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讲义(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讲义(含答案)--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知识清单)
一.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1912-1919年,民国初年)
1.原因
(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2)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和利润的刺激;海外华侨大规模投资国内工商业。
(5)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①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②化工、皮革和卷烟也有相当发展。
3.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4.影响: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②民族工业的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萧条(1919-1927年,一战后)
1.原因:①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②军阀之间战争不断,政局运动。
2.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受到沉重打击,其他行业艰难发展。
3.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4.认识:帝国主义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正常发展。
三.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原因:①全国的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等。
2.表现:①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②但急剧膨胀的官僚资本和美日等国侵略的加剧成为其发展的巨大障碍。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四.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
1.原因: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
2.表现:
(1)沦陷区:日本采取“军管理”“委托经营”掠夺劳动力,吞并中国民族企业。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3)抗战时期的工业内迁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3.影响:东南沿海的工业内迁对抗战的胜利和后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五.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1.原因: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急剧的通货膨胀;官僚资本的压迫;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独占中国市场。
2.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3.影响: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其决裂。
[一语点拨] 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历史解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
(1)特点:①从产生与发展上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②从诞生环境上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③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很少。④从结构上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⑤从地位上看,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⑥从发展历程上看,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①近代中国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但始终未能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3)作用:①从经济上看,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一方面,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4)启示:①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②善于抓住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③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④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⑤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⑥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必须坚持中共的领导。
【巩固训练】
1.据对1921—1925年中国7个省17处田场(农民家庭)的调查,全部生活资料约三分之一以上是购买的,全部农产品一半以上用于出售。此调查说明(  )
A.传统自然经济已被打破 B.中国越来越卷入世界市场
C.中国各地消费水平不同 D.农民土地经营权得以扩大
2.19世纪中期以后,英、法、美等国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将本国度量衡与中国度量衡按比例折算。1928年,南京政府拟定《度量衡法》,规定海关与内地一律采用国际通用标淮。这一变化折射出中国(  )
A.一直采用国际统一度量衡 B.贸易走向规范化和国际化
C.迈出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D.在世界市场处于附属地位
3.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A.农业传统技术占主导地位 B.农民购买力有较大提升
C.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 D.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4.下表是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1930年北平底层市民从业统计表。
男子 女子
职业类别 人数 百分比 职业类别 人数 百分比
车马业 641 42.09% 缝织业 360 59.51%
小生意 217 19.25% 雇工 68 11.23%
夫役 163 10.70% 绣花作 64 10.57%
军警队 132 8.67% 缝穷(补衣服) 54 8.92%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地区的民族工业非常发达 B.北京的城市化水平超前
C.北京的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 D.北京地区贫富差距拉大
5.以下数据显示了中国两种最重要的农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它反映了(  )
1931年 1933年 下降幅度
中国茶叶出口额 5108万元 3858万元 30%
中国蚕丝出口额 14704万元 5642万元 61%
A.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B.欧美贸易保护打击了中国经济
C.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 D.官僚资本挤压了民族资本空间
6.1925年——1934年中国银行分布情况
时间 北京(北平) 天津 上海 全国
1925年 23家 14家 33家 84家
1934年 2 家 10家 59家 93家
银行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 B.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C.政治重心南移 D.民主革命在京津轰轰烈烈开展
7.1932年以前,在进口货物总值中,大米居于第四位,而1933、1935年,大米上升到第一位,棉花、小麦进口也有显著增加。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国共内战导致农业衰退 B.政府在关税主权的不作为
C.民族工业发展较为滞后 D.经济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8.1933年,《申报》登载了这样一段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高压状态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B.民族工业在大危机机遇下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建设深受苏联思潮的影响 D.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9.对下表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
近代中国外债情况
时期 总额 借款占比
清政府 18亿银元 赔款61%;实业28.7%
北洋政府 15.56亿银元 军政64.4%;实业、教育35.5%
国民政府 28亿银元 军政86.77%;实业、教育8.26%
A.非生产性开支成为外债主体 B.列强加大对华的商品输出
C.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机遇 D.近代经济对外资依赖加强
10.下图是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国民政府(  )
A.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 B.刺激经济发展,进行货币改革
C.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D.得到了美国大量经济军事援助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制度建设》
材料二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社会背景及其作用。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不能照抄材料)。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抵制洋货运动并不仅仅存在于近代中国,即使是当下我们生活的社会中,也是屡有耳闻,最为典型的是近年来的中日纠葛,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抵制日货的言论在人们的日常言谈和网络媒体中屡见不鲜。不少中国人呼吁“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政府、青年学生、学者、商人对此纷纷表达各自的观点与态度。这似乎就是近代中国抵制洋货运动的重演,在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协奏下,抵制洋货运动在百年中国历史中绵延不绝。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此后,中国抵制洋货的斗争时有发生。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1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以后也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等。
依据材料,概括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抵制洋货运动的认识。
答案
1—10 ABACB CDCAC
11.(1) 背景:①民国政府(北洋政府)建立之初,面临着巩固统治和管控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②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传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主动向政府寻求立法保护与支持;③继承借鉴清末商律和西方经济法规。
作用:①为工商业竞争的自由化和正规化提供了更多法律保障,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③增强了人们的法治观念。
(2)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
12.特点:与政治运动(事件)有关;充满爱国色彩(属于反侵略运动);规模比较大(群众性强);比较频繁;以抵制英美和日货为主。
认识:抵制洋货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洋货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最为集中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意识;但抵制洋货毕竟是国家虚弱之时的非常规办法,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片面强调抵制洋货不仅缺乏理性,而且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应该积极融入世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力量,通过提高民族品牌竞争力来捍卫民族尊严,而不能在抵制洋货声中闭守国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