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教案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地球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和感性层面。他们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空间认知能力,但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直观展示和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理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通过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球仪的构造,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通过地球仪的使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球表面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认知 初步了解地球仪上经纬网的作用,为后续学习不同区域地理位置打下基础。
地理实践力 通过动手制作简易地球仪,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3. 经纬网的基本概念和用途
难点 1. 理解地球仪上经纬网的实际应用
2. 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模型、经纬网挂图、多媒体教学设备、简易地球仪制作材料(如乒乓球、彩笔、铁丝等)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 手持地球仪走进教室,展示给学生看,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吗?它代表了什么?”
2.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并简述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的特点。
3. 激发学生兴趣:“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这个蓝色星球的奥秘,学习《地球与地球仪》。” 1. 观看教师手中的地球仪,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 认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地球的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展示地球仪,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边展示边讲解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 举例说明,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现象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认真观看多媒体课件,聆听教师的讲解,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2.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理解经纬线的概念 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讲解经纬线的定义、作用及划分方法。
2. 使用地球仪作为教具,指导学生找到赤道、本初子午线等重要的经纬线,并说明它们的意义。
3. 组织小组讨论:“经纬线是如何帮助我们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的?” 1. 认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聆听教师的讲解,理解经纬线的定义和作用。
2. 在教师指导下,找到并识别重要的经纬线。
3.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经纬线在定位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及其在定位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小组讨论 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2. 提出讨论主题:“地球仪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它与地图相比有哪些显著的区别?”
3. 分配小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4. 巡视各小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适时给予指导和引导。
5. 讨论结束后,邀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1. 回顾地球仪的基本知识点。
2. 在小组内积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与组员交流自己的想法。
3. 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补充。
4. 小组代表整理讨论结果,准备向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地球仪应用及其与地图区别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进行课堂小测验 1. 设计一份包含地球自转、公转概念、经纬线基础知识等内容的课堂小测验。
2. 分发测验卷,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
3. 学生完成后,收集测验卷进行批改。
4. 根据测验结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个别学生的薄弱环节。 1. 认真阅读测验题目,理解题目要求。
2. 独立思考,完成测验题目。
3. 提交测验卷后,认真听取教师的反馈,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测验,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关键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调整后续教学策略,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本节课内容 1.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地球仪的构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经纬线的划分及作用等。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3. 提醒学生注意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易错点。 1. 跟随教师的思路,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整理笔记,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记录下来。
3. 思考并标记出自己仍然存在疑问的地方,以便课后进一步学习或请教教师。
布置课后作业 1.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不同类型的地图(如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等)。
2. 对比分析这些地图在内容、比例尺、表示方法等方面的异同点。
3. 撰写一篇短文,总结自己的比较结果和感受。 1. 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
2. 积极查找不同类型的地图,进行对比分析。
3. 撰写短文,总结自己的比较结果和感受,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 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加深对地图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题: 描述地球的形状,并列举至少两个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2. 解释什么是地球仪,并说明其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
应用题: 1. 使用地球仪,找出并标记出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极点的位置。
2. 根据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系统,估算两个城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北京和伦敦)。
拓展题: 1.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影响,并尝试用地球仪进行模拟演示。
2. 设计一个简短的演讲,向同学们介绍地球仪上的重要地理要素及其意义。
板书设计
标题:地球与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形状:近似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月食等证据) -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二、地球仪 - 定义:模拟地球的工具 - 作用:帮助理解地球地理特征 三、经线与纬线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指示南北方向 - 纬线:与经线垂直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 特殊线: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 四、经度和纬度 - 经度:东西方向上的度数划分(东经E、西经W) - 纬度:南北方向上的度数划分(北纬N、南纬S) 五、经纬网定位 -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注:板书设计以文字、线条和符号为主,清晰呈现教学内容结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直观展示地球仪,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了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
2. 利用经纬度系统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定位能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时存在困难,需加强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演示。
2. 板书设计中虽然涵盖了主要知识点,但可能略显单调,未来可尝试加入更多互动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