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超越“是”与“否”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呢?”对于2024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的这个问题,考生们大都会回答“不会”“不会越来越少,只能会越来越多”。当然,如果你回答“会越来越少”,只要能言之成理,似乎也不算偏题。因而,这类作文题,第一步总要对题目的设问作出回答,或者回应,即首先明确“是”或“否”。
下面这道题目是2025届宝安区10月份月考的作文题目:
2024年新课标I卷 宝安区10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②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随着手机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络变得无比方便快捷。②那么,相比没有手机的年代,人们是否更加容易维持亲近关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形式上,是对新课标I卷“科技背景下的问题与答案”这道高考作文题的模拟,题目材料是2句话,第①句都是以“随着”引入情境、背景,并形成一个结论性认知;第②句用“那么”引出一个设问,高考题是“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模拟题虽然句式有些不同,不过,也可以看成“人们维持亲近关系是否会更加容易?”。当然,两个题目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手机的普及”与“没有手机的年代”的对比。虽说“没有手机的年代”对于学生可能是有些疏离感,但是,“不用手机”或者“不能用手机”的体验,还是有的,其影响或体验,也是可以“联想”得出来的,这也正是作文题“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这样的指令语的可能范围之内。
因而,这道作文题的“符合立意”的确定,评改组作如下界定:
全文能够体现“背景+比较+回答”。立足背景“手机普及,联络变方便快捷”;与“没有手机的年代”进行比较,明确回答“人们是否更加容易维持亲近关系”(变易,变难,还是辩证分析)。虽然答案不是唯一的,但学生一定要做出自己的选择,给出清晰的回答,不能模棱两可。
对于问题的回答,不管是回答“更易”,或回答“更难”,或“辩证思考”,都不作为分数高低的评判标准;而要重点依据考生分析、思考问题的深刻性、逻辑性来评判其高低。
不过,话虽如此,在“变易,变难,还是辩证分析”三个方向中,“辩证分析”还是需要思想和思维的格局在的。
我向宝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刘仕坚老师要来他们区阅卷场中的54分以上的高分作文来看,发现,绝大多数作文还是集中于“变易”“变难”论。从作文标题上就能一窥一二:
《手机便捷联络,亦能疏远人心》
《手机非能促联络,维持亲近在你我》
《手机可促联络,亦能疏离关系》
《手机便利越来越多,维持关系越来越难》
《手机不是人际关系的真实桥梁》
《联络易为,亲近难维》
《手机助联络,亲近关系难维持》
《手机加快联络交流,维持关系仍需心》
《手机强化联络,关系日渐疏离》
《没有手机也不会更易维持关系》
不过,仍能看到超越“是”与“否”而写出辩证意味的文章的,比如下面这篇《我们渴望真实的亲近》。
佳作展示
我们渴望真实的亲近
①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若想联络到他人只需动动手指打个电话,甚至发个微信。联络变得快捷而便利。但我认为人与人之间亲近关系并没有更加容易维护,反而让人们在心灵的亲近闭口不谈。
②诚然,手机的普及使在外漂游的游子无需等待节假日,就能为父母送上问候;让分隔两地的朋友“天涯若比邻”,甚至社交媒体的发展,让陌生人也能了解陌生人,从而建立联络。从这一层面上看,有手机的年代,人与人的距离应该达到亲密无间,人与人的关系应坚如磐石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何?
③首先,人与人频繁的联络并不等同于关系越来越亲近。联络背后人与人心灵的交流才能促进关系的发展和深化。当在外漂游的游子不再将期待那一年一度的团圆日,在真正与父母见面的时候反而不加珍惜,沉溺于其他事物;当分隔两地的朋友再度进行深度交流却发现两人相对无言;让本就不深入了解的陌生人们少联络几次,最后发现努力回想也不知对面是谁。
④因此,手机上的联络若非出于真心,便难以维持彼此的亲近关系。那么有手机的年代,维持亲近关系仍然需要真心换真心,没有手机便不用吗?
⑤“从前的车马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或许是新一代年轻人对没有手机的年代最美好的想象。慢节奏下的生活,人们似乎有更多的时间去维系关系,所以人与人的亲近关系更加稳固。
⑥但其实不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压力,我们只看到了书信时代,每一封书信花费了时间去写,却否认自己与他人发的短信、拍的照片、录的视频,只要每一次的联络是出于关心、期待与爱,即使不需要刻意的联络,不需要那么方便快捷的联络,我们彼此的关系也就维持,并且更加亲近。
⑦因而,无论是手机普及的年代,人们用手机联络彼此,还是在没有手机的年代,人们用书信联络彼此。手机和书信都只是载体。亲近关系的维持始终需要时间和真心,心灵的亲近有其不可替代性。
⑧那么当我们青少年,打开手机,看到自己的“搭子明友”“祝福之交”和“点发之交”时是否想要去尝试真正再进行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呢?
⑨正如《小王子》所言:“如果你说你下午五点来,那么二点我就会开始期待,时间越近我越感到幸福。”愿我们都能得到心灵的亲近。
精点细评
这篇文章,写得自然灵动,有真实的思考。具体体现在:
一是单句标题。“我们渴望真实的亲近”是一个单句,“我们”就是题目中的“人们”,也是“你”的回应。“真实的亲近”,就是题中“亲近关系”的转换,用“真实”就界定了“亲近关系”的实质,这自然也是“亲近关系”的最高境界。同时,这样一个单句作标题,在考场作文中相当稀缺,我看了大量的考场作文,现在大家都很擅长“A+B”式的拟题方式,像上面所列举的高分作文的标题,绝大多数都是用2个短语或短句拟定标题,当然,这对于关系型作文,也是一种方便的选择,但是,从标题表达观点倾向的角度看,一个单独的句子,表达更集中些,当然,难度也更大。
二是九段为文,三问三答推进文脉。我们看到的考场高分作文,多为5段,有人称为“黄金5段”。“开头+3个分论点论证段+结尾”,正好5段,而且,每段字数都有“黄金分割线”段的要求。这当然有它的道理在的。不过,这篇文章却写了9段。先是第②段,用一个“诚然段”引出一个疑问:“有手机的年代,人与人的距离应该达到亲密无间。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何?”接着第③段作分析阐释,第④段用“因此”作阶段性总结;然后,在第⑤段引“从前车马都很慢”,第⑥段“但其实不然”,作超越时代性的分析与阐释;然后第⑦段以“因而”作总结,提出“手机和书信都只是载体”这一核心认知,自然而然推导出“亲近关系的维持始终需要时间和真心,心灵的亲近有其不可替代性”这一核心结论;再往下写,第⑧段“那么”一词引领文章走向下一步推论,既然如此,“那么”“当我们青少年,打开手机,看到自己的“搭子明友”“祝福之交”和“点发之交”时是否想要去尝试真正再进行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呢?”又一个问题,虽然没再回答,却已经不答而答;最后的第⑨段,引入《小王子》的一句话,漂亮结尾,收束全文,着实章法了得!
再梳理一下,让“三问三答”的脉络清晰一下:
设问一:有手机的年代,人与人的距离应该达到亲密无间,人与人的关系应坚如磐石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何?
结论一:因此,手机上的联络若非出于真心,便难以维持彼此的亲近关系。
设问二:那么有手机的年代,维持亲近关系仍然需要真心换真心,没有手机便不用吗?
结论二:但其实不然,……只要每一次的联络是出于关心、期待与爱,……我们彼此的关系也就维持,并且更加亲近。
终结结论:因而,……手机和书信都只是载体。亲近关系的维持始终需要时间和真心,心灵的亲近有其不可替代性。
最终结论:所以,我们渴望真实的亲近。
三是贴近论题不求外援。这“不求外援”是指论证方法,主要是贴近论题作“相关联想”“对比联想”,而没有习惯上选择事例论据等常规论证方法。这并不是说举例论证不可用,而在于这道作文题本身,需要写作者在话题给定的范围内作联想与思考,本文由“人与人之间的联络”联想拓展至“外漂游的游子”“分隔两地的朋友”“本就不深入了解的陌生人们”,从没有手机的年代联想到“与他人发的短信、拍的照片、录的视频”,这种相关性联想,是对写作者关照生活的能力的考查,而这种能力,并不需要“背素材”而得,而是需要“事事关心”“入心”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这种潜在的考查要求与2024年新课标I卷那道“问题与答案”的作文题一相通的。因而,学生需要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把这份关注纳入自己的写作之中,那么,能力与素养的考查目标,在你的文章里就全方位地具备了。
四是结尾的神来之笔。当然,说“不求外援”,主要是指论证材料,而对于相关内容的联想,如果涉及到自己的阅读视野,援引而用之,还是需要的,比如这篇文章的结尾:“正如《小王子》所言:‘如果你说你下午五点来,那么二点我就会开始期待,时间越近我越感到幸福。’愿我们都能得到心灵的亲近。”这里引用《小王子》的这句,是对第⑧段”……是否想要去尝试真正再进行关系的建立与维系呢?”的回答,而且,这回答,是借小王子之口而答,真是不答而答。当然,在引文结束后,不妨再贴近这篇作文的“手机普及与不用手机”的话题背景,改成如下这样的结尾:
正如《小王子》所言:“如果你说你下午五点来,那么二点我就会开始期待,时间越近我越感到幸福。”其实不管“你下午五点来”的消息是手机短信发来,还是一纸鱼书雁信而来,愿我们都能得到心灵的亲近。
这,岂不更妙些!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