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利用历史文献,将两次鸦片战争置于19世纪中西方社会发展趋势的双重时空下进行分析、比较、归纳,认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解读条约内容,科学认识鸦片战争性质和影响;客观评价早期知识分子的“开眼看世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客观深刻反思鸦片战争的历史,认识鸦片战争既是近代屈辱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影响。教学难点: 1. 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影响;2. 客观评价早期知识分子的“开眼看世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播放话剧《林则徐》节选林则徐夫妇离别的视频。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欣赏话剧节选《林则徐夫妇离别》,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疑问,进入本课学习。 学生活动:产生情感共鸣和疑问,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设计意图:话剧导入,引起共鸣和思考。】 战前鼓动,首相演讲(战争原因) 探究一:英国与清朝为什么会爆发战争?请情景模拟英国首相的战前鼓动演讲! 1.利益需求 材料一 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并于19世纪40年代结束。 材料二 从17世纪开始,英国就从中国采购茶叶、丝绸和瓷器,之后还从中国采购土布。然而,英国产品在中国并不受欢迎,英国也拿不出多少商品与中国交换…英国进口多于出口,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英国起初是从国内运白银到中国平衡逆差。18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商人找到了鸦片作为平衡逆差的工具。 ——摘编自萧致治《鸦片战争史》 2.国情对比 材料三 英国清朝政治先进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衰落的封建主义专制国家经济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思想人文主义,科学精神理学僵化,科技落后外交海外贸易,殖民扩张朝贡贸易,闭关锁国军事船坚炮利,作战力强军备废弛,战力低下综合先进的工业文明落后的农业文明3.其他原因 材料四 鸦片是战争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片,双方之间的冲突也照样会爆发。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和西方国家主权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英国和清朝相关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19世纪中西方国情,然后情景模拟英国首相的战前鼓动演讲。 教师活动:在同学演讲基础上,总结归纳鸦片战争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横向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针锋相对,中英谈判(战争影响) 探究二:梳理战后条约内容及影响 时间条约名称主要内容影响1842年中英 《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 五口通商、协定关税中国的领土完整、独立、主权遭到严重侵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客观看待西方侵略的双重影响。1843年中英 《虎门条约》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通商口岸传教、 兵船港口“巡查贸易”1844年中美 《望夏条约》中法 《黄埔条约》1858年中英、中法 《天津条约》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赔款、 外国商船自由航行长江各口岸1860年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准许华工出国 赔款、割九龙司给英国1858年中俄 《瑷珲条约》抢占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将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1860年中俄 《北京条约》学生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回顾鸦片战争的进程,分析战后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深刻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引导学生突破历史概念“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总结两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使得中国领土、关税、司法等主权遭破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设计意图:培养历史分析、历史解释的能力。】 战后反应,各方言论(战后反思) 探究三:战后社会各阶层反应如何?请从士大夫和普通民众的立场话剧表演,发表观点。 材料五: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虽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弊之虞,但在总体上不觉困难。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这些被清方文献斥为“汉奸”的民众,在交战地区几乎无处不有。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六:和议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书“免谈时事”四字,俨有诗书偶雨之禁。 ——社科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 材料七:《南京条约》初步达成一致后,愉悦之情就蔓延开了,中国官员大笑着说话。英方请客时,两江总督牛鉴忙着享用樱桃白兰地。中方请客时,钦差大臣耆英坚持要往英国人嘴里投糖果。条约讨论时,英国代表璞鼎查说耆英“热情拥抱了我,对我很满意,认为我是个友好、正直的人”。正式签约时“众情欣喜”。 ——(英)蓝诗玲《鸦片战争》 材料八:祁頃于1842年11月因仿造火轮船,“内地匠役往往不得其法”,提议从澳门雇觅“夷匠”。这能让这些危险的“夷匠”入境,连忙下旨阻止。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九: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头出来,开眼看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已是石破天惊之举。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学生活动:战后社会各阶层反应如何?从士大夫和普通民众立场角色扮演,发表观点! 教师活动:探究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深刻认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双重影响,了解了战后社会各阶层的反应,我们心中可谓是五味杂陈? 【设计意图:培养历史分析、历史解释能力。】 回归现实,鉴古知今(现实启示)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谈感受和启示。 教师活动:回望屈辱的百年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引导出壮大综合国力永不过时;反思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我们更要铭记国际道义,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设计意图:培养家国情怀。】教学评价设计国家课程标准教学目标评估办法难易 程度教学设计项目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运用文献史料和两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等资料,了解和掌握两次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过程,客观认识其重大影响。(1)提炼信息、横向对比、归纳总结两次鸦片战争背景; (2)绘制两次鸦片战争的路线图; (3)形成对两次鸦片战争重大影响的客观认识。较难提供史料和地图,安排任务。时代的产物概述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阅读教材梳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归纳其性质和意义。依据教材,制作斗争事迹表格; 结合背景和战争造成的结果,理解其性质和意义。容易提供表格模板。非正义战争认识地主阶级抵抗派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其存在的局限性。搜集整理两次鸦片战争后各阶级反应的史料,穿越历史,身临其境,模仿演讲。能恰当表达相应阶级当时的反应; 能深刻认识其历史局限性。较难提供史料和安排任务,充分动员,激发积极性。历史责任感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他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文档字体请使用“黑色,宋体,五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