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党史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基本原则中要求师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考题中,党史类材料题依据《新课标》,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建设好新中国”这两个问题。一、抓住关键线索,构建知识体系高中生在复习时应该以大概念为引领,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而非机械背诵历史教材。在党史专题知识框架中,笔者分为“两个问题、三个时期”。三个时期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回答了“为什么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二、三个时期回答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建设好新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中国的各阶层都提出过救国方案,但是最终都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农民阶级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虽然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但其根源仍是根植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乌托邦”。这就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规律,最终只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一定革命性,但自身力量弱小,也未能发动群众,还对西方列强存有幻想,因此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率先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大革命后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巩固了人民政权,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并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了“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学生可以结合史实理解习主席讲话精神。改革开放前,在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歷史新纪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经济上,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初步建成独立的工业体系。科学技术上,“两弹一星”的完成打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垄断、核威胁,有力的保障中国经济的发展。军事上,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等一系列战争中获得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学生就能理解改革开放前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提供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的保障,自觉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通过“两个问题、三个时期”的总结,学生理清了党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明晰了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框架,为解题提供了知识储备。二、明晰试题考点,联系所学作答以2023年广东卷为例,探讨党史类材料题的解题思路。(2023·广东卷·17)(14 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贡献,大都以为是老大而衰弱。今天我要问一问,究竟他果是长此老大衰弱而不能重振复兴吗?不的!从“五四”运动以后,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民族复活的动机了。 ——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材料二: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 ——《新华日报》发刊词(1938)材料三: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之后,“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 ——摘编自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解释材料一中民族复活的“动机”。(4 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任务不同的原因。(4 分)(3)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系统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四,简述这一历史逻辑的史实依据。(6分)第一问的问法比较灵活,很多考生阅读后一头雾水。既然“民族复活的动机”在材料一中,考生就需要调整好心态,回到材料中整体阅读,圈出关键词。一般材料中出现的时间、人名、事件、文件等都有助于我们锁定考点,我们先从材料一中划出“五四运动”、“李大钊”;“《人种问题》(1924)”,再结合材料的含义可以判断“民族复活的动机”其实大致就是“民族复兴”的意思。因此,我们可以将第一问理解为“五四运动(1919年)到1924年,什么事件的发生让李大钊看到民族复兴的希望?”相信如果考题这样问的话很多学生都能迅速锁定考点,但高考题总是不会问的这么直白,而是“委婉”的将线索隐藏在材料中,等着考生解密。接着,我们再联系教材知识,李大钊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十月革命(1917年)前主要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十月革命后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就是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根据材料的时间以及党史主题,可以锁定考点在后者。最后,我们将答案整理如下:①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人民有了新的理论武器。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有了新的领导核心。第二问需要考生根据材料概括提炼主旨,并结合阶段特征作答。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需要巩固统一战线,以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材料三指出解放战争时期需要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结合阶段特征可知两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因此革命任务不同。我们将答案整理如下:两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不同。①全面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需要巩固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大众与帝国主義、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要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第三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四的线索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根据材料中的“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任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中国成立,根据材料中“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根据材料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将答案整理如下:①创造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②开始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行。③赋予生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紧张的高考中,部分考生很容易产生本着我字数写的多得分就会高的心态,把政治的相关知识点也罗列在党史类大题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成就这部分内容。党史类题目和政治的知识点,既有联系,强调的侧重点也有不同。历史高考题从史实出发,通常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其原因背景、意义影响。政治高考题从现实出发,用教材的理论观点说明当下的热点问题,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比较偏向于微观层面。我们可以找出历史和政治学科都能用到的知识点,同时区分开两个学科的答题特色。例如2023年政治高考第18题要求考生阐述中国与多国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其答题要点如下:①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②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③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启示。这些要点非常的细,不能直接用于历史卷的第三问的改革开放部分,但如果有启示类题目、且考察的侧重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时,这些政治的要点则可以使用。又如2022年广东高考政治题第18题要求考生分析中国举办冬奥会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其答题要点“冬奥会的开展体现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可以运用到2021年全国甲卷第41题第三问“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综上所述,历史和政治高考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平时练习时可以将答案对比,找出两个学科都能用到的知识点,找准这些知识点可以运用到哪类问题上。这样,学生在高考复习中可以减轻记忆负担、提高复习效率。三、小结在解答党史类材料题时我们首先需要读懂设问,如果是像第一问这种模糊式问法,考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它考什么。在解题思路上学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其一,“是什么”类型问题,这种题目通常考的是一个或几个历史事件、人物、文件等,此类题目比较简单,因此在高考题中很少单独出现,如果出现,一般会以“用史实说明”的形式考察,考生除了需要概述史实,还需说明其影响。第一问就是属于这种问题,考生需要将二者结合作答。其二,“为什么”类型问题,这种题目主要考察历史事件的原因,此外,当设问的关键词为某事件的背景或目的时,也属于此类考题。本题的第二问属于这种类型,并且相对复杂,并不是让考生分析某一事件出现的原因,而是需要对比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不同的原因,考生需要先明晰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任务不同在何处,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为什么存在这种差异。其三,“影响”类问题,这种题目通常考某个或几个事件、文件等方面的影响,也可以和“是什么”类型问题结合起来一起考,形成“史实+影响”的答题模式。其四,“怎么办”类问题,这类问题在高考题中出现较少,且都放在最后一问。一般设问的关键词为启示、感悟等。不论考题如何新颖,只要按照答题思路对号入座,就能把握好答题方向。然后,我们通过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锁定答题的时空范围,联系教材的相关知识作答。最后,检查答题格式是否规范,根据分值是否需要添加答题要点。以上是完整的答题流程,如果学生能从高一开始训练,那么在高考考场中才能游刃有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