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指向西晋建立后的发展脉络。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东汉末年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但西晋腐朽统治只维持了短暂的局面,“八王之乱”加速了西晋的衰亡。在此过程中北方各族的内迁,促进了北方各族间的交往交流。 本课在教材中上承第16课《三国鼎立》,是在历史进程中从局部统一到统一的过渡,也为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和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课包含三部分内容: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北方各族的内迁。前两部分主要描述西晋的兴衰。第三部分讲述北方各族内迁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三国鼎立的局势及三国重要的历史人物,也初步具备了阅读史料、识读历史地图等的方法和能力。 部分学生对三国至西晋政权的更迭认识混乱,缺乏对司马家族与曹魏政权关系的认识,需要借助示意图等形式加以认识。研读教材内容对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对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及方向缺乏时空观念,需要充分挖掘地图信息,调动学生思维。 可以通过自主绘制三国至西晋统治示意图,了解西晋的统治。阅读观察历史地图和文物图片等,提取、概括、总结北方各族内迁的过程及特点,培养从特定的时间、空间观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与意识,并学会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认识历史。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三国至西晋政权交替示意图,梳理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认识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结合教材表述,了解西晋王朝统治下的危机;依据《材料研读》说明西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分析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3.通过阅读教材、识读《西晋北方各族内迁分布图》,填写《北方各族的内迁》表格,了解东汉以来北方各族不断内迁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到这一时期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加深了了解,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历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西晋统一全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 北方各族的内迁。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教材图片《“晋鲜卑归义侯”印》,引导学生从形制和文字两方面观察。设问:该印见证了什么史实?反映了西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 印证了鲜卑首领归附西晋,受到西晋怀柔政策册封为诸侯的史事。反映了鲜卑人为代表的北方各族不断进入中原的现象。 1.直观感受西晋时期,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进入中原的时代特征。 2.学习观察提取图片信息,并进行交流表达。
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学习任务一 了解西晋统一的过程及影响。 活动1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和兵力对比表,观察地图中三国疆域,阅读表格内容,说一说:三国中谁最有实力完成统一? 活动2 观察曹魏皇帝列表示意图,梳理司马家族与曹魏皇室的关系,想一想:魏国可能出现什么局面? 活动3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正文第二段,谈一谈:你能获取西晋政权的什么信息? 活动4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正文,绘制三国至西晋政权交替示意图。 活动5 出示示意图,布置任务。结合示意图,找出西晋建立和灭亡的时间,说一说:西晋的统治有什么特点? 观察图表,思考回答:魏国占据关中和黄河下游广大地区,疆域辽阔、兵力众多,最有可能完成统一。 观察梳理,分析回答: 司马家取代曹魏。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①建立者: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 ②都城:西晋以洛阳为都城。 ③疆域:西晋疆域与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范围之和大体相当。 ④历史作用:西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梳理填写示意图。 观察示意图,思考回答: 统治短暂。 1.识读地图、表格,提取信息,对三国后期局势作出合理分析。 2.初步学会有理有据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1.以直观的世系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示意图,提取信息,客观分析历史,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了解西晋建立的背景。 1.阅读教材,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认识西晋统一全国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绘制政权交替示意图,梳理三国至西晋的时间空间要素,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学会依据图表提取信息,了解西晋政权的特点。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学习任务二 了解西晋王朝统治下的危机,分析西晋短暂而亡的原因。 活动1 出示教材第二子目的《相关史事》《晋书·鲁褒传》材料,说一说:西晋呈现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活动2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正文第二段,设问:西晋采取了什么样的统治措施?目的是什么?诸王有哪些权力?结合所学,分析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影响。 活动3 阅读教材第二子目,概括八王之乱相关内容。 活动4 结合教材第一、第二子目内容,梳理西晋统治的时间线索,概括导致西晋灭亡的因素。 阅读材料,概括回答: 作为统治阶级的世家大族,生活豪华奢侈,追求享乐;社会上唯钱至上,享乐之风盛行。 阅读分析教材,回答: 分封制;拱卫王室;可以设置军队;监督地方军事。还可以自选文武官吏;宗室诸王拥兵自重、势力强大,危及中央集权。 阅读教材,概括回答: ①社会动荡: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②人口凋敝和迁徙: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大量逃往南方; ③削弱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梳理时间线索。 1.阅读史料,提取信息,交流表达。 2.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分析西晋面临的挑战。 1.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归纳概括,提升运用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2.围绕分封制的实行对西晋的影响进行合理想象。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提炼概括,有理有据表达对历史的看法。 2.认识八王之乱是西晋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梳理时间轴上的历史事件,形成对西晋历史的整体认识。
三、北方各族的内迁 学习任务三 了解东汉以来北方各族不断内迁的史实。 活动1 出示诗歌《敕勒歌》、图片《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牧马图>》,布置任务:阅读诗歌,观察图片,说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活动2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观察地图,填写表格。概括内迁各族在分布区域和规模上的特点。 活动3 出示有关民族交融的表现材料。组织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任选一则,描述北方各族内迁带来的影响。 阅读观察,回答: 北方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马、牛、羊等,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阅读教材,填写梳理。 观察地图,回答: 主要分布在黄河及支流区域;民族交错杂居;迁移规模大。 阅读材料,说明观点。 ①生产、生活的变化; ②民族心理的变化。 1.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2.结合可信史料,对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进行合理描述。 1.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2.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知道北方内迁的主要民族及迁徙地。 3.通过地图了解北方各民族内迁的过程及特点,掌握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1.阅读材料,提取信息,认识北方各族内迁后在生产、生活及民族心理上的变化。 2.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知识结构图,布置任务:依据本课结构示意图,概括西晋的时代特征。 观察结构图,联系旧知,思考回答:短暂统一、人口迁徙、民族交融等。 1.观察结构图,联系旧知,激发理性思考。 2.构建课程与单元的逻辑关系。 3.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作业与评价
1.作业内容: 基础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拓展作业:(二选一) ①成语讲西晋 《三国志》《晋书》记载的很多史实后来延伸出成语,如乐不思蜀、穷兵黩武、势如破竹、狗尾续貂、泰山压卵等。任选一个与西晋有关的成语,结合所学史实,讲述一个成语故事。 要求:阅读《三国志》《晋书》中与西晋有关的成语典故的原文,提取信息,编写梗概,进行讲述。 ②画像砖上的河西生活 画像砖是模印或刻画的有画像或花纹的砖。搜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砖 ,观察画像砖内容,可从桑蚕农耕、出行射猎、宴饮起居、服饰车舆等主题中任选一个,寻找反映该主题的两块画像砖,描述画像砖上的内容及其历史价值。 要求:选择主题,观察画像砖内容,展开有理有据的描述说明,不少于100字。 2.评价量规: 基础作业:见答案(略) 拓展作业:(二选一) 作业评价1.成语讲西晋 阅读《三国志》《晋书》中与西晋有关的成语典故的原文,提取信息,编写梗概,进行讲述。能够选定与西晋有关的成语史书进行原文阅读,史料信息提取准确,梗概编写完整,讲述形象生动,寓意表达明确。A能够选定阅读与西晋有关的某一成语原文,史料信息提取比较准确,梗概编写简单,寓意表达不够明确。B能够选定阅读与西晋有关的某一成语原文,史料信息提取不全,讲述没有逻辑,寓意表达不明确。C2.画像砖上的河西生活 自选主题,依据画像砖内容,结合所学阐述古人生活,有理有据地说明其历史价值。紧扣选取的画像砖主题加以描述,逻辑清晰,语言准确。A主题选取比较明确,利用史实比较清晰地加以描述,逻辑比较严谨,语言相对准确。B主题与描述内容不符,语言描述不准确,逻辑不清晰。C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