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课标链接】核心素养(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理解法治的本质及特征。课标要求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回归教材】核心观点1.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为我们的成长营造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环境。(重要性)2.生活需要法律来调整,法律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与我们相伴一生。(关系)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特征)4.法律具有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作用)5.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原因)6.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六大保护)7.我们要学会依法办事,树立法治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做法)体系构建考点关联 法律、法治:常结合“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社会规则”“规则与自由”“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权利与义务”等考点综合考查。考点梳理法律的特征与作用第一框 生活需要法律1.如何理解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P85~86)(1)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调整。(2)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3)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当下的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4)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2.法律的本质及功能。(P87)(1)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2)功能: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3.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比较 法律 道德区别 产生 方式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约定俗成实施 手段 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 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和教育等力量保证实施调整 对象 和范围 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约束的范围比法律更为广泛违反 后果 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受到舆论谴责联系 ①法律与道德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②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③有许多法律上的义务,同时也是道德的要求第二框 法律保障生活1.法律具有哪些特征 (P91~92)(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主要特征)(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法律的三大特征的辨识。特征 辨识点 示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国家立法机关表决通过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法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最主要特征)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过强制手段确保法律的执行或实施 公安机关对违法犯罪分子进行逮捕、拘留,人民法院对拒不履行法定义务的人进行强制执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任何人无论身份高低、职位大小,一旦违反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国开展“天网行动”,抓捕外逃官员3.如何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P92)(1)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法律具有哪些作用 (P92~94)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1)规范作用。①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②法律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2)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有同学认为:“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与我无关。” (×) 改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保护,又受到法律的约束;既享有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因此,无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法律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法治1.法治的内涵及重要性。(P87~88)(1)内涵: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2)重要性: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2.教材P88相关链接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和总目标是什么 (1)地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教材名言解读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P88)知识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特殊保护 (5年2考)第一框 法律为我们护航1.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P96~97)(1)从身心特点来看: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2)从未成年人的重要地位来看: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2.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法律有哪些 (P97)(1)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2)其他法律:宪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3.教材P99相关链接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1)家庭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2)学校保护:起着重要作用。(3)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4)网络保护: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5)政府保护:承担着主体责任。(6)司法保护: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4.未成年人应该怎样面对法律给予的特殊保护 (P100)(1)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2)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请你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建言献策。(1)国家:健全和完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2)有关部门:建立未成年人保护联动机制,加强监督检查。(3)社会: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关心、爱护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4)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障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和受教育权;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5)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远离不良诱惑;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律己、依法维权。依法办事 (5年1考)第二框 我们与法律同行1.什么是法治意识 (P101)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2.全体公民树立法治意识的原因。(P101~102)(1)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2)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3)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4)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5)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3.青少年应有的法治责任。(P102)树立法治意识,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4.为什么要学会依法办事 (P102)法律保障人们的幸福生活。法律保障功能的实现,靠我们每个人对法律的尊崇和遵守。5.依法办事对我们提出哪些要求 (P103)(1)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2)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3)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4)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6.教材P103拓展空间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应该怎样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学习法律方面:关注法律案例,通过网络等渠道认真学习法律条文;向周围人宣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2)遵守法律方面:养成守法的习惯,坚决按照法律要求办事;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3)依法维权方面:增强维权意识,按照法定程序维护权益;积极运用法律帮助他人维权。教材名言解读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P101)知识点:增强法治意识。【真题精粹】法律的特征与作用【学法守法 致敬英雄】(2018安徽14,8分)材料一 2018年4月2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第一条明确指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1)材料一体现了法律的哪一体征 (2分)材料二表明了什么 (2分)(2)谈谈国家制定这部法律的意义。(4分)名师点拨“意义”型(“影响”型、“作用”型)题目解题方法首先要明确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国家、社会、公民、法律、道德、公平正义等不同方面的意义。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这类题目可以套用“有利于……”“体现了……”“是……的需要”“促进……”“推动……”“保护……”等。1.(2024·包头)2024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旨在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说明我国 ( )A.加强网络监管,规避网络风险B.健全法律体系,对未成年人予以特殊保护C.开始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保护D.大力加强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2.(2024·江西)2024年4月26日,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等部门召开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学生欺凌防治专项行动,对所有中小学校开展一次“起底式”大排查。材料体现出 ( )①我国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 ②多方协同能确保未成年人免受伤害 ③国家关心和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④政府依法履行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特殊保护(5年2考)1.(2021安徽3)2021年1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作出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 ①保护学生的视力 ②减轻学校管理负担 ③让学生专心学习 ④杜绝学生抄袭答案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2021安徽7)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网络保护、政府保护专章,构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实施这部未成年人保护法,青少年就能健康成长B.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行为,都会受到行政处罚C.加强对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的特殊保护,符合平等原则D.强化主体责任,解决了社会关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问题1.(2024·陕西)2024年5月6日,陕西省教育厅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陕西省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这一文件的出台 ( )①旨在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③体现对学生的特殊关爱和保护 ④解决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2024·福建)以下两幅漫画共同反映的主旨是 ( )A.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B.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C.推动课后服务规范化发展D.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3.(2024·黔南)近年来,面对全球新型毒品不断迭代更新,为了给下一代筑牢“防火墙”:公安禁毒部门坚持每年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月活动;二十三万余所学校组织学生接受系统禁毒教育;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自觉抵制毒品的浓厚氛围。筑牢的“防火墙”给未成年人提供了 ( )①政府保护 ②学校保护 ③社会保护 ④家庭保护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4.(2024·泸州)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亿万家庭幸福安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良法之治 回应民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1亿。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中,面临不良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等诸多风险。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作为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重点规定了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制机制、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该条例要求坚持社会共治,确立与未成年人密切关联的各方主体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的责任义务,全面构筑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制定实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协同共治 护航成长】(2)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汇聚各方合力。请你从不同角度为未成年人能合理有序使用网络提两条建议。(可从政府、家庭、学校、学生等角度选两个作答)答案真题精粹命题点1 法律的特征与作用(1)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分)②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或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2分)(2)①有利于保护英雄烈士的合法权益;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③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④有利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等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对点训练 1.B 2.D命题点2 特殊保护1.B 2.C对点训练 1.A 2.B 3.A4.(1)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的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和关爱,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④网络中存在一些虚假不良信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会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2)政府:要落实条例的要求,加强对网络经营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家庭: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网络媒介素养,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