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中综合试题(1-4单元)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一、基础知识综合特色菜杂炒榨菜 爆炒黄喉 蒜香熏肉 辣椒酿 主食甜甜拳 豆沙包 竹桐粽 米饭1.力力不确定下面两个字的读音,请你帮他选一选,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榨(zǎi zhà) 酿(liáng niàng)2.力力不知道“蒜香熏肉”中的“熏”是什么意思,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熏”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②熏制(食品);③和暖。“蒜香熏肉”中的“熏”应解释为 。(填序号)3.菜谱中有2个错别字,请你圈出来并在横线上改正。二、选择题4.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去烈士陵园扫( ),听着讲解员对先烈事迹的介绍,内心的敬( )之情油然而生。直到夜( )即将降临,我们才走出陵园。回首望去,纪念碑在苍茫的( )色中显得更加庄严肃穆。A.墓 慕 幕 暮 B.幕 暮 慕 墓 C.幕 慕 暮 慕 D.墓 暮 幕 慕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昙花大而美丽,香味浓郁,美中不足的是开放的时间太短了。B.叔叔告诉我,清点货物时要不计其数。C.他是一个完好无缺的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能做到。D.他们两个同心协力偷东西,最终被警察抓住了。三、补充词语,并完成练习。6.①( )( )立业 ②哀鸿( ) ③内( )外( )④直言( )( ) ⑤饮水( ) ⑥无价( )( )(1)与俗语“打开天窗说亮话”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填序号)(2)上面的词语中描写战争年代景象的有 (填序号),我还积累了描写太平盛世景象的词语,如 。四、根据所学内容填空7.(1) ,不弃功于寸阴。(葛洪)(2)山外青山楼外楼, ?(林升《题临安邸》)(3) ,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4) ,其道大光。河出伏流, 。…… ,地履其黄。纵有千古, 。 ,来日方长。[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5)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即将离世前心里还记挂着国家:“死去元知万事空,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 , ”一句表达自己对朝廷破格荐用人材的渴望。五、句子训练8.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改为转述句:9.我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缩写句子)10.说起地道战,简直就是个奇迹。(改为双重否定句)11.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到水里。(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12.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缩句)六、现代文阅读阅读理解。搭石<节选>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②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③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13.借助关键词句梳理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14.“相背而行”指 。由此可知,文中画“ ”的部分可以用“ 而行”来替代。15.借助语境猜测词语及句子的意思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读第一自然段时,读到“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一句,我理解了 的原因,也懂得了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蕴含的走搭石的要领—— 。16.如果下面这些人来走搭石,会发生怎样的情景?想象画面,选一组人物写一写。①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和扛着锄头的大哥哥。(面对面过小溪)②背着行李的大叔和提着篮子的老奶奶。(同向过小溪)敲掉不要的李子张玮莹①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母采摘李子。②今年村里李子供过于求,市场收购价一降再降。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李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③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两万斤李子。摘到约一万八千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歇工的第一天,父亲扛着一根竹竿往李树林走去。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全村也基本是用这样的竹竿来采摘李子。④“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⑤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理。”⑥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然后,他越敲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的李子敲到了地上。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⑦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根玉米吃起来。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⑧父亲说:“当然会心疼。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两千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⑨“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果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⑩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把李子从树上敲下来。为啥呢?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做准备。” 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子是一个道理。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选用时有改动)17.看到短文题目,你产生的问题有:① ?② ?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18.本文中的事发生的时间最可能是( )①六月初 ②七月初 ③八月初 ④九月初19.大部分乡亲停止采摘李子的原因是( )①李子太多,采摘太辛苦。 ②想等李子的收购价涨上去。③不想费时费力采摘却只能贱卖。 ④想要让李子自己烂在李树上。20.请写出父亲打李子时的两种感受,试着解释为什么父亲会有这样的感受。2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写出两个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变色,落叶植物的防寒法宝(节选)①当经过我们身边的秋风,一阵冷似一阵,我们会自觉地添加衣裳,这是一种本能。②那么,没有脚不会移动、没有御寒服的植物们,面对秋风和接下来的“一场秋雨一场寒”,该如何应对?变色,是大部分落叶植物首先采用的御寒法宝。③也可以说,当树叶开始变红、变橙或者变黄时,就是寒冷即将来临的预告,即所谓的“一叶知秋”。说起秋天的红叶,总也绕不开其代表红枫。④秋天的枫叶为什么会这样红?每种树叶里,都含有天然色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等,但这些色素在叶子中含量的比例差别很大,叶片中哪种色素的比例占主导地位,叶子就呈现哪种颜色。⑤春夏时分,大部分植物叶子中,叶绿素的含量占绝对优势,而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含量远远低于叶绿素,因而,它们的“光辉”被叶绿素掩盖,叶片只会显现主导色素的绿色。⑥到了秋天,气温不断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光照变弱,这些对合成时需要较强光照和较高温度的叶绿素来说,是致命的。所以,当叶子中叶绿素的比例降到低于叶子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比例后,叶片就会显现后者的黄色和橙色。⑦可以这样说:秋天的绿叶转黄,只不过是植物叶子里色素的“轮流坐班”。可是,红色素却没有在整个春夏里排队等候,它是叶子在其衰老期里制造出来的。当叶子意识到自己快要离开枝头时,在高温、低温和干旱等季节的诱导下,竭尽全力制造出了红色素。⑧树叶中几乎所有的红色素,都是花青素的产物。它们产生于细胞质中,并被运往细胞的空胞液泡。花青素开始是无色的,但在加入了糖分子和其他一些化学成分后,就产生了红色、栗色、紫色和蓝色。到了深秋时节,白天变短,天气变寒,叶子在白天制造的淀粉由于输送作用的减弱,到了晚上也不能完全变为葡萄糖从叶子输出。而此时,叶子内的水分逐渐减少,于是葡萄糖就滞留在叶子里,浓度越来越高。正是葡萄糖的增多和季节因素,“催生”了花青素。⑨花青素是一种“变色龙”,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液中呈蓝色。进入秋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会逐渐呈现酸性,在糖分子的作用下,花青素便让整个树叶显现出亮丽的“姹紫嫣红”。22.快速阅读上面文本你大约用了 分钟。23.读文①-③段,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文章内容,补全下面句子。是大部分落叶植物首先采取的御寒法宝。(2)说一说“一叶知秋”具体指什么。24.借助文章第⑤和第⑥段的时间关键词,概括枫叶变色的原因,完成下表。时间关键词 显现的颜色 变色原因① 绿色 叶绿素的含量最多② 黄色和橙色 ③25.文章第⑨段说花青素是一种“变色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 zhà niàng 2. 灬 10/十 ② 3.拳——圈;桐——筒4.A墓:指埋葬死人的地方,通常指坟墓。慕:表示敬仰、钦佩或思念的情感。幕:指覆盖在上面的大块的布、绸、丝绒等,也指戏剧、电影等文艺作品中的情节段落或舞台上的布景。暮:指傍晚时分,天色将晚,与“朝”相对。5.AA.“美中不足”意思是虽然很好,但还有不足之处。句子中的“美中不足”用于形容昙花的美丽和开放时间短暂,所以题目说法正确。B.“不计其数”意思是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数量极多,通常用在数量庞大的事物上。句子中的“不计其数”用于清点货物时显然不合适,清点货物需要计数,所以题目说法错误。C.“完好无缺”指事物完整无损,没有缺陷或毛病,通常用于物品而非人,句子中的“完好无损”用来形容人的品行不合适,所以题目说法错误。D.“同心协力”指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般有积极意义。句子中的“同心协力”用于偷东西时不合适,因偷东西为负面行为,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6. 成 家 遍野 忧 患 不 讳 思源 之 宝 ④ ②③ 安居乐业①成家立业:指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了某项事业。②哀鸿遍野:比喻到处是背井离乡、呻吟呼叫的灾民。③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④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形容一个人说话毫无隐瞒。⑤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到水的来源,比喻人在幸福的时候不忘掉幸福的来源。⑥无价之宝:形容极其珍贵的东西。(1)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回避,公开说明。结合以上词语意思可知“打开天窗说亮话”和“直言不讳”意思相近,故选④(2)结合以上词语意思可知,上面的词语中描写战争年代景象的有哀鸿遍野、内忧外患,故选②③;描写太平盛世景象的词语还有:天下太平、路不拾遗、歌舞升平、国富民强等。7. 不饱食以终日 西湖歌舞几时休 家家乞巧望秋月 红日初升 一泻汪洋 天戴其苍 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 但悲不见九州同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8.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是它的救命恩人,它要报答猎人。本句中把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引号,去掉第一个“您”,“我”改为“它”,第二个“您”改为“猎人”。本句可改为: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是它的救命恩人,它要报答猎人。9.我享受着情意。缩写句子的目标是保留句子的主干,即主语、谓语和宾语,同时去掉修饰性的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在这个句子中,主语是“我”。谓语是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部分,这里“默默享受着”是谓语。“默默”修饰“享受着”。宾语是谓语动作的对象,这里“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是宾语在宾语部分,“这小家伙”是修饰“情意”的定语,“亲近的”也是修饰“情意”的定语。故可以将句子缩写为:我享受着情意。10.说起地道战,不得不承认是个奇迹。肯定句改双重否定句的方法:在谓语动词前加双重否定词,如“没有……不”“不得不”“不……不”“不能不”“不是不”“不会不”“不要不”“非……不可”等。阅读题目中的句子,找到谓语成分“是个奇迹”,在“是”前面加上合适的双重否定词和表态度的动词,如“不得不说”“不得不承认”等。为了语句通顺,应将“简直就”去掉。改后为:说起地道战,不得不说是个奇迹。11.因为前面的人突然停住,所以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到水里。第一句描述了“前面的人突然停住”的情况,第二句则描述了“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到水里”的结果。这两句话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由于前面的人的停住导致了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因此,可以使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将两个句子合并在一起。此外,第一句“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可以是假设的情况,“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到水里”是达成假设条件下会发生的情况。因此,可以使用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就……”将两个句子合并在一起。故答案为:因为前面的人突然停住,所以后边的人没处落脚,会掉到水里。或者: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就没处落脚,会掉到水里。12.村子浸在香气里。缩句就是去掉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本题中,村子(什么)浸在香气里(怎么了)。“浸在”是特定词语,是一个整体,要整体保留,“里”表范围要保留。改为:村子浸在香气里。13.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声音美情景一: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情景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 14. 背对背离开 相向 15. 紧走搭石 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16.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和扛着锄头的大哥哥会互相礼让,等对方过了小溪后再继续前行。13.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概括理解。结合第①段“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可知,走搭石时每个人的动作都协调有序,写出了走搭石的动作美。结合第①段“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可知,这部分写了走搭石时的声音美。结合第①段“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可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面。清澈的溪水荡漾着波纹,走在搭石上的人们的身影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水墨画。溪水的清澈和波纹的动态美与人们走搭石的身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让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结合第②段“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可知,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时的礼让,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行为,体现了走搭石的心灵美。14.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第②段段“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可知,两个人说上几句家常话之后才会背对背离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背而行”的意思是背对着背朝相反的方向走。文中画“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的部分可替换为“相向而行”,因为这里描述的是人们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进。15.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分析。结合第①段“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可知,“紧走搭石”的原因是搭石踩上去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避免因前面的人突然停住而掉进水里。所以“紧走搭石慢过桥”蕴含的走搭石要领是走搭石要快才能保持平衡,避免掉进水里。1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联系上下文,从下面两组人物中选择一个,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走搭石,会发生什么,把想到的画面写下来即可。示例:①背着书包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来到溪边,正准备踏上搭石。这时,扛着锄头的大哥哥也走到了溪边。他们同时看到了对方,大哥哥连忙停下脚步,微笑着向小女孩招手示意,让她先走。小女孩有些害羞,轻轻点了点头,快速地走过搭石。走过搭石后,小女孩回头向大哥哥挥了挥手,大哥哥也笑着回应,然后才踏上搭石,继续向田里走去。②背着行李的大叔和提着篮子的老奶奶一同来到溪边。大叔看到老奶奶走得有些吃力,便放慢了脚步,跟在老奶奶身后。老奶奶小心翼翼地踏上搭石,一步一步慢慢地走着。大叔则在后面护着老奶奶,生怕她有什么闪失。过了小溪,老奶奶感激地对大叔说:“谢谢你啊,小伙子。”大叔憨厚地笑了笑,说:“不客气,大娘,您慢走。”然后,他们各自朝着自己的目的地走去。17. 为什么要敲掉不要的李子 怎样敲掉不要的李子 18.② 19.③ 20.心疼、愤怒。因为长势喜人的李子没人收购而只能被打掉,自己的辛苦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所以父亲才会有这样的感受。 21.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从敲李子的速度上可以看出来;父亲还是一个聪明有远见的人,从他把树上的李子打下来做肥料可以看出来。17.本题考查提问的能力。首先理解题目“敲掉不要的李子”这一表述较为独特,它蕴含着某种行为及背后的原因等信息。 基于此,思考从这个题目出发可以提出哪些与文章内容紧密相关且有助于引导阅读去寻找答案的问题。一般可从“为什么要敲掉”“敲掉不要的李子会带来什么影响”等角度去构思问题。示例:①为什么有些李子不要了? ②敲掉不要的李子有什么好处?18.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文章第①段提到“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母采摘李子”,在中国,暑假一般是从七月初开始,所以根据这一信息可以推断出故事发生的时间最可能是七月初。故选②。19.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从文中第②自然段“今年村里李子供过于求,市场收购价一降再降。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李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可以看出,因为李子供过于求,收购价不断下降,乡亲们觉得费时费力采摘后只能贱卖,所以停止采摘。故选③。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首先在文中找到描述父亲打李子时的相关语句,从中分析父亲的感受。结合文中父亲所处的情境,包括李子价格低、采摘亏本等情况,来解释父亲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从文中第⑥段“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可知李子是父母辛苦种植和采摘的成果,虽然价格低不值得再采摘去卖,但毕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父亲会心疼这些李子被打落在地,不能换成钱。同时因为今年李子供过于求,价格一降再降,父亲对这种市场情况感到无奈和愤怒,自己辛苦种植的李子却卖不上价钱,所以在打李子的时候会带有愤怒的情绪。2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浏览文章,找出描写父亲行为、语言、神态等的语句。根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信息,归纳父亲的人物特点即可。示例:特点一:从“因为李果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可以看出,父亲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让李子来年长得更好,与其他人做法不同,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特点二:从父亲虽然心疼李子但接受价格低的现实,以及他敲掉李子是为了不影响李树来年生长,还将摘李子和人生道理联系起来,可以看出父亲是豁达、乐观且有远见的人。 22.3 23. 变色 当树叶开始变红、变橙或者变黄时,就预告着寒冷即将到来。 24. 春夏时分 到了秋天 叶绿素的含量降低 25.变色龙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颜色,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花青素的灵活多变,它既可以在酸性液中呈红色,又能在碱性液中呈蓝色,让树叶的颜色在不同的季节里变化多样。22.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按照正常人的阅读水平和速度,一分钟可以说或者是读250字到300字左右,这样的阅读速度可以充分的理解短文的内容,并很好的吸收里边的精华,内容达到阅读的水平。基于以上常识和快速阅读方法,同时短文大约有800字,我阅读短文用了2-3分钟。23.本题考查短文关键信息查找和字词句理解。(1)结合短文第②段“变色,是大部分落叶植物首先采用的御寒法宝。”可知答案。(2)结合第③段中“当树叶开始变红、变橙或者变黄时,就是寒冷即将来临的预告,即所谓的‘一叶知秋’”可知,在文中是指:通过观察树叶的颜色变化来感知秋天的到来。24.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结合第⑤段“春夏时分,大部分植物叶子中,叶绿素的含量占绝对优势,而叶黄素、胡萝卜素的含量远远低于叶绿素,因而,它们的“光辉”被叶绿素掩盖,叶片只会显现主导色素的绿色。”描写了春夏时分,植物的叶子因为叶绿素的含量低,所以呈现出绿色。可知①答案:春夏时分。结合第⑥段“到了秋天,气温不断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光照变弱,这些对合成时需要较强光照和较高温度的叶绿素来说,是致命的。所以,当叶子中叶绿素的比例降到低于叶子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比例后,叶片就会显现后者的黄色和橙色。”描写到了秋天,叶子中叶绿素的比例低于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比例,叶片就显现出黄色和橙色。可知②答案:秋天;③答案:叶绿素的比例低于叶黄素和胡萝卜素。2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变色龙:一种可以变化体色的动物。从第⑨段“花青素是一种‘变色龙’,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液中呈蓝色。”可知,描写了它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颜色。在酸性液中,花青素会呈现红色;而在碱性液中,它则会呈现蓝色。这种随环境改变而变色的能力,与变色龙能够根据需要改变体色以融入周围环境的特点相似。从第⑨段“进入秋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会逐渐呈现酸性,在糖分子的作用下,花青素便让整个树叶显现出亮丽的‘姹紫嫣红’。”可知,进入秋天后,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会逐渐呈现酸性,此时在糖分子的作用下,花青素便让整个树叶显现出亮丽的“姹紫嫣红”。这说明花青素对季节变化、光照、温度以及细胞液酸碱度等环境因素非常敏感。可知,文中是把“花青素”比作“变色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青素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