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易错点25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易错题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易错点25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易错题训练

资源简介

易错点25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易错题训练
一、陷阱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2024高三下·贵州模拟)抽样调查法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某些昆虫的丰富度
B.样方法可用于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D.标记重捕法可用于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
2.(2024高二下·钦州月考)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单子叶植物
3.(2023高二下·射洪期中)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比如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等。下列关于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样方法调查的对象一定是植物,而标志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动物
C.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不一定是1m2,但需随机取样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光线强弱对调查结果没有影响
4.(2023高二下·安庆期末)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猛禽和猛兽等一些濒危物种的种群密度
C.调查蚜虫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D.可用黑光灯诱捕法精确计算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
二、陷阱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5.(2024高三下·湛江模拟) 关于种群“J”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符合Nt=N0×λt这一公式的种群数量变化一定为“J”形增长
B.“J”形增长公式中λ代表种群增长率
C.“J”形增长公式为数学模型,曲线为物理模型
D.“J”形增长的外来物种会降低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6.(2023·广西模拟)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J”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不变
B.为持续高产每次渔业捕捞后剩余鱼量应在C点左右
C.应该在蝗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蝗灾防治最为合理
D.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
7.(2023高二上·阆中期中)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
B.由于动物被捕后难以被重捕,所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更高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8.(2024高二上·杭州期末)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新迁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λ值的变化曲线(如图1),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2);图3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关于种群特征的相关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比较曲线X、Y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不会超出理想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
B.图1的曲线a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b段和de段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
C.图2的AB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CE段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
D.图3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大后减小
9.(2024高二下·惠东期中)“S”形增长是自然界中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普遍方式,它总会受到K值(环境容纳量)的限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B.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渔业养殖中增加某种鱼苗的投放可提高其K值水平
D.渔业捕捞后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10.(2023·揭阳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S”形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
B.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是年幼个体
C.为维持鱼类资源持续发展,可将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
D.可以通过改善被保护有益动物的生活环境来提高其种群的K值
三、陷阱3:群落的丰富度和生态位
11.(2024高二下·台州开学考)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都有所不同。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与季节变化无关
B.土壤中小动物数量越多丰富度越大
C.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D.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装置进行分离
12.(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 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四种林莺在云杉林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
C.觅食部位不同减弱了四种林莺的种间竞争
D.标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
13.(2024高二下·隆阳月考)生态位宽度是指被某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黑尾蜡嘴雀和黑卷尾均是树栖鸟类,黑尾蜡嘴雀大多选择在海堤西侧避风向筑巢,而黑卷尾则选择在海堤东侧迎风向筑巢,但黑卷尾能利用黑尾蜡嘴雀废弃的巢穴。黑尾蜡嘴雀主要以植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而黑卷尾主要以昆虫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鸟在食性和巢址选择上存在较明显的生态位分化,不存在竞争关系
B.调查黑尾蜡嘴雀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志物部分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若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消失,黑卷尾的生态位宽度会增加
D.通过调查黑卷尾的性别比例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14.(2023高三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月考)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表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存空间
B.生物实际生态位的宽度小于其基础生态位的宽度
C.环境变化使可利用的资源大幅减少时,生态位宽度不变
D.宽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可能小于窄生态位的
四、陷阱4 :群落的结构
15.(2024高二上·密山期末)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常修建的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B.地形起伏是影响群落植被水平分布的因素之一
C.马尾松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光照强度决定了乔木林中各种鸟类的垂直分层分布
16.(2024高二上·普洱期末)河南洛阳老君山景区环境优美,物种丰富,有许多鸟类生活在这里,大多数鸟类会在树冠上筑巢、栖息,而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珠颈斑鸠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种群的密度 B.种群的丰富度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17.(2023高二上·成都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B.动物垂直分层的原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C.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D.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有光照、土壤、地形、植物自身特点等
五、陷阱5:群落的演替
18.(2024高二下·邵阳期中) 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沙丘、火山岩、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19.(2024高三下·凯里模拟)群落演替包含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场严重的火灾后,地上植物全部被烧死后再逐渐恢复,群落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次生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均能演替成森林
C.从裸岩阶段逐渐演替成乔木阶段的过程伴随着土壤厚度和土壤有机物不断增加
D.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于形成新群落,原来的物种不复存在
20.(2023高二下·富锦月考)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很容易发展到乔木阶段,次生演替很难发展到乔木阶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2.【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A正确;
B、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B错误;
C、调查跳蝻和蚜虫都用样方法,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乔木,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
3.【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4.【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上蜘蛛的种群密度,故A错误;
B、对于调查猛禽和猛兽等濒危物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故B错误;
C、调查蚜虫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故C正确;
D、黑光灯诱捕法只能粗略计算,不能准确计算,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以及具体操作如下:
(1)样方法:
①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②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数
③求取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④以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标志重捕法
①捕获部分个体
②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
③一段时间后,重捕
④计算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3)灯光诱捕法: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
(4)直接计数法
通过显微镜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较大单细胞微生物计数的操作方法,称为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5.【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符合Nt=N0×λt还需要满足λ>1,这一公式的种群数量变化为“J”形增长,A错误;
B、“J”形增长公式中λ代表相邻两年中第二年与第一年的数量之比,λ-1为种群增长率,B错误;
C、“J”形增长公式和曲线均为数学模型,C错误;
D、“J”形增长的外来物种会侵占空间和资源,降低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J”型曲线:Nt=N0·λt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一般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6.【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J型增长曲线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 N0 λt,λ-1=增长率,增长率不变,A正确;
B、C点是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持续高产每次渔业捕捞后剩余鱼量应在C点左右,B正确;
C、害虫的防治越早越好,不能超过K/2,即C点,C错误;
D、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表示的是由于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K/2值为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数量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若达K/2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7.【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K值的大小与环境有关,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A正确;
B、根据公式初次捕获数/种群总数=重捕中的标记数/重捕数,可知若动物被捕后难以被重捕,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更高,B正确;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继续增加,C错误;
D、图中b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曲线X为“J”型曲线,曲线Y为“S”型曲线,b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8.【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9.【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0.【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C、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维持鱼类资源持续发展可将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AC正确;
B、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是成年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主要是维持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的数量增加,B错误;
D、种群的K值是可变的,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可以通过改善被保护有益动物的生活环境来提高其种群的K值,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形成“S”形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11.【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12.【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13.【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14.【答案】C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15.【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经常修建的草坪既存在水平结构,又存在垂直结构,A错误;
B、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湿度大小等均影响植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马尾松高低猎落有致只构成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C错误;
D、森林中的植物垂直分层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决定了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6.【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17.【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18.【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初生演替时间较长,是由于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条件差,而次生演替的环境是具有较好的土壤条件,演替速度快,所需时间短,A错误;
B、初生演替形成的过程中会存在竞争,如苔藓被灌木替代的过程中,灌木在竞争中取得优势,B错误;
C、沙丘、火山岩上从来没有植物,或者是土壤中原有条件被破坏后形成的,应为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仍保留原有土壤条件,为次生演替,C错误;
D、由于次生演替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9.【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20.【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沙丘、冰川泥和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 错误;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B 错误;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就是发生次生演替时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C正确;
D、只要环境气候条件允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发展到乔木阶段,D 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 / 1易错点25种群和群落—高考生物易错题训练
一、陷阱1: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2024高三下·贵州模拟)抽样调查法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常用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某些昆虫的丰富度
B.样方法可用于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D.标记重捕法可用于调查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2.(2024高二下·钦州月考)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C.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单子叶植物
【答案】A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解析】【解答】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A正确;
B、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B错误;
C、调查跳蝻和蚜虫都用样方法,C错误;
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选用乔木,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
3.(2023高二下·射洪期中)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比如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等。下列关于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B.样方法调查的对象一定是植物,而标志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动物
C.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不一定是1m2,但需随机取样
D.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光线强弱对调查结果没有影响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4.(2023高二下·安庆期末)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猛禽和猛兽等一些濒危物种的种群密度
C.调查蚜虫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D.可用黑光灯诱捕法精确计算有趋光性的昆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上蜘蛛的种群密度,故A错误;
B、对于调查猛禽和猛兽等濒危物种可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故B错误;
C、调查蚜虫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故C正确;
D、黑光灯诱捕法只能粗略计算,不能准确计算,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以及具体操作如下:
(1)样方法:
①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
②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数
③求取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
④以所有样方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标志重捕法
①捕获部分个体
②做上标记,放回原来环境
③一段时间后,重捕
④计算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3)灯光诱捕法:对于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法:
(4)直接计数法
通过显微镜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较大单细胞微生物计数的操作方法,称为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二、陷阱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
5.(2024高三下·湛江模拟) 关于种群“J”形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符合Nt=N0×λt这一公式的种群数量变化一定为“J”形增长
B.“J”形增长公式中λ代表种群增长率
C.“J”形增长公式为数学模型,曲线为物理模型
D.“J”形增长的外来物种会降低当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符合Nt=N0×λt还需要满足λ>1,这一公式的种群数量变化为“J”形增长,A错误;
B、“J”形增长公式中λ代表相邻两年中第二年与第一年的数量之比,λ-1为种群增长率,B错误;
C、“J”形增长公式和曲线均为数学模型,C错误;
D、“J”形增长的外来物种会侵占空间和资源,降低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J”型曲线:Nt=N0·λt ,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2、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一般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6.(2023·广西模拟)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J”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率不变
B.为持续高产每次渔业捕捞后剩余鱼量应在C点左右
C.应该在蝗虫数量达到D点时进行蝗灾防治最为合理
D.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
【答案】C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J型增长曲线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 N0 λt,λ-1=增长率,增长率不变,A正确;
B、C点是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持续高产每次渔业捕捞后剩余鱼量应在C点左右,B正确;
C、害虫的防治越早越好,不能超过K/2,即C点,C错误;
D、甲、乙增长曲线之间的数量差异表示的是由于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K/2值为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数量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值,若达K/2值,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7.(2023高二上·阆中期中)如图为某天鹅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
B.由于动物被捕后难以被重捕,所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更高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图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K值的大小与环境有关,种群数量达K值以后,若环境条件改变,则K值也会发生改变,A正确;
B、根据公式初次捕获数/种群总数=重捕中的标记数/重捕数,可知若动物被捕后难以被重捕,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的种群数量比实际值更高,B正确;
C、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仍继续增加,C错误;
D、图中b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曲线X为“J”型曲线,曲线Y为“S”型曲线,b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8.(2024高二上·杭州期末)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新迁入的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λ值的变化曲线(如图1),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2);图3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关于种群特征的相关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比较曲线X、Y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不会超出理想状态下种群最大增长速率
B.图1的曲线a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b段和de段都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
C.图2的AB段表示该种群为“J”形增长,CE段表示该种群数量减少
D.图3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A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9.(2024高二下·惠东期中)“S”形增长是自然界中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普遍方式,它总会受到K值(环境容纳量)的限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值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B.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渔业养殖中增加某种鱼苗的投放可提高其K值水平
D.渔业捕捞后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
【答案】D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0.(2023·揭阳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S”形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
B.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是年幼个体
C.为维持鱼类资源持续发展,可将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
D.可以通过改善被保护有益动物的生活环境来提高其种群的K值
【答案】B
【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C、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维持鱼类资源持续发展可将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AC正确;
B、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是成年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主要是维持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的数量增加,B错误;
D、种群的K值是可变的,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可以通过改善被保护有益动物的生活环境来提高其种群的K值,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而形成“S”形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三、陷阱3:群落的丰富度和生态位
11.(2024高二下·台州开学考)在森林、草原等不同的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都有所不同。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与季节变化无关
B.土壤中小动物数量越多丰富度越大
C.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D.体型较小的动物使用干漏斗分离装置进行分离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12.(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生态学家对某地云杉林中四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四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 觅食部位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所有云杉与林莺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四种林莺在云杉林中处于相同的生态位
C.觅食部位不同减弱了四种林莺的种间竞争
D.标记重捕法是生态学家在此研究过程中的首选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群落的概念及组成
13.(2024高二下·隆阳月考)生态位宽度是指被某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黑尾蜡嘴雀和黑卷尾均是树栖鸟类,黑尾蜡嘴雀大多选择在海堤西侧避风向筑巢,而黑卷尾则选择在海堤东侧迎风向筑巢,但黑卷尾能利用黑尾蜡嘴雀废弃的巢穴。黑尾蜡嘴雀主要以植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而黑卷尾主要以昆虫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种鸟在食性和巢址选择上存在较明显的生态位分化,不存在竞争关系
B.调查黑尾蜡嘴雀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志物部分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若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消失,黑卷尾的生态位宽度会增加
D.通过调查黑卷尾的性别比例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C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14.(2023高三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月考)基础生态位是指在没有种间竞争前提下,一个物种所能占有的生态位。实际生态位是指有别的物种存在时的生态位。生态位的大小可用生态位宽度表示,下图表示三个物种在不同资源状态下的生态位宽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存空间
B.生物实际生态位的宽度小于其基础生态位的宽度
C.环境变化使可利用的资源大幅减少时,生态位宽度不变
D.宽生态位的种内竞争强度可能小于窄生态位的
【答案】C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
四、陷阱4 :群落的结构
15.(2024高二上·密山期末)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经常修建的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B.地形起伏是影响群落植被水平分布的因素之一
C.马尾松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光照强度决定了乔木林中各种鸟类的垂直分层分布
【答案】B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解析】【解答】A、经常修建的草坪既存在水平结构,又存在垂直结构,A错误;
B、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湿度大小等均影响植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
C、马尾松高低猎落有致只构成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C错误;
D、森林中的植物垂直分层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决定了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16.(2024高二上·普洱期末)河南洛阳老君山景区环境优美,物种丰富,有许多鸟类生活在这里,大多数鸟类会在树冠上筑巢、栖息,而啄木鸟生活在树干层,珠颈斑鸠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种群的密度 B.种群的丰富度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17.(2023高二上·成都期末)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B.动物垂直分层的原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C.草坪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D.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因素有光照、土壤、地形、植物自身特点等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
五、陷阱5:群落的演替
18.(2024高二下·邵阳期中) 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沙丘、火山岩、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初生演替时间较长,是由于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条件差,而次生演替的环境是具有较好的土壤条件,演替速度快,所需时间短,A错误;
B、初生演替形成的过程中会存在竞争,如苔藓被灌木替代的过程中,灌木在竞争中取得优势,B错误;
C、沙丘、火山岩上从来没有植物,或者是土壤中原有条件被破坏后形成的,应为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仍保留原有土壤条件,为次生演替,C错误;
D、由于次生演替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因此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9.(2024高三下·凯里模拟)群落演替包含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场严重的火灾后,地上植物全部被烧死后再逐渐恢复,群落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次生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均能演替成森林
C.从裸岩阶段逐渐演替成乔木阶段的过程伴随着土壤厚度和土壤有机物不断增加
D.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于形成新群落,原来的物种不复存在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20.(2023高二下·富锦月考)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很容易发展到乔木阶段,次生演替很难发展到乔木阶段
【答案】C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
【解析】【解答】A、沙丘、冰川泥和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 错误;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B 错误;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就是发生次生演替时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C正确;
D、只要环境气候条件允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发展到乔木阶段,D 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