土 B.强化天子权力 C.隐含分裂因素 D.弱化贵族特权10 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11 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说明( )A.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B.诸侯国间征伐兴起C.天子权威得到维护 D.周王室统治力大减12 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得到巩固13 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14 有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做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北的国家的名称。”她是A.秦楚 B.齐燕 C.秦齐 D.秦燕15 “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16 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繁华都市之一。材料在说明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17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李白傲视权贵、狂野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们的处世准则受到A老庄“无为、追求精神自由”的影响 B韩非“变法革新”的影响C墨家“兼爱”“非攻”的影响 D儒家“厚德载物”的影响18 《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19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20 “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最高的是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B.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C.《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D.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21 提出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诊断疾病的济南籍名医是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22 下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这主要反映的是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B.夏商时期的文明成就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23 下图所示的文化建设活动从本质上体现了秦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 B.小篆成为秦代唯一书写字体古代文字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D.战国时期区域文化差异较大24 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A.“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B.“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D.“(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25 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它是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26 刘邦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由此可知,刘邦取得“楚汉之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A.深得民心 B.善于用人 C.严刑酷法 D.军队强大27 说起陈胜吴广起义,你会联想到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揭竿而起 C.围魏救赵 D.纸上谈兵28 《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A.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C.秦末农民起义的特点 D.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如上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B。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简单说明理由。30.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材料三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曾发现一根磨制的骨针,在针的一端还挖有穿线的小孔。骨针的发现,证明他们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在身上还佩戴着饰物。人们生活较以前确实有了显著的改善。在遗物中发现有用赤铁矿的粉末和海蚶壳作的饰物。赤铁矿和海蚶壳都非当地所出。(1)根据材料一,指出A处跟B处分别生活着什么早期人类?(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是什么?(2分)(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2分)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2分根据材料三、指出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了山顶洞人具有哪些能力?(2分)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古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以铜乃至石、骨、蚌等原料所制的生产工具仍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铁犁为代表的铁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铁农具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便于深耕、松土、平田、除草和收割,从而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改编自《历史研究》材料二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变化的意义。(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2分)并简析秦国进行变法的原因。(2分)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历史大事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始皇创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1)请你从材料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事件,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提示:两个事件要写在答案上,给2分)(要求:价值观正确,选取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2024 11 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年秋永春五中片区七年级历史科期中质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说明( )A.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B.诸侯国间征伐兴起量监测卷 C.天子权威得到维护 D.周王室统治力大减一、选择题:本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在每 12 晋文公曾与诸侯会盟于河阳,并召周天子来参加。这反映的是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A.国都变迁 B.分封制走向瓦解 C.百家争鸣 D.大一统得到巩固1 13 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A. B. C. D. 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文字记载 考古发现 专家推测 民间传说2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A. 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3 图片是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下列图片,我们可以了解到A 较高生产力水平 B 频繁的兼并战争的历史是C 新兴的小农经济 D 宽松的社会氛围14 有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做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北的国家的名称。”她是A.秦楚 B.齐燕 C.秦齐 D.秦燕15 “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A. B. C. D. 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人类的起源 原始农业兴起 华夏族形成 早期国家产生4 述了商鞅变法的下列能盖房定居生活的远古人类是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A 16 都江堰的开凿使成都平原渠河纵横,“灌溉蜀郡田畴以万亿计,.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 蜀用富饶,号称陆海”,灌溉之利与航运之便使成都成为古代著名的良渚古城距今 5300-4300 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 1.3 万公斤繁华都市之一。材料在说明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 71 年。A.成都平原在古代的地位 B.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这些稻谷可能属于A. B. C. D. C.都江堰工程技术水平高 D.都江堰产生的社会功效权贵 奴隶 平民 地主6 17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李白傲视权贵、狂野不下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们的处世准则受的元素。这说明到A 老庄“无为、追求精神自由”的影响 B 韩非“变法革新”的影响C 墨家“兼爱”“非攻”的影响 D 儒家“厚德载物”的影响18 《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A. B. 19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以德治国”,墨子主张“兼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C. D. 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7 的是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A. 解决社会问题 B.推崇西周制度 C.顺应自然法则 D.树立君主权威代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A. B. C. D. 20 “至于商朝的历史,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下列证据中,华夏认同 革故鼎新 道法自然 和而不同8 能够佐证这一观点且史料价值最高的是《史记》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A. 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 B.商汤灭夏的神话传说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C.《史记·殷本纪》的记载 D.刻有记录殷墟文字的甲骨是为夏后帝启。”材料描述了A B 21 提出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诊断疾病的济南籍名医是.“家天下”的形成 .原始农业逐步发展C D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部落联盟制度确立 .尧舜禹实行禅让制9 22 下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这主要反映的是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B.夏商时期的文明成就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A. B.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利于开疆扩土 强化天子权力 C.隐含分裂因素 D.弱化贵族特权10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下图①对应的朝代是23 下图所示的文化建设活动从本质上体现了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QQABKYIEgggoABAAAQgCQQVCCAAQkhGACQgOgBAMMAAByAFABAA=}#}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的种子等。材料三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曾发现一根磨制的骨针,在针的一端还挖有穿线的小孔。骨针的发现,证明他们已能用兽皮缝制衣服。在身上还佩戴着饰物。人们生活较以前确实有了显著的改善。在遗物中发现有用赤铁矿的粉末和海蚶壳作的饰物。赤铁矿和海蚶壳都非当地所出。(1)根据材料一,指出 A 处跟 B处分别生活着什么早期人类?(2 分)A. 秦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 B.小篆成为秦代唯一书写字体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是什么?(2分)B. 古代文字向简化的方向发展 D.战国时期区域文化差异较大24 我们获取历史信息,会有“事实的陈述”和“评论意见”。下列不属于“事实的陈述”的是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2 分)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2A.“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分B.“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C.“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了山顶洞人具有D.“(秦始皇)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哪些能力?(2 分)25 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它是 (4) 综合上述材料,从我国古人类发展的历程中,你得到什么认识?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 (2分)26 刘邦进入咸阳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由此可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知,刘邦取得“楚汉之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以铜乃至石、骨、蚌等原料所制的生产A.深得民心 B.善于用人 C.严刑酷法 D.军队强大 工具仍在农业生产领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铁犁为代表的铁27 说起陈胜吴广起义,你会联想到的成语是 制农具已经逐步投入使用。铁农具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便于深耕、A.破釜沉舟 B.揭竿而起 C.围魏救赵 D.纸上谈兵 松土、平田、除草和收割,从而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28 《史记·过秦论》记载:“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 ——改编自《历史研究》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是以陈涉…… 材料二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段史料适合用于研究 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A.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B.秦末农民起义的经过 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C.秦末农民起义的特点 D.秦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二、非选择题:共 4小题,共 44 分。 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变化。(2 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变化的意义。(2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2 分)并简析秦国进行变法的原因。(2 分)(3)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4 分)如上习题,你选择了正确选项 B。请观察该题,提取至少两个信息且结合其反映的史实,简单说明理由。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历史大事记:30.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 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下列要求。(12 分)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材料一 秦始皇创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秦始皇焚书坑儒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 207 年,秦朝灭亡(1)请你从材料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事件,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提示:两个事件要写在答案上,给 2 分)(要求:价值观正确,选取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QQABKYIEgggoABAAAQgCQQVCCAAQkhGACQgOgBAMMAAByA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年秋永春五中片区七年级历史科期中质量监测卷.docx 2024年秋永春五中片区七年级历史科期中质量监测卷.pdf 2024年秋永春五中片区七年级历史科期中质量监测卷参考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