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导入新课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思考:救国的出路何在?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十七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空坐标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两个运动:1900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百日维新”失败三个变化:颁布“明定国是”诏书1898年9月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898年6月清政府中央权威下降,处于改革新政和民主革命的前夜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一个主题: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公车上书义 和 团 运 动东南互保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壹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贰八国联军侵华叁本课目录CONTENTS民族危机的加深肆观看视频-戊戌变法一、戊戌维新运动材料二:甲午战争后3年时间,民族资本的总额较甲午战争前30年增加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有沿海向内地的扩展。——人教版《历史2》必修材料一维新思想传播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简述维新运动出现的背景。一、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经济上:民族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根本);(2)政治上:①《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的加深;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3)思想上:①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②维新思想的兴起: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拓展】《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孔子改制考》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影响: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特点:借助经学外衣(托古改制),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中西并用)。目的:减少变法的阻力原因: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一、戊戌维新运动目录秦焚六经未尝亡缺考第一史记经说足证伪经考第二……汉书刘歆王莽传辨伪第六汉儒愤攻伪经考第七……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第十四1895年目录卷八 孔子为制法之王考卷九 孔子创儒教改制考卷十 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考卷十一 孔子改制托古考卷十四 诸子攻儒考这两部书从根本上动摇了“恪守古训”的观念,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孔子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合理性。一、戊戌维新运动1)序幕: 公车上书2)时间: 1895年。3)概况: 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举人,联名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4)影响: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过程:一、戊戌维新运动变法主要内容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4.在北京设立议院;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3.高潮:1898年“百日维新”(1)时间:(2)标志:(3)内容:局限性:可以看得出过去他们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在法令中没有,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妥协性(仍是中体西用,没有彻底改革)。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图)1930年代刊载在《北晨画刊》除旧 布新政治 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定律法,合并机构经济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铺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军事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精炼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揭开政治民主化序幕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增强军事实力,推动军事近代化4.结果:失败: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除京师大学堂外,变法措施全部被废止。一、戊戌维新运动材料一 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材料三 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材料四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戊戌六君子遗集》【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⑴客观:守旧势力十分强大,慈禧太后发动政变。⑵主观: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操之过急且具体策略失当,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⑶根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⑷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一、戊戌维新运动5.评价(1)进步性:(3)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走不通,中国的近代化漫长而坎坷。a.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旧式官僚体制;c.具有爱国性、进步性与启蒙性;d.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声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维新派反专制、兴民权、倡新学,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国人觉醒,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2)局限性: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特别是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拓展】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反帝反封最后胜利。【知识拓展】晚清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趋势【趋势或特点】学习西方的主体由地主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伴随民族危机加深而逐步深入;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习西方的层次由器物上升到制度;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救亡图存是主题;对待传统的态度由布新而不除旧转为既布新又除旧。观看视频-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材料:鸦片战争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3300多人……但就总体而言,传教士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中国政府出谋划策,攫取中国利权,起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的作用。人人有份胶州湾事件根本原因:《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势力的猖狂,激起民愤。义和团在反洋教斗争中兴起。1.原因其他原因:自然灾害多发,民众将其归罪于洋人侵略。兴起 1898年山东,山东民众以 “扶清灭洋”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清政府的态度: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转移 转战直隶→清政府的态度:招抚;→列强:镇压;发展 漫延京津高潮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大捷、天津保卫战、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失败 北京失陷后,慈禧西逃颁布了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二、义和团运动【拓展】深化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扶清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盲目排外行为。说明实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二、义和团运动材料一: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如此评价义和团:“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材料二:周恩来在1954年更明确指出:“义和团运动正是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材料三:“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义和团揭贴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由瓜分中国到以华制华。2.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积极性3.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存在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局限性3.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爱国又误国”三、八国联军侵华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1.原因与经过经过: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击战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天津保卫战。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战”。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1900年8月中旬,慈禧和光绪皇帝出逃西安,出逃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议和。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三、八国联军侵华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的:抵制义和团南下,维护东南秩序签订方:东南各省督抚(张之洞、刘坤一为首)、帝国主义内容:“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东南的稳定;②维护了列强在东南地区的利益;③ 阻碍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④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说明: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拓展】东南互保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签订《辛丑条约》内容 危害惩办“首祸诸臣”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李鸿章谈判时的合影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从内容上看: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从目的上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1)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直接推动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3)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发展;(4)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式微(东南互保)。2.特点:3.影响:四、民族危机的加深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国家条约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总结归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1840-18421856-18601894-18951900打开中国市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维护在华利益;瓜分中国英国英国、法国日本英法美俄德意日奥《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解决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矛盾汤因比挑战——应战学说侵略史:中国遭受外来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民族危机逐步加深。抗争探索史:中国各阶级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由抗争、探索到民族觉醒、独立的过程。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农民阶级: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1898年戊戌变法农民阶级: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1901年清末新政资产阶级革命派:1911年辛亥革命1842年《南京条约》商品输出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资本输出1901年《辛丑条约》以华治华挑战应战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2024·安徽高考·6)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 )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 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 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D当堂检测2.(2023·湖南高考·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C3.(2023·湖南高考·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A当堂检测当堂检测4.(2023·全国高考甲卷·29)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D当堂检测5.(2023·天津高考·6)1895~1898年间,强学会、知耻学会、粤学会、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纷纷成立。这些民间团体的出现表明( )A.中央权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径的求新C.革命力量的发展 D.社会转型的完成B当堂检测6.(2022·辽宁高考·7)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A.缓和德英关系 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 D.争取在华利益D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义和团运动.mp4 戊戌变法.mp4 时局图.mp4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2024-2025学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统编版2019).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