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善用法律(课件19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善用法律(课件19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善用法律——依法维权,还“静”于民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三框题的内容。学生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一些与违法犯罪相关的知识,本框题则侧重从“用法”的角度来引导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法律问题、应对 违法犯罪,由此提高其用法的自觉性、科学性。
学情分析 1. 知识结构本节课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学习,对法律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法治素养和思辨能力,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新知识点进行梳理、分析,并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2. 认知结构但作为未成年人,八年级的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认知更多停留在书本案例、新闻之中,虽然平时可能有合法权益被侵害的经历,知道一些维权方式,但缺乏对有关部门或法律服务机构的了解,因此难以付诸行动切实有效维权;另一方面,这些未成年人面对违法犯罪时,受心理及生理因素的局限,普遍存在不敢或不善于应对的反应。本节课将通过情景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引领学生在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时,理性思考,依法维权,善于斗争,为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结合民法典以及相关生活中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手段,尊重和维护他人合法利益,增强自身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法治观念、责任意识)。(教学重点)2.通过了解身边的法律服务机构,使学生学习法律援助的相关内容,由此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认同感,进而对法律产生敬畏和尊崇(政治认同、法治观念)。(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结合调查,导入情境 1.谈话导入2.出示调查表,引出课题:善用法律之“依法维权,还静于民”。 以学生生活体验出发,设计本课议题,引发学生共鸣,提高探究欲望。
环节二:“忍与不忍”,维权依法 (一)“忍”不了1.情景一:“歌声嘹亮”——同学们的晚自习被隔壁小公园里的歌声严重打扰,经检测,传到教室的噪音经常高达100分贝。思考问题:同学们哪项合法权利被侵犯?我们该如何处理?不能“忍”1.说说你想到的维权方法。2.当沟通、协商无效,引出法律救济。3.明确诉讼的含义及地位。 通过讨论与学习,学生认识到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依法求助,其中求助的一般过程——沟通协商、再向公安机关求助,最后一步才是诉讼。明确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环节三:“告与不告,维权有法 (一)需要“告”1.新闻:安溪首例噪音案件审结。 (二)怎么“告”1.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1)作为中学生,我们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 但想要依法提起诉讼,要做哪些准备?哪些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相关的法律规定?(2)我们应该向哪些部门或者法律服务机构寻求帮助?(3)如果我们无力承担律师费怎么办?2.了解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 3.明确三种诉讼方式的适用范围 1.以安溪噪音案为例,激发诉讼信心。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诉讼准备过程,在关注书本知识的同时,懂得法律服务机构的作用。2.观看视频,联系生活,明确法律援助的有效方法。3. 通过比较区分,明确此案例应提起民事诉讼,拓宽学生眼界,形成政治认同,树立法治观念。
环节四:“管与不管”,维权有责 定要“管1.情景二:周末,去外婆家小区,邻居因装修噪音由争吵到大打出手,你正好最先目睹,你会不会管?怎么管?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有效“管”1.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2.介绍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通过情景迁移,使学生在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能用法律武器有勇有谋地应对。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提高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
环节五:小组活动,设计方案 设计《防止噪声扰民倡议书》:借助法律、社区、舆论宣传等力量,保障居民的那一份“生活安宁权”。 结合所学,学以致用。
环节六:课后延伸,补充学习 1.贺岁电影《第二十条》引发热议,剧中犯罪嫌疑人砍了“被害人”二十刀,被定性为无罪,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影片书本《刑法》“正当防卫”相关条例,理解正当防卫。 使学生明确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提高应对犯罪的技巧。
环节七:作业设计,学法用法 【明辨是非】初中生小明和同学骑自行车去上学,一辆轿车在躲避前方来车的时候拐进自行车道,将小明撞倒在地。轿车司机驾车逃逸。针对这一事故,路人展开了议论,甲说:“车主都跑了,人也没什么大事,就自认倒霉吧。”乙说:“车主太缺德了,报警找到肇事司机,先把他的车砸了。”丙说:“找到肇事司机以后,应依法要求对方道歉赔偿。”【知法用法】小明的爸妈把小明送去了医院,经诊断小明小臂骨折,后报警,交警查看监控视频找到肇事司机。司机提出赔偿和解。小明一家统一,但赔偿金额双方产生分歧。小明及家人在律师的帮助下将肇事司机告到法院,最后肇事司机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依法作出赔偿。结合所学知识,在【明辨是非】中,你赞同哪位路人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结合材料,分析在【知法用法】的过程中,小明一家是怎样维护合法权益的?
环节八:板书设计,“法”在心中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 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
YCF
前言
学生维权情况调查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三框 善用法律
依法维权,还“静”于民
01
“忍与不忍”,维权依法
情景一:“歌声嘹亮”
同学们的晚自习经常被隔壁小公园里的歌声严重打扰,经检测,传到教室的噪音经常高达100分贝。
同学们哪项合法权利被侵犯?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我国规定的噪音允许标准之一是: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55分贝、夜间45。
我们该如何处理?
协商、调解、报警......
公安机关 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
控告 举报
提起诉讼
控告,是指被害人(包括被害单位)将其发现的犯罪事实及犯罪嫌疑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揭发、报告的行为。告一般由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提出。
举报,是指有关单位或个人将其发现的犯罪及犯罪嫌疑人向公安、司法机关揭发、报告的行为。举报一般是由与案件直接无利害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提出。
地位: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国家的法律救济
02
“告与不告”,维权有法
1.作为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相关的法律规定?
2. 我们可以向哪些部门或者法律服务机构寻求帮助?
3. 如果我们无力承担律师费怎么办?
4. 我们该怎样提起哪项诉讼?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法律服务所
律师事务所
公证处
法律援助中心
写文书,出主意
处理法律事务,打官司、辩护等
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同、遗嘱、身份等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弱者的保护神”
法律服务机构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如财产分割、婚姻问题、邻里纠纷等)
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如杀人、放火、盗窃、抢劫、虐待等)
俗称“民告官”,(如税务局、公安局等政府部门或其工作人员的侵权等行为)
诉讼的分类
1.遇到侵害,怎样依法求助?
①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②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③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必要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03
“管与不管”,维权有责
情景二:周末,去外婆家小区,邻居因装修噪音由争吵到大打出手,你正好最先目睹。
1. 你会不会管?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 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
如果打架斗殴的情节轻微,没有严重后果,则使用《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治安处罚;如果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则依据《刑法》规定,以聚众斗殴罪处罚。
2. 你会怎么管?为什么?
见义勇为,见义智为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
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
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
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
保护好作案现场。
2.青少年如何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在面对违法犯罪时,要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③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做到自觉守法、遇到找到法、解决问题靠法。
设计《防止噪声扰民倡议书》:借助法律、社区、舆论宣传等力量,保障居民的那一份“生活安宁权”。
小组活动
课后作业
贺岁电影《第二十条》引发热议,剧中犯罪嫌疑人砍了“被害人”二十刀,被定性为无罪,这是为什么呢?(P61)
善用法律
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遇到侵害依法求助
有勇有谋
应对违法犯罪
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