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易错点26 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高考生物易错题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易错点26 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高考生物易错题训练

资源简介

易错点26 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高考生物易错题训练
一、陷阱1 生态系统结构
1.(2024高二下·汨罗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B.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例如多数动物和某些植物
D.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2.(2024高二下·酒泉期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就是自养生物,多数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分解者就是细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细菌既可以作生产者,也可以作消费者和分解者
3.(2024高二下·蓬溪月考)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且一定是第一营养级
B.细菌要么是生产者,要么是分解者
C.植物一定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D.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4.(2024高二下·泸县月考)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j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图中b、c、a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
C.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
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5.(2024高二下·珠海月考)下图为某沼泽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简图,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C代表分解者,则该图中的A、B、D、F为消费者
B.植物都是生产者,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C.图中包含一条食物链,生物E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6.(2024高二下·玉林期末)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在生物群落中碳流动以的形式进行
C.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在A→D→E各营养级中,E含能量最少,生物富集的元素含量最多
二、陷阱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7.(2023高三上·中山) 某河流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第一营养级固定 第一营养级呼吸消耗 第二营养级摄入 第二营养级同化 第二营养级呼吸消耗
能量值/(J·cm-2·a-1) 900 580 200 72 38
A.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来自第一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2.22%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72J·cm-2·a-1
D.第二营养级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为128 J·cm-2·a-1,由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8.(2024高三下·武汉开学考)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下列关于不同营养级能量来源和去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系统中所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B.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均为摄入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C.最高营养级同化量最终去向只有2个:呼吸作用散失和分解者分解
D.次级消费者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只用于呼吸消耗以及流向分解者
9.(2024高二下·图木舒克期中) 若牛的摄入量是100%,其中粪便量是38%,呼吸量52%,则牛的同化量是(  )
A.18% B.48% C.62% D.82%
10.(2023高二下·孝感月考)玉米螟是玉米田中的常见害虫,引入步行虫能有效地治理玉米螟。科研人员研究了玉米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结果如下表(单位为kJ·c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玉米同化的能量 玉米螟摄入的能量 玉米螟粪便中的能量 玉米螟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步行虫同化的来自玉米螟的能量
179.5 89.6 43.2 35.7 4.58
A.玉米、玉米螟和步行虫之间只能进行能量传递,不能进行物质传递
B.玉米螟粪便中的能量=玉米螟同化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玉米螟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为46.4kJ·cm-2·a-1
D.玉米螟流向步行虫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9.87%
11.(2024高三下·杭州模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抓住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依托自然资源变荒山为果林,通过林下种草养兔等措施来建设美丽新农村,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林下养兔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B.草、兔、果树等生物间存在信息传递
C.保护环境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收集兔粪种植食用菌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12.(2024高三下·深圳模拟)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序号表示该部分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分别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
B.散失的能量可以被生产者重新捕获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C.生产者的一部分能量经由初级消费者粪便流入分解者
D.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可以有效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3.(2023高三上·云南开学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B.蜣螂以牛粪为食,即获得了牛的同化量中的一部分能量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D.生态系统的能量逐级递减与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热量有关
14.(2024高二下·湖北月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15.(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有关该稻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青蛙的摄食量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能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D.青蛙在该生态系统中可属于第三营养级
16.(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图示为当前流行的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图,其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系统缓解了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减小了生态足迹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投入的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C.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发展沼气工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D.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保证了物质在该生态系统内部自给自足、循环利用
三、陷阱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7.(2017高二上·吉林期末)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电鳗可输出电压高达300到800伏的电流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死而获取猎物;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一类信息传递(  )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18.(2024高二下·宁波期末)王安石在《忆王孙·梦中作》中写道:“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词中桃花吸引蜜蜂的信息是(  )
A.化学信息 B.物理、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化学、行为信息
19.(2024高二下·临城月考)“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油菜花可以通过(  )吸引蜂蝶
A.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B.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C.物理信息 D.行为信息
20.(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河马进入发情期时,它们会在自己的领地内,将尿液向四周喷射,形成一种“尿液秀”,尿液的味道越大,越能吸引河马配偶,该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  )
A.化学信息 B.行为信息 C.生物信息 D.物理信息
21.(2024高二下·六盘水期中)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传播消息、情报、信号等来传递信息,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信息传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过程需要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B.蝙蝠的“回声定位”和蜜蜂跳舞分别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C.养鸡场通过延长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
D.花儿吸引蜜蜂传粉,体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2.(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马来西亚特有寄生植物凯氏大王花(又称腐尸花)无根和叶,其花苞展开时直径可达一米,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吸引丽蝇为其传粉。绿色植物角蜂眉兰的花极像一只雌性胡蜂,并模仿雌性胡蜂特有的气味,吸引雄性胡蜂“上当交配”为其传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角蜂眉兰属于第一营养级,它吸引雄性胡蜂主要靠的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B.大王花发出的腐臭气味是化学信息,其传粉方式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
C.据题意可推出丽蝇是分解者;除了题中示例,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非生物环境
D.大王花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从丽蝇处获得物质与能量
23.(2024高二上·炎陵开学考)如图是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关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光和光敏色素都是属于物理信息
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24.(2024高二下·苍溪期中)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信息都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B.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C.戴胜鸟春季求偶时会展开头部的羽冠,说明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的繁衍
D.布谷鸟的叫声会吸引天敌,说明信息传递不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25.(2024高二下·鹤山月考)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6.(2023高三上·开学)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产生者为信息源,信息的接收者为信息受体。大多数鱼主要靠鱼鳔发声与同伴交流,农业生态系统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某些蔬菜提高发芽率,在芦笋的裁培中,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与化学防治相比,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能防止污染环境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信息源和信息受体不可转换
27.(2024高二下·南漳期中)山东农业大学某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鉴定了一种蛾类昆虫白眉野草蜈的雄性和雌性信息素,首次揭示了雄性和雌性释放的性信息素协同调节该虫的两性行为。下列不属于该研究的意义的是(  )
A.可证明在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调节作用
B.可证明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C.能够利用性信息素来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D.可证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四、陷阱4 生态工程遵循的四个基本原理
28.(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如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循环、自生和整体原理
B.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以增加产蛋量,这利用了物理信息传递
C.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农作物和蓝绿萍,生命活动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用厩粪培养蓝绿萍时,厩粪中的能量传递给蓝绿萍,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29.(2024高三上·湖南开学考)静湖原为一片污水库,经过多年的努力,昔日污水库已完美变身。全部污染底泥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下列评价不合理的是(  )
A.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静湖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C.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D.适当引入本地水生生物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30.(2024高二下·临城月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建立立体农业,减少能量的消耗,实现各成分间能量的循环利用
B.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提高残枝落叶、遗体粪便中能量传递效率
C.通过聚集素实现害虫聚集后再进行集中捕杀,是物理信息在生产上的应用
D.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符合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31.(2024高二上·期末) 下图为典型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定期输入一定量的氮肥
B.该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该生态农业主要遵循了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
D.通过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增加鸡的产蛋量,这是对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应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3.【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一定是自养生物,且一定是第一营养级,A符合题意;
B、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也可能是消费者,如菟丝子,动物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蜣螂、秃鹫,C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4.【答案】B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图中生产者为A,但是只有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
B.在生物群落中碳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而非二氧化碳进行,B错误;
C.生态系统的成分是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需要包括E次级消费者,C错误;
D.由于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在A→D→E各营养级中,E含能量最少,而发生生物富集的元素是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的,故E生物富集的元素含量最多,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中的“循环”主要指的是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分析题图:A表示生产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E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大气中的CO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是生态系统中各种化学元素或物质在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特点包括全球性、往复循环和反复利用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1.水循环:水在生态系统的表面和大气之间通过蒸发、降水、流入水体等环节进行的循环。它是所有物质循环的基础,因为没有水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功能将难以维持。
2.气体型循环:指大气圈或水圈等储藏库的营养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并通过大气进行扩散,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物质循环类型。这类循环具有快速循环和全球性循环的特点,例如二氧化碳、氮、氧等的循环。
3.沉积型循环:指岩石圈和土壤圈等贮藏库中保存在沉积岩里的许多矿质元素,通过风化、侵蚀、开采冶炼等过程释放出来,为植物所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这些元素最终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环境,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另一部分进入水体,最终可能再次形成沉积岩。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紧密相关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而物质循环则是能量流动的载体和物质基础。二者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燃烧矿物燃料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因此,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7.【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来自第一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72/900×100%=8%,B错误;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呼吸消耗=72-38=34J·cm-2.a-1,C错误;
D、第二营养级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第二营养级摄入-第二营养级同化=200-72=128J.cm-2·a-1,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由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8.【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产者是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A不符合题意;
B、除生产者外,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故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均为同化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B不符合题意;
C、最高营养级的同化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最终流入分解者,C符合题意;
D、次级消费者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用于呼吸消耗以及流向分解者,也能流入下一个营养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流经人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以及人工投入的饵料中的能量之和。
(3)能量的来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4)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9.【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已知牛粪便中的能量38%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又因为牛的摄入量为100%,所以牛的同化量=牛的摄入量-其粪便量=100%-38%=62%,分析得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牛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消耗、分解者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牛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其同化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10.【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答案】A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①和②分别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A错误;
B、散失的能量不可以被生产者重新捕获,B错误;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故生产者的一部分能量经由初级消费者粪便流入分解者,C正确;
D、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可以有效减少能量的散失,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3.【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4.【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水稻,但还有其他植物,A不符合题意;
B、同化量=青蛙的摄食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符合题意;
C、该生态系统中蛙可捕食害虫,能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C不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水稻→害虫→青蛙的食物链,说明青蛙可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16.【答案】D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建立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做燃料,沼渣经过处理可以用作肥料,果树等生产者可以用于喂养鸡鸭,从而缓解了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因此减小了生态足迹。A项正确。
B、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是人工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投入的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B项正确。
C、结合题干信息“通过饲养家禽、家畜,发展沼气工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是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这一整体,由此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C项正确。
D、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是人工生态系统,存在产品的输出,故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不能保证物质在该生态系统内部自给自足,需要不断地人工补充物质和能量。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循环原理、自生原理、协调原理、整体性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17.【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解:(1)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这是利用尿液和粪便中的某种特殊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2)电鳗可输出电压高达300到800伏的电流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死而获取猎物,其中电属于物理信息;(3)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其中舞蹈动作属于行为信息.
故选:C.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18.【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9.【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0.【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1.【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2.【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3.【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4.【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5.【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生物之间(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A项错误。
B、蝙蝠的“回声定位”体现的是物理信息。B项错误。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的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项错误。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6.【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声波属于物理信息,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信息传递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B正确;
C、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该方法对环境无污染,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信息源和信息受体可以相互转换,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②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各种动作。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7.【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8.【答案】A,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29.【答案】B,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30.【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31.【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A、在该生态系统中,农田作物会输出大量的氮元素,因此需要定期输入一定的氮肥,A不符合题意;
B、 该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能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看出,该生态农业的各个环节紧紧相连,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遵循了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光照属于物理信息,因此通过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增加鸡的产蛋量,这是对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应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 1易错点26 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高考生物易错题训练
一、陷阱1 生态系统结构
1.(2024高二下·汨罗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
B.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消费者都是异养型生物,例如多数动物和某些植物
D.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2.(2024高二下·酒泉期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就是自养生物,多数能进行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C.分解者就是细菌,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D.细菌既可以作生产者,也可以作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3.(2024高二下·蓬溪月考)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一定是自养生物,且一定是第一营养级
B.细菌要么是生产者,要么是分解者
C.植物一定是生产者,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D.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解答】A、生产者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一定是自养生物,且一定是第一营养级,A符合题意;
B、细菌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不符合题意;
C、植物也可能是消费者,如菟丝子,动物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蜣螂、秃鹫,C不符合题意;
D、分解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物质、能量的来源,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或种子的传播,主要指动物,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2)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4.(2024高二下·泸县月考)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f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j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图中b、c、a分别代表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
C.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圈的循环过程
D.能完成该循环的生物一定含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答案】B
【知识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2024高二下·珠海月考)下图为某沼泽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简图,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C代表分解者,则该图中的A、B、D、F为消费者
B.植物都是生产者,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C.图中包含一条食物链,生物E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2024高二下·玉林期末)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在生物群落中碳流动以的形式进行
C.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D.在A→D→E各营养级中,E含能量最少,生物富集的元素含量最多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A.图中生产者为A,但是只有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
B.在生物群落中碳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而非二氧化碳进行,B错误;
C.生态系统的成分是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需要包括E次级消费者,C错误;
D.由于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在A→D→E各营养级中,E含能量最少,而发生生物富集的元素是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的,故E生物富集的元素含量最多,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中的“循环”主要指的是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分析题图:A表示生产者,D表示初级消费者,E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C表示大气中的CO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是生态系统中各种化学元素或物质在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特点包括全球性、往复循环和反复利用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以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1.水循环:水在生态系统的表面和大气之间通过蒸发、降水、流入水体等环节进行的循环。它是所有物质循环的基础,因为没有水的循环,生态系统的功能将难以维持。
2.气体型循环:指大气圈或水圈等储藏库的营养元素或化合物可以转化为气体形式,并通过大气进行扩散,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物质循环类型。这类循环具有快速循环和全球性循环的特点,例如二氧化碳、氮、氧等的循环。
3.沉积型循环:指岩石圈和土壤圈等贮藏库中保存在沉积岩里的许多矿质元素,通过风化、侵蚀、开采冶炼等过程释放出来,为植物所吸收,参与生命物质的形成,并沿食物链转移。这些元素最终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环境,一部分保留在土壤中,另一部分进入水体,最终可能再次形成沉积岩。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紧密相关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而物质循环则是能量流动的载体和物质基础。二者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燃烧矿物燃料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因此,在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陷阱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7.(2023高三上·中山) 某河流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第一营养级固定 第一营养级呼吸消耗 第二营养级摄入 第二营养级同化 第二营养级呼吸消耗
能量值/(J·cm-2·a-1) 900 580 200 72 38
A.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来自第一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2.22%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72J·cm-2·a-1
D.第二营养级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为128 J·cm-2·a-1,由第二营养级流向分解者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来自第一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
B、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00%=(72/900×100%=8%,B错误;
C、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呼吸消耗=72-38=34J·cm-2.a-1,C错误;
D、第二营养级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第二营养级摄入-第二营养级同化=200-72=128J.cm-2·a-1,属于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由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
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能量流动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8.(2024高三下·武汉开学考)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下列关于不同营养级能量来源和去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系统中所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B.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均为摄入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C.最高营养级同化量最终去向只有2个:呼吸作用散失和分解者分解
D.次级消费者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只用于呼吸消耗以及流向分解者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产者是能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自养型生物,包括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和一些化能合成细菌,A不符合题意;
B、除生产者外,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故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均为同化的上一营养级的能量,B不符合题意;
C、最高营养级的同化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最终流入分解者,C符合题意;
D、次级消费者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可以用于呼吸消耗以及流向分解者,也能流入下一个营养级,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流经人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以及人工投入的饵料中的能量之和。
(3)能量的来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4)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9.(2024高二下·图木舒克期中) 若牛的摄入量是100%,其中粪便量是38%,呼吸量52%,则牛的同化量是(  )
A.18% B.48% C.62% D.82%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已知牛粪便中的能量38%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又因为牛的摄入量为100%,所以牛的同化量=牛的摄入量-其粪便量=100%-38%=62%,分析得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牛同化的能量去向有呼吸消耗、分解者利用、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牛粪便中的能量不是其同化的能量,为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10.(2023高二下·孝感月考)玉米螟是玉米田中的常见害虫,引入步行虫能有效地治理玉米螟。科研人员研究了玉米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结果如下表(单位为kJ·c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玉米同化的能量 玉米螟摄入的能量 玉米螟粪便中的能量 玉米螟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步行虫同化的来自玉米螟的能量
179.5 89.6 43.2 35.7 4.58
A.玉米、玉米螟和步行虫之间只能进行能量传递,不能进行物质传递
B.玉米螟粪便中的能量=玉米螟同化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玉米螟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为46.4kJ·cm-2·a-1
D.玉米螟流向步行虫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9.87%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2024高三下·杭州模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抓住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依托自然资源变荒山为果林,通过林下种草养兔等措施来建设美丽新农村,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创造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林下养兔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B.草、兔、果树等生物间存在信息传递
C.保护环境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收集兔粪种植食用菌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A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12.(2024高三下·深圳模拟)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序号表示该部分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分别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未利用的能量
B.散失的能量可以被生产者重新捕获而提高能量利用率
C.生产者的一部分能量经由初级消费者粪便流入分解者
D.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可以有效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①和②分别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A错误;
B、散失的能量不可以被生产者重新捕获,B错误;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故生产者的一部分能量经由初级消费者粪便流入分解者,C正确;
D、减少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可以有效减少能量的散失,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3.(2023高三上·云南开学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圈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B.蜣螂以牛粪为食,即获得了牛的同化量中的一部分能量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D.生态系统的能量逐级递减与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热量有关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4.(2024高二下·湖北月考)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5.(2023高二上·天津市月考) 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下列有关该稻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水稻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青蛙的摄食量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能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D.青蛙在该生态系统中可属于第三营养级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水稻,但还有其他植物,A不符合题意;
B、同化量=青蛙的摄食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符合题意;
C、该生态系统中蛙可捕食害虫,能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C不符合题意;
D、该生态系统中存在水稻→害虫→青蛙的食物链,说明青蛙可属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16.(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图示为当前流行的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图,其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系统缓解了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减小了生态足迹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投入的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C.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发展沼气工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
D.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保证了物质在该生态系统内部自给自足、循环利用
【答案】D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建立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做燃料,沼渣经过处理可以用作肥料,果树等生产者可以用于喂养鸡鸭,从而缓解了农村饲料、燃料、肥料的缺乏问题,因此减小了生态足迹。A项正确。
B、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是人工生态系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人工投入的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B项正确。
C、结合题干信息“通过饲养家禽、家畜,发展沼气工程,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是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这一整体,由此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C项正确。
D、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是人工生态系统,存在产品的输出,故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不能保证物质在该生态系统内部自给自足,需要不断地人工补充物质和能量。D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循环原理、自生原理、协调原理、整体性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三、陷阱3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7.(2017高二上·吉林期末)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电鳗可输出电压高达300到800伏的电流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死而获取猎物;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哪一类信息传递(  )
A.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C.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解:(1)狗会用它的尿液和粪便来标记领地和记住来往的路径,这是利用尿液和粪便中的某种特殊化学物质,因此属于化学信息;(2)电鳗可输出电压高达300到800伏的电流把比它小的动物击死而获取猎物,其中电属于物理信息;(3)蜜蜂发现蜜源后用不同的舞蹈动作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远近,其中舞蹈动作属于行为信息.
故选:C.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18.(2024高二下·宁波期末)王安石在《忆王孙·梦中作》中写道:“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词中桃花吸引蜜蜂的信息是(  )
A.化学信息 B.物理、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化学、行为信息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9.(2024高二下·临城月考)“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油菜花可以通过(  )吸引蜂蝶
A.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B.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C.物理信息 D.行为信息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0.(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河马进入发情期时,它们会在自己的领地内,将尿液向四周喷射,形成一种“尿液秀”,尿液的味道越大,越能吸引河马配偶,该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  )
A.化学信息 B.行为信息 C.生物信息 D.物理信息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1.(2024高二下·六盘水期中)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传播消息、情报、信号等来传递信息,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信息传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过程需要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
B.蝙蝠的“回声定位”和蜜蜂跳舞分别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C.养鸡场通过延长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
D.花儿吸引蜜蜂传粉,体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2.(2024高二下·湖北期中)马来西亚特有寄生植物凯氏大王花(又称腐尸花)无根和叶,其花苞展开时直径可达一米,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吸引丽蝇为其传粉。绿色植物角蜂眉兰的花极像一只雌性胡蜂,并模仿雌性胡蜂特有的气味,吸引雄性胡蜂“上当交配”为其传粉。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角蜂眉兰属于第一营养级,它吸引雄性胡蜂主要靠的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B.大王花发出的腐臭气味是化学信息,其传粉方式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物种的繁衍
C.据题意可推出丽蝇是分解者;除了题中示例,信息的来源还可以是非生物环境
D.大王花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从丽蝇处获得物质与能量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3.(2024高二上·炎陵开学考)如图是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关系,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光和光敏色素都是属于物理信息
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4.(2024高二下·苍溪期中)古人将谷雨节气分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意思是:一候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二候布谷鸟开始鸣叫,提示人们不要耽误播谷的时间;三候戴胜鸟飞临桑树枝头,是春蚕要生长的信号。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信息都是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而发挥其作用的
B.变化的气温、布谷鸟的鸣叫声、桑叶的绿色都属于物理信息
C.戴胜鸟春季求偶时会展开头部的羽冠,说明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的繁衍
D.布谷鸟的叫声会吸引天敌,说明信息传递不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25.(2024高二下·鹤山月考)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蝙蝠“回声定位”和狗外出时的“频频撒尿”分别体现了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牧草生长旺盛,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能在生物之间(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A项错误。
B、蝙蝠的“回声定位”体现的是物理信息。B项错误。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的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项错误。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6.(2023高三上·开学)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的产生者为信息源,信息的接收者为信息受体。大多数鱼主要靠鱼鳔发声与同伴交流,农业生态系统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某些蔬菜提高发芽率,在芦笋的裁培中,应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B.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C.与化学防治相比,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能防止污染环境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信息源和信息受体不可转换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解析】【解答】A、声音属于物理信息,声波属于物理信息,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
B、信息传递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B正确;
C、用性信息素防治斜纹夜蛾属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比,该方法对环境无污染,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信息源和信息受体可以相互转换,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系统信息传递: (1)种类:①物理信息:自然界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场等。②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③行为信息:动物的各种动作。 (2)作用: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持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7.(2024高二下·南漳期中)山东农业大学某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鉴定了一种蛾类昆虫白眉野草蜈的雄性和雌性信息素,首次揭示了雄性和雌性释放的性信息素协同调节该虫的两性行为。下列不属于该研究的意义的是(  )
A.可证明在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的调节作用
B.可证明信息传递对生物种群的繁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C.能够利用性信息素来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D.可证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四、陷阱4 生态工程遵循的四个基本原理
28.(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生态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如图为某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工程主要运用了循环、自生和整体原理
B.燃烧沼气为鸡舍增加照明时间以增加产蛋量,这利用了物理信息传递
C.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农作物和蓝绿萍,生命活动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D.用厩粪培养蓝绿萍时,厩粪中的能量传递给蓝绿萍,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A,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29.(2024高三上·湖南开学考)静湖原为一片污水库,经过多年的努力,昔日污水库已完美变身。全部污染底泥实现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下列评价不合理的是(  )
A.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静湖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C.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D.适当引入本地水生生物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答案】B,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30.(2024高二下·临城月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建立立体农业,减少能量的消耗,实现各成分间能量的循环利用
B.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可提高残枝落叶、遗体粪便中能量传递效率
C.通过聚集素实现害虫聚集后再进行集中捕杀,是物理信息在生产上的应用
D.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符合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答案】D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31.(2024高二上·期末) 下图为典型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为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定期输入一定量的氮肥
B.该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C.该生态农业主要遵循了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
D.通过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增加鸡的产蛋量,这是对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应用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农业工程
【解析】【解答】A、在该生态系统中,农田作物会输出大量的氮元素,因此需要定期输入一定的氮肥,A不符合题意;
B、 该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能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看出,该生态农业的各个环节紧紧相连,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遵循了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C不符合题意;
D、由于光照属于物理信息,因此通过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增加鸡的产蛋量,这是对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应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