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与文化》
2024/11/06
巍峨高山,携手共攀
【知识体系】
第七课教材分析
备考
课程要求
本课文化的功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高频考点。以雷锋精神,航天精神等为情境,学习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及其作用。
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3.弘扬民族精神
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什么是文化
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产生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⑴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⑵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
3.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⑴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始终与经济、政治发展完全同步。(可能“先于”或“落后于”)⑵不能简单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文化产业、科技)
即时演练
(2024,湖南T10)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这是因为( )
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
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
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核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
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载体 文化通过载体呈现出来。
功能:文化载体承载、表达和展现着文化的内容。
表现形式:载体是多种多样的,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是文化的载体。
实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不能直接转化)
★(二)文化的功能(积极作用)
对社会 引领风尚 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
教育人民 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 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推动发展 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反作用)
对民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②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人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知识整合】文化的功能(意义、作用)
1.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文化的核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对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3.对政治、经济: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优秀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5.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
6.对人: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注意】:当设问为“文化的功能”时,必答基本功能;
视材料可答:对人、对民族、对社会、对政治经济的影响等具体内容。
即时演练
(2024,湖南T9)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
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即时演练
(2023·海南)6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60 年来,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雷锋故事。道德模范、时代情模、中国好人等不断涌现,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践行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这表明,雷锋精神( )
①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③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二、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形成发展 ①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根本原因) ②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内部的--自身的创新变革) ③是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外部的--具有包容性) 2.主要内容 核心思想理念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中华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中华人文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特点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博大精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释
对国家发展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对中华民族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解决当代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处理国际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继承,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展,侧重于对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②坚持古为今用(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不是全盘继承、全面承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③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④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传播开来。
⑤反对拒绝文化创新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三)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创新性发展 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例:1.将财神爷灶君制作成冰箱贴。
2.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孝”更多强调个人对家庭对封建统治者的绝对服从;今天我们讲“孝”,则又突出亲子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内涵。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知识整合】如何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题要素】继承(保护、选择)+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传播(途径手段、借鉴、走出去)+人民+科技+方向
【答题模板】
(1)继承: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批判继承,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好…文化的物质载体;选择……的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深刻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时代价值)。
(2)创新:立足实践,注入时代精神,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4)传播:①途径手段:通过商业贸易、教育和人员往来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传播。通过大众传媒等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借鉴: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③走出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化的传播,推动其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人民: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广泛参与,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优秀文化。
(6)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手段和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传播。
(7)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社会主义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即时演练
(2023·重庆)酉阳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生活,表现了巴人劳动智慧的豪放性格。随着乡村振兴摆手舞重焕生机,成为旅游保留节目。当地小学结合地域文化,创编摆手律动操,让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摆手舞因历史悠久而具有划时代魅力
②摆手舞在乡村振兴中获得经济效益越大,社会效益就越大
③摆手律动操以物化形式发挥了文化育人,增强精神力量的作用
④创编摆手律动操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核心 爱国主义 表现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作用 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精髓) 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基本内涵保持不变,民族精神内容随时代不断丰富
怎么做 ①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途径),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
③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④在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丰富民族精神,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⑤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相结合;
【归纳】运用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XX精神的(意义、重要性、时代价值) 或分析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XX精神?
①XX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体现),又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与时倶进的产物;(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精神之源)
②弘扬XX精神有利于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推动XX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④传承和弘扬XX精神,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即时演练
(2024,浙江1月,T16)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 )
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
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即时演练
(2023·全国乙卷)2023年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60周年。六十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响彻中国大地,成为鼓舞和激励亿万青少年成长进步的强大动力。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因为它( )
①具有超越性,不受一定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②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③与时俱进,在不同时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④适应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实践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阅读为什么会出现“变”与“不变”的现象。
答:①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需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文化需要创新)。(2分)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并通过载体呈现出来,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和新载体的出现,阅读的模式、场景、形式、内容会发生变化。(2分)
②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起着塑造人的重要作用、传承文明、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完全同步、文化的核心本质部分会保持相对的稳定)。(2分)在一定时期内,阅读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不完全同步,传统的阅读模式、场景等仍会存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阅读的功能意义,价值保持不变。(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