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导学案学习 目标 1.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史实。 2.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以及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3.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课前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背景:1917年俄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2.表现:①1919年,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②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的团体。③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结合起来。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①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在中国广泛传播。②阶级基础:阶级力量不断壮大。③组织基础:。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2.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地点:年7月23日开幕;(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2)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位代表(代表全国50多个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3)会议主要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为“”,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实现;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了。4.中共二大:(1)时间/地点:年7月;上海。(2)主要内容: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1.时间: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2.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3.顶峰:1923年2月,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向顶峰。4.结果:罢工遭到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血腥镇压。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5.启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课堂助学 阅读本课内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纲领上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认识?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1)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3)新的领导政党——思想统一、组织严密、目标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4)新的奋斗目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正确的斗争方向和目标。(2)中国共产党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开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团结人民群众。【例题】创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通过一个行动来实现的。中共党史从何处讲起,这是一直为学界讨论的问题。毛泽东认为“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中国革命阶段发展的产物B.早于资产阶级政党诞生C.有力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D.历史久远已经无从考证【思路点拨】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成长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推动的结果。达标检测1.(侧重历史解释)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界》很快从上海传播到多地,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这说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B.工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力C.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D.北伐战争成舆论关注热点2.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 )A.李大钊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B.《新青年》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C.李大钊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已广泛建立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到辛亥革命的纲领口号,都没有正面地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都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C.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4.《百年中国》的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上述说法是因为1921年( )A.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新潮流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5.学习历史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张晓同学整理了中共一大的相关知识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参与中共一大的代表有陈独秀等12人B.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C.中共一大最开始是在北京召开的D.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6.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A.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B.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C.实行战略转移的可能性D.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素能提升1.(跨学科 语文)“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忽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节选自民国七年(1918年)诗人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其中的“新潮”指的是( )A.民主与科学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白话文的使用2.(史料实证)曾经参加过中共一大的陈潭秋回忆说:“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党的基本任务……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这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的( )A.口述史料B.文献史料C.音像史料D.实物史料3.(侧重历史解释)中共一大规定: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则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萌发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B.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有了清醒的认识C.逐渐正确认识了当时的中国国情D.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4.《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A.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B.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C.中国革命已找到正确的道路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5.(历史解释、论从史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简史》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中共中央文件选编》(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