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说课稿

资源简介

大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说课稿
我将从单元概述、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法学法分析、单元教学过程设计、单元评价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大单元教学—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说课。
一、单元概述
(一)单元主题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单元主题是个双主题,可从单元标题中直接提取:一个是“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核心概念为近代化,包括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另一个是“民族危机”,其背后是中国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质,核心概念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括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双主题之间的关系:
列强侵略冲击→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不同阶级的反应
(二)单元地位
八年级历史的主题围绕中国近代史展开,本单元围绕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展开,民族危机加剧紧承第一单元,表现为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近代化早期探索为第三单元起到铺垫作用,因此,本单元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三)时空定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是学历史最基本的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慢慢学会形成历史间的纵横联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一)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学生学习了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对于近代化探索的原因有一定认识。学生平时对这段时期的史实乃至文学作品接触较少,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古文功底较弱,欠缺独立分析文言史料的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时代距今较远,学生缺少情感体验,难以形成共鸣。
(二)课程标准
了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了解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和中法战争,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 事,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三)单元教学目标
历史解释: 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知道洋务运动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与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各阶级救亡图存的主张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形成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得出结论。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时的内容,体会近代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富强进行艰难探索的历程,激发自己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材料与视频,概括洋务运动的内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内容。
难点:通过整合梳理,总结分析近代各个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近代化探索的相关史实。
三、单元教法学法分析
(一)单元教法设计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如近代化、洋务派等;适当补充人物的相关史实,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更好地理解、记忆历史事件;采用启发教学、分析比较、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探究式模式;引导学生从中国人民对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去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掌握重点知识。
(二)单元学法设计
利用多媒体,采用前后比较法,比较《马关条约》《南京条约》等内容的异同点,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学生自主设计表格,区分瓜分狂潮与势力范围,借助小组讨论,分析近代化探索的影响。
四、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一)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本单元我以“近代中国人的追梦之旅和梦醒时分”为主题,以“梦”为核心,分别以“赤子追梦”“英雄碎梦”“后浪扬梦”作为三个篇章的主题,展开一副近代中国人渴望挽救中国,但受限于封建制度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能无奈梦碎的宏伟画卷。
(二)课时安排:
一、国家危亡,赤子追梦
第一课时: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经过、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内容、义和团运动)
二、黯然落幕,英雄碎梦
第二课时:民族危机加剧(洋务运动失败、《马关条约》、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三、中华复兴,后浪扬梦
第三课时:复习整理并结合习题练习,得出结论,近代化探索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封建制度和中国的社会性质,感悟精神,情感升华。
今日说课教学过程主要是国家危亡,赤子追梦—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新课导入:“纵是暗夜时刻,仍有破晓微光”,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进入了空前的黑暗时刻,但就在这样黑暗的时刻,仍有一群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思想甚至自己的血肉之躯,幻化成照亮这个黑暗时代的火炬。他们带着自己的救国梦,进行着一次次的探索,他们是谁?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救国梦又做了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去探寻中国近代追梦人的赤子之梦。
让学生带着四个问题,进行本课的学习:我们是谁?(代表人物)、我们的梦想是什么?(目的、思想)、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背景、原因)、为了实现梦想我们做出了哪些努力?(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赤子追梦”作为主题,通过四个问题对应课本的知识点,将本课时的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还能通过不同追梦人视角来探究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分组学习:自强求富组、保家卫国组、维新变法组、反帝爱国组。每组是如何追梦的?
设计意图: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自强求富组、保家卫国组、维新变法组、反帝爱国组,基于历史事实,创设历史情境,有助于学生从当时的视角来看待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感受沉浸式的有温度的历史。
利用课件,解释名词:近代化、洋务、洋务派、维新派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一些名词比较陌生,加以解释能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一、自强求富梦
材料研读:材料一: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弓矛、小枪、土炮,不敌彼后门进子来福枪炮;向用之帆篷、舟楫、艇船、炮划,不敌彼轮机兵船,是以受制于西人。 ——叶曙明《李鸿章大传·一人敌一国》
材料二:“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灭发捻(农民起义军的一支)为先,治(抵御)俄(国)次之,治(抵御)英(国)又次之。
——奕诉《筹办夷务始末》
阅读材料,总结洋务派的主张及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
让学生阅读课本,概括出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内容、主要成就、代表人物,并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并列表总结的方式,掌握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掌握近代洋务派的自强求富之梦。
材料一: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置器为先。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急……中国欲自强之道,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筹办夷务始末》
根据材料思考:洋务派为什么首先创办军事工业?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哪些困境?利用课件出示,分析总结其困难:成本增加,资金短缺;分洋商利,求致富。由此引出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构建和强化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军事企业与民用企业的联系,军事企业与新式军队之间的联系,近代工业与新式教育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体现深度学习的思想。
二、保家卫国梦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的地图,让学生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与地图,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通过地图的使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角色扮演—甲午忠魂:用课件出示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三人在甲午战争的一些话,让学生扮演。
设计意图 : 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让学生能体会战争中爱国官兵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深刻认识到爱国官兵的保家卫国梦,落实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
三、维新变法梦
1895年,组织公车上书
1895年8月,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1895年11月,北京强学会开局。
1895年11月,设立上海强学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
1896年1月,上海强学会刊行《强学报》。“托古以改今制”
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
以康有为实例,列举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
观看视频,了解百日维新的直接原因、主要内容,并完成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与观看视频,培养学生从材料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公车上书与宣传变法思想的措施,并能通过列表总结的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明确近代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梦。
角色扮演:依据变法内容,结合以下角色,说说变法会有怎样的影响?
旧官僚 小商人 读书人 八旗兵
引导学生分析出变法内容的影响,以表格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与观看视频,培养学生从材料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维新派的主要人物、公车上书与宣传变法思想的措施,并能通过列表总结的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明确近代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梦。
四、反帝爱国组
辩论会:义和团运动究竟是“英勇的反抗”还是“暴民的狂欢”?
阅读材料和课本,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小型辩论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客观的看待义和团运动,在肯定义和团进步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清朝末年,一个夹杂着封建与变革,有着无数可能的十字路口,但这也是一个绝望的时期,战争依旧无处不在,国家被列强瓜分,五千年文明随时都有可能亡国灭种。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务派、爱国官兵、维新派、农民阶级,一代代仁人志士不断站了出来,他们心怀梦想,手持火炬,渴望照亮人们的思想,照亮黎明到来前的万古长夜。
设计意图:总结四个视角下的四种梦想,回扣本课时“赤子追梦”的主题,探寻中国近代不同阶级的人为实现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伟大历程,感受他们的精神。
板书设计:
国家危亡,赤子追梦—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洋务派 自强求富梦
爱国官兵 保家卫国梦 近代救国梦
维新派 维新变法梦
农民阶级 反帝爱国梦
教学反思:
“服务”意识:起始环节:内容的编排按照本课时的主题进行,知识点存在一定的共性,学习起来难度不大。素材选择: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使用材料,教师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效果意识:本课时以“国家危亡,赤子追梦“为主线,将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公车上书与百日维新的内容、义和团运动的抗争串联起来,实现核心知识结构化的教学、历史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彰显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
不足之处:1.打破了原有的课本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将知识更好的整合。
2、设置问题上停留在浅层次层面上,问题的深度、广度和细化方面都仍有改进的余地。
五、单元评价设计
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五个方面阐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