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第二单元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夏商周期第7课 百家争鸣时学习目标: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重点: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老子和《道德经》导学提纲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老子名片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的史官《老子》(《道德经》)1.老子生平一、老子和《道德经》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3)经历(5)著作(1)简介(4)地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哲学之父、智慧之父(2)生活年代、籍贯阅读课本 第39页,完成与老子相关的知识点。2.思想主张(1)核心思想:“道”。(顺应自然)(“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2)哲学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互相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3)处世之道:提倡安于柔弱,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4)政治主张:“无为而治”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下列《道德经》及译文的相关的材料可以印证哪一条思想主张呢?①祸兮,福之所倚(依靠);福兮,祸之伏(隐藏)。( )②我若“无为”,百姓就会自我化育;我好静,百姓自然会走上正道;我若无事,百姓自然富足;我无欲望,百姓自然就变得淳朴。 ( )②④重难点精讲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导学提纲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自学礼乐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姓孔,名丘,字仲尼(1)简介(2)时期、籍贯春秋后期鲁国人(3)经历(4)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5)作品孔子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1.孔子生平二、孔子和儒家学说孔子名片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阅读课本 第40页,完成与孔子相关的知识点。2.思想主张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②政治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反对苛(kē)政,提出“为政以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译: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材料研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环绕)之。道(引导)之以政,齐(整顿)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人心归服)。——《论语》重难点精讲译: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所采纳……二、孔子和儒家学说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仁”“德”从政失败献身文教3.文教贡献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贵族子弟: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出身贫寒:颜回、子路、伯牛、闵子骞、卜商、原宪、冉求、仲弓家境富裕:子贡、冉有观察图片和文字信息,说明春秋时期的教育发生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变化:从“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出现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①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教育公平性;②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重难点精讲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提问,分析孔子的展示的不同态度的原因。(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3.文教贡献(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重难点精讲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素质很高,孔子对他提出了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司马牛个性急躁,饶舌话多,孔子跟他说:说话谨慎就是仁)——《论语》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研读与理解:研读材料,与对应的现如今倡导教育主张连线。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学而不思则罔(迷茫),思而不学则殆(通假“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学习态度端正虚心请教他人巩固性原则学思结合原则(3)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一书。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竹简(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3.文教贡献(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导学提纲1.何谓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有哪些影响?①铁犁牛耕的推广,使诸侯(新兴地主阶级)更加强大(经济)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政治)③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思想) 结合前面所学和所示材料,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孔子杏坛讲学图》1.背景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各陈其说争奇斗艳的局面。重难点精讲儒家 民贵君轻、仁政;礼治道家 顺应自然、辩证看待墨家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法家 以法治国②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①辩证看待困难,以理性、积极的态度去生活。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④节约用水、禁止浪费粮食⑤珍爱和平、反对战争阅读课本第41-42页,将如今相关的观点与各学派的思想主张中相符合的连线。三、百家争鸣重难点精讲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⑦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无为而治哼哼哈嘿,仁者无敌!咱们相爱吧!严刑酷法,不服来战!合作探究:假如你是意在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最终会采纳哪派的主张?说说你的理由。三、百家争鸣重难点精讲墨家墨子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法家,因为法家思想符合了统治者要控制政权、加强统治的要求。各国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纷纷在国内变法,法家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富国强兵,在战国争雄中立于不败之地。3.影响三、百家争鸣材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阅读课本第43页并结合材料,指出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1)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2)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时对后世重难点精讲启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思考:诸子百家的主张对我们当今社会发展有众多借鉴意义。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重难点精讲3、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 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A.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以德治国、以民为本C.以礼治国、以法为教 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赏必行,罚必当”,以上言论应属于(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1、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BDB重难点分层运用请大家为自己心仪的学派设计一段推广语。要求:字数80左右课后作业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百家争鸣背景内容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春秋之兴:老子、孔子战国之盛: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①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②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课堂小结课题: 第7课 第 课时 第 周 ( 年 月 日)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分层导学、讨论法:一课时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道家学派的经典是什么?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2.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何谓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有哪些影响?略 导入:展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引出思想上的变化。 展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难点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板块一 老子学生齐读老子思想主张并做笔记: ①核心思想:“道”。(顺应自然)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②哲学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处世之道:提倡安于柔弱,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④政治主张:“无为而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下列《道德经》中的材料可以印证哪一条思想主张呢?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伏。( )材料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材料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 )材料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 )答案:②①④③其中重点分析:①辩证法,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塞翁失马)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看待成绩)过渡语: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同一时代,在山东曲阜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就是孔子。板块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学生齐读孔子的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 (“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政治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重建社会秩序。 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引导分析材料:材料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所谓仁,就是自己要立足,也让别 人立足;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环绕)之。道(引导)之以政,齐(整顿)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人心归服)。 ——《论语》过渡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所采纳。政治方面的失意促使他专注于教育。文教贡献:(1)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3)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的思想整理成《论语》一书。板块三 百家争鸣1、探究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的背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不断壮大。(2)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政治)(3)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思想)名词解释:百家争鸣:指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各陈其说争奇斗艳的局面。2、阅读课本,将如今相关的观点与各学派的思想主张中相符合的连线。合作探究:假如你是意在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最终会采纳哪派的主张?说说你的理由。 影响材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阅读课本并结合材料指出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1)促进了思想和文化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2)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2、“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赏必行,罚必当”,以上言论应属于(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3、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 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 A.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C.以礼治国、以法为教 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请大家为自己心仪的学派设计一段推广语。要求:字数80左右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八、安全教育:提醒学生下楼梯不追逐、不打闹。九、德育教育:国庆归来及时调整心态,端正学习态度,合理看待自己成绩。 补充与完善漳浦立人学校分层导学案(初中部)年段:七年级 班级: 设计者:_____ 授课者:初中分层导学案 第- 3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课_百家争鸣1无视频版.pptx 第7课导学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