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 》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 》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石壕吏
杜 甫
选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
导入:“诗圣” 杜甫 与“诗史”
“诗圣”杜甫,上忧国难,下忧黎民,在存世的1400多首诗歌中,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关注百姓疾苦的作品。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又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如“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些诗,就像一面镜子,真实地照尽了唐朝黑暗腐朽的历史内幕,因而也被称作“诗史”。
杜甫(712-770)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中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为了平定内乱,朝廷率20万大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城,胜利在望。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此时,48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赴任途中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一路上,他亲眼看到老年、少年、结婚一天的青年统统被官兵带走,诗人万分沉痛,愤笔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创作背景


走近文本
感知内容


分析形象
领悟情感
CONTENTS
小结作业

走近文本
请同学们听音频朗读,注意节奏,积累字词。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听读:
文字积累:
暮投石壕 村
老翁逾 墙走
三男邺 城戍
老妪 力虽衰
如闻泣幽咽
(háo)
(yú)
(yè)
(shù)
(yù)
(yè)
齐读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感知内容
1.快速阅读全诗,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文中人物,围绕人物概括故事情节。

投宿。
诗意疏通
多么。
小官,这里指差役。
傍晚时分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听到有差役在捉人。我住的这家的老翁翻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查看。
差役的叫嚣是多么凶横!老妇啼哭的声音是多么凄苦!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
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
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
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防守。
最近。
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捎信回来。
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老妇。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防守。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另外)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完结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男人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们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早饭。”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我)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夜久语声绝,如闻
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2.找出文中人物,围绕人物概括文章故事情节。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本诗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安史之乱时期,诗人暮宿石壕村的见闻。深夜差役捉人,老翁越墙逃跑,老妇出门查看,经过一番诉苦,最后被(石壕)吏带走的故事。
分析形象
再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分析2位主要人物形象。(石壕吏、老妇人)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前者叙事,客观记录官吏不顾百姓意愿,深夜造访,强势拿人交差的情形,刻画了差役来势汹汹、野蛮粗暴的形象,蕴含诗人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批判态度。
后者描写,正面刻画人物,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鲜明对比,将官吏的盛气凌人揭露无遗,也写出了老妇的孤苦无助。
老妇: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听妇前致词:
前者动作:夫妇二人分头行事,写出了普通百姓对于官吏捉人的无奈。出门查看既有可能为老翁逃跑争取时间,同样,也可能为避免官吏破门而入吓坏孙儿撞见儿媳,足见老妇智慧机警。
听妇前致词:
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后者语言,吐露出安史之乱下老妇一家沉重的苦难,有丧子之痛、生存之窘、服役之悲。最后,牺牲个人,保全家人,显现出老妇的勇于担当。
安史之乱带来了哪些历史性的灾难?
1.人口大量惨死,百姓尸横遍野。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之时有数千万人都死于安史之乱。
杜甫在《兵车行》写道“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2.经济凋敝,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领悟情感
结合诗歌最后一段,体会诗人情感。

杜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点拨:诗人耳闻目睹了老妇一家的不幸,但却无力阻拦更无力改变,只能彻夜难眠,天明之时与老翁独自告别。末尾处留白,流露出诗人的无奈和痛苦、悲愤。
课堂小结
《石壕吏》全诗以小见大,聚焦“捉人”一事,通过两位主要人物的言行,揭露了统治阶层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诗;
2.课后阅读“三吏”“三别”;
3.合理联想:思考老妇被抓后,她及她一家人的命运。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 甫
选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