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生物期中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
1-15 B D D C A D B A C B C A B C C
二.非选择题(除注明外,每空 2分,共 70 分)
16.(12分)
(1)神经递质(2 分) 受体(2 分)
(2)由于 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 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
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2分)
(3)第二组:能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不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2分)
第三组: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1 分);检测不
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1分)
(4)(2分)
刺激
促进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前膜处 突触小体内 突触小泡与突 递质
产生动作电位 Ca2+内流 Ca2+浓度升 触前膜融合 释放

17.(12分)
(1)自由扩散
(2)启动 L蛋白表达引起 AL菌短时间内大量裂解
(3)AL ①④ ②/③
(4)注入瘤内的 ALK菌群体裂解后释放的蛋白 K与蛋白 C结合,且释放的细菌产物激活
巨噬细胞,从而增强了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加工呈递肿瘤抗原,激活
细胞免疫,肿瘤细胞被特异性杀伤,因此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
18.(12分)
(1)反射 视觉和触觉(1分)
(2)①蓝光诱导下神.经.元.a.兴奋并释.放.神.经.递.质.,与神.经.元.c.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
神经元 c兴奋
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神经元 a 的兴奋未改变,神经元 c 不兴奋
③有必要(1分),说明小鼠捕猎行为的改变不是基本运动能力变化引起的 (1分)
(3)(1分)
脑区
SC区 S区
处理
表达神经毒素 T – –
植入光电极 – +
(4)视.觉.和触.觉.感觉输入→S.C.区.→SC-S.通路(S区)
1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19.(10 分)
(1)温度、pH、渗透压
(2)供氧、营养
(3)ABCD
(4)方便对胚胎发育进行直接观察、监护
(5)小鼠胚胎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来自神经管细胞,且此时仍具有增殖分化的能力
20.(12 分)
(1)免疫监视 非特异性
(2)
S 基因转录生成的 mRNA 量/S 基因的表达量
(3)CSF 通过促进 GR 入核,促进 S 基因的转录(表达),从而抑制 NK 细胞分泌 IFNγ
(4)抑制炎症风暴/器官移植的抗排异药物
21.(12 分)
(1)胰岛 B/胰岛β 体液
(2)膜上的荧光强度降低 葡萄糖与 IA 竞争结合 GT
(3)IA 能响应血糖浓度变化发挥作用/IA 降血糖的效果更久且能避免低血糖的风险
(4)
(答出一个过程即可)
2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
高二生物 2024.11
考 1.本练习满分 100分,时间 90分钟。
试 2.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和学号。
说 3.选择题答案一律用 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在卷上作答无效。
明 4.其他题目用黑色或蓝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在答题纸上,在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 分,共 30 分)
1.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
反射的是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2.神经组织局部电镜照片如图。下列有关突触的结构及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可引起 1与突触前膜融合
B.1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后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C.2所示的细胞器可以为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供能
D.2所在的神经元只接受 1所在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
3.肠-脑轴(GBA)是指大脑和肠道以及肠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沟通通路,在沟通方式中涉及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途径。下列不.涉及 GBA 通路的是
A.脑通过自主神经控制胃肠蠕动 B.微生物刺激肠分泌神经肽影响食欲
C.肠道炎症引起体温调节异常 D.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血糖平衡
1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4.小鼠禁食 24小时后,血浆中糖皮质激素(GC)浓度显著高于自由饮食小鼠,禁食期间 GC
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抑制 AgRP神经元的激活可完全阻断禁食引发的血浆 GC浓度增
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注:“+”代表促进,“-”代表抑制
A.禁食期间 GC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禁食期间 GC通过调节细胞内代谢活动维持血糖平衡
C.AgRP神经元兴奋使 BNST神经元对 PVH 区抑制加强
D.AgRP神经元活性变化在机体能量不足时发挥关键作用
5.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沿轴突外传的同时,又经轴突侧支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者释放递
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即回返性抑制(如下图)。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刺激a会引起b神经元氯离子通道开放 c
B a.神经元b释放递质使c膜内外电位差增大
C.回返性抑制可以使神经元的兴奋及时停止
b
D.该机制利于同一中枢内神经元活动协调一致
下丘脑
6.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过度摄食会促进瘦素
基因的表达,饥饿反之。瘦素调控体重的过程如 交感神经↑
右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摄食↓ 瘦素
A.瘦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B 能量消耗↑.体重调节过程包括神经和体液调节
↓脂肪库↑
C.下丘脑神经元细胞膜上有瘦素受体 (脂肪细胞组成)
D.下丘脑能有意识控制交感神经兴奋
↑示增加或兴奋,↓示减少或抑制
7.冬奥会赛场的环境温度通常在-5~8°C之间,尽管越野滑雪等项目比赛时间长达2 h,但运动
员仍能维持正常体温。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冷觉感受器接受低温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和冷觉感觉中枢
C.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参与体温调节 D.冷空气流经运动员体表会使散热量增加
2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8.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股四头肌
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
股二头肌
A.该示意图中涉及了 4个神经元,其中 2个是运动(传出)神经元
B.抑制性神经元不释放神经递质,因此对后续的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
C.股四头肌的收缩通过反射弧抑制了股二头肌舒张
D.兴奋状态下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9.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用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 CRH 神经
元(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如图 1),引起如图 2所示的一系列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光刺激引起 CRH 神经元细胞膜上的 Na 通道开放,Na 内流
B. 兴奋在中间神经元与脾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
C. 图 2 中激活 B 细胞的是辅助性 T 细胞和细胞毒性 T 细胞
D.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分泌信息分子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10.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状腺增生。
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会导致
A.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
B.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甲状腺肿大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3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11.某患者,54 岁,因病切除右侧肾上腺。术后检查发现,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仍
处于正常范围。对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错误的解释是
A.切除手术后,对侧肾上腺提高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
B.下丘脑可感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C.下丘脑可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D.垂体可接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信号,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
12.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机体在清除病毒过程中,不会发
生的是
A.抗原呈递细胞内向 B淋巴细胞呈递病毒抗原信息
B.B细胞活化需要抗原和辅助性 T细胞分别与其结合
C.细胞毒性 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病毒侵染的靶细胞
D.体液中的病毒可以被抗体结合或被巨噬细胞吞噬
13.下图所示实验能够说明
A.病毒抗原诱导 B细胞分化的作用 B.细胞毒 T细胞的作用
C.病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 D.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
14.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A.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15.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在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免疫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B.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
C.淋巴细胞不具有抗原呈递功能 D.巨噬细胞可识别外来病原体
4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16.(12分)
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
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图 1)。以下是关于
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
(1)在图 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 作用于突触后
膜的 ,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刺激
突触后
突触前 突触后
突触前神经元 突触后神经元
0 8 16(ms)
突触 1 2 3 4 刺激次数
突触前
图 2 河豚毒素对电位的影响
图 1 枪乌贼星状神经节
(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用 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 5min
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 2。推测 TTX导
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检测到,在使用 TTX后突触前膜处的 Ca2+内流逐渐减弱,由
此推测“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 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研究
者利用图 1所示标本进行如下实验,获得了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BAPTA(是一种 Ca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
与相应分子的结合)
“笼锁钙”(是一种缓冲液,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强紫外线不影
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
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
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足量 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
结果: 。
第三组: (写出实验过程及结果)。
(4)结合上述研究,完善正常条件下的递质释放流程图。
5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100mV
17.(12分)
人体细胞因表面有可被巨噬细胞识别的“自体”标志蛋白 C,从而免于被吞噬。某些癌细
胞表面存在大量的蛋白 C,更易逃脱吞噬作用。研究者以蛋白 C 为靶点,构建了可感应群体密
度而裂解的细菌菌株,拟用于制备治疗癌症的“智能炸弹”。
(1)引起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 A是一种脂质小分子,通常以_______的方式进出细胞。细胞内
外的 A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A积累至一定浓度时才与胞内受体结合,调控特定基因表达,
表现出细菌的群体响应。
(2)研究者将 A分子合成酶基因、A受体基因及可使细菌裂
解的 L蛋白基因同时转入大肠杆菌,制成 AL 菌株。培养的
AL菌密度变化如图 1。其中,AL菌密度骤降的原因是:AL
菌密度增加引起 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_______。
(3)蛋白 K 能与蛋白 C 特异性结合并阻断其功能。研究者
将 K基因转入 AL菌,制成 ALK菌株,以期用于肿瘤治疗。
为验证 ALK 菌能产生蛋白 K,应以_______菌株裂解的上清液为对照进行实验。请从下列选项
中选取所需材料与试剂的序号,完善实验组的方案。
实验材料与试剂:
①ALK菌裂解的上清液 ②带荧光标记的 K的抗体
③带荧光标记的 C的抗体 ④肿瘤细胞
实验步骤:
先加入_______保温后漂洗,再加入_______保温后漂洗,检测荧光强度。
(4)研究者向图 2 所示小鼠左侧肿瘤内注射 ALK 菌后,发现 ALK菌只存在于该侧瘤内,两
周内即观察到双侧肿瘤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而向瘤内单独注射蛋白 K或 AL菌,对肿瘤无明
显抑制作用。请应用免疫学原理解释“智能炸弹”ALK菌能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的原因。
6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18.(12分)
为研究动物捕猎行为的关键神经通路,科学家开展了实验研究。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为研究小鼠捕猎行为对视觉及触觉的依赖性,对同一只
小鼠进行相应实验处理,并测定捕猎活动时小鼠相关脑区的电信号产生时间和强度(图
1)。结果说明小鼠捕猎行为依赖________。
实验处理: 光亮、保留胡须 黑暗、保留胡须 光亮、剪去胡须 黑暗、剪去胡须
电信号强度
电信号阈值 开始 开始 开始 开始
基础电信号 0 500 1000 0 500 1000 0 500 1000 0 500 1000
时间(ms) 时间(ms) 时间(ms) 时间(ms)
图 1
(2)已知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器在中枢的投射区均为 SC区,研究者在图 2所示 SC区部分神经
元 a中植入蓝光脉冲光电极。
①在蓝光诱导下神经元 a产生兴奋,而相邻未植入电极的神经元 c随后也能兴奋的原因是
________。
②研究者在实验组小鼠的 SC区导入表达神经毒素 T的病毒载体,用蓝光进行诱导,结果
如图 2,说明 SC区神经信号的传递被有效阻断,依据是________。
神经元 a膜电位检测结果 神经元 c膜电位检测结果
蓝光诱导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 ↓ ↓ ↓ ↓ ↓ ↓ ↓
20mV
0.2s 0.2nA
神经元 a 神经元 c 0.2s
图 2
③测定以上两组小鼠捕猎行为的相关指标,得出 SC区活动大大提高捕猎效率。本实验还
对小鼠基本运动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你认为该检测
是否必要并说明理由________。
(3)小鼠捕猎的过程中 SC神经元轴突主要投射到 S区,形成 SC-S通路。为证明 S区参与捕
猎行为,研究者通过控制蓝光激发测得实验数据(图 3),实验组小鼠的处理为________
(在表格中填写“+”“–”)。
关闭蓝光
与猎物
脑区
SC S 的距离区 区
处理 ↑发现猎物 ↑捕获打开蓝光
表达神经毒素 T – 与猎物
的距离
植入光电极 ↑发现猎物 ↑捕获 时间(s)
0 25 50 75
图 3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概述小鼠捕猎行为的神经通路。
7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19.(10分)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5)题。
人造子宫
世界卫生组织将孕期不足 37周的分娩定义为早产。早产儿由于肺部和大脑发育不完善,将
面临更高的肺部感染、脑部损伤等风险。若能在体外模拟子宫内部环境使胚胎继续发育,则有
望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
2017年,科学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人造子宫系统。由聚乙烯塑料制成的半透明“生物袋”
内充满人工羊水(电解质溶液),袋外配置机器胎盘与早产
小羊脐带的血管连通。早产小羊通过循环系统将含有 CO2和
其他代谢废物的血液运送到机器胎盘中,机器胎盘将血液更
新后再回输到小羊体内。人造子宫还接有专门管道,每天循
环注入适量 38.5-40.5℃的电解质溶液,以确保人工羊水得到
更新。利用该人造子宫系统,成功地在体外支持妊娠 100-114
天的胎儿羔羊正常生长 4周,期间没有出现生理紊乱和器官
衰竭现象,生理指标与足月出生的羔羊基本一致。目前人造
子宫装置正在申请临床试验,希望为人类早产儿提供更好的 机器胎盘
医疗监护。
体内胚胎着床后难以观察其发育过程,人造子宫可以解决这一难题。2021年,科学家将图
中的生物袋换成玻璃瓶,利用转轮培养法做成“转轮人造子宫”,实现了将 7.5天的小鼠早期
胚胎顺利培育至 11.5天,期间对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例如,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
的发育来源,研究者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胚胎神经管中,继续培养 3天后,在 Tuj蛋白(未
成熟神经元的标记物)标记的神经组织中观察到绿色荧光信号的分布。
此外,人造子宫技术让胎儿的体外手术成为可能,对于缺陷早产儿的治疗与康复有着重要
意义。
(1)从内环境稳态角度分析,人工羊水除了含有水、无机盐等物质,还具备适宜的______等理
化性质,为早产小羊提供液体生存环境。
(2)人造子宫面临一些技术难点,如无菌、恒温、供氧、营养、排泄等,机器胎盘主要解决了
其中的______难点。
(3)下列关于人造子宫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多选)
A.山羊、小鼠的人造子宫研究对临床应用有重要借鉴意义
B.人造子宫应用于临床前要充分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
C.人造子宫有望实现患有子宫疾患的女性怀孕生子的愿望
D.人造子宫可以提供稳定手术环境避免宫内手术的流产风险
E.人造子宫不能满足胎儿与母亲的情感交流,应禁止研究
(4)人造子宫采用半透明生物袋或者玻璃瓶的优点是______。
(5)在“转轮人造子宫”荧光标记追踪实验中,观察胚胎脑和脊髓部位 Tuj标记的细胞,发现
同时有绿色荧光和 SOX2蛋白的表达(SOX2蛋白是干细胞特有的转录因子),这一结果
说明______。
8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20.(12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能调控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如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的
免疫活性。研究人员对 CSF抑制 NK细胞活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索。
(1)NK细胞对被病毒入侵的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具有广泛杀伤性,实现免疫防御和______等基
本功能。通过 NK细胞实现的免疫类型为______免疫。
(2)NK细胞分泌的干扰素γ(IFNγ)可增强免疫反应,过量则会引起炎症因子风暴,危害健
康。为证实“CSF 通过促进 S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 NK细胞产生 IFNγ”,研究人员进行
了分组实验,请在图 1中补充乙、丙、丁组的实验结果。若要证明上述结论,还需检测
____ __。
甲组:正常 NK细胞
乙组:正常 NK细胞+ CSF
丙组:敲除 S基因的 NK细胞
丁组:敲除 S基因的 NK细胞+ CSF
图 1
(3)已知糖皮质激素(G)能抑制炎症反应,细胞质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被其激活后
进入细胞核作为转录因子发挥调控作用。研究人员检测施加 CSF 后 NK细胞中 GR 的变
化,结果如图 2。请据此进一步完善 CSF抑制 IFNγ产生的假说。
不加 CSF的 NK细胞 加 CSF的 NK细胞
DAPI染色
显示细胞核
【反色处理,背景变浅】
绿色荧光蛋白
标记的 GR
上面两图相同
位置图像的叠加
图 2
(4)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尝试提出 CSF在临床上可能的应用。
9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21.(12 分)
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IA)并对其展开了系列实
验,以期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1)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时,________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经_______运输到
靶细胞,促进其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血糖浓度降低。
(2)GT 是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体蛋白,IA(见图 1)中的 X 能够抑制 GT 的功能。为测试葡萄
糖对 IA 与 GT 结合的影响,将足量的带荧光标记的 IA 加入红细胞膜悬液中处理 30 分钟,使 IA
与膜上的胰岛素受体、GT 充分结合。之后,分别加入葡萄糖至不同的终浓度,10 分钟后检测
膜上的荧光强度。图 2 结果显示: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 。
研究表明葡萄糖浓度越高,IA 与 GT 结合量越低。据上述信息,推断 IA、葡萄糖、GT 三者的关
系 。
(3)为评估 IA 调节血糖水平的效果,研究人员给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均分别注射适量胰岛
素和 IA,测量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 3。
该实验结果表明 IA 对血糖水平的调节比外源普通胰岛素更具优势,体现在

(4)细胞膜上 GT 含量呈动态变化,当胰岛素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后,细胞膜上的 GT 增多。
若 IA 作为治疗药物,糖尿病患者用药后进餐,血糖水平会先上升后下降。请从稳态与平衡的角
度,完善 IA 调控血糖的机制图。(任选一个过程,在方框中以文字和箭头的形式作答。)
10
{#{QQABAYiEggioABJAAQgCQQHiCAIQkgAAAQgOgEAIoAAByQFABA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