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型 新授课 章节 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差异》 课 时 2课时课题 《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差异》课标 分析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 前置限定:“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属于资料型与案例型前置限定。“图表”主要指可以反应地域分异规律的图表,如“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等;实例主要指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例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等。 行为动词:“分析”是指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纬向、经向、垂直三个维度,要求学生能够从这三个维度对地域分异规律加以考察。 学习内容:“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差异,无论是纬向、经向、垂直三维都存在差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在掌握差异性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教材首先从常见的地域差异现象入手,情境设计中的天山景观就是一个“引子”,对地域差异做了相关阐述,系统地介绍了地域差异是什么、有何特点和如何形成等问题,为下文做铺垫,然后分别以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为标题,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从全球尺度到山地尺度,深入和系统地讲解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本节教材共包含四大框题:地域差异;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除正文内容外,共包括一个情境导入(天山)、六幅图片(一幅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四幅植被景观图、一幅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两个案例、一个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一个自学窗(从分布特点推测成因)。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基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部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学习亚洲区域特征,明确了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方法,能说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一对一”的要素联系。但高二学生还未经过地理过程分析的相关培训,地理知识体系还未形成,综合分析还处于认识阶段,未到达能够准确识别、找全自然环境要素以及系统分析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要注意问题的层层设计,实现从单一要素到多要素的过渡。 另一方面,高二学生对其他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因此,教学时采用具有特色的案例并选择相应地区的风景照片,目的在于让高二的学生从真实情境案例学习地理,体会地理就在身边。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对图文信息的解读,能说出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并通过观察描述某一小尺度区域存在的地方性分异现象。 综合思维:通过解读区域内局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图文资料,运用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的原理解释该地产生地方性分异的主要成因。 人地协调:理解人类活动的干扰引发的小尺度区域地方性分异现象,正确认识人地关系。 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判断地域内局部地形、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别。重点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以及其形成原因;自然地带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难点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教学准备 PPT、景观图、地图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及主要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地图、新疆乌尔禾胡杨林和浙江上虞区自然风光图 【问题】1.图中的景观分别对应我国哪个地区? 2.观察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存在哪些差异? 3.推测这种差异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新课讲解 (一)地域差异 1.地域差异的表现和成因 【过渡】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教材上是如何定义地域差异的?地域差异的表现和成因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6页,思考基本概念。 【讲解】地域差异的表现和成因 2.典型地域差异的成因 【展示】中国的干湿区和中国温度带图 【问题】分析相同纬度地区和不同纬度地区景观差异的原因。 【过渡】学习地理需要关注不同尺度的地理问题,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尺度空间上有什么具体体现呢? 【展示】五带划分图、亚洲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图和秦岭阴坡和杨坡的地域差异景观图 【讲解】利用三个图分别讲解全球性尺度、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的自然环境差异性的体现 【思考】浙江绍兴和新疆乌尔禾的地域差异属于哪种尺度?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自然带的形成 【讲解】自然带的概念和特征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展示】朋友圈的两条自驾游路线和中国交通线分布图和沿线不同地区的景观图以及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问题】分组完成: 第一组:1.线路一中的三幅景观图片分别对应于哪个自然带?2.自然带沿什么方向更替?3.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什么?4.从全球范围来看,此种地域分异规律在哪些地区分布最典型? 第二组:1.线路二中的三幅景观图片分别对应于哪个自然带?2.自然带沿什么方向更替?3.这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什么?4.从全球范围来看,此种地域分异规律在什么地区分布最典型? 【总结】小组分别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及时点评后,展示参考答案并利用表格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展示】非洲乞力马扎罗山景观图 【问题】说一说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植被是如何变化的?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成因 【过渡】接下来,具体分析一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成因。 【展示】某高山气温和降水随高度的变化图 【讲解】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和降水变化 2.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 【展示】相关示意图,追问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规律 (1)通过山麓自然带(基带)判断山地的位置(温度带、纬度和气候区) 规律1: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山地所在地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2)通过垂直带谱的数量判断山地的纬度和高度 ①判断山体所在纬度 规律2: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带变化相似。 ②判断山体的海拔(相对高度) 规律3: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规律4: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地带在山区分布海拔越高,纬度越高则分布海拔越低。 规律5:海拔(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有极限),海拔(相对高度)越低越简单,甚至无变化。 (3)通过山地自然带的倾斜和数量,判断山地所在的坡向及半球 ①判断山体所在坡向 规律6:自然地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地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阳坡的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 ②判断山体所在半球 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转折】规律性是绝对的吗?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罗布人村寨。罗布人村寨位于新疆天山脚下的尉犁县,被称为沙漠之中的世外桃源。这里虽然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却长期生活着新疆古老的居民之一——罗布人。他们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只靠采集野沙枣和一艘小木舟捕鱼为生。千百年来与世隔绝,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过着无忧无虑的世外生活……按照我们之前学习的地域分异规律,明明这里深居内陆,应当是沙漠的,所以绿洲的出现并不符合常理。但我们也知道,其实在每个沙漠都能找到绿洲,这又表明了绿洲存在的必然性。那么,沙漠中出现绿洲有什么规律吗?我们如何来解释这样的现象呢? 1.基本概念 【讲解】地方性分异规律概念 地方性分异规律: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2.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形成 【讲解】利用关系图讲解形成过程 3.地方性分异规律案例分析 【展示】相关的案例 【讲解】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具体分析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 案例1:沙漠中的绿洲 案例2:温带湿润区的山区 案例3:草原上盐碱地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读图,思考并回答第1和第2题,根据已有知识猜测第3题。 阅读教材,勾画概念,并结合已有知识理解概念的成因。 读中国的干湿区图,分析同纬度地区和不同纬度地区景观差异的原因。 读图,感知不同地理尺度地域景观图的差异,并回答思考题。 小组合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听老师进行归纳总结。 读乞力马扎罗山景观图,思考问题。 结合已有知识,理解不同坡向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读图,并根据教师的问题,归纳总结垂直地域分异的相关规律。 听老师讲解罗布人村寨的自然地理概况,读图并思考问题。 听老师讲解,并在教材89页勾画概念,理解形成过程。 根据案例材料,感知不同地区的景观差异,从不同角度分析景观差异的成因。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 跟随老师的思路,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景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增强学习的目标性,提升学生地理思维。 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基本概念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为例,贴近学生生活,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培养学生的尺度观念,通过思考题检测学生对尺度的掌握程度,并和导入相呼应。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加强学生的理解。 通过读图,学生能直观感受垂直方向上植被的变化规律。 为后续学习垂直带谱图的判断做铺垫。 结合上述探究,有效总结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掌握判断的基本方法。 以实例讲解,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关系图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认知能力。 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