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近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教学设计【教学任务】课时安排 1 授课周次 授课时间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热带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开学第一课,通过对地理课程的介绍,学生可对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地理是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我们身边的地理之“谜”的探索,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地理的欲望。通过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意识。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地理知识的探求欲望较高,学习兴趣浓厚,在经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8后,对“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且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了一些关于地理的知识,这都为初中地理的学习作好了铺垫。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初步了解地理学科的含义及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综合思维: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知道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都离不开地理知识。 人地协调观:初步形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学重点 了解地理的概念,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许多地理问题。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求知欲。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首先祝贺同学们顺利毕业小学,成功迈入中学的校门,在这里我们将全面开启新的生活。初中阶段课程较多,而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今天我们将开始初中生涯的第一节地理课。虽然今天我们才开始正式接触地理,但是明年的今天我们将开始准备冲刺地理的毕业会考。短短两年我们对地理课程由陌生到熟悉,也请同学们珍惜在学校的每一天,珍惜每一堂地理课。为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做准备。 我们刚刚说了地理很重要,那什么是地理?地理课学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学好地理呢?(请同学们思考,教师展示PPT) 一、什么是地理? 师:满天繁星是地理,风云变换是地理,沃野千里是地理,海枯石烂是地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地球; 理:真理 ()地理课学什么?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乡土地理等 (三)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1.使我们学会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 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 3. 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4. 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 (四)怎样学好地理呢? 善于观、善读地、勤于实践、勇于探 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初中的课程并不了解。通过课前交流让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能促进学生尽快平复开学激动的心情,投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中。 通过与学生共同探索地理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初中地理课程有一定的了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为今后的地理教学做好铺垫。课堂要求 ①课前准备地理课本、地图册,课前预习 ②上课认真,做好笔记,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③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及时订正 为 ④学会自主学习,独立阅读,学会思考 ⑤善用地图,用好地图 ⑥保管好初一和初二共4本地理课本及地图册,直到初二会考 在新学期第一课提出地理课堂要求,能够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约束学生的行为,维持好课堂秩序。同时通过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能够树立教师的威严的形象。讲授新课 =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教师出示自主学习目标,请学生阅读教材P2-P7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然后请学生代表回答。 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有哪些地理之“谜”? 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以及风土人情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1回答:外出旅游需要提前查阅当地的天气(观察太阳的东升西落;观察当地的地形、植被等。) 学生2回答: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不同地区的建筑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等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肯定及表扬,并进行点评补充。 教师精讲点拨: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如: 1、为什么有的地方四季分明?(地球公转在不同的位置,产生不同的季节) 2、为什么有的地方却长夏无冬?(地处热带) 3、为什么有的地方碧波荡漾,有的地方却沙海茫茫?(海陆位置或者处于不同的气压带的影响) 4、为什么有的地方高楼林立,有的地方却人迹罕至?(自然环境的差异,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人口稠密,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人口稀疏) 5、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雄浑的高原?(海陆变迁) 6、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如今沉睡着万倾煤田(大陆漂移学说。地质学家认为在距今约2.8亿年的二迭纪,南极洲作为古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尚位于南半球中纬度地带。当时气侯温暖潮湿,植物繁盛,聚煤条件良好,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随后到侏罗纪中期,古冈瓦那大陆开始解体。分裂出来的南极大陆缓缓向南漂移,靠拢极地。大约到第三纪渐新世至中新世之间,才移到现在的位置。) 吉林雾淞: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吉林雾凇仪态万方、独具丰韵。吉林雾凇的形成,关键就是因为这里存在着“严寒的大气和温暖的江水”这对互相矛盾的自然条件。吉林冬季气候严寒,清晨气温一般都低至零下20~25℃。尽管松花湖面上结了1米厚的坚冰,但从松花湖大坝底部丰满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却在零上4℃。这25~30℃的温差使得湖水刚一出闸,就如开锅般地腾起浓雾,江面上的雾气在一定的气压、风向、温度等条件的作用下,便以霜的形式凝结在周围粗细不同的树枝上,形成大面积的雾凇奇观。 伯利兹“蓝洞” 伯利兹蓝洞是一个圆形的水下洞穴,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冰河时代。在那个时期,由于大量的水被冻结在冰川和冰帽中,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伯利兹蓝洞所在的地区是一个石灰岩台地,当海平面下降时,淡水和海水的交界处发生了侵蚀作用,形成了一个岩溶空洞。这个空洞的顶部是多孔疏松的石灰质穹顶,由于重力、地震等因素,穹顶坍塌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开口,这就是蓝洞的雏形。 当冰河时代结束,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这个竖井,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蓝洞。蓝洞的洞体被水充满,在阳光照射下会发出蓝色的光辉,因此得名。蓝洞的存在证明了地球历史上海平面的巨大变化。 挪威上空的极光 太阳释放出大量的带电粒子,这些粒子随着太阳风向地球运动。当这些带电粒子接近地球时,地球的磁场会捕获它们,并将它们引导到地球的两极。最后,当这些带电粒子进入地球两极的高层大气时,它们会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发生碰撞,导致原子或分子被激发或电离,并在随后的能级跃迁中释放出光子,形成极光。极光的颜色取决于大气中不同气体分子和原子被激发的类型和高度 (转折)师: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学习任务(二) 请学生自主学习P3的“阅读”部分,完成下来问题。 在中国,地理一词最先来源于哪里? 在西方,地理一词最先来源于哪里? 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并请组员代表回答。教师进行补充。 在中国:①“地理”一词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上》。②东汉思想家王充对“地理”的解释为:“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在西方: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这个术语,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注《地理学》。 学习任务(三)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3-P7的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讨论完成后每组派2位代表上讲台来展示并分享探究结果。 1、探究任务一:地理与日常生活 第一小组:说一说地理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关系。 2、探究任务二:地理与生产建设 第二小组:说一说地理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人口、资源、环境、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探究任务三:地理与风土人情 第三小组:说一说地理与各地民俗风情的关系。 学生分组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并补充。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1、衣:①夏季穿短袖(气温高); ②藏袍。藏袍是藏族同胞的传统服饰,具有腰肥、长袖、大襟等特点,藏袍衣料厚重,适应了青藏高原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也便于藏族人民游牧迁徙。 ③阿拉伯人的传统服饰为白色宽松长袍,头戴头巾。阿拉伯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宽松的长袍舒适透气,可以抵挡风沙的侵袭,白色的长袍还能反射太阳光。 食:南方米饭,粮食作物为稻米;北方面食,粮食作物为米饭,南北的差异主要是受气候尤其是降水的影响。 北方 南方 住:南方的房屋屋顶多为斜顶,便于排水;西北地区降水少,屋顶多为平顶。 甘肃夏河县 浙江绍兴 行:古时候的交通多为“南船北马”。原因是南方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乘船便利。而北方降水少,河流少,以骑马或坐马车为主。 南方 北方 地理与生产建设 人们的生产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农业生产:南方降水多,种植水稻;北方降水少,种植小麦;西北地区降水少,且植被以草地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牧区。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 工业生产:工厂选址要考虑原料、能源、水源、市场和运输等条件。如乳品加工厂可靠近奶牛场,服装厂可靠近市场。 还有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路线的选择、商业网点的布局、区域规划的编制等,都离不开地理学的原理和技术。 此外,在解决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防灾减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地理学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荷兰的风车: 荷兰濒临北海,地势低洼,湖泊沼泽众多,是个“低地之国”,有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时常遭到海潮的侵袭。于是人们筑坝围堤,与海争地。在此过程中人们发明了抽水风车。抽水风车使荷兰人从大海中获得了大块的土地,解决了海潮之患。 地理与风土人情 地理景观在呈现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各地民俗风情的绚丽画卷: 不同的种族与民族: 多样的语音与服饰; 各具特色的艺术、宗教、建筑…… 如:①因纽特人在冰天雪地中捕鱼; ②南北足球比赛与狂欢节的热烈气氛; ③非洲质朴粗犷的传统舞蹈; ④水城威尼斯的独特风情。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能对生活中的地理有更深刻的理解,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民族风情都包含了地理知识,地理是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科。 2、通过教师的点拨,帮助学生解开日常生活中的地理之“谜”,唤起学生的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部分,并进行总归纳、总结、展示,能让学生回归课本,培养自学能力、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过分组究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的关系,培养学生用于探索知识的勇气,明白地理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实用的学科,为学生树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完成教材P9的阅读,找到312国道的起止点及穿过的省级行政区,并收集312国道沿线不同地方风土人情的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地理小报。 通过地理小报的制作,使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课堂练习 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反映的是( A ) A.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C.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D.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以下术语与地理无关的是( A ) A. 有条有理 B.种植水稻 C.了解四季 D.辨别方向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与( D )的关系 A.地形 B.河流 C.土壤 D.气候 4. “狂欢节”是哪个国家重要的节日( C ) A.英国 B.荷兰 C.巴国 D.德国课堂总结 请学生代表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教师进行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课堂板书 我们身边的地理 解开地理之谜 谈谈我们身边的地理 “地理”一词的来源 在中国: 在西方: 地理与日常生活 地理与生产建设 地理与风土人情 本课采用纲要式的板书,这种板书条例清晰、布局合理,学生能迅速找到本课的知识框架,提高复习效率。作业布置 背诵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完成同步练习P2-P3;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找到地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方便的例子,在下次地理课堂上进行分享(选做) 分层作业的布置,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在内容上安排合理的梯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各有所得。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举了大量的地理事例加以论证,也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活动较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但是教学内容较多,活动较多,一节课的时间可能不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