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检测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检测地理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考试时间:2024年11月04日10:30至12:00]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一2025学年秋季学期期中诊断测试
高一年级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
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行星凌日,是在地球上观测时看到太阳被行星遮挡,在太阳表面形成小黑点。图1示意某时刻
太阳系(局部)行星位置关系。甲、乙、丙、丁是地球表面肉眼可见的4颗行星。据此完成1~3题。
地球
图1
1.图示行星,具有凌日作用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行星凌日对地球的影响是
A.遮挡少量太阳辐射
B.降低太阳表面温度
C.增加太阳黑子数量
D.增加太阳耀斑数量
3.行星凌日时有发生,表明太阳系行星绕日公转具有
A.同向性
B.共面性
C.近圆性
D.波动性
高一地理试卷第1页(共6页)
图2是某区域沉积地层剖面示意图,图中丁地层中发现过大量海洋植物化石。据此完成
4~5题。

恐龙化石


鱼类化石
图2
4.根据图示信息可确定该区域地层形成过程中发生过
A.海陆变迁
B.森林大火
C.海底地震
D.气候变暖
5.科学家判断恐龙灭绝时间的证据
①有可能来自甲地层
②不可能来自乙地层
③有可能来自丙地层
④不可能来自丁地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图3为北半球冬季某纬度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含预测虚线部分)图。据此完成
6-7题
↑高度(km)


N-40-30-20-100102030405060
一→温度(℃)
图3
6.甲高度以下
A.空气对流旺盛
B.大气相对稳定
C.适宜飞机飞行
D.空气质量较高
7.由甲到乙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吸收太阳辐射减少
B.大气逆辐射变弱
C.获得地面辐射减少
D.光照强度在减弱
高一地理试卷第2页(共6页)
图4表示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1027
密度
36
1026
20
1025
盐度
1024
34
1023
1022
温度
33
E
1021
32
10
1020
S60°
40°
20°
0
20°
40°
60°N
图4
8.北半球海水盐度最高处的海水密度最接近
A.1024kg·m3
B.1025kg·m-3
C.1026kg·m-3
D.1027kg·m-3
9.E、F区间影响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盐度,盐度
B.盐度,温度
C.温度,温度
D.温度,盐度
10.60S几乎没有陆地,由此可知60N海水盐度低于60S的原因是
A.海面降水量大
B.海面蒸发量小
C.海水温度偏低
D.入海径流量大
图5为某学校地理研习小组绘制的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北美洲
圣约
欧洲
5
北回归线
非洲
·洋流
南美洲
一航线
图5
11.图中洋流利于轮船航行的航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2.下列海域可以形成大型渔场的是
A.⑤
B.⑥
C.⑦
D.⑧
图6为一研究员在某地区拍摄的被大规模砍伐后的森林景观图(局部),该地区大多树木
的树干与沿地面走向的侧根之间构成一个至数个扁平的三角形板状根,板状根可高达3~4
米。据此完成13~15题。
高一地理试卷第3页(共6页)云南民族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4一2025学年秋季学期期中诊断测试
高一年级地理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具有凌日作用的行星,必须位于地球内侧轨道,图中只有行星丙位于地球内侧轨道。C选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利用排除法较为合理,行星凌日不会对太阳属性产生影响,排除B、C、D选项;行星凌日对地球的影响是
遮挡少量太阳辐射。A选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行星凌日时,该行星与太阳、地球大致在同一直线,该行星轨道与地球轨道共面,可增加凌日概率。行星
凌日现象时有发生,表明太阳系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共面性。B选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丁地层形成于海洋环境,乙地层形成于陆地环境。可确定该区域地层形成过程中发生过海陆变迁。A选
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科学家判断恐龙灭绝时间的证据,应该来自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上部,有可能是甲和乙,①正确;不可能
是丙和丁,④正确。D选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甲高度以下出现了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即逆温现象,大气较稳定,大气垂直对流运动受阻,污
染物不易扩散,空气质量差;平流层适宜飞机飞行,图中显示的是对流层。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由甲到乙气温逐渐降低,主要是由于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减少,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先确定北半球海水盐度最高处的纬度,再根据纬度确定海水密度(见图)。北半球海水盐度最高处的海
水密度最接近1025kg·m3。B项正确。
>
1027
,密度
36
1026

1025
35
盐度、
1024
34
102

1022
温度
E
--
1021
0
1020
60
40°
20°
20°
40
60°N
9.【答案】D
【解析】E区间温度向高纬方向递减,密度向高纬方向递增,二者相互契合,盐度与密度空间变化不契合,E区间
高一地理答案第1页(共3页)
影响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是温度;F区间盐度向高纬方向递增,密度也向高纬方向递增,二者相互契合,温度空
间变化不明显,F区间影响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是盐度。E、F区间影响海水密度的主导因素分别是温度和盐
度。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60S与60N相比较,60S几乎没有陆地,缺乏径流,盐度偏高,由此可知60N海水盐度低于60S的原
因是入海径流量大。D项正确。
11.【答案】B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航线②与洋流的方向相一致,故洋流②利于沿航线轮船航行,B项正确:航线①、③、④与
附近的洋流的方向相反,均不利于沿航线轮船航行,A、C、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图中⑤位于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受到扰动,将海洋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
殖,饵料丰富,可能成为大型渔场。而⑥、⑦、⑧均位于单一暖流附近,不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植被为热带雨林,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特点为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植被为热带雨林,全年生长旺盛,且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
植物和附生植物,D项正确、C项错误:A项属于落叶阔叶林特性,B项属于亚寒带针叶林特性。
15.【答案】B
【解析】植被被破坏后,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大气降水量基本无变化(或者减少量
较少)。
16.【答案】B
【解析】图中相邻两条等压线之间的气压差为2.5Pa,结合等压线数值的变化趋势可知,甲地的气压值介于
1040hPa与1042.5hPa之间,故选B项。
17.【答案】A
【解析】近地面风向的判断,首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其次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北半球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右侧约45)确定:由此可以判断出乙地的风向为东北风,故选A项。
18.【答案】C
【解析】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速越大;选项四个地区中,山西北部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故选
C项。
高一地理答案第2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