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导入新课想一想:辛亥革命真的只是意外吗?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十八课辛亥革命时空坐标1911年10月10日1900年1912年1月1日狭义:1911年(辛亥年)武昌起义广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壹一、巨变的前夜(背景)二、巨变换新天(过程)贰三、巨变与回响(评价)叁本课目录CONTENTS一、巨变的前夜(背景)(一)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方案等一系列救亡探索的均失败。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梦想因政治腐败而英雄气短;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努力因制度腐朽而望洋兴叹;农民阶级的两大运动因自身局限而功败垂成;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因幻想而饮恨京城;中国的 在哪里?请根据预习结果,总结归纳统治者与革命派于20世纪初“掌握”发展机会的做法?材料:20世纪初,中国再次出现了发展的机会。在由谁来掌握这机会上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在朝的统治者和在野的革命派、立宪派都想掌握这次机会,而且在朝、在野分别演出了程度不等的悲喜剧。——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清组建革命党派树立思想纲领发起反清斗争一、巨变的前夜(背景)革命派(二)清朝自救—清末新政(1901——1905)背景 内容 政治 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等中央机构。军事 编练新军经济 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派遣留学生引进先进观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培养革命力量,成为掘墓人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培养新式知识分子,推动了西方思想的传播《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社会矛盾尖锐,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帝国主义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特点: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广泛深入;涉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1)其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选必1】(2)培养了新式人才。思考:清末新政实现清朝的自救了吗?举例论证。不单没有挽救清朝统治,反而加速清朝的覆灭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清廷以“新政”挽救王朝气数的动机,却换来了推翻王朝以实现改革的结果:新式学堂培养了近代学生,因而造就了成批反封建斗士;新政发展工商,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军淘汰了旧军,结果却铸成了把枪口指向清王朝的武装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思考:清末新政有何积极影响吗?(二)清朝自救—清末新政(1901——1905)材料1:1906年夏秋之交,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先后回国复命。他们将所见所闻向朝廷报告外,同时也请朝廷准备立宪,以为当日的中国只有走立宪的路,才能使清廷拜托危机,皇位永固。……真正希望能够打动西太后的恐怕就是“皇位永固”四个字。 ——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材料2: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1906年9月1日“仿行立宪”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9年为期筹备宪政1910年11月《上谕》预备立宪期限缩短为五年(三)预备立宪1.背景:新政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困境,革命运动高涨。2.过程(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2)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一、巨变的前夜(背景)(四)兴办学堂,选派留学生成效1905-1906年留日达到高潮。保守估计,清末十年中国留日学生总数不下5万人。以师范、教育、军事、法政为最多,理工科较少。涌现具有西方政治观念的新型知识分子,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崛起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一、巨变的前夜(背景)(五)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六)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材料3 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民族资本主义)238家,资本额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一、巨变的前夜(背景)(七)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材料4 新式学堂勃兴和留学教育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发展,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一、巨变的前夜(背景)组织 时间 地点 创始人 纲领 性质兴中会 1894.11 美国 檀香山 孙中山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中国 同盟会 1905.8 日本 东京 孙中山 黄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影响 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时间 名称 领导人1894年 兴中会 孙中山1904年 华兴会 黄兴、宋教仁1904年 光复会 蔡元培1905年 同盟会 孙中山、黄兴1906年 日知会 刘静庵(八)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形成。一、巨变的前夜(背景)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里,将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其思想渊源为:中国传统思想(儒家大同思想);达尔文的进化论;法国“自由、平等、博爱”启蒙思想及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马克思《资本论》三民主义内涵 内容 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前提 没有明确反帝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心 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平分土地) 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补充 发展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有彻底解决农民问题,缺乏群众基础一、巨变的前夜(背景)一、巨变的前夜(背景)起义名称 领导人 时间 结果 影响萍浏醴(lǐ)起义 刘道一蔡绍南 1906年冬 失败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安庆、绍兴起义 徐锡麟 秋瑾 1907年夏 失败广西镇南关起义 黄兴 孙中山 1907年12月 失败广州黄花岗起义 黄兴 孙中山 1911年4月 失败 同盟会组织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激起了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的反清革命怒潮(九)革命实践: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各地反清武装起义的尝试一、巨变的前夜(背景)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英法德美享有筑路、投资优先权,未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清军空虚,武昌起义时机日益成熟。“铁路为全国命脉,从经济上论,则关于财政;从调运上论,则关于兵政。若铁路为外人所有,不啻举财政、兵政之权,全授之外人也,国尚能自立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十)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一、巨变的前夜(背景)辛亥革命背景 必要性 时代背景:可能性 经济、阶级:人才: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偶然性 导火索: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自救运动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等学说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武装起义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偶然与必然促成的辛亥革命的爆发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涌现具有西方政治观念的新型知识分子二、巨变换新天(过程)革命开始:1911年10月10日,爆发( )成立湖北军政府革命高潮: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 )统治结束清王朝时间:1912年1月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国旗:五色旗国都:南京纪元:公历、民国纪年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孙中山武昌起义南北议和: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南方革命军代表和北洋军阀袁世凯代表在上海举行和谈。革命军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洋军阀方面提出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三项条件。在袁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项条件。1912.2.12 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1912.2.14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辞职。1912.2.15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3.10 袁世凯在北京举行就职典礼。1912.3.11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4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结局: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二、巨变换新天(过程)落入革命果实落入袁之手帝国主义的支持革命派的软弱、缺乏实力立宪派、旧官僚的拥护对 清:逼宫退位对革命派:迫孙让位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袁世凯实力强大:是清末北洋新军创始人,北洋军阀首领,立宪派、旧官僚拥护,列强的支持,袁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寻找新代理人;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软弱妥协,又脱离人民群众。二、巨变换新天(过程)合作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体现的原则和意义?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因人设法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①目的: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根本)。②原则:中华民国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参议院总统、国务员法官史料实证—实质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三、三、制—立法服从于政治需要,说明当时的民主政体尚待完善。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人治—法治;专制—民主)二、巨变换新天(过程)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直接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根本目的:以法律否定专制,巩固共和,保障民权(现代革命之旨归)第一章“总纲”: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人民”:国民一律平等……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三、四、六章:参议员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驶。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对比】找出两部宪法的不同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改朝换代”和以往革命的“改朝换代”最大的区别在于?《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五、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主权在民主权在君自由平等封建等级三权分立君主专制两部宪法的转换,反映了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发展趋势,是政治领域近代化的重要成就。责任内阁制二、巨变换新天(过程)三、巨变与回响(评价)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伦敦《泰晤士报》三、巨变与回响(评价)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共和政体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时报》(1912年3月5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称帝:83天张勋复辟:12天思想: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变化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传播民主共和思想社会:三、巨变与回响(评价)材料一:民国二年(1913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戴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戴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范小芳等《戴季陶传》影响范围有限材料二: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国情认知不准确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吴玉章回忆录》未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三、巨变与回响(评价)局限性:材料中反映出什么历史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史实?合作探究:革命家吴玉章回忆录中这样记载:“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成功or失败?史实: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得反帝反封建胜利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袁拥有实力和玩弄阴谋。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体现:①纲领——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农民——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基础。③组织——缺乏统一而坚定的领导核心,同盟会组织涣散,倾向妥协。④军队——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革命视角3.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先天不足。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2024·黑吉辽高考·7)下图是刊登在1909年《图画日报》上的系列寓意画。该系列寓意画反映了( )A.国人振兴经济救国强国的愿望 B.一战期间民族经济发展较快C.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D.清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信心A当堂检测2.(2024.1·浙江高考·17)辛亥革命时期,不少革命党人头脑中只有“排满”二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议和时,孙中山要求继续把革命推向前进,反对向袁世凯妥协,但“党人即起异议,谓予(孙中山)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说明( )A.三民主义思想不适合中国的实际 B.南北议和改变了辛亥革命的性质C.革命党人尚未普遍认同三民主义 D.孙中山主张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C当堂检测3.(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9)部别 类别 国内学生 留学生 士人 行伍 总计第九镇(驻江宁)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镇(驻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 53 4 73 3 133总计 547 31 842 113 1533上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A.抵制了列强入侵 B.导致了军阀势力扩大C.引发了军阀混战 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D当堂检测4.(2024·浙江高考·18)1902年12月25日,《北洋官报》第1期“译报第一”栏目有一段相当于“编者按”的文字:“五洋六洲广漫漫,我国其中如弹丸。苍鹰疾视长蛇蟠,日砺牙角刷羽翰。各各远害谋利安,腾口掉舌辞翻澜。吁嗟!我民可以观。”据此可知,该报刊载外国新闻的目的是( )A.了解世界,挽救危机 B.开启民智,实业教国C.分析形势,倡导革命 D.传播新知,宣扬民主A当堂检测5.(2024·湖南高考·7)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D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8课 辛亥革命(课件)-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统编版2019).pptx 辛亥革命.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