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南开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一)
九年级语文学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9分。1~4小题,每题2分;5~11小题,每题3分)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骇(hài) 诓骗(kuàng) 遁词(dùn) 根深蒂固(dì)
B.遵循(xún) 旁骛(wù) 游弋(yè) 鸠占鹊巢(jiū)
C.妖娆(ráo) 冠冕(miǎn) 濡养(rú) 自惭形秽(huì)
D.广袤(mào) 轻觑(què) 麾下(huī) 行之有效(xiào)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井冈山到西柏坡,从嘉兴到延安……灿若繁星的红色资源______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记录着党的优良传统,______着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始终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最______的精神财富。
A.见识 装载 宝贵 B.见识 承载 贵重
C.见证 装载 贵重 D.见证 承载 宝贵
3.下面画线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食品标签标明了食品的相关信息。②我们要养成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如何阅读食品标签呢?③我们要查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我们也要关注食品的保存建议,要分析食品配料和营养成分的信息。④通过判断、分析、阅读食品标签上的信息,我们可以科学选择食品。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孔子非常喜欢自己的学生颜回。有一次,他问子贡:“你与颜回,谁强?”子贡谦虚地回答:“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他听到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我听了一件事,才能推知两件。”孔子点点头,笑着说:“你不如他,我与你都不如他□
A., ; ” ! B.? ! ” 、 C.? , ” ! D., ,! ”
(二)诗词鉴赏
5.下面对《行路难》(其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诗以抒情开篇,渐而过渡到叙事。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不能食”“心茫然”,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出极大的郁闷之情。
C.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隐喻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
D.最后两句,言乘风破浪、云帆渡海,又奋发振作,情绪高昂,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6~8题。
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吴黎宏
①书是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因此,我们可以说,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②读书可以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也不够细致。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我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了换位思考。在阅读中,我还懂得了很多道理。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让心灵愉悦幸福。例如,读《诗经》,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们在诵读中获得了喜悦、快乐与幸福。再如,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可以让自己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让自己感受到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并且是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让心灵宁静澄澈。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让心灵宁静澄澈的重要途径。读书,可以磨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沉淀下去。可以说,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生活保持一份宁静心态,能使人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在读书中,我们有所了解: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一般来说,在生活中,人们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困难,此时,无言的书卷可以给人们带来慰藉。一个人在逆境中读书,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可以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读书带给人很多收获,可以让人更加励志。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有删改)
6.下面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B.《论语》让自己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C.心智日渐丰盈成熟,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更加稳重。
D.生活中,人们要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
7.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是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
B.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让心灵宁静澄澈的重要途径。
C.可以说,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生活保持一份宁静心态,能使人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D.一个人在顺境中读书,会获得不一样的感受,可以于豁然开朗中对左丘失明而著《离骚》有更多了解,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线句中,作者以自己大学毕业后,工作非常热情主动的例子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了“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读书可以让心灵愉悦幸福”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C.一般来说,在生活中,人们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困难,此时,无言的书卷可以给人们带来慰藉。读书带给人很多收获,可以让人更加励志。
D.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四)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回答9~11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 秀:花
C.泉香而酒洌 洌:清 D.射者中,弈者胜 弈:下棋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名之者谁 B.行者休于树
C.杂然而前陈者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仿佛一个全景镜头,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
B.第②段,写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四时景物的迥然不同。本段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分别写朝暮之景。
C.第③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于“峰回路转”处推出主景——醉翁亭,引出太守之宴,写出了宴饮之乐。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第Ⅱ卷
二、古诗文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2.请根据原文或提示,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___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
(3)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高度概括,高度凝练。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5题。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孔子曰:“欲速则不达。”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有删改)
【注】①壅: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芒芒:疲倦。
1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他人莫及也 及:______(2)自矜功效也 矜:______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说“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请结合原文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乡村夜晚的光》一文,回答16~19题。
乡村夜晚的光
孙道荣
①乡村的夜晚,比城里黑,乡村的夜晚是漆黑的。
②城里,只有光照不到的角落,才是黑的。这样的角落已经不多,人们试图用各种灯光,将整个城市点亮。也许他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他们就将夜晚点亮,亮如白昼,以便继续他们的工作。乡下不一样,到了晚上,大家就在黑暗中聊聊农事,也可能是家长里短,聊到瞌睡虫跟夜色一样钻进身体,他们就躺下,入睡,说睡就睡着了,乡村的夜晚漆黑一片,乡村的夜晚也是静谧的。
③乡下人没有开灯睡觉的习惯,他们也从不惧怕黑暗。在黑暗中,人睡得踏实,家畜也喜欢在黑暗中睡觉,如果亮着灯,负责打鸣的公鸡,恐怕整夜都睡不好觉,它会一次次以为天亮了,而自己却忘了打鸣,这会让一只公鸡惭愧到失眠。
④但乡村的夜晚,也是有光的。
⑤有时候,天还没黑,月亮就挂在半空了,它从太阳那儿借来一点光,照亮乡村的夜晚。也有时候,月亮到了后半夜,才从云层后面钻出来,将它皎洁的光,洒满沉睡中的乡村。睡不着的月亮,慢悠悠地让月光从窗户潜进农屋中。如霜的月光洒满农屋,潇洒地点亮整个房间,让农屋一下子就亮起来,然后又蹑手蹑脚地移走,再悄悄钻进我这位远离家乡之人的心里。睡不着的月亮,它也知道,是自己的光,使自己睡不着呢,就像那些在月光下思乡的人一样。
⑥星星,是乡村夜晚最亮的光。你在乡下的任何一个地方,抬头就能看到它们。越黑的夜晚,天上的星星就越亮。如果是夏天,农人和他们的孩子,并不急于回屋睡觉,他们躺在院子里的竹凉床上,数天上的星星,就像数着地里的庄稼。还没有一个人能数得清地里的麦粒,也没有一个人能数得清天上的星星。有什么关系,收割时,麻袋能数得清今年的收成,就像做梦的孩子,他能数得清星星一样。
⑦说到庄稼,它们也是有光的呢。一个路过的外乡人,他在夜晚看到的庄稼地,是黑魆魆一大片,风清点叶片时发出的簌簌的声音,甚至会令他心生恐惧。但庄稼地的主人,不会害怕自己的庄稼,也不会惧怕躲藏在庄稼地里的黑暗,农作物是农人的“根本”,他能看得见自己庄稼的光,也能感受到收获的希望。西瓜是有光的,它圆圆的脑袋,像孩子的小脑门一样,总是闪闪发亮,惹他怜爱;麦芒也是有光的,他在夜晚可能看不清麦粒,但能看见一根根麦芒,藏纳了太阳的光,它向上,如针,刺穿夜色;如果他是趁着夜晚的清凉,给稻田灌水,水流进稻田,泛着粼光,即使再黑的夜晚,他也必能看得清那些谦逊的稻谷,因为水的滋润,以及他的照顾,而低垂的稻穗,这是一道道金色的光,微弱,却能照亮黑夜中的乡村大地。农人喜欢看农作物的生长,农人知道,所有的庄稼,都在白天吸纳了足够的阳光,它们才能在夜晚,也散发出自己的光呢。
⑧安静的池塘里,一尾鱼忽然跳出水面,水泛起涟漪,波光粼粼,水里有光;村口的老槐树,在月光下,爆出了一树的白花,它的香气,是黑夜也遮不住的白光。谁家的屋里还亮着灯,也许是农人挑灯读书的孩子,也许是第二天准备去城里卖菜的人还在忙碌……灯光,从窗户或门缝钻出来,照亮屋前的小路。
⑨乡村的夜晚是漆黑的,但我知道乡村的夜晚也到处都是光,我喜爱乡村的夜晚,喜爱乡村夜晚的光,这静谧而美好的光,寓意着希望,寓意着收获与未来,让人心怀温暖与希望,追求美好的生活。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6.第②段为什么要写城里的夜晚“亮如白昼”?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
如霜的月光洒满农屋,潇洒地点亮整个房间,让农屋一下子就亮起来,然后又蹑手蹑脚地移走,再悄悄钻进我这位远离家乡之人的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黑夜里的庄稼本没有光,第⑦段为什么说庄稼“也是有光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读罢全文,意犹未尽,同学们邀请你一起讨论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请简要写出你的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某班开展了以“科学与艺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为活动搜集了以下四则材料。请按照要求回答20~21题。
【材料一】艺术的科学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很多艺术创作,离不开科学技术。对于科学要艺术化的理解,其中之一如下:科普要艺术化,也就是说,要通过艺术化的手法,把一些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普及给大众,要通俗风趣,让大众易于接受,最好还能彰显艺术之美,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人。
【材料二】《磁流体艺术:绽放》是2024年“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展出的作品,它以视频形式呈现了纳米级的磁性颗粒形成的磁流体,在磁力、重力和张力的共同作用下自由流淌所产生的优美造型。视频画面呈现的造型如同绽放的花蕾,又似翩翩起舞的精灵。
【材料三】科学研究如何才能创新?首先,科学研究者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任何伟大的科学成果都不是凭空起高楼的,都需要以丰厚的知识为基础。其次,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认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材料四】科学研究的过程险阻重重,为什么科学研究还能够不断创新?这是因为科学研究者拥有坚强的意志,并且有着对美的探究和追求。这不仅让科学研究者愿意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以获得最高的美的精神享受,而且也使他们更注重在创造活动中的精神追求。在这种状态下产生出的科研成果,通常具有典范的价值。
20.材料二能作为材料一的佐证材料,请结合你的理解简要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科学研究怎样才能创新?请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8分)
22.在经典名著的阅读分享活动中,一位同学制作了下面的读书卡片。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帮助他将读书卡片补充完整。(4分)
作品 文段或评述
《 (1) 》 作者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我爱这土地》选自这部作品。
《昆虫记》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 (2) 。这是作者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红星照耀中国》 除此之外, (3) 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
(4) 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4)______
23.请分析悟空三次离别唐僧时的语言,并结合你对《西游记》相关情节的阅读积累,谈谈悟空的成长变化及你的感悟。(4分)
目录 语言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一一受师父教诲。千万还得我保你西天去也。”“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青春孕育无限希望,站在青春的门口,你有怎样的思考?你又有怎样的展望?用微笑传递青春的美好,用奋斗展现青春的风采,用实践放飞青春的梦想,用创新散发青春的魅力……青春路上,有合作、分享;青春路上,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果断的行动力……青春是美好的,同学们,你将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青春的画卷?
请以“我用______绘青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紧扣主题,内容具体充实;(3)有真情实感;(4)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5)不少于600字;(6)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C 2.D 3.D 4.A 5.A 6.A 7.D 8.A 9.B 10.B 11.C
12.(1)虽乘奔御风 (2)牧人驱犊返( 3)到乡翻似烂柯人 (4)枳花明驿墙
(5)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13.(1)及:赶得上,比得上 (2)矜:夸耀
14.走了九十里就停下来,不能说已经到达了目的地。
15.作者通过种树者的故事,告诉我们修业之道在于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通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诫我们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
16.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乡村夜晚的静谧与黑暗,同时也强调了乡村夜晚的光的独特魅力。
1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光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洒满农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8.因为庄稼在白天吸纳了足够的阳光,它们在夜晚也能散发出自己的光,象征着农人的希望和收获。
19.第⑨段总结了全文,强调了乡村夜晚的光的寓意,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夜晚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该段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0.材料二展示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呈现科学知识,体现了材料一中所提到的科普要艺术化的观点。
21.科学研究要创新,首先需要有长期的知识积累和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对美的探究和追求。
22.(1)艾青诗选(2)法布尔(3)毛泽东(4)徐特立
23.悟空三次离别唐僧时的语言反映了他的成长变化。第一次离别时,悟空表现出的是冲动和不耐烦;第二次离别时,他显得更加成熟和理智;第三次离别时,他已经完全理解了唐僧的教诲,愿意全心全意地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这一过程展示了悟空从叛逆到忠诚、从自我为中心到为他人着想的转变。我的感悟是,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自我反省的过程,只有经历了挫折和困难,才能真正地成熟和成长。
24.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