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观看视频:全国生态日宣传片8月15日,是我国生态日,这是我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综合性活动日,践行生态文明可以从“这一天”发展到“每一天”,因为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要想让它更美丽,需要我们一同守护,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第六课第二节《共筑生命家园》第6课 建设美丽中国6.2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目标政治认同: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道德修养: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法治观念: 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健全人格: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责任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核心素养目标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01怎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02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03怎样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04重点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05难点重点重点学 习 重 难 点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P81-88页内容,围绕下列问题,用铅笔进行圈画.1.为什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什么)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怎么做)3.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为什么)4.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怎么做)5.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怎么做)6.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内涵和重要性?7.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国策、理念、发展道路、方略、战略、 社会形态?01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频: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阔的戈壁,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比我国现有的耕地总面积还高,约占我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该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土地沙漠化,农田和农作物遭受风沙危害,草场被风沙侵蚀。思考:三北防护林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分八期工程进行,如此耗时耗力是否有必要?探究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要为开发和利用资源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探究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冰川融化暴雨、洪灾旱灾强雷暴土地沙漠化上述图片中出现的情形说明什么?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视频:塞罕坝“生态换算式”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是三代塞罕坝建设者一代接着一代干,用青春和汗水,筑起的“绿色长城”。让荒原变成了绿洲,把风沙紧紧扼守在塞外,谱写了美丽高岭上的绿色奇迹,并于2017年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思考:塞罕坝带来的生态效益给我们什么启示?⑤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⑥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要为开发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⑤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⑥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探究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考:1.玛多县前后的变化告诉我们最优的发展模式是什么?2.给我们什么启示?人、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探究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究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考:我国印发“以竹代塑”行动计划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基本国策?坚持什么发展理念?坚持什么发展道路?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④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协调创新共享开放绿色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对外开放国策、倡议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打赢脱贫攻坚战★★★2.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怎样建设生态文明?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④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PART02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我国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2023年全国生态日的活动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探究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探究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美丽中国----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留得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3、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视频:余村发展经验思考:余村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说明应如何走绿色发展道路?①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探究4、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环境就是民生,蓝天白云就是幸福。几年来,绿色青岛,天蓝、水清、山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越来越多。绿色生态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能源革命和转型,中国能源发展迈向清洁化、低碳化。绿色能源长江经济带: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经济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探究4、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探究4、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④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探究4、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就是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余部、行政法规100多件、地方性法规1000余件,还有其他大量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为形成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立法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公安机关共侦破相关犯罪案件2.9万起,公安部挂牌督办155起重大案件。公安部同时公布10起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典型案例。(执法方面)思考:以上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究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4、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如何建设美丽中国/怎样建设生态文明?(2021年中考简答)(上面2、4题合并)美丽中国----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留得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8月6-7日西班牙森林火灾8月6日 ,慕尼黑再保险发布《2024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损失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因特大洪水、极端风暴和两次地震造成的总损失约为1200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北美地区由强雷暴引发的龙卷风和冰雹,该地区的总体损失高达600亿美元。在南美洲,巴西在4月和5月都遭受了严重洪灾,造成的总体损失约为70亿美元。今年5月,德国遭遇了严重的暴风雨及洪灾,总体损失达50亿美元。世界多国发生暴雨4月9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严重洪灾。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必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思考:上述材料及余村走过的两条不同致富道路,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一次致富之路第二次致富之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余村的致富之路两条道路不同践行理念不同鼓了“钱袋子”伤了“居住环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关停污染企业;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 设“美丽乡村”;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既获得经济效益又获得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绿色惠民、绿色富民。探究6、怎样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6、怎样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③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④如果金山银山要以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知识延伸为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国家、企业、公民(青少年)应该怎么做?(1)国家:①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严惩破坏资源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③加大资源环境治理和宣传力度,增强公民节能环保意识。(2)★★企业:①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落实节能减排政策。②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③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力度。④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3)★★★青少年:①学习资源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②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③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④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践行环保行动。(具体措施: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做好垃圾分类,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出门尽量乘坐公交车或步行;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践行“光盘行动”等)7.“ 建设生态文明,守护绿水青山”,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国策、理念、发展道路、方略、战略、社会形态?基本国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发展道路:绿色发展道路。方略:依法治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两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课堂小结共筑生命家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为什么:①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做出的智慧选择。③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④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怎么做:①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什么:①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②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怎么做: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③坚持节约优 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1.公益广告语“不要让眼泪成为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广为流传,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①水资源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②我国追求高质量发展必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③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面临的形势严峻④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科技创新能力合理2.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 13.22 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 48.8%。这说明我国( )A.应先保护自然环境,然后大力发展经济B.要走绿色发展道路,禁止开发自然资源C.贯彻新发展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D.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彻底解决能源危机C合理太绝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和国家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此,我国要( )A.限制经济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B.走绿色发展道路,面对生态危机只能服从自然C.坚持节约优先、开发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D.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D没有处理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也可以有所作为保护优先4.“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明显提升老百姓获得感,老百姓体会也最深刻。要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多为老百姓建设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场所”,这启示我们青少年( )A.要实施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B.要实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C.要践行绿色、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D.树立环保意识,行使保护环境的权利C国家角度国家角度义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6.2 共筑生命家园.pptx 三北防护林工程.mp4 以竹代塑.mp4 余村发展经验.mp4 全国生态日.mp4 塞罕坝.mp4 大美中国.mp4 经济、人、保护环境的关系.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