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目录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二、“文化大革命”三、伟大的建设成就【课程标准】1.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成功探索◎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式上1.中共八大(1956年)①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②意义2.双百方针(1956年)①内容②意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57年,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3.《论十大关系》(1956年)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七、党和非党的关系;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九、是非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两类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用协商的、民主的方法去解决(二)探索失误1.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1958年7月运动结束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士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萧冬连《中国社会主义的五次选择》由整风运动到反右斗争扩大化,使中国的知识精英受到整体伤害,阻塞了中国走向民主和法制的道路,动摇和修改了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路线。(二)探索失误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1958)材料 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毛泽东(1957.11)1958年5月,八届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二)探索失误工业农业大炼钢铁争报高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超英赶美平常事,踏翻地球顶破天。从我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3.“大跃进”(1958—1960)(二)探索失误工业农业①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②评价: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大炼钢铁争报高产3.“大跃进”(1958—1960)(二)探索失误4.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83)①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②评价: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鼓足干劲加油干,放开肚皮吃饱饭。小结探索失误(左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4.人民公社化运动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3.“大跃进”特点评价1959—1961:经济严重困难(三年自然灾害)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论十大关系》2.双百方针1.反右斗争扩大化内因:“左”倾错误(根本),自然灾害;外因: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援助中国。思 考材料 由于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社会主义阵营的腰杆硬了起来。赫鲁晓夫在会上说:“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在这种气氛下,富于战斗精神,并对赫鲁晓夫心存看法的毛泽东当即表示:“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为何此时的中国会出现“左”倾错误的泛滥?3.受苏联“赶超美国”的影响4.中苏关系恶化1.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2.中共急于求成的心态,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事件 时间 特征 影响1958年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958年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958—1983年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严重挫伤。1966—1976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革”深化拓展②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材料:1960年春荒期间,全国共有1.2亿人口忍饥挨饿。当年5月,北京市粮食库存仅有7天余量,天津只剩10天的库存,上海已经见底。当年1-10月累计,粮食收购量比1959年同期下降34%,食油下降42%,棉花下降23%。这年的粮食产量比1957年下降了26.4%,基本退回到了1951年的水平。2.评价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1959至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三年自然灾害)(三)政策调整②对各个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1962—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表现①1961年1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③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④1964年:“四个现代化”2.结果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八字方针1.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2.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3.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4.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二、“文化大革命”(一)原因1967年《时代周刊》:CHINA IN CHAOS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昭示一场空想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本应是中国走上改革的一次契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却走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 道路。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防止资本主义复辟;1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遭到了严重破坏,权力过于集中,个人崇拜盛行;3执政理念:“左”倾思潮在党内泛滥,夸大了阶级对立和斗争;2受复杂严峻的国际外部环境影响,中苏恶化,苏联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41966——1976年(二)过程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政变被粉碎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工作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三)性质(参照课本170页上)(四)教训1.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走依法治国道路。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三、伟大的建设成就(一)工业(二)科技和国防◎《人民日报》相关报道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三线地区三线建设区位:一线是沿海和边疆的省市区;二线是介于一、三线地区的省市区;三线具体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青海和陕西的全部,山西、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建设内容:建立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后方基地的建设。三线建设:指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政府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伟大的建设成就(一)工业(二)科技和国防(三)农业(一)工业(二)科技和国防(三)农业(四)教育和医疗(五)英雄模范人物三、伟大的建设成就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地质学家 李四光“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两弹元勋”邓稼先数学家 华罗庚(一)工业(二)科技和国防(三)农业(四)教育和医疗(五)英雄模范人物(六)外交三、伟大的建设成就(一)工业(二)科技和国防(三)农业(四)教育和医疗(五)英雄模范人物(六)外交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