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审题指导+范文2篇+新闻评论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模拟作文“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审题指导+范文2篇+新闻评论

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审题指导+范文2篇+新闻评论
【原题再现】(湖南省湘东十校2024年10月高三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最近,老一辈人“没苦硬吃”和年轻人“没福硬享”的话题冲上热搜。老年人主打一个勤俭节约:剩菜舍不得扔;空调舍不得开;洗衣机舍不得用;有病忍着不去医院……老一辈人这种“没苦硬吃”的行事作风颇受年轻人“吐槽”。而年轻人也演化出了新一套“没福硬享”的处世原则,把有限的金钱投入到最高的享受中,怎么舒服怎么来:吹最冷的空调盖最厚的被;信用卡欠着压力大就出去旅游缓解;即便吃个泡面也要加入昂贵的牛排、虾和羊肉卷,绝不亏自己的嘴……他们的理由是“省这点富不了,花这点穷不了”。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直呼看不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涉及老一辈人和年轻人消费观念和生活态度的矛盾和冲突。老年人“没苦硬吃”和年轻人“没福硬享”都有哪些具体表现?这些现象产生的背景和根源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本质?该肯定还是该否定?年轻人与老年人互相吐槽的原因是什么?矛盾解决的途径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没苦硬吃,没活硬干,有病硬挺,节约三五块,多花三五百”反映了老一辈人在面对生活时的态度和行为模式。对于老一辈人而言,节俭一直是一种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先苦后甜”是他们一贯奉行的宗旨。一方面是他们经历过啃树皮、吃糠咽菜的艰苦年代,省吃俭用、精打细算、未雨绸缪是老一辈人应对苦难生活、顺利渡过难关的重要方法和经验。即使生活条件改善,也难以转变居安思危的观念。他们的安全感来源于存折里一点点省出来的钱,这种观念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往往显得谨慎且害怕浪费,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好的生活。其次是老年人思想会更偏向刻板保守,愿意维持旧的生活方式,以获得安全感。也有一些老年人是习惯如此,他们自己本身并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在干活中获得了价值感和自尊。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社会发展了,经济发达了,物质丰富了,观念也得改改,没必要过度节俭,避免给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或者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该好好享受生活了。
“没福硬享”这一全新的消费观,不仅反映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大胆选择,更是他们对生活态度的重新定义。年轻人生活在经济发达,物质丰盈的年代,在生活方式上早已不必像老一辈人那样艰苦。他们从小就没有受过多少苦,他们在乎当下的生活享受,认为钱该花就花,不能亏待自己。一方面,表现出年轻人的乐观生活态度,追求生活质量,关注性价比和自我体验,最大化地享受每一笔开支的快乐。但年轻人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也应时刻警惕潜藏的心理问题与财务问题,重视自身价值的提升与合理的财务规划。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他们应在追求即时享受与长远目标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更加理性、智慧地构建自己的未来,为社会带来更多创新与活力。
【范文示例】
01何时吃苦?何时享福?
吃苦与享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最近一个关于老一辈人“没苦硬吃”与年轻人“没福硬享”的话题冲上热搜。这场老一辈人与年轻人观念上的冲突,究其根本无非是对何时吃苦、享福以及怎么吃苦跟享福的理解不同。“那该何时享福?何时吃苦呢?”这样的疑问便也浮上心头。因此我对这两个问题方别提出自己的看法。
何时吃苦?勤俭节约,能吃苦耐劳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凡事得有个度,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适当且适时的吃苦是美德,而过分的“硬吃苦”便是一种恶习。比如老一辈人有病忍着不去医院治疗就是一种恶习,是过度吃苦的体现。殊不知有病忍着,只会小病拖成大病,相信《扁鹊见蔡桓公》我们都学过,蔡桓公小病不治,大病治不了的悲剧早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苦硬吃”不但是恶习,更是心穷、吝啬的体现,或许我们会嘲笑《儒林外史》中那个到死都在关心油灯应该只点一个灯芯而不是两个的吝啬鬼严监生,但新菜不吃吃剩菜的“没苦硬吃”,与严监生的心穷吝啬不是如出一辙吗?所以应该在不会对自身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时吃苦,比如在自身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不开空调,在衣服少的情况下手洗衣服……这些才是正确的吃苦,才是勤俭节约的美德体现,才值得推崇。
何时享福?享福是一种自身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会享福,享好福更是人生中的乐趣,而过分的享福无疑是一种奢侈。比如年轻人吹最冷的空调盖最厚的被子,这种行为便是一种把有限的金钱投入最高的享受中的恶习 ,这完全是自私至极的浪费行为,于私浪费钱,于公浪费能源,是没有格局的体现。这种享福是在自身有更好的享福方法时选择了更笨的方法,是为了奢侈而奢侈。而奢侈是从古至今令大多数王朝覆灭的原因。强大的秦国拥有一统天下的雄厚实力,也毁于奢侈。因此,不合适的享福只会是一种对自身的负担,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所以享福应当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享福,例如在自己金钱有余的时候去旅游放松自我,这样的才叫享福。
吃苦享福要适宜,同时也有先后之别。古有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也提醒着我们吃苦是在享福之前的,我们得先吃苦再去享福,如此一来,更能让我们体会吃苦与享福各是什么感受,从而避开“没苦硬吃”、“没福硬享”的闹剧,因此在恰当时吃苦与享福。先吃苦后享福,才更有一种福至心灵的感受,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好做法。年轻人正在吃苦的年纪,可以先吃吃苦,老年人苦尽甘来,倒是应该享享福了。
02 节约非吃苦,挥霍非享福
最近,老一辈人“没苦硬吃”和年轻人“没福硬享”的话题冲上热搜。老一辈人流行的舍不得花钱这种“勤俭节约”的行为广受诟病,而年轻人的极度享受生活似乎理所应当。那么我们是否就不该再勤俭节约,而是过上“潇洒”的生活呢?
老年人这一系列苛刻自己省钱的方法,真的是勤俭节约吗?通俗拿钱来讲,剩菜舍不得扔的后果就是吃馊掉的菜得病;空调舍不得开让老年人本就虚弱的身体在极寒极热下更加容易虚弱甚至生病;有病不医只会小病酿成大病,那么最后的后果难道不是花了更多的钱吗?所以这本身就不是在节约。我们的祖先们无一例外的在改造自然环境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古今中外的所有发明都是为了人们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我们这样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不正是先辈们梦寐以求的吗?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才在如今取得了全面小康的成果,而这样“没苦硬吃”,既不是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是对现有时代科技成果的一种糟贱。
年轻人放纵金钱,难道也是在享福吗?开最冷的空调让室内外温差过大,无疑是对人体温度调节的一个挑战;信用卡欠着钱来旅游,真的是以享受生活为主的舒适旅游呢,还是着急忙慌的“特种兵式”旅游呢?答案不言而喻。吃泡面当配菜的牛排、虾和羊肉卷多半也是如同泡面“科技与狠活”的制作。诸如此类的行为,难道是享福吗?很难不怀疑年轻人被别有用心的商家洗脑,被要多花钱“享受”的消费主义洗脑。结果自己以为自己过得很好,其实早已被资本家当成韭菜收割。
我们不能通过花钱的多少来作为评判节约或浪费,吃苦或享福的标准。做到“该省省该花花”才是正确的选择。人生中的苦难难以避免,我们却可以通过双手来创造幸福。在不需要花钱的地方省钱,是为了以后更好的享福,而不是吃苦;在需要花钱的地方也要花钱,以规避不需要的痛苦。其实想要过得好,还是要更多的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单单以花钱来定义。
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们,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而不是跟风盲从,才能活出幸福人生。
【新闻评论】
“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都需要软着陆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近日,“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引发热议。前者指一些老年人在有较好生活条件的当下,仍然习惯“过苦日子”,不舍得吃穿用消费,甚至“形成了一个吃剩饭的怪圈”;后者指年轻人尽管囊中羞涩,却讲求生活品质,总有办法能把5分的福气享成10分,声称“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肯定是甜了。”(概括材料)
这无疑体现了代际的差异和时代的烙印。对于那些有“没苦硬吃”行为的老年人而言,吃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老一辈人体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途径。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老一辈人遵循着“先苦后甜”的理念,逐渐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实际上,老一辈人所倡导的“吃苦”,从本质上讲就是压抑自己当下的欲望,期待着将来能够实现延迟满足。当然,吃苦耐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适当地吃苦,不但可以修身养性,而且还能够培养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的意志力,这也是成就大事之人所必备的品格。不过,这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是那种“为了吃苦而吃苦”的“没苦硬吃”的做法,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但会浪费时间、消耗精力,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导致生病,常常是苦吃了不少,福却没享到,钱也没省下,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的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深层追因;辩证分析,提出建议)
与“没苦硬吃”的老年人不同,新时代的年轻人成长于物质丰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没有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也没有真正体会过饿到只能啃树皮的那种绝望,所以,他们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追求,也越发重视情绪价值的获取。相较于为了一些琐碎之事而亏待自己,他们更愿意相信及时行乐,毕竟先苦不一定就会后甜,但是先甜那肯定是甜了。这种“没福硬享”的行为,更像是年轻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下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他们通过“享福”来给自己补充能量,以便能够迎接未来的挑战与困难。然而,在“没福硬享”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一味地贪图享乐,追求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生活品质或者消费方式,就会出现诸如信用卡透支、信贷消费等超前欠费的现象,而且由于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即时满足,还会盲目攀比炫耀,从而形成扭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由表及里,深层追因;辩证分析,提出建议)
其实不管是秉持“吃苦”理念的老一辈,还是奉行“先甜”观念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初衷都是在追求幸福。大家不妨都怀着开放的心态,通过共同体验和深入交流,寻找到吃苦和享福之间的平衡。这个过程,不但是代际之间的交流互动,其本身也是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加深过程。代际间的隔阂就不是铁幕,亲人间的悲欢也可以相通。“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不应该是横亘在两代人当中的“次元壁”,而应成为代际和解、代际融合的起点。(从事实到认识,提出对策) (有删改)
老年人“没苦硬吃”年轻人“没福硬享”?自洽就好
中国青年报
近日,“没苦硬吃”和“没福硬享”引发热议。前者指一些老年人在有较好生活条件的当下仍然习惯“过苦日子”,不舍得吃穿用消费,甚至“形成了一个吃剩饭的怪圈”;后者指年轻人尽管囊中羞涩,却讲求生活品质,总有办法能把5分的福气享成10分,声称“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肯定是甜了。”这无疑体现了代际的差异和时代的烙印。
老一辈是从物质匮乏年代走过来的,有吃糠咽菜的经历。即便生活水平逐年提升,对于匮乏的恐惧却仿佛刻入基因,难以抹去。对他们来说,节省一分一厘、囤积日常用品以备不时之需,是安全感的重要保障。与之相反,80后、90后尤其00后,是在物质不断丰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决定了年轻人更倾向于即时消费、享受当下,哪怕吃泡面,也要吃出米其林餐厅的感觉。对老年人的“没苦硬吃”则报以调侃。
勤俭节约、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因为一代代祖祖辈辈的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勤俭也须注重方式方法,倘若不合时宜,就会适得其反。如果为了省钱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导致生病住院,这样下来不仅身体垮了,还花了更多的钱,最终导致“欲俭反奢”反而得不偿失。而年轻人不愿意像老一辈人那样生活,未必是对勤俭节约的否定,而是想在有限的条件下让自己过得舒服一点儿。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常常让年轻人感到紧张和疲惫不堪,“没福硬享”恰恰是年轻人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当然,如果为了让自己享福,借网贷,超前消费,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奢侈品,是攀比是炫耀,这样的“享福”则是万万不可取的。
无论是哪种想法,适度就好。让自己的身心都处在一个平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感到舒适并且可以长期维持下去。有些老年人习惯的行为,他们自己本身并不觉得苦,反而在干活中获得了价值感和自尊,只是年轻人看起来觉得苦,这是代际差异。老年人要善待自己,年轻人也需要有吃苦的精神。吃苦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炼,最终目的是培养坚韧的心性,当未来面临未知的挑战和困难时,能够放平心态,从容应对,做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每代人都会面临不同的时代挑战与考验,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最终追求的都是心理慰藉,无需比较或者纠正,自洽就好。“吃苦”也好,“享福”也罢,物质上的表现都是十分浅显的,本质上是一种心灵上的支撑,在迷茫时是否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在焦虑时是否有把控情绪的能力,这才是我们透过或节俭或丰盈的物质基础,真正需要培养的品性和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