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标内容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指向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魏蜀吴三国的建立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同时三国分别开拓边疆、发展自身、力求完成统一。 本课上承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天下大乱,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下启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本课包含三部分内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前两部分主要描述了两场战争之后全国的政治局面由军阀割据逐渐形成局部统一。第三部分介绍的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各自发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以求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知道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割据的现象,也初步具备了分析史料、识读历史地图等方法与能力。 由于文学、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的普及,大部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比较有兴趣,但也正因为获取信息的途径问题,容易出现史实混淆的情况;同时很多学生认为三国是一个动荡的时期,没有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存在的历史意义。 可以通过阅读文献材料、识读历史地图,了解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分析两场重要战役的影响,培养从特定的时间、空间观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与意识,并学会以史料为依据,客观认识历史的能力。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并结合地图,能够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简要叙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能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整体进程中分析两场战役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2.列表对比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分析两场战役曹操军队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影响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释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3.了解三国时期各政权的经济发展表现和成果,理解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能尝试运用史料说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京剧<捉放曹>中曹操的扮相》。 京剧《捉放曹》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剧目,讲述了曹操在逃亡中杀死无辜老汉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剧中的曹操是一个疑心极重、冷酷无情的白脸奸臣。然而,史书中却称曹操为英雄。设问:影视作品和史书记载的曹操形象为何不同? 观察图片,阅读史料,产生认知冲突。 1.结合学生熟悉的历史信息,创设影视作品与史书中关于曹操形象不同的冲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学习观察图片,阅读史料,提取信息。新课学习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官渡之战 学习任务一 了解官渡之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活动1 赏析诗句《蒿里行》节选,说出诗歌中描绘的社会景象。回顾教材第13课《知识拓展》内容,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 活动2 观察《官渡之战示意图》,结合官渡决战的背景和教材《相关史事》的内容,概括曹操获胜的原因。 活动3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第一子目正文,归纳补充曹操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活动4 阅读诗歌,说出其反映了曹操怎样的人生理想。 赏析诗句,回答问题: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景象。 回顾所学,得出结论:出现这一景象的原因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社会混乱。 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阅读官渡决战的背景材料和《相关史事》,回答问题:重视人才以及运用火烧敌军粮草等正确的战略战术。 阅读教材,提取信息,概括原因: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②招揽各种人才;③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④实行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统一全国。 1.阅读诗句,提取信息,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 2.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对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的现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出现的原因。 1.识读地图,提取信息,了解官渡之战的经过,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感和空间感。 2.阅读史料,提取信息,概括曹操获胜的原因,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 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全面了解曹操胜利的原因,初步掌握全面认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育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阅读诗歌,提取信息,认识官渡之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二、赤壁之战 学习任务二 了解赤壁之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活动1 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说出刘备的形象特点。 活动2 布置任务:结合《赤壁之战示意图》,对赤壁之战的经过进行排序,简述赤壁之战的过程。 活动3 根据赤壁之战的经过,概括联军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 活动4 《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设问: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活动5 布置任务:填写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情况对比表。 议一议:决定这两次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阅读材料,概括特点:为人谦和、礼贤下士。 识读地图,赤壁之战的经过排序为:⑤④①⑥②⑦③。 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回答问题: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不服水土,流行疫病。孙刘联军的战术。 结合所学,回答问题:《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更侧重于文学创作和娱乐性;而史书更侧重于历史记录和研究。两者各有其价值和目的。 结合所学,填写表格,讨论问题:战争中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者的心态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提高概括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1.识读地图,提取信息,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提高历史时空观念。 2.分析历史信息,结合地图进行排序,进一步增强读图析史的能力。 阅读材料,概括信息,提高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思考讨论,全面析辨历史信息,明确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途径,溯本正源,形成历史认识、培养历史思维。 1.填写表格,掌握历史信息。 2.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解释曹操在两场战争中一胜一败的因果关系,形成历史认识。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学习任务三 了解魏蜀吴建立的意义及各政权发展的影响。 活动1 布置任务: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说出三国的都城和各自管辖的区域。 活动2 观察两幅地图的变化,说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活动3 布置任务: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归纳魏蜀吴经济发展的表现。 活动4 观察图片《〈柳龙骨车〉中的牛转翻车》,阅读翻车的原理,说出其使用的场景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活动5 布置任务: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找到夷洲的位置。 设问:史料记载关于夷洲的内容有什么现实意义? 活动6 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方面论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识读地图,回答问题:魏国都城洛阳,管辖黄河流域及西域地区;蜀国都城成都,管辖西南地区;吴国都城建业,管辖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 识读地图,思考回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全国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阅读教材,归纳填写: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开发。吴国开发江东,发展造船业,发展海外贸易。 观察图片,阅读背景材料,回答问题:田地灌溉,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识读地图,找到夷洲位置,思考回答:可以证明三国时期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就已加强。 结合所学,思考问题:政治方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较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状况是一种局部的统一。经济方面,三国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也在不断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方面,三国时期各政权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了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1.识读地图,提取信息,找到魏蜀吴都城的位置,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2.识读地图,初步概括魏蜀吴三国的管辖区域,培育时空观念。 1.识读历史地图,分析历史变化,提升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 2.结合所学,认识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局部统一,培育时空观念。 1.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培养分析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2.归纳概括,了解三国时期各政权的经济发展表现和成果,提高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1.观察图片,认识到翻车的运作过程。 2.阅读材料,提高分析概括能力,理解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认识到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现象。 1.识读地图,提取信息,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2.结合现实,思考问题,感悟历史现象背后的关系,培育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结合所学,思考论述,能尝试运用史料,从多角度说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小结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出示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轴,梳理本课两场战役,依据朝代沿革的时间轴,提炼出历史发展的趋势。 观察时间轴,联系所学,思考回答:趋向于统一。 1.观察时间轴,联系所学,激发理性思考。 2.构建课程与单元的逻辑关系。 3.升华主题。板书设计第16课 三国鼎立作业与评价1.作业内容: 基础作业:完成同步习题。 拓展作业:(二选一) ①以图绘史品“三国” 三国是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有着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和典故,任选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典故,用绘画的方式来重现和阐释三国那段绚烂诡谲的历史,并配上解说词。 要求:内容饱满,具有正向价值,解说词不少于100字。 ②以文论史议“三国” 阅读三国时期的史书,通过对三国时代真实历史的追问,去探寻那段历史中对我们影响最深刻的内容。围绕“我眼中的三国”,自选史实,确定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文体不限)。 要求:史论结合,观点鲜明,具有正向价值。 2.评价量规: 基础作业:见答案(略) 拓展作业:(二选一) 拓展作业评价量规①以图绘史品“三国” 三国是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有着数不清的英雄人物和典故,任选一个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或典故,用绘画的方式来重现和阐释三国那段绚烂诡谲的历史,并配上解说词。能够准确选取某一历史人物或史事,绘制美观,具有艺术性,解说词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语言表述贴切。A能够选取某一历史人物或史事,绘制较美观,解说词比较准确,逻辑比较清晰,表述较为准确。B能选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史事,但绘制与主题无关,逻辑清晰度需要提升,表述不够准确。C②以文论史议“三国” 阅读三国时期的史书,通过对三国时代真实历史的追问,去探寻那段历史中对我们影响最深刻的内容。围绕“我眼中的三国”,自选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文体不限)。紧扣自己的观点加以论述,逻辑清晰,语言准确。A观点比较明确,利用史实比较清晰地加以阐述,逻辑比较严谨,语言比较准确。B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观点混乱,史实不清,逻辑不清,语言不准确。C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